一转西语,二转计算机
2022-10-09西瓜籽北京大学
文/西瓜籽(北京大学)
我还能成为外交官吗?
初中时,许是因为英语老师的循循善诱,许是因为电视上外交官们挥斥方遒的潇洒模样,我一直以来的“梦中情校”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外交官的梦想一直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但事未遂人愿,高考后,我没能考上北外,也没能进入外语专业学习,反而被测绘工程专业录取。
“难道这辈子都无法学习外语专业了吗?”下课后,我开始在学校官网和贴吧等地,搜索转专业的相关信息,又加了很多转专业到外国语学院的学长学姐的微信。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让我了解到:学校对转专业较为宽容,但是外国语学院,尤其是西法德三语,要求当前专业的绩点必须在班级前三名。
于是,对工科并不感兴趣的我,有了学习的强大动力。大一专业课的安排可以用“满满当当”来形容。只记得自己当时除了睡觉,其余的所有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大一上学期,我成功考到了班级第一名,而高数则考到了99分。
外院的转专业考试会测试英语能力,我根据学长学姐的经验,把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英语专四考试的历年真题都刷了几遍,心里才总算有了底气。当时的我一心想进外国语学院,一心想学习西班牙语,直到现在我都无法说清楚为什么我要学习西班牙语,甚至那时自己连西班牙语都没听过。
我真的适合学外语吗?
转专业的结果出来时,我在上“C语言”课程,正忙活着编译一段程序。是室友先发现了公告,火急火燎地让我去看。我焦急地向下滚动鼠标,终于在“西班牙语”那一栏找到了我的名字。
刚来到外院的我,仿佛是一个“丑小鸭”,不仅打扮土气,英语水平也远远比不上班里那些既漂亮又优秀的女生,对西语的接受程度也很一般。记得刚学西语数字发音时,我努力地想读好数字“七”的发音,可读出来之后依旧太过中式化。当时班里成绩第一的同学听到之后,立即转过身来纠正我的发音。虽说是出于善意,但当时的我整张脸都臊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反问自己:我真的适合学外语吗?转专业这条路真走对了吗?
但成为外交官的梦想尚未泯灭,我知道这只是开始。我又延续了大一时“拼命三郎”的学习模式。从大二到大三,我随着老师的节奏把《新现代西班牙语》的第一至第三册的每一篇课文都背得滚瓜烂熟。与此同时,也将课文录音听了一遍又一遍,在语调的起承转合处都做了详细的标注,对于每一处语法、每一句翻译都尽可能做到字斟句酌……两年间,除了上课,我几乎“泡”在了图书馆里。学习的压力之下,我爱上了长跑,从5公里到10公里,再到15公里、20公里,从图书馆到马拉松赛场,我都一点点地体会着自己的进步。
努力终于有所回报。在西语学生最看重的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中,我考到了全班第一,不仅老师大吃一惊,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原来努力真的可以超越天赋。不久后,我便申请了去墨西哥的交换项目,到下加利福尼亚州学习双语翻译。
墨西哥的一切都带给了我不同的体验,虽然那里的城市相比于中国的一线城市像是倒退了10年,但当地人的热情与热爱生活的态度却感染了我。色彩斑斓的城市,永远阳光四溢,辉煌的阿兹特克文明,神秘的玛雅预言,穿着草裙热舞的女孩,大街上富有民族风情的热闹演出,一起跳一支舞、喝一杯酒就能谈天说地的当地居民……在与当地学生的交往中,我不再因为自己胖而不敢穿漂亮裙子;我学会了勇敢地用磕磕巴巴并自带口音的西班牙语和陌生人聊天;课堂上我积极回答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跟同窗探讨、争论。我变得乐观、外向,我,像变了一个人!
墨西哥街头跳舞的艺人
毕业那天
3年的西语学习,让我在收获一门外语技能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尽管我的语法基础扎实,但是论起语言敏感度,却远远比不上有些同学。因此对于我这样的“一般学生”,考入外交部的机会也微乎其微。通过与西语专业学长学姐的交流,我意识到,语言专业就业面较窄,仅凭外语,没有其他的专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很难做到不可替代。于是,从小到大的外交梦,随着我对外语专业的了解和对自己的认知逐渐清晰而破灭。
再跨:计算机交叉学科
大学毕业前夕,我出于兴趣,听了一门法律入门网课。老师在课上讲解了诸多刑事案例与案例剖析思路,他的思考逻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切入角度,也可以有多个处理方案。而三年的语言学习却告诉我,一个单词只有一种正确读法,一句话只有一种正确的语法组织方式。每天泡在语言学习中,我已经有多久没这么认真而理性地思考过一件事了呀!
此时,班里的同学都忙着找工作、出国、考研,我也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再次跨考。我想看到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可能,同时探索新的职业之路。考虑到自己的理工科背景,加之对外语学习的热爱和学习基础,我将考研专业瞄准在文理交叉学科。经过资料搜寻和多方咨询,我决定报考北京大学的交叉学科——计算机辅助翻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隶属于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计算机技术系,是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辅助翻译方向的硕士课程。作为一门外语与计算机交叉的学科,它要求学生文理兼备,将感性的语言学习和理性富有逻辑的计算机科学相结合。
从2月到12月,我复习了整整10个月,备考期间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选择。父母不理解我,他们不明白我为什么总是折腾,认为我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身边的朋友,除了闺蜜,没人认为我能考上。男朋友也不相信我,最后因为在未来规划上的分歧提出了分手。
2019年9月,我成功被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录取,满怀希望与期待,我走进人生的新阶段。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和我最初的设想有很大不同,我也常常因为没有学习过代码而碰了一鼻子灰。仅仅凭借备考期间那些囫囵吞枣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我在读研期间过得异常艰难。
刚入校园,身边大神云集,自己好像一个乱入理工院校的文科生,与这里的气质格格不入。初上编程课,需要组队完成项目,而自己如惊弓之鸟,既怕完不成项目,又怕拖累了别人。老师经常会一股脑地说出很多技术术语,让我们去调研学习,我也只能随声附和,然后硬着头皮从头开始“啃”。
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从计算机视觉到自然语言处理,总是这边刚学会新知识、新技术,就马上投入到实践中。到了研三,我更是多线操作,一边实习,一边准备秋招,又同时为新项目做学习准备,为了写测试项目每天不得不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没有当初学习高数时的从容和学习外语时的热情,我怀着对新知识的渴求与对更大更远的世界的探索,跌跌撞撞地跟着大部队前行。
回顾过去这些年的求学生涯,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很爱“折腾”的人。但我确信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又都是当下最好的。现在的我找到了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又将继续在一方新天地里耕耘。我很感谢西班牙语,是这门语言的奔放与热情让我有了改变的勇气,我也很感谢研究生三年的学习,让我对语言、对科技、对这个世界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让我对现在的自己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