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裕禄从这里出发
——访山东省淄博市博山焦裕禄纪念馆(故居)原馆长焦玉星

2022-10-09武凤珠

人民周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博山焦裕禄故居

本刊记者 武凤珠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是焦裕禄家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一方水土,滋养着焦裕禄度过童年、长成青年。距离焦裕禄故居几百米处,坐落着我国建馆最早的焦裕禄纪念馆。

博山焦裕禄纪念馆(故居)原馆长焦玉星与焦裕禄同宗,都是淄博焦氏家族“裕”字辈。“只是我上学时刚好赶上汉字简化,才改成了简单易写的‘玉’字。”

2016年,焦裕禄女儿焦守云撰写的《我的父亲焦裕禄》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由焦裕禄子女创作、以女儿视角回望焦裕禄一生的书籍。以这本回忆录为蓝本改编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于2021年正式上映。“书籍发行时,我到人民日报出版社参加过座谈会。电影上映时,我又和主创团队一同去过人民日报社。”焦玉星说。

心有同宗情怀、立足家乡视角,作为焦裕禄族人兼纪念馆馆长,焦玉星对焦裕禄精神的发掘与弘扬,倾注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热情和心血。在焦裕禄百年诞辰到来之际,他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焦裕禄不仅是我们焦家人的骄傲,是淄博人、山东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从小立志,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建于1914年的博山县第六小学,距离北崮山村焦裕禄故居只有100多米远,不足5分钟路程。这所学校是焦裕禄的母校,也是焦玉星18岁时参加工作的地方。

“学校以焦裕禄为荣,自20世纪60年代起便用他的名字命名。”焦玉星介绍,他入校工作时,学校已经更名为裕禄中学。“现在,学校变更为九年一贯制的裕禄学校。”

在学校工作的6年间,焦玉星常听老师们说起焦裕禄小时候的故事和回乡探亲的情景。他的生命与发掘焦裕禄事迹、宣扬焦裕禄精神之间,似乎从这里开始,就有了剪不断的牵连。

许多焦裕禄精神研究者认为,焦裕禄没有读过几年书。焦玉星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他至少读完了高级小学。那时在农村,能读完高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焦裕禄在家乡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焦玉星拿出的证据是他在小学使用的教材和写过的作文。“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时,有一堂课引导学生:新学期要干些什么?要读两本名人传记;要学会写20个小楷字,1个字也不能写错;要种1棵树;要学会1种以上的乐器……那时的公民课还提到,要选择品行高尚的人做朋友。这些倡议,体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焦裕禄纪念馆(受访者供图)

焦裕禄小学时的作文,曾被老师当作范文要求全班同学背诵。借由焦裕禄同学的诵记,博山焦裕禄纪念馆收集到一篇焦裕禄的作文《阚家泉的风景》:“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钦佩那些为国建立过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那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令我最喜爱的,就是岳阳山南山脚与崮山西山脚交汇处的阚家泉……”

“既表达了他对家乡美好河山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仁人志士的敬仰。”焦玉星说,焦裕禄从小就立志要像这些仁人志士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他不仅文笔好,留下的自传资料中字体也很好。”

焦裕禄受教育历程的转折点,发生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1937年12月30日,日本宪兵队占领博山县城;31日,日本人屠杀饥民和百姓,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谦益祥惨案。民族、家乡风雨飘摇,焦裕禄的家庭也落入困境。“1939年到1941年,焦裕禄被迫辍学,和父辈、祖辈一起挑起生活的重担,种地、卖油、下煤窑。”焦玉星介绍。

历经生活苦难,再次有机会返回校园,是焦裕禄参军以后的事了。1947年,在家乡加入民兵队的他因战斗表现优秀,被选调为当时的鲁中区基层武装部干事,和20余名新战士一同被推荐到华东军政大学进修。但是由于敌人进攻、大学转移,他与校园最终遗憾地“擦肩而过”。焦玉星说:“我们判断,他们没有找到大学,或找到后学校就疏散了,所以实际上未能进入大学学习。”

焦裕禄真正进入大学读书,是又一个7年以后。那时,他已成为新中国的一名优秀干部,被选调到当时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工业建设。1954年,洛阳矿山机器厂选送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学习焊接工艺学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这个专业,是亚洲领先的。可惜的是,焦裕禄只上了约半年时间的预科,即将进入本科学习时,就因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被遴选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焦玉星介绍。

直到1964年行至生命尽头,焦裕禄都未能再返校园、重续学业。但是个人的成长并未因学业的未完成而停滞,在部队、在干部岗位上、在任职的每个地方,焦裕禄都奋力拼搏,写就了光辉绚烂的生命篇章。

家风熏陶,艰苦奋斗乐于奉献

北崮山村焦裕禄故居,一方不大的四合院,被打扫得干净整洁。这座院落从清代初期便庇荫着焦裕禄的族人。焦玉星团队常来这里追思、寻觅,不时有崭新的发现。

2014年,在故居一间耳房的门框搁板上,焦玉星团队发现一份装在塑料袋里的纸质老文书。这是焦裕禄的爷爷焦念礼牵头凑钱,维修村里古井的一份文书。“我们不敢动,一动纸就碎了。”焦玉星团队将文书送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修复。“好消息不断传来,里面还夹着一些单页文书,上面记载着康熙年间、乾隆年间,焦氏家族买了什么房、置了什么地,是家族祖祖辈辈勤劳奋斗的印记。”

在焦裕禄故居的文物史料中,焦玉星团队还发现,焦念礼曾牵头成立估衣行,“是一个为旧衣服估价、典当的机构,这说明他在村里有威望,又有智慧”。他们还在1949年焦氏族谱的序言中找到一句明代的语句“耕耘之外,以行仁为务”,“大意是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之外,还要关心社会疾苦”。焦玉星将这句话视为焦氏家风家训的起源,“焦裕禄的爷爷就常行好事、关心社会,焦家世世代代都是奋斗过来的,这种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也影响了焦裕禄”。

从家乡族人视角出发讲述焦裕禄故事、弘扬焦裕禄精神,焦玉星团队策划组织了一场“焦家小院听家风”——焦裕禄家风故事展。“我们不仅在焦裕禄故居和纪念馆展出,还进社区、进校园,到全国各地巡展。”目前,展览已经在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故居、四川省宜宾市赵一曼故居、江西省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场馆巡回展出。焦玉星表示,焦裕禄故居不可移动,但是通过这种方式,革命文物“活”了起来,不可移动文物也“移动”了起来,“已经走过10多个省份,我们有信心,全国每个省份都走到,使焦裕禄精神以新的形式播撒到全国各地”。

焦氏家族的老族谱,焦裕禄小学时读过的课本、曾经吹过的小号和拉过的二胡,还有焦裕禄母亲捐赠的、他穿过的衬衣和棉鞋……博山焦裕禄纪念馆,有其他焦裕禄纪念场馆难以复制的生命温度和浓厚乡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焦裕禄在家乡生活了25年,他的精神离不开这片水土的滋养。真正理解焦裕禄精神,就要来他成长的地方实地看。”焦玉星说,“我们作为焦裕禄的家乡人,欢迎全国各地参观者来这片热土走一走、看一看,无论是领导干部、青年人还是普通群众,都一定能够得到各自不同的收获。”

猜你喜欢

博山焦裕禄故居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卫立煌故居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人民呼唤焦裕禄
三姐:博山下的白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