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视角下名人故居(纪念馆)地域文化教育的探索
——以红线女艺术中心为例
2022-10-08黄芳
黄 芳
(红线女艺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627)
引言
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过程中,研学旅行逐渐成为新的教学形式。名人故居(纪念馆)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文化名人故居(纪念馆),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在传递名人思想、普及历史文化教育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逐渐成为重要的研学游目的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具有鲜明个性的地方文化是深厚沉淀、传承久远的一种重要资源。各区域的地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每个人只有将自身所处的地域文化扎根在心中,方能产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从而增强对民族、对国家的文化认同。
一、研学旅行视域下名人故居(纪念馆)地域文化教育可行性
(一)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念及目标
研学旅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普遍接受的观点为,广义上的研学旅行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展开的旅游活动。狭义上的研学旅行……认为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目前已经有学者从课程性质、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设计了研学旅行课程标准,认为研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帮助中小学生养成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意识和能力。
(二)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
“地域文化是指区域成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社会文化大系中一个特殊的亚文化丛,它依托自身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地理区位、人力资源等优势,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1]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天然的黏合剂,它能促使本区域民众之间在认知、行为、情感等各方面产生同质性和一致性。一个人从幼时到成年,首先触碰的就是自己生长的地域文化。了解到认识,喜爱到热爱,要从根本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刻发掘地域文化的鲜活内容和独特魅力。
学生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研学旅行作为地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进行探究和感受;受到地域文化精髓的滋养沁润,有助于其良好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提升文化自信。所以,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地域文化的熏陶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名人故居(纪念馆)发展研学旅行的优势
我国学者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研究领域首先提出了“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强调“多元文化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形成学生的批判思维,追求一种更高的教育品质”。[2]名人故居(纪念馆)研学旅行作为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拓展,是一种游中有学、行中有思的新型教育模式。名人故居(纪念馆)是传承名人文化、弘扬名人精神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名人精神和文化底蕴,是重要的地域人文旅游资源和多元教育资源。通过研学旅行的形式,在名人故居(纪念馆)开展地域文化教育,一方面是以名人崇高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其家国情怀,为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名人故居(纪念馆)教育发展空间,增强其与社会的沟通互动,展示多元的文化内涵。
二、红线女艺术中心的研学旅行价值
红线女(1925.12.25—2013.12.08),生于广州西关,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艺术家,粤剧红派艺术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剧代表性传承人。红线女所创立的红腔和红派表演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
(一)红线女艺术中心的人文内涵
红线女艺术中心是广州市委、市政府为表彰红线女对艺术事业的卓越贡献而于1996 年投资兴建的,是当时中国唯一以在世艺术家艺名冠名的艺术中心。是收藏、展览、展演红派艺术成就,研究红派艺术,开展国内外艺术交流的一个颇具审美和实用价值的标志性文化设施。2015 年底,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华侨新村的红线女旧居被收归国有,2018 年,红线女旧居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广州市第四批历史建筑。2020 年,红线女旧居被列入广州南国红豆鉴赏历史文化游径路线之一。
红线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她主演了近百部粤剧和上百部电影,《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昭君出塞》等红派经典剧目流传至今。毛泽东主席为她寄语,“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周恩来总理看过她的演出之后,把粤剧誉为“南国红豆”。
作为红线女艺术中心的主任,红线女把中心的成立当作新的起点,她提倡继承传统,革新创作,不断探索粤剧艺术的新途径,许多开创粤剧先河的历史都是由红线女来书写的。如与民族交响乐团合作举办音乐会;与钢琴相结合,组织“爱心助学义演”晚会;创作世界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拓展了粤剧传播的新途径。红线女担任剧本改编、导演、艺术总监并亲自为剧中的凤霞公主配音、配唱。该片荣获2004 年第10 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
建馆多年来,红线女艺术中心出版艺术研究成果近700万字,发行音像制品数十套。收集、整理了大量粤剧红派艺术档案。红线女生前把大量私人珍藏的各种艺术资料捐赠给中心。中心还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海内外、民间保存的红线女艺术资料。至今,红线女艺术中心藏品、音像档案、实物藏品累积比较完整,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延续了粤剧红派艺术的生命。在穗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中心收藏整理的红派艺术藏品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为粤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
红线女艺术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红线女的精神引领下,坚守粤剧一方阵地,为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粤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与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红线女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指引着她一生追求美、创造美、传播美。爱国主义是红线女人生的精神支柱,她的一生,对粤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中国戏剧事业的弘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红线女心系祖国、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对事业对理想一往情深、不离不弃的坚韧笃定;对艺术勇于奉献、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对后辈呕心沥血、甘当人梯的高尚情操,正是我们需要的精神力量。
(二)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岭南建筑特色
红线女艺术中心建筑本体极具岭南风格,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莫伯治设计,特殊的造型与夸张的构图强调了建筑独特的个性,被喻为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岭南建筑。[3]以弧形墙的卷合来描绘女性艺术家表演的优美动作,赋予室内公共空间以动感。……整个建筑造型表达了一种婉转回旋的动感,呼应戏剧舞姿之回旋飘忽,音乐曲调之婉转抑扬,使戏剧艺术与建筑艺术在观感和意念上达致融会与沟通。设计以正立面半圆形斜向玻璃墙及入口形式象征乐器和乐声;舒卷开合、高低错落的白色墙体和位于端部的旋梯的回旋形式是对中国戏剧表演中飘动的服饰和水袖的摹写。[4]
岭南建筑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线女艺术中心的落成,彰显了岭南建筑学派的浪漫性,是了解研究岭南建筑学派的路径之一。
(三)开展岭南文化研学旅行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红线女艺术中心作为粤剧名人的纪念场馆,其本身肩负普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红派艺术的责任和使命。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心的职能也在发生着变化。需要不断提高公共教育水平,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中心场馆内设小剧场、展览厅、录音室、多功能厅等场所,同时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实践管理队伍,管理队伍由1 名二级演员、2 名助理馆员和2 名专职人员组成。同时辅以艺术研究、展览展陈等人员支持,为岭南文化研学旅行提供了设施保障和人才保障。
三、红线女艺术中心地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所谓“岭南”,一般指南岭(又称“五岭”)山脉以南,包括今天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在内的广大地区。……而这些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岭南地区独有的或富于特色的方言、习俗、饮食、工艺、戏曲、音乐、绘画、建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5]。
近年来,红线女艺术中心研学旅行活动,主要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重点是粤剧艺术。戏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粤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 年,粤剧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2021 年,广州市教育局发布了首批45 所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名单并授牌,标志着广州市研学实践教育进入阵地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时期。2022 年,红线女艺术中心被列入广州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板块候选单位名单。红线女艺术中心结合自身资源,以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为主旨,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年龄特征,开展了一系列参与性强、吸引力强的研学活动。同时,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一)粤剧红派艺术为核心的特色内容
红线女艺术中心与其他博物馆相比,侧重于对名人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价值的研究与弘扬。中心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发,以差异化教育的理念推进研学旅行的岭南文化教育。结合红线女艺术中心及红线女旧居场地的差异,围绕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感受和领悟人物的闪光点,获得精神满足来进行。
根据来馆人群的特点,打造了同时活动:一类,面向4—12 岁的低龄儿童的亲子研学活动;二类:面向12—17 岁的青少年研学活动;三类:面向社会高校、团体的活动。活动内容和形式,从馆藏资源和艺术研究成果中挖掘,立足于粤剧艺术、粤剧红派艺术,从粤剧历史、行当分类,戏服、化妆、头饰,唱腔身段中抽取不同的知识点,通过问答形式,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粤剧艺术以及粤剧红派艺术的历史、特征与内涵。结合不同阶段学员的兴趣爱好、理解接受能力,形成以故事性、趣味性、艺术性、专业性为特色的不同类型的课程。以参观陈列展览、红派艺术经典讲座结合体验式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自主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提升了学生探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
(二)加强地域文化共建共享
统筹考虑研学特色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是红线女艺术中心研学服务体系的重要指向。通过馆际合作,充分利用“非遗+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地域内的文化交流与共享。
2021年,红线女艺术中心参与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走近红线女”粤剧研学课程开发为例》。联合广州图书馆开展“书及远方”粤读剧目系列研学活动。2022 年,红线女艺术中心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推出了全新的品牌活动“粤讲粤有戏”,以推广普及非遗为宗旨,以粤剧文化为线,串联起岭南非遗文化,让传统文化服务当代。如邀请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粤语说书表演艺术家彭嘉志,带来《广府话中的广式生活文化》主题活动。邀请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李敏和广绣新生代传承人谭靖榆,带来“童绣·花果飘香”主题活动。
地域文化共建共享过程,其本质是资源整合和提升的过程。结合多平台文化教育资源,注重与学生的知识匹配,发掘创新点,从而丰富研学服务体系。
(三)体验式实践教学
在研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互动实践机会。通过自我创造或互相沟通,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红线女艺术中心以自身和多平台的资源优势,在研学活动中,以学习粤剧身段表演、耍南拳、耍水袖棍花、绘制粤剧面谱、手工制作道具马鞭、实操广绣针法技艺等形式开展研学实践。提前设计好粤剧互动的内容,或者准备好体验非遗的材料工具等。学生在通过亲身体验,探究式教学中,聆听讲解、欣赏作品、观察创作,了解了总体流程,把间接的体验转变成直接感受,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层次思考,这是研学旅行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把实践项目列入研学旅行,可以确保获得知识和技巧,增强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分享,使学生对岭南文化保持兴趣和关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四)研学文创产品的开发
研学旅行文化衍生品,是研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红线女艺术中心旅游文化衍生品,又可以称为文创品,深入挖掘馆藏和地域特色,强调以艺术性、实用性和适用性为特色。文创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文件夹、笔记本、胸章、挂饰、口罩、贴纸等,以无形的文化输出转化成为有形的实用产品,作为新的文化交流方式,文创品是文物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鲜明的地域特征,既能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又能让文物“活起来”,构成有效的二次传播。
四、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目前,红线女艺术中心研学团队主要来自线上预约报名、社会机构自行组织报名、学校家委会组织报名等。由于现场学生年龄层次不同,预设的教学模式、整体规划未能完全开展。由于活动时间限制,只对岭南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和指导,学生们只知道最基本的艺术特征,缺乏深入引导,难以引起深层次的共鸣,研学旅行达不到预期效果。需要结合地域优势,与学校等机构共建,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征出发,建立多层次的研修课程体系。
(二)研学效果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研学旅行后,对学生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估和反馈是非常关键的。研学旅行本意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基于促进学生个体心智发育成长的研学旅行教育价值所决定的。目前红线女艺术中心评价反馈机制主要以填写活动反馈意见为主,暂未将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研学效果无从反馈。需要加强地域文化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研学成果等方面的评价反馈。
(三)尚未形成文创产品品牌
目前,红线女艺术中心文创产品主要以实用为主,适用青少年,暂未针对不同游客,细分市场,进行目标明确的研发。还需进一步做好调研,以达到精准的市场定位。从文化性、设计性以及精品设计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文化创意,形成主题系列的文化创意研究与开发。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研学课程开发与实践,拓宽了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渠道,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热爱,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艺术,进而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研学课程是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学生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对研学旅行愈发重视,红线女艺术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岭南文化和学习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推出了多项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尝试以研学旅行教育,增强岭南文化传承与发展。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更多研究者对名人故居(纪念馆)研学课程的重视,同时基于对存在问题的反思,强化对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创造性发展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设计和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