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病之源起于肠
——揭秘神奇的肠道菌群

2022-10-08张灵采访专家孟祥军

康复 2022年26期
关键词:螺杆菌菌群肠道

文/本报记者 张灵 采访专家/孟祥军

1000万亿:肠道里的细菌数量

孕期的子宫几乎是一个无菌的坏境,比消毒过的手术室还要干净。但随着母亲的阵痛、孩子的出生,各种微生物从母亲的产道、奶水、外界的空气等途径进入到孩子的肠道,繁殖定居。随着人体的生长,逐渐形成了以细菌、病毒为主的肠道微生物群。

如果说人体的肠道是一座巨大的、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原始森林,那么肠道微生物就是寄居其中的千奇百怪的生物。据估计,肠道细菌有1000万亿个以上,还有些其他“族类”,比如病毒、真菌和其他单细胞生物等,其数量也不少于细菌的量。人体每天排便约150~200克,如果蒸发掉水分,干重的1/3都是细菌,而在1克粪便里所含的细菌数量,比地球上的总人口数还要多。

正是这些人们看不见,甚至感知不到的“庞大的”肠道菌群,在帮助我们消化乳糖、合成有益的物质,代谢、降解及排泄废物甚至毒物;为我们机体提供B族维生素,刺激免疫器官的发育,促使其功能不断地演进、完善,与我们的胃肠道黏膜等共同筑成了一道生态屏障,抵御和抗击各种外来的病原微生物,以保证我们的健康。

万病之源起于肠

大约在2012年前后,肠道菌群重新成为了国外医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科学》《自然》以及《细胞》等权威杂志,相继刊登了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论文,肠道菌群对人的健康影响越来越被重视。实际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就说过,万病之源起于肠。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便秘、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密切相关。此外,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等),口腔健康问题(如口臭、龋齿、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早老性痴呆、帕金森病、自闭症、焦虑症、忧郁症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湿疹等),妇科的炎症与肿瘤等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肠道菌群研究:仍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

人体的微生态系统大体上包括口腔、皮肤、呼吸道、泌尿道和胃肠道系统,其中胃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居住地。国内科学家对人体微生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其中,我国微生物学界的先锋魏曦教授最早观察到正常菌群在保持机体平衡中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数量众多,称得上“不可计数”,时至今日,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却仍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孟祥军表示,人类现在已知的肠道微生物种类屈指可数,只有乳酸杆菌、肠球菌、粪球菌等。

想把肠道里的细菌都认全,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把它们从肠道里以“原型原样”“请”出来就很困难。科学研究通常需要把肠道细菌放到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继续繁殖观察,但它们似乎习惯了暖湿的肠道环境,因此一半以上的肠道细菌一旦换个环境就无法存活。目前引起人们重视的幽门螺杆菌,是澳大利亚科学家在1983年发现的,幽门螺杆菌和溃疡病、胃癌、淋巴瘤等多种疾病有关。“你以为消化道只有这一种细菌吗?其实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且无法分离出来的细菌。”孟祥军教授说,“未来对肠道菌群的研究可能要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大数据分析及其他新兴技术。”

肠道菌群研究,未来方向何在

孟祥军教授认为,对肠道菌群的研究应始终秉持科学、客观的态度,重视但不宜过分夸大其作用,对于肠道菌群未来的研究方向,他认为还需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了解肠道菌群和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关系:首先要知道有哪些细菌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目前,国内外都在开展相关研究,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等也在研究相关问题。

了解肠道菌群和肿瘤的关系:究竟是菌群改变导致了肿瘤的发病,还是肿瘤发生后导致了菌群的改变,又或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两者的交互作用?科学家们需要回答这些问题。目前的研究显示,有些细菌确实会导致某种肿瘤更容易发生以及其耐药性增加,比如上海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具核梭菌使大肠癌的耐药性增加,用抗生素消灭了具核梭菌后,结肠癌对化疗的敏感性便恢复了。

此外,还要了解肠道菌群和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如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等。

猜你喜欢

螺杆菌菌群肠道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TNM胃癌分期相关性的研究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一人得病染全家,幽门螺杆菌会致癌吗?必须根治吗
“我是一个小小的菌”
人体肠道内竟有超14万种病毒
要想长寿,得先“肠寿”
要想长寿,得先“肠寿”
四类人应该积极“抗幽”
细菌群落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