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牧区玉树市高原田鼠危害及其繁殖性能调查
2022-10-08桑丁松毛郭占泽郭万春汤中和
桑丁松毛,郭占泽,郭万春,汤中和
(1.玉树市林业和草原综合服务中心,青海 玉树 815099;2.青海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中心,西宁 810016)
高原田鼠()常年栖息在海拔3 800~5 100 m的山地、森林及高寒草甸草原和灌丛草甸草原地带。在牧草返青期,高原田鼠主要采食鲜嫩多汁、纤维素含量低、适口性强的禾本科等单子叶植物。据调查,青海省玉树市天然草地现有鼠害总面积为35.6万hm,占青海省草地鼠害总面积(838.75万hm)的4.24%,其中高原田鼠危害面积为5.23万hm,占青海省高原田鼠危害面积(18.94万hm)的27.61%。为准确掌握高寒牧区天然草场高原田鼠危害程度及其繁殖性能,进而为草原灭鼠工作提供准确数据,在2019—2021年对青海省玉树市高原田鼠发生区域进行了鼠害监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自然概况和高原田鼠生物学特征
玉树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南缘,地貌以高山峡谷和山原地带为主,间有许多小盆地和沼泽地,全境平均海拔4 498 m,气候属青藏高原高寒大陆性气候,绝大部分地区无绝对无霜期,一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冬季长达7个月,年平均气温为2.9℃。高原田鼠适应于这种四季不明、无夏冬长、气候湿润寒冷的高寒牧区气候特点。高原田鼠是玉树市高寒草甸草地上危害严重的鼠类优势种,广泛分布于滩地、河谷、山麓缓坡。
高原田鼠也叫高原松田鼠、拟田鼠,体长80~130 mm,尾细,长22~35 mm,尾长不超过后足长的2倍;耳壳露出,被毛短,四肢很细弱;躯体自吻部、额部、两耳壳、颈、背至臀部毛色一致,呈暗棕褐色和暗黄褐色,毛基呈黑褐色;腹部呈灰白色、银灰色或浅棕褐色,毛基为灰色,毛端为白色;尾为双色,上面呈浅褐色或浅棕色,下面呈灰白色或污白色;四肢上面呈污白色或浅棕褐色;头骨略狭长;脑颅圆而稍隆起、呈弧形,腭骨后缘与巽状突相联,听泡隆起、但较小。
1.2 主要仪器、用品
100 m测绳1根、5 m钢卷尺1个、铲子2把、铁锨2把、大标杆10个、小标志100个、捕鼠笼50个、镊子4把、放大镜4个、剪刀4把、胶皮手套10双、刀架4把、刀片20个、消毒喷壶1个、盛水桶2个;架盘天平1台(型号为JYT-1);75%乙醇3 kg、来苏尔3 kg。
1.3 试验设计与观测项目
2019年3月份—2021年11月份,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高原田鼠在高海拔地区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繁殖性能及危害程度,对玉树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高原田鼠进行了系统监测和调查。
样地面积为100 hm,地点在玉树市巴塘乡、上拉秀乡和小苏莽乡,每个乡为1组,每组测定鼠害指标的样方面积为1亩(1亩≈667 m),每月设6个,在不同地形、不同草地上随机取样,取样时间为每年5—8月份,3个乡同步进行;测定植物种类和组成的样方面积为1 m,在每年8月份进行。
1.3.1 植被破坏和采食情况 测定1 m样方内植被的植物种类和多度、盖度及产草量,用于分辨胃内食物种类及植物各部位,并计算采食量。采用堵洞盗洞法查清1亩样方内高原田鼠的洞口数,再将全部洞口堵死,24 h后检查盗开的鼠洞数。被盗开的鼠洞口为有效洞口,计算有效洞口率。有效洞口率=有效洞口数/总洞口数×100%。在每个有效鼠洞口处放置捕鼠器,连续捕捉几天,直至完全捕光为止。几天内的捕鼠总数即为该样方内的实有鼠数。密度=捕获鼠数/面积。
用人工笼捕法获取样地内所有高原田鼠,用消毒液现场喷洒身体消毒,再带回室内,将捕鼠笼左右猛晃几下,至鼠行动不便时立即取出,放入盛水桶中淹死,晾干后置于工作台,测定体长、体重。然后用手术刀或剪刀解剖死鼠,采用放大镜观察、用天平称重,并参照样方内植物种类分析、计算胃内采食食物的种类、数量及各种植物部位所占的比例,测定采食量。
根据样方内的植被群落结构和植物种类、产量,详细观察、分析高原田鼠在24 h内对各种植物种类采食的次数。喜食程度=采食次数/全部植物采食次数×100%。
注意当日事当日完成,以免鼠体腐烂发臭,影响分析效果。
1.3.2 繁殖性能 参考施银珠等和边疆晖等的报道,依据头骨结构特征,主要是上颌骨腭桥的变化和颅全长,将高原田鼠划分为幼年、亚成年、成年三个阶段,即幼年鼠为≤30日龄,亚成年鼠为>30~80日龄,成年为80日龄以上。根据雌鼠的年龄阶段每增加0.5岁,分别计算各年龄段的产仔数和产仔率,称量仔鼠初生体重。产仔率=产仔数/分娩雌鼠数×100%。
将致死的高原田鼠置于工作台解剖,统计雌雄比例、怀仔数,计算产仔率。产仔率=幼仔总数/雌鼠总数×100%。
1.3.3 活动习性 采用蹲点和红外相机拍摄的方法,观察、分析高原田鼠活动习性,如觅食、采食、清理皮毛、游走活动或短时间静坐、交配、哺乳等巢外活动时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被破坏情况
平均总洞口数为2 558个/hm,平均有效洞口数为2 298个/hm,拉秀乡高原田鼠平均密度最高,为206只/hm;巴塘乡最低,为108只/hm。高原田鼠平均密度为167只/hm,其中雄鼠占种群的47.5%,雌鼠占种群的52.5%。见表1。
表1 高原田鼠危害面积及密度调查测定结果Tab.1 Survey and measurement results of the damage area and density of Neodon irene
2.2 采食情况
不同植物和植物的不同部位适口性亦不同。高原田鼠是典型的植食性动物,为了分析高原田鼠胃内食物成分,采用野外笼捕法捕捉833只高原田鼠进行了剖胃检查,结果表明:绿色食糜(植物生长季的营养体多为嚼碎的茎和叶)出现率最高,占总数的35.1%;其次是黄褐色食糜(植物枯黄的叶、茎及其他),占总数的33.4%;此外灰白色食糜(主要是植物的根和芽)为18.2%;米黄或深褐色食糜(主要是植物的种子)为13.3%。高原田鼠食量不大,1只成鼠平均日采食量为38 g。据观察,在当地30种植物中有23种是其食物来源。波发早熟禾、多枝黄芪、异穗苔草的采食占比在>10%以上,喜食程度为+++;小嵩草、扁穗冰草、白里金梅的采食占比在5~<10%之间,喜食程度为++;二裂委陵菜、多裂委陵菜、艾菊等13种植物的采食占比为1%~<5%,喜食程度为+;高山唐松草、矮念珠芥、藜、披针叶黄华采食占比<1%,喜食程度为+;矮嵩草、鸢尾、鳞叶龙胆等7种植物为不食种类。见表2。高原田鼠对植物的叶、茎、花、种子及根均取食,对鲜嫩多汁的部位尤为喜食;喜食程度与植物的多度有一定的关系,多度越大取食频次越高。
表2 高原田鼠对不同植物的喜食程度Tab.2 The food preference of Neodon irene on different plants
2.3 群体组成和繁殖性能
2.3.1 群体组成 种群中,亚成年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成年的数量较少,见表3。
表3 高原田鼠越冬种群月龄和成体、亚成体数Tab.3 Monthly age,adults number and subadults of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 of Neodon irene
2.3.2 繁殖率 虽然高原田鼠繁殖力很强,但在高海拔、低气温的青海省南部高寒草地,一般每年只繁殖一胎,每胎产仔2~7只,以4~5只居多。仔鼠平均初生重为3 g左右。各年龄段雌鼠的生殖能力有较大差异,>0.5~1.0岁的雌鼠生殖能力最强,怀孕率为36.2%,每胎平均产仔为4.9只,产仔率为0.9%;>1.0~1.5岁和>1.5~2.0岁的雌鼠生殖能力较强,怀孕率分别为31.2%和27.3%,每胎平均产仔数分别为4.2只和4.5只,产仔率分别为0.7%和0.6%;0~0.5岁雌鼠生殖能力较差,怀孕率为16.3%,每胎平均产仔4.4只,产仔率为0.4%;>2.0岁雌鼠在种群数量中占3.4%,已失去生殖能力。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各年龄段高原田鼠繁殖率测定结果Tab.4 Determination of the reproductive rate of Neodon iren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调查中得知:如果以高原田鼠体重35 g作为性成熟界限,从出生到性成熟约需2个月的时间;在秋春两个季节,7—10月份母鼠怀孕率为56.1%,4—6月份怀孕率为42.9%;高原田鼠寿命在1~2年,种群平均寿命为14个月。
2.3.3 解剖测定结果 高原田鼠繁殖力强,怀3~5只仔鼠占比较高、空胎较少,见表5。
表5 雌鼠解剖测定结果(n=58)Tab.5 Results of anatomical determination of female mice(n=58)
2.4 活动习性
高原田鼠主要集中在白天活动,05:30—21:40在地面觅食、采食、清理皮毛,游走活动或短时间静坐。每年青海南部5月下旬牧草开始返青,正值高原田鼠的繁殖期,在巢外活动时间为8.3 h。这时约有45%的雌鼠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需要较长时间摄取食物补充能量消耗,雌鼠活动时间明显长于雄鼠。夏季牧草生长茂盛,易觅食,活动时间略短,为7.3 h;牧草枯黄期10月—翌年5月高原田鼠完全停止繁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约为4.7 h。
3 小结与讨论
高原田鼠作为植食性动物,以啃食牧草为主,其食物特性与季节变化和植物生长阶段、营养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3年观察、测定发现:(1)该地区高原田鼠平均密度为167只/hm,平均每公顷有雄鼠47只,占47.5%,雌鼠52只,占52.5%。高原田鼠胃内绿色、黄褐色、灰白色、米黄或深褐色食糜占比分别为35.1%、33.4%、18.2、13.3%。高原田鼠食量不大,成鼠只均日采食量为38 g。草地上采集到30种植物,有23种是其食物来源,波发早熟禾、多枝黄芪、异穗苔草的采食占比在10%以上,喜食程度为+++;小嵩草、扁穗冰草、白里金梅的采食占比在5%~<10%之间,喜食程度为++;二裂委陵菜、多裂委陵菜、艾菊等13种植物的采食占比为1%~<5%,喜食程度为+;高山唐松草、矮念珠芥、藜、披针叶黄华采食占比<1%,喜食程度为+;矮嵩草、鸢尾、鳞叶龙胆等7种植物为不食种类。高原田鼠对植物的叶、茎、花、种子及根均取食,对鲜嫩多汁的部位尤为喜食。(2)高原田鼠繁殖力强,一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仔2~7只;繁殖高峰年龄段为>0.5~1.0岁,雌鼠怀孕率为36.2%,产仔率为0.9%,胎均产仔4.9只;群体中雌鼠占比为52.5%,平均寿命为14个月。(3)巢外活动高峰期为每年5月下旬,这时约有45%雌鼠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活动时间较长,为8.3 h;夏季牧草生长茂盛,活动时间略短,为7.3 h;牧草枯黄期10月—翌年5月高原田鼠完全停止繁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约为4.7 h。
玉树地区有害啮齿动物主要包括高原鼠兔()、高原田鼠、高原鼢鼠()。高原鼠兔洞在地下10~20 cm深处;高原田鼠洞较浅,在地面5~10 cm处;高原鼢鼠是一种典型的眼盲鼠,常年栖居在地表下面,洞口被封,被称为“瞎老鼠”。高原田鼠体形较小,尾相对较长、占据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体长80~130 mm,尾长22~35 mm;与高原田鼠相比,高原鼠兔体型稍大、尾短、耳长,体长12.6~19.0 cm,耳长1.62~3.81 cm。根据这些特征,很容易辨认高原田鼠洞。
随着高原田鼠密度增加、鼠害加重,植物群落组成种类贫乏,而且每种植物的相对密度也在下降,植物群落由优势种向次优势种变化,草地上杂类草向毒杂草演替,结构由复杂走向简单、草场类型由高寒草甸类草原向高寒荒漠类草原演变,这不仅给草地畜牧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应由地方政府组织专家制订鼠害防治方案,结合生物防治法(保护天敌)、化学防治法、机械防治法,组织各级力量投身到灭鼠和草原保护工作中;在冬春季节抽调专业人员,动员县、乡、村、户广大群众,集中连片、整体推行,对鼠害重灾区如小苏莽乡和下拉秀乡等优先安排防治,重点突破。坚持连续两年扫残,真正做到防治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市县交界草原使用权还有争议,如巴塘乡隶属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地处市境东南部,东南与西藏接壤、南与小苏莽乡相连、西与下拉秀乡交界,西北与结古街道为邻,东北隔通天河与四川相望。这些交界地段是鼠害防治的薄弱地带,存在鼠害发生、蔓延的大隐患。地方政府应全盘考虑、统筹安排,集中各县(市)同步进行大规模开展灭鼠工作,以免因工作衔接不力造成鼠害蔓
延[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