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布拉克立体主义艺术特征分析
2022-10-08宁夏大学
宁夏大学/查 雪 侯 昀
立体主义改变了通过单个视点来观察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从多个视角、多点透视、理性分析、精确计算、立体思维将三维转换成平面或两维,色彩、明暗、背景让位于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几何立方体,各种立方体堆积与交叠重组出多个不同视点连续性画面的创新革命。乔治·布拉克是立体绘画的开山鼻祖,是立体绘画代表人物,更是坚定的立体主义创新和发展者。
一、坚实的美术基础与之温柔的野兽派
出生于1882年的乔治·布拉克自幼受业余画家祖父和父亲的艺术熏陶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1岁学习绘画,后进入巴黎美术学校并转入安贝尔学院,系统学习印象派绘画体系的静物、人体、素描、古典和油画的绘画技巧并建立了自己的画室。1905年参观秋季沙龙后被色彩对比强烈、笔法豪迈、热情奔放、追求自由的野兽派绘画吸引而成为野兽派一员。随后两年绘出被称之“安祥如歌一样”的野兽派作品,如《罐子和水管静物》及《埃斯塔克》系列等。这些画作虽然是用色彩来表现景物,但整体颜色和笔法却无夸张的表现反而呈现出一派平稳、温暖和宁静。
二、探索的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布拉克被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所倾倒并相识成为至交。随之创作了《大裸》具有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来应和毕加索,共同开始了对立体主义风格的探索。
对布拉克影响最大的是塞尚,他画了被后来研究乔治·布拉克的艺术史家称之为在构图、色彩、透视等方面来致敬塞尚的静物画《篮子和苹果》。1894年起塞尚先后画出了《房屋和树木》《黑城堡》和《山圣的胜利》系列立体画作。用圆柱体、锥体和球体等几何图形来表现大自然各种物体实质内涵的绘画方式理念和风格对布拉克的艺术发展和走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908年来到埃斯塔克后,开始对几何和同步透视,光线运用和多点透视画法,将事物和建筑整体的三维结构,逐渐解构成各种几何立体状,重新设计组合使二维或三维同时在平面上展示的试验性创作。通过景观和静物外在风貌来探索其深层所含的几何形式用几何立方体表现在风景和静物画中显现出越来越理性的变化。
布拉克《在高架桥埃斯塔克》系列当中能够看到出他不断尝试立体分析表现的过程。早期他画的高架桥及背景的表现十分接近塞尚时代的立体主义风格,在平行画面中运用简洁的几何块面和绚丽的色彩所表现出房子、屋顶、烟囱和树木等,虽是几何块面表现却能分清树木、屋顶和烟囱等物体,色彩热烈,用色大胆,物体的明暗对比强烈,没有灰面仍有色彩过渡来塑造物体的体积。整幅画面外柔内刚,把人的视角都吸引在画面中心,画面具有纵深感。随着他对立体分解尝试的深入几乎在相同地方所画出的高架桥有了明显的画风转变,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视觉感。树木、桥梁、烟囱以各种几何体展现出来,景物的远近也用几何体的大小和块面的色彩深浅来凸显,色彩只有黄色、褐色、青绿色等少量颜色,区别在于深浅和浓淡。树木、屋顶和烟囱,前后和大小距离似乎全部都在一个面上,高架桥等建筑似乎是从桥洞与树木中间透出来的,整幅画块面感更强烈。
《Houses at Estaque》是布拉克第一幅立体主义绘画,整幅画展现了将物体拆解成多个几何体,理性思考后再重建整体的过程,展示了将意象解剖分解为理性抽象部分的能力。用三角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等表现房顶和房体。远近和大小则用体积大小来表现,近处的体积大,而远处的体积则小许多。同时房屋之间的空间被完全压缩不见,只有立体形状自上而下叠加来表现空间。画作中颜色也具有特点,房屋立面和侧立面的色彩相较边缘更加鲜亮,边角、转折和垂直的边线上加深色彩以突出立体感,用深浅不同的棕色和绿色来表现前景与远景的树,树木的背景和房屋都呈现出一致性,尽管画面是用几何体堆叠来表现但是画面的前后关系依然很明确,靠前的物象更加明确色彩更加鲜亮,靠后的色彩更加昏暗,画中的树像是拉开画面前后关系的标志物,减少了色彩的多样性,没有多种色彩的堆砌和过度,以少量的色彩的深浅以表现画面的结构,呈现出立体和紧凑性的效果。
同期创作的乐器、餐具和水果等都由具象慢慢分解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几何体。《钢琴与曼陀铃》用色单一,球形体、长方体、立方体、锥形体来表现曼陀铃和钢琴,高低大小不同色块的黑白键盘在跳动起伏,曼陀铃旋转着在钢琴上方奏着完美和音的画面如此协调。乔治·布拉克命名了“立体主义”。其表现手法已由最初塞尚时的立体主义风格转变为布拉克的立体主义风格,并向分析立体主义转变。
三、理性构成的分析立体主义
1909年后布拉克和毕加索开始在静物画中进行分析立体的尝试。布拉克的线条和色彩有着一贯的温柔和坚韧,对物象的分解更加极端和彻底。毕加索的线条和色彩如同立体主义时期显得更坚硬些。在《诺曼底港》中天空、水面、渔船、船帆、桅杆及灯塔等通过阴影、角度、大小、纹理和色彩相互对应融为一体,塑造出充满色彩的全新空间。《拉罗什吉永城堡》《桌子上的玻璃杯》《吉他水果盘》《小提琴与调色板》等在对景观和静物立体分析时,将城市、城堡、桌子、乐器等先根据主观意象采用点、直线、曲线、斜线进行分离、分解,转换、打散、移位成不同的几何立体状,再理性将几何体代表的元素整体重装新组、空间合理配置、多重因素叠加、重新架构成面,变形而成型、型成而不破,形成富于变化而有韵味的新画面。这个分析过程中切割360度现实存在的物品和重装配置再生此物品以表达多维空间时理性的分析、巧妙的构思并完美的呈现是缺一不可的。
两年后布拉克和毕加索分别创作了手拿乐器,摆着忧郁坐姿的长方形和椭圆形命名为《曼陀铃的女人》(图1)的几幅探索性绘画。作品的主色调为浓淡不同的赭石、灰色和棕色。用小笔画的技巧,明暗对比来展现人物、乐器、阴影、光线、倒影、瓶等在垂直和水平面上先分解、切割成不同几何块状,使几何块相互重叠、贯穿和叠加成小平面组成一个连续空间。只有琴头、曼陀铃、手、酒瓶等能够辨认,其他部位被整合到背景平面的抽象空间,与颜色相互作用形成立体的结构。这个解剖过程是理性分析的,重组过程也是理性分析的,线条和颜色是同构不可分割或缺的。
图1 《曼陀铃的女人》1910年
布拉克首次把数字和字母引入在静物画中如:《葡萄牙语》右上角的字母“D BAL”和罗马数字组合是,并成为立体主义的一种代表性元素。通过数字、上下文元素和表面纹理的表现使画布不仅可以容纳外部元素,其本身也是构成整体画面的一部分,使得绘画的表面与放在上面的东西一样重要。
分析立体主义最典型特征就是先破后立。即先把具象的形状打破并分解,保留光感和空间感,形成的各种碎片几何化为立方体,重新主观的将代表不同状态和不同视点的碎片组合为抽象物体,集中地表现平面的过程。在进行重组时几何块被重新排列,出现重叠、重叠又重叠的现象。重叠后的几何块颜色纯度上发生了多层次不同深浅度的变化,重叠多次的颜色会变得很深,重叠少的则浅淡些,空间感觉被充分的体现和加强,呈现出立体的形制。在两个或多个面重叠时会形成一种全新形状和颜色,经精确计算和理性分析后,与重叠的颜色相互影响、相互对应,形成一种透视和空灵的透叠感觉。强烈光线的感知和物体之间的空间感和层次感逐次推进相互烘托,整体结构立而不破,和谐共存,再现的画面不仅具有表现美和形式美,更具有震憾美。
四、多种材质构成的综合立体主义
1910年布拉克在《小提琴及水罐》的上端画了一颗钉子,画似逼真的挂在钉子上。1912年起尝试用不同素材的多种组合代表解剖、分析和重组,实物与画布和炭笔相结合的手法拼贴出抽象图形以理性表达的强化效果。构图由繁复向简洁直接明了变化,风格更加理性化、个性化、生动化、经变性和具象性,作品结构更加紧密,出现了如同建筑物般坚固的造型语言。第一幅拼贴画《果盘和玻璃杯》印刷的木纹壁纸和炭笔画有机结合,自下而上的用大小不同的壁纸和炭笔的深浅表现地板、家具的隔断或吧台后墙壁等部分,在代表桌子抽屉的壁纸上用炭笔画出圆形以示抽屉拉手,果盘和玻璃杯直接用炭笔画出的线条、立体块面来表示。此画保持分析立体主义部分特点,整个的构图中机械印刷和手绘,画布和壁纸、炭笔,构成了真与假的和谐。这座拼贴画标志着立体主义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综合立体主义的开始。
综合立体时期布拉克对于复杂的结构或形式往往用谨慎的、简单的平面处理来表现绘画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整体构成华丽的图案和附加元素都来自现实的物质材料碎片。《小提琴与报纸(音乐形式)》有炭笔,油画,帆布的纹理;《巴赫咏叹调》有炭笔,拼贴,铅笔,硬纸板;《用低音瓶静物》有炭笔,拼贴,墨水,硬纸板;《小提琴和管,“日常”》有炭笔、报纸、拼贴;《报纸、瓶子、烟草包》用木炭,拼贴,水粉,铅笔,硬纸板。在材料技法试验上不断的尝试和实践,在颜料里掺进沙子、锯末等产生各种肌理效果。《一碗葡萄》周边颜料中添加沙子以衬托出柔和而冗长线条、色彩,宽阔的平面。《音乐家》《小提琴旋律》用了模仿木纹和大理石纹的过渡法。制作拼贴的画布与炭笔描绘的线条和立体块面共同构成整个画面。
色彩与形式同时作用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和表现。画面慢慢的色彩由单一、暗沉、凝重向多色、明亮方向变化。《水果铺在桌布上的水果》专注于颜色和质地的研究,平面上表现的是一张桌子、白色的桌布、水果盘和水果,画出了桌面、桌腿和壁柜不同木头的纹理,大理石上的花纹和硬冷的感觉,顶部柜子里的瓶子,盘中和桌布上的水果立体富有色彩并画上了阴影部分。
《贾景晖之瓶》中色彩变得丰富,吉他、酒瓶等先分解为各种色彩、曲线、以及不规则立体形状后又奇妙地组合为吉他和酒瓶,呈现一种新的形态并被赋予生命的活力。粗糙的画面背景由细微的沙粒和油彩混合在一起,桌子的木头纹理、地毯花纹的温暖感和壁纸的色彩等是用不同的笔法模拟出来,笔触和画面的构成感更强烈,色彩丰富更富于装饰性。颜色与材料、质地、装饰构成和谐画面更有表现力。
五、富于时代感的表现(变形)立体主义
从抽象起步再慢慢地转向具象,在交迭的抽象图形中寻找主题,坚持对景物、体积、空间、明暗和具象本身的立体分解,加入新的元素来表现与时代深刻联系的,富于时代感的表现(变形)立体主义。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是创作涵盖范围非常广,画风简洁单纯,严谨而统一。表现的主题思想紧随时代变化,无论是人物、场景与背景都是由曲线的变形与相应的色彩和谐组合。静物《单簧管》中单簧管一改在分析立体主义《小提琴和单簧管在桌子上》和综合立体主义《单簧管》中的形象,单簧管、桌子、桌面上的物品和背景依然被分解成立体形状并在平面上表现。不同于前两个时期的是场景丰富有层次感,颜色增多有表现力,具象的物品依然存在但又非具象。理性分析、控制和处理空间所产生和谐色彩和典雅流畅线条组合形成一种变形状态来表现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瓦尼塔斯》《静止的生命》和《栏杆起重机》中多次出现用头骨来表现肉体痛苦或精神痛苦的形象。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头部受伤导致短暂失明的经历,在二战爆发后的绘画中,布拉克用了一系列明暗不同的颜色来表达对战争带来苦痛及对前景不安的情感。画面中无论是曲线和直线都构成了似象非象的但又不脱离原貌的变形特征。
《戴画架的女人》(1936年)、《二重奏》(1937年)《画家及其模型》(1939年)描绘从事美术或音乐的艺术家们。人物形象、调色板、画笔以及工作室背景都具有曲线的、变形的立体形式,颜料肌理感似沙纹的特征。头部和脖颈被拉长,用两种颜色分别表示身体的正、侧面并表现在同一平面上,背景上的色彩和物品明暗显示出光线的变化。《演播室1-9》系列时间跨度长达15年,表现工作室、鸟类、工艺品等场景。画风随时代而变化,早期的几何形状分解比较自由,桌面的木纹、墙上的壁纸、摆放的工艺品都经变形与曲线组合成立体形式,整体色彩多而明亮,纹饰表现精美,尤其是透过窗户表现的蓝色天空和云朵给人带来宁静的享受。后期画面中变形表现越来越极致,颜色变得朴素而凝重,重叠和透叠协调,多个小画面组成和谐而优美的整体画面,构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在所有的画作中小鸟的形象、站位、大小与整个画面相融合并随着绘画的风格而一变再变。
鸟系列作品证明布拉克一直在对形式、色彩和造型转变和演变探索中。如《黑鸟》1953年(图2)、《飘荡》1955年、《我的鸟》1957年、《穿过云层的鸟》一、二1957年、《鸟巢》1958年、《日落时分,鸟十六号》1958年、《鸟的复活》1959年、《云中鸟》1960年、《树叶中的鸟》1961年。这时期风格突破更加明显,太阳、星空、云彩、日出、日落与动感小鸟组合画面结构更加严谨,线条、色彩更加简洁并成为一种符号。采用拼贴、光刻、纸等材质和绘画技巧,材料和色彩相得益彰,使小鸟和背景完成融为一体,大面积的留白用单一的彩色处理,用笔似拙但结构精准到位。小鸟展翅向着太阳、向着星空、向着生命尽情飞翔,表现了鲜活生命力。
图2 《黑鸟》1953年
布拉克从追求单纯的几何立体形式的分解,到注重画面重组的整体效果,又到物象的形态重新被重视。从放弃光色分析到色彩单一到色彩丰富。无论是塞尚时立体主义时期,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和表现(变形)的立体主义时期都是有时间的交汇和思想的碰撞。以不同的年代来划分其立体主义不同时期是片面的,局限的,区别在于在某个年代表现的风格更明显而已。上世纪最重要、最具革新精神的、颠覆传统的立体主义绘画形式,深深影响了雕塑、珠宝、首饰、陶瓷、壁画、挂毯等装饰美术、现代工艺美术、建筑美术领域的发展。
六、结语
纵观乔治·布拉克整个艺术生涯,虽然历经了后印象派,野兽派,创建立体主义,深化研究分析立体主义,创新发展综合立体主义和表现(变形)立体主义等多次艺术风格变化,并吸取了不同流派绘画技巧的优点及长处。唯一不同的是他在不同的风格流派变化中,依然显著的坚守和保留了学习、探索、理性分析、创新实践的风格。
①王昕.立体派的创始人——乔治·布拉克和帕布罗·毕加索[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2).
②王圣华,罗易扉.塞纳河岸边的放牧:立体主义画派在巴黎的“盛宴”[J].美术,2021(2).
③刘健.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创作思维与毕加索“分析立体主义”绘画之联系[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