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2022-10-08文/黄

军工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史兰州航空

文/黄 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深挖精神富矿,讲好航空人故事,航空工业自控所收集整理、调研采访,积累了大量史料、实物,利用原有的60 年代旧厂房,修建了自控所“西迁精神纪念馆”。2022 年荣获“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称号。

自控所的前身航空仪表设计室于1957 年3 月在北京成立,从1957 年至1965 年,创业者们听党指挥、以身许国,出北京,进甘肃,转阎良,到户县,“八年三迁”在一张白纸上创立了新中国航空飞行控制、惯性导航专业,用青春奋斗,智慧奉献对科学家精神进行了极具航空特色的生动解读。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70多年的历史中,蕴藏着航空工业成就辉煌的秘密。

走,乘东风,到大西北去!

1957 年3 月,航空仪表设计室在北京正式成立,昝凌被任命为室主任。设计室位于醇王府,出门就是北京后海。

为了进一步加速研制工作,根据一机部 “科研单位要离开楼院,离开首都”的指示,四局分党组于1958 年12 月22 日决定:仪表设计室于年底前分批迁往兰州市费家营242 厂。12 月23日,航空仪表设计室整体迁往甘肃兰州,1959年元月,全室仅用十几天时间就完成了从北京到兰州的整体搬迁。

接到搬迁到兰州的通知,大家纷纷积极响应,院子里挂了一条大标语:“走,乘东风,到大西北去”,真实地表达了三室员工“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安家”的家国情怀。

李沛丰工程师是三室创立时的四大工程师之一,本来是部机关调来设计室的,搬迁大西北,他完全可以要求回部里工作,继续留在北京。因为他的爱人杨可丽是部计划司工程师,当时仍留在部里工作。

但是李沛丰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兰州。等20 世纪60 年代研究所第三次搬到李家庄后,杨可丽才调来所里工作。说起他把杨可丽从北京调来西北的事,李沛丰只是淡淡地说:“在哪里不是干工作,只要两人能在一起就行了。”

全室人员以国家利益为重,听党指挥,坚决贯彻决定,打起背包就出发,因为国家的需要就是前进的方向。

“手雷”馒头

1959年1月,设计室从北京整体西迁到兰州。大家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黄泥水,宿舍就是办公室,白天铺盖卷起来上班,晚上打开铺盖睡觉。这样艰苦的生活状况,和北京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可是没有人抱怨和叫苦。

每天最好的一顿饭就是卷心菜帮子煮小米粥,桌子中央的一碟大粒盐就当“菜”了。发霉的小米和杂面做成的杂粮黑馒头,很硬,这种馒头凉了就更硬得像石头一样,大家开玩笑说,凉馒头扔出去简直能砸死人,所以戏称这馒头是“手雷”。

每人每月只有24 斤粮食的定量,对于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来说根本不够吃。再加上饭菜也没有油水,常常有人饿倒。

甘肃省委派出大批干部到各单位开群众大会说明情况,省委报告员讲到最后鼓励大家说:“大困难摆到面前了,怎么办?革命不干了,散伙回家?这不是革命者的态度。我们的态度是勒紧裤腰带,咬紧牙关,坚决革命斗争到底!”

员工们热烈讨论、苦中作乐、积极奋战,把革命的乐观主义发挥到了极限。

谁是你阿姨?

杨凤英的丈夫李树桐曾是自控所生产车间首任厂长,夫妇俩当年从北京一起搬迁到兰州。

1958 年12 月,接到三室全体出差到兰州的通知时,杨凤英有三个孩子,小女儿只有1 岁半。不得已,只能把三个小毛头交给婆婆照顾。

那时生活的艰苦程度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主食吃的是用玉米面和高粱面混合在一起做成的馒头;菜是用包菜最外面那几层老叶子切碎炒炒,几乎看不见油花。

新中国成立不到十年,百废待兴。尽管经常饿肚子,但是大家全都是一门心思地工作,都想着多干一些事情,把我们的国家尽快建设好。

刚到兰州,她们的住宿条件相当艰苦,男、女同志分住在两个大屋子里,因为宿舍都是跟242 厂借来的,夫妻根本没有条件住在一块,每天见面和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都是各忙各的工作。

直到后来搬到阎良,她和爱人才住在了一起。安顿好之后,婆婆带着三个孩子来到阎良,孩子们跟奶奶挤在一起。杨凤英的小女儿怯生生地说:“阿姨好。”杨凤英心里十分难过,她说:“谁是你阿姨?我是你妈!”

作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国家利益,他们怀着深深的牵挂,舍小家为大家,选择了坚守航空事业。

终于吃到了真正的猪肉

总设计师昝凌从北京回到西安,遇到没有车的时候就挤在拉煤车上。当这位国家一级工程师回到所里时,他的衣服、鞋袜,甚至鼻子、眼睛全是煤黑,只有两排牙齿还是白的,和一个老农没有两样,他却毫无怨言。

1959 年国家处在困难时期,员工们有一年多都没尝到过肉味了,只能靠偶尔的人造肉来解馋。国庆节前,国家给有昝凌这样国家级专家的单位调拨了一点真正的猪肉。昝凌没有留给自己,而是全部送给食堂给大家吃。由于没有电冰箱,室领导又舍不得国庆前让大家吃掉,想留到过节一起吃,结果猪肉稍微有点变味了。

所领导怀着深深的歉意专门召开党总支会,决定清洗后高温烹煮。国庆前一天,总支委员先吃,等了大半天,都没有问题,然后再给群众吃。

第二天,昝凌站在职工食堂里,看着大家排着队,拿着饭盒兴高采烈地购买肉菜的场面,他不禁流下了眼泪。

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老一辈航空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完成了为东风107 飞机研制601 自动驾驶仪第一套图样的设计,在242 厂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下, 601 自动驾驶仪试验样机包括十几个复杂部件,于1959 年8 月完成了设计和试制,并进行了开环试验和地面物理模拟试验。这是设计室从研制元部件走向研制大系统的起点,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标志着设计工作从对单个仪表的改进设计跨入多部件的复杂系统的研究设计。

一块焊锡

1966 年,621 自动驾驶仪在大连进行第二阶段试飞,昝凌一直在距离试飞地点不远的海边走来走去,他对警卫员王宪林说:“这飞机一上天,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了。海上试飞低空飞行的时候,如果出一点差错,结果可能是机毁人亡,我们千万不能有半点麻痹大意,不能有任何疏漏!”

由于技术不成熟,早期产品的故障比较多,大家把产品排故叫做“割尾巴”。但是故障就像一个和大家捉迷藏的孩子,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同志们戏称故障是“尾巴越割越大”。

昝凌鼓励大家:“我们就是要探索没有走过的路,当你慢慢往上爬的时候,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总是由少到多,越来越多,后来又慢慢地越来越少。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总有一天会爬到山顶。”

621 的试飞样机图样更换了7 次,1962 年第一次做试验,仅排故试验就做了半年。

有一次在大连试飞现场,昝凌发现621 自动驾驶仪的机箱中掉出来一小块焊锡,他用纸把这块焊锡小心翼翼地包了起来,带回所里,随即召开了全所大会。

昝凌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自动驾驶仪是上天产品,与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更关系到国家荣誉。我们的产品不能有丝毫瑕疵。焊锡虽小,但是可能会造成短路等故障,引发飞行事故,全所上下必须引以为戒,千万不能马虎大意。

1966 年10 月,621 自动驾驶仪在大连进行了第二阶段试飞,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新中国第一套飞机自动驾驶仪。

70 年弹指一挥,一代代航空人听党指挥、以身许国,始终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同向,培育了伟大的航空报国精神,为实现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的伟大跨越,提供了强大的方向指引、精神滋养与力量保证。

从历史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继续践行科学家精神,走好新时代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长征路。

猜你喜欢

学史兰州航空
学史力行的“三力”与“三行”
跟着习近平学党史
百年大党再出发
知史力行,打开人大履职新局面
《THE DISCUSS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COMPARED WITH WUTHERING HEIGHTS》
航空漫画
航空邮票:航空体育--滑翔
航空报国岁月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