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经阴道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2022-10-07吉紫佳
吉紫佳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 江苏 苏州 215500)
子宫内膜病变属于临床常见妇科疾病,患者主要症状表现包括:阴道不规律流血、阴道排液、经期延长、经量增加、下腹疼痛、不孕等,对女性的生活、健康造成不良损害。较为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包括内膜增生、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内膜癌等。据统计,子宫内膜癌是女性三大恶性生殖道肿瘤疾病之一,发生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疾病的7%,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且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规律等变化,患子宫内膜病变甚至子宫内膜癌的概率同比升高[1]。早期有效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类型对疾病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以超声技术诊断为主,其优点在于操作简单、不对患者造成创伤、价格便宜等,备受患者认可[2]。其中经阴道超声检查相比经腹部超声检查可更直观清晰显示患者子宫内膜情况,提高准确率。本文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诊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80例进行研究,分析经阴道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诊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80例进行研究。患者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42.95±4.35)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11±0.35)个月;其中35例患者已绝经,45例患者未绝经。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临床综合诊断及病理检查,确诊符合子宫内膜病变相关标准;②均为已婚女性;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生殖器官病变患者;②未婚患者;③临床资料缺失患者;④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患者;⑤抵触接受经阴道诊断及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超声检查,使用的设备为三星WS80A超声仪,探头的频率设定为(5~9)MHz。叮嘱所有患者,在实施诊断前需尽量排空膀胱内尿液,必要时可利用口哨声、流水声等促进排尿,以保证膀胱处于空置状态。检查时指导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必要时在臀部以下放置软垫,以改变臀部角度,确保患者外阴可以充分暴露,双脚分别放置在床沿两侧,无需使用束缚带固定。体位摆放完毕后,在超声仪探头外包裹安全套,并于表面涂抹耦合剂。适当用力将探头置入患者阴道内,以手柄控制探头的扫描区域,探头需到达后穹窿位置实施深层组织探查,再置入探头的整个过程中均需保证动作的轻柔性,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控制应激反应,提升配合度。灵活调整扫描方向,对子宫内的病变位置、情况、程度等予以记录。检查时相关人员均需全程戴一次性手套,在检查完毕后进行更换。
1.3 观察指标
以临床综合诊断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经阴道超声诊断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病变的准确率。同时计算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特异度。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分析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超声影像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阴道超声诊断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病变准确率比较
通过临床综合诊断及病理结果显示,8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中,23例确诊为子宫内膜增生,25例确诊为内膜息肉,13例确诊为子宫黏膜下肌瘤,19例患者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率与临床综合诊断及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经阴道超声诊断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病变准确率与病理结果比较[n(%)]
2.2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特异度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为84.21%(16/19),特异度为96.72%(59/61)。见表2。
表2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结果 单位:例
2.3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超声影像表现
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经阴道超声影像表现具体为:患者内膜厚度出现不均匀增厚情况,回声不均匀,存在高回声,4例患者存在多发小囊状无回声情况,3例患者宫腔内存在团状高回声。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经阴道超声影像表现具体为:患者宫腔内存在结节,性状近似圆形,其中21例内部呈高回声,3例内部呈低回声,直径通常不足2 cm,血流信号进入息肉,呈条索状。8例患者合并宫腔积液情况。
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经阴道超声影像表现具体为:宫腔内存在单发或多发结节,呈椭圆或圆形,内部多为回声,少见高回声。肌瘤直径多不足5 cm,边界清晰,血流信号呈“彩球”征。
子宫内膜癌患者经阴道超声影像表现具体为:存在明显内膜局部增厚情况,回声较为杂乱,呈不规则形态,血流分布不规则,血供丰富,内膜癌范围较清晰显示。
3 讨论
子宫内膜类病变属于妇科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类型之一,且近几年的调查中可见该病症的发病率缓慢上升,对国内女性的生殖系统功能、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均有明显的影响。目前国际医学界尚未明确子宫内膜病变产生的核心机制,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类疾病均具有激素依赖性的特征,即与雌性激素系统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联,且越早确诊、越早治疗对预后效果的影响越积极,部分病情程度明显者也有一定概率逆转损伤[3-4]。传统医学诊断该病症时受到技术限制,只能通过刮诊方式进行,其属于有创性诊断技术,不仅会对子宫内膜造成一定的损伤,加之采集的样本质量受到操作人员个人素质的影响,很难完整采集病灶区域的组织,也无法了解其对肌层的浸润程度,因而实际应用中会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现代超声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普及,其在疾病诊断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展,该技术具有无创性、操作简便性、安全性等诸多优势[5-6]。
实际运用超声诊断时,可根据途径不同分为经腹部和经阴道的方式。其中经腹部检查的操作最为简单,无需侵入性操作,患者的不适感相对较低。但实际应用时却存在明显的限制,如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时,虽然可以有效显示内膜的状态,但很容易在宫腔内获得高回声信号,对影像造成影响。在诊断内膜癌变时对于病灶处的血流影像显示的清晰度较差,另外在检查黏膜下肌瘤、息肉等病变时也会受到回声信号不均匀的影响。因而经腹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所受到的外部影像明显,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效果,使准确度不同程度下降。经阴道超声诊断相比于经腹诊断距离宫腔组织的相对距离更近,且探头具有更高的灵活度,可根据实际扫描的需要对探头方向进行任意变换,还可随时扩大扫描范围。同时经阴道诊断还不会受到患者皮下脂肪层、肠腔内气体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加之现代超声探头分辨率的进一步提升,使得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更有保障。同时经腹部超声诊断前患者需要通过憋尿的方式保持膀胱的充盈性,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强行饮水,检查时还需承受排尿的感觉,因而不适感更加明显[7-8]。经阴道超声诊断前无需保持膀胱充盈,患者可提前排空膀胱,使得检查中的不适感进一步降低。但经阴道超声诊断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即患有阴道感染、宫颈糜烂或未婚的女性群体无法适用,其中未婚女性在心理上对经阴道检查存在明显的抵触。
3.1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增生
经阴道超声检查时子宫内膜的厚度为0.1~0.4 cm,可见宫腔内偶尔存在无回声的暗区阴影,子宫内膜增生的早期阶段可见内膜组织的回声减弱,且厚度降低,而在增生病变进入中期或晚期时,超声下可见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且具有“三线征”的影像特点。子宫内膜增生主要是由于雌性激素过量分泌,从而刺激了内膜的过度增生,在女性生育期、更年期内均可发生。经阴道超声检查时可见,育龄期、围绝经期等年龄段的女性内膜增厚度均超过1.2 cm,而绝经期后女性的内膜增厚在0.5~1.2 cm间。增厚部分的内膜回声呈不均匀状态,在高回声区域的内膜中可见数个小囊状的无回声影像,偶尔可见宫腔内存在团状的高回声影像[9]。但实际诊断时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尤其是当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的病灶相对较小时,其表现出的症状与内膜增厚极为相似,超声影像中也仅能观察到增厚的病症,其中内膜小息肉的回声具有不均匀的特点,与内膜增生的鉴别难度较高。
3.2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主要是由于内膜组织中的腺体、纤维间质等结构发生异常增生而产生的病变,这种增生相比于内膜增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会引发组织隆起的症状。经阴道超声诊断可以观察到内膜上具有圆形结节或棒状凸起,内部大多呈现高回声信号,少部分则含有低回声信号的特点,病灶直径通常在2 cm以内。利用彩超多普勒技术观察可以看到条状血流信号进入到息肉组织当中,如患者存在合并宫腔内积液的情况,则内膜息肉的影像会更加清晰[10]。但如患者合并宫腔粘连,或在宫内放置节育器,或宫腔内存在体积较大的瘤体病灶,则会导致宫腔形态的改变,此时经阴道超声无法准确观察到直径较小的息肉病灶。加之直径较小或尚未隆起的息肉影像与黏膜下肌瘤、内膜增生的相似度较高,因而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另外,如患者存在剖宫产史,会导致其宫颈长度被拉伸,而经阴道超声扫描的深度具有一定限制,因而难以对处于宫腔底部的息肉病灶予以扫描。
3.3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
子宫黏膜下肌瘤指的是黏膜下肌层出现异常增生病变,病灶会向宫腔内突出,在子宫肌瘤类病变中占10%~15%,大多发生在育龄阶段的女性群体中。经阴道超声诊断时可见其影像中存在单发型、多发型的情况,病灶整体呈椭圆形或圆形,大多为低回声特征,多数体积较小的肌瘤则具有高回声特点,病灶内部的回声较为均匀。通常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直径小于5 cm,利用彩超多普勒技术可以观察到“彩球征”的影像,如存在蒂的病灶,可见蒂内具有条状的供血血管。经阴道诊断该病变时也存在一定的误诊问题,如病灶直径小于1 cm,则与内膜增生的鉴别难度较高。同时当息肉病灶体积较大,且与宫壁关系较差时,与黏膜下肌瘤的鉴别难度也相对较高[4]。
3.4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起源于宫腔内膜组织,其中超过90%的患者处于绝经期后,且该类患者伴有子宫出血症状,引发疾病的原因在于内膜复杂性增生、雌激素系统紊乱、遗传因子等。经阴道超声诊断时,病灶所处位置不同、体积不同、肌层浸润程度不同时会导致影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病灶体积较小时,超声影像中观察到的内膜形态无明显变化,仅表现出局部内膜增厚情况,与内膜增生类病变的区别难度较大。而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内膜影像的厚度会增加,内部回声呈现杂乱的情况,形态相对不规则[11]。当病灶侵犯至宫颈组织后,可引发宫腔积液的症状;当病灶侵犯至肌层时,会导致肌层和内膜间的边界开始模糊。彩超多普勒影像下可见病灶处存在不规则的血流分布,且血运丰富,测量的RI值在0.4以下。经阴道超声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癌症病灶的范围,确认与肌层间的关系,从而评估病灶侵犯的具体范围。
综上所述,临床可利用经阴道超声技术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具有较高准确率、敏感度与特异度,能够提供可靠影像支持,倡导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