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与磁共振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10-07张延军曹鹏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7期
关键词:磁共振影像学肺癌

张延军,曹鹏程

(1阜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影像科 江苏 盐城 224400)

(2阜宁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盐城 224400)

纵隔型肺癌指生长在肺内靠近纵隔的恶性肿瘤;本质上还是一种肺癌,而且它是一种局部晚期的肺癌[1]。在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由于纵隔型肺癌临床症状与纵隔类疾病比较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可能会造成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的情况,影响患者的预后,对患者身体造成极大的损伤[2]。因此,在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实施有效的诊断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3]。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和磁共振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疾病早期诊断准确率,为早期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4],基于此,选取阜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纵隔型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与磁共振诊断,探讨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价值,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阜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纵隔型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61.12±3.31)岁;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磁共振诊断。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纵隔型肺癌临床诊断标准,不存在其他并发症;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治疗配合度良好者;④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患者;②存在对本研究诊断方式不耐受者;③存在严重传染疾病者;④患者合并存在其他肺部疾病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诊断和磁共振诊断。

CT诊断:仪器使用为美国GE Revolution 256排,扫描条件为电压120 kV,电流110 mA,螺距为1.5,间隔为3 mm计算机断层扫描,层厚为3 mm,对患者肺尖至肺底部进行扫描,患者采取仰卧位,对患者病变位置进行扫描,扫描结束后,将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结果进行间隔重建与层厚重建,再根据每例患者情况选择3D或者多平面重建。

磁共振诊断:使用仪器为西门子Skyra 3.0T磁共振;层间隔为0.4 mm,厚层为4 mm,选择常规矢状位与轴位进行扫描,患者同样采取仰卧位,对患者病变位置的横截面与冠状面进行扫描,统计2~4次的平均采集次数。最后两位同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影像学医师一起阅片,如果发生两位医师意见不一致情况,应当进行讨论,查阅相关资料,达成一致观点。

1.3 观察指标

①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不同肺癌类型及不同疾病部位的诊断准确率;②比较两组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漏诊与误诊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对于诊断方式的满意度,医院设置满意度问卷调查报告,问卷调查满分为一百分,分数在90分以上为满意,70~89分为一般满意,6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计算患者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法诊断病理类型的诊断结果对比

病理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有鳞癌21例(42.00%),腺癌16例(32.00%),小 细 胞癌13例(26.00%),磁共振不同肺癌类型总检出率94.00高于CT检查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对不同肺癌类型检出情况对比[n(%)]

2.2 两种检测方法诊断发病部位的诊断结果对比

病理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左肺上叶者16例(32.00%),左肺下叶17例(34.00%),右肺上叶9例(18.00%),右肺下叶8例(16.00%)。磁共振不同发病部位总检出率94.00%高于CT检查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对不同发病部位检出情况对比[n(%)]

2.3 两种检测方法操作时间、漏诊与误诊情况比较

磁共振操作时间短于CT检查,漏诊与误诊情况少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检测方法操作时间、漏诊与误诊情况比较

2.4 患者对两种诊断方式的满意度对比

患者对磁共振诊断满意度96.00%高于CT诊断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我国环境污染的加重,导致肺癌患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造成患者身体严重伤害,而纵隔型肺癌作为肺癌中最特殊的一种类型;常见的症状有干咳、胸痛、气促、声音嘶哑、膈肌麻痹、上腔静脉压迫造成的上肢水肿等症状;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①发生于纵隔旁的周围型肺癌,其内缘紧贴于纵隔,并且与纵隔胸膜粘连,肿瘤外缘可以很光滑;②上叶支气管被肿瘤堵塞致上叶肺完全不张,并且包绕了肺门和纵隔周围肿大的淋巴结,由于不张的上肺叶外周边缘很光滑,又紧紧贴在纵隔上;③某些恶性程度极高的肺癌,如小细胞肺癌,原发瘤很小,但是继发肿瘤却很明显[5]。

纵隔型肺癌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是原发性的纵隔肿瘤,病因主要是异位细胞或者组织种植进入了纵隔,形成异常的增生情况,形成原发性的纵隔肿瘤,而且原发性的纵隔肿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少有恶性情况发生。另外一种是转移性的纵隔肿瘤,转移性的肿瘤,顾名思义就是由身体的其他部位所转移来,通常因为某一种疾病或恶性肿瘤晚期,通过淋巴转移,这是另外一种发病病因。在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诊断上,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肺癌相鉴别[6]。纵隔型肺癌由于周围脏器较重要,如脊髓、气管、主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下腔静脉与纵隔距离较远,还有无名静脉、无名动脉等结构,食管均易被侵犯,不易被根治。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患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7-8]。

在临床纵隔型肺癌患者诊断中,临床比较常见的诊断方式是实施CT诊断或X线片诊断的方式,但是胸部的X线片受胸骨和脊柱的遮挡,所以小的一些纵隔肿瘤病变很难发现,因此,X线片在诊断纵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并不高;在CT影像学中,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薄层CT下的影响学表现,纵隔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9-10]。一般纵隔型肺癌三大纵隔均可发生,影像学表现为以脊柱为中心,边界不清楚、大小不等包块,包块包膜不清楚、质地不均匀,中间有血供和微小钙化,周围还有肺膜牵拉和毛刺[11-12]。影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组织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状态等相关信息,直观了解支气管受累情况,有效鉴别诊断肺部结节,通过增强CT扫描还可以了解周围组织血液供应,确定肿块大小,判断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提高手术治疗效果[13-14]。但是CT容易存在一定的伪影情况,影响诊断结果,且CT检查会让患者存在X线照射,易造成患者机体不同程度损伤。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不会产生任何伪影,也不会对人体产生机体损伤,其成像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可以显著提高测试部位的分辨率水平[15-16]。磁共振检查方法的引入可以显示患者的疾病类型和发病部位,并通过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成像了解病理的情况,可以区分组织病变的具体情况而不受复杂结构的影响。快速发现病变部位,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预后争取时间,有效避免误诊漏诊[1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磁共振疾病病理类型和发病部位诊断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影像学操作时间短于CT检查,漏诊、误诊情况少于CT检查,患者满意度高于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纵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准确、快速地检出疾病,磁共振检测也可以提供比其他检测方法更科学、更客观的检测结果,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在纵隔型肺癌患者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可以有效地诊断患者的疾病,但是两种诊断技术的诊断结果比较,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度最高,可以更加有效地确定诊断结果,有效地对患者疾病类型进行判定,对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值得推广与应用于临床纵隔型肺癌的检测中。

猜你喜欢

磁共振影像学肺癌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中医疗效评价中常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基于同伦l0范数最小化重建的三维动态磁共振成像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中国每年78万人确诊肺癌医生忠告,预防肺癌,晚上请坚持四不要
近亲得肺癌自己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