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变:左右文明的气候
2022-10-06柳三更编辑周一泽
文/柳三更 编辑/周一泽
其生其灭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向大自然彰显自己的力量,“人定胜天”似乎成为一种难以动摇的信念。而在遥远的一万年前,人类在自然面前少有置喙之机。寒冷和干旱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人类依然在这种境况下艰难地找出了一条生存之路,并在大地上繁衍出星星点点的文明。
地球在地理因素的影响下一直处于冷暖期交替的状态,其间也有气候变化十分极端的情况,如果说冷暖期奠定了一个较长时间范围内的气候基调,极端的气候变化则像基因突变一般改变了历史的方向与速率。
新仙女木事件便是如此,它让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从野外采集狩猎的状态转向定居农耕的生活,与中国农业文明的开端有着紧密的联系。
旧石器时代正处于地质史上的第四纪大冰期,而在大冰期中也存在着冷暖的交替,其中寒冷的周期被叫做“亚冰期”,而亚冰期与亚冰期之间温度回升的时期则被称为“间冰期”。第四纪大冰期的最后一次亚冰期大约开始于距今11 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约1 万年。其中在距今约1.5 万年到距今约1.4 万年左右的时期,有一段回温的暖期,但在距今约1.25万年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堪比科幻电影《后天》的场景出现了:冰川极速扩张,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在这期间本来只生长于北极的新仙女木将足迹扩展至欧洲,新仙女木事件由此得名。新仙女木事件使得当时的年均温下降了7 ~8℃,而2008 年的冰冻灾害也不过使年均温下降了1℃,可以想见这次剧烈降温带来的后果。
图/ 视觉中国
可就在1000 年后,气温又急剧上升。这样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时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和动物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如猛犸象一类的大型草食动物就此灭绝。这场难以抵御的灾变最终在距今1.1 万年停下了肆虐的脚步,以自然之力将当时的华北平原由森林景观变为草原景观,人类不得不面对如何在新的环境里存活下来的难题。
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以采集渔猎为生,但由于新仙女木事件许多动植物纷纷灭亡,人类的食物来源变得难以保障,面临困境的人类只能尝试一条艰难的路径:培育农作物。要将植物培育至可以食用往往要历经数代人乃至数十代人的尝试,未经驯化的野生稻高达1.5m,成熟的时间也不统一,而这时候离人类重要的食器——陶器的发明还有5000 年。
历经时间的累积,中国的早期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业种植的技术,而在江西的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等地发掘出的早期栽培稻遗存,年代正是距今约12000 多年至10000 年。北方的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和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则出土了距今约10000 年至8000 年的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这些考古证据佐证了农业产生的时代,为新仙女木事件对农业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切实的佐证。至此,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作物种植的出现、聚落的发展、家畜的饲养,农耕文明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地诞生了,黄河流域有种植粟作植物的半坡居民,长江流域则生活着以种植稻作植物为主的河姆渡居民,这基本奠定了中国南稻北粟的格局。以长江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业文明在农业种植出现后,精神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精美的陶器、古朴的乐器、象牙雕刻的艺术品都昭示着早期农业文明丰富的精神世界。
良渚玉器 图/ 视觉中国
气候的变化不仅催生了农业文明,也带来了毁灭。刚刚诞生的早期农业文明猝不及防迎上了又一次剧变,这几乎对世界范围的初生文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中国古代神话中不乏对早期洪水的记载,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地倾倒,洪水向东南肆虐。无独有偶,西方圣经故事中也记载着诺亚在大洪水期间制造诺亚方舟的故事。同类型的故事在各大文明的早期神话记载中并不鲜见,《古兰经》中努哈洪水的故事、《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也有洪水降临的记载,印度的《摩诃婆罗多》亦是如此。神话反映着早期先民对远古历史的记忆,在文字形成之前,历史的痕迹通过口耳相传隐匿在神话之中。约从10000 年前开始,地球进入全新世,在全新世早期出现了全球变暖的现象,气温上升,降雨增加,冰川雪原融化后海平面上升,更造成了一系列融冰湖淡水暴发事件。这之后在距今约8200 年发生了全球性降温,这对早期的农业文明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大禹治水的故事则发生在距今约4000 年前,由于距今约4200 年时的气候剧变导致洪水与干旱灾难频发,甚至导致了良渚古国的灭亡。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中下游,以玉器、祭祀文化闻名,在良渚遗址的遗迹中发现了洪水留下的遗迹,一度兴盛的良渚古国消失的原因众说纷纭,而洪水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气候的变化带来的可能是文明的兴盛,也可能是文明的毁灭,人类与自然的历史这才刚刚开始。
尼罗河沿岸灌溉的田地 图/ 视觉中国
在西在东
气候不仅影响着文明的开始与结束,也是文明发展类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今的东西方文明追本溯源至四大古国与希腊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希腊为代表的海洋文明,一是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大河文明。这可以说是气候与地形等因素共同缔造的结果。
古代希腊地区基本是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由于其雨热不同期的特性、绵长的海岸线、天然港湾多的特点,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商业贸易发达。东亚处于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形成了农本思想厚重的农业文化。
两河流域一部分属于地中海气候,余下则是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公元前3500 年前存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古代尼罗河流经上下埃及,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北部沿海是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古埃及的农业种植对尼罗河的依赖性极强,尼罗河的水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古埃及人靠着观测天文与数学计算来测量尼罗河的水位,因而埃及的数学和天文相当发达。古埃及人深刻地意识到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据古埃及人的观察,每年7 月,当太阳与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开始涨水,因而太阳神是古埃及人心中相当重要的神明。印度的古文明代表哈拉帕文化位于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 葛全胜,方修琦 & 郑景云.(2014).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 地球科学进展.]秦汉以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在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的影响下,西方形成了以商业文明与城邦政治为中心的希腊文明,而大河文明几乎都是以君主专制为中心运行的农业文明。
中国历史进程的演进与气候变化也有着莫大的关联。
就像图表中所展示的那样,每当气候温暖的时期,王朝往往出现治世、盛世,而当气候进入干旱寒冷的阶段,粮食不足容易导致饥荒、战乱。对于游牧民族而言,草原资源不足时便会采取南下的政策,因而发生战乱——西迁的匈奴人便是如此,“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中的一支在经历与汉朝的战争后,由于干旱和寒冷对草原植被的影响,大规模向西迁移,并打败了蛮族人,而南下的蛮族人大举入侵罗马帝国,导致了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就此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气候对历史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历史与文明的进程也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地质学家许靖华曾在他的著作中说到:“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小冰期为需求而战,气候最适期为贪婪而战。”今天人们依然在滔滔不绝地谈论气候,因为气候是战争、是政治、是经济、甚至有的时候是宗教,每升高1℃的平均气温都可能对人类造成莫大的影响,而人类如何应对气候的变化仍会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