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妙
2022-10-05周晓枫
周晓枫
我上学时得到的教育,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使用工具。我曾深信,并认为最为重要的工具并非机械,而是火。后来,看了影像记录的真实瞬间,我越来越对工具之说有所怀疑。猩猩会用树枝伸进穴中捅出蚁虫,水獭会用石块敲击打开贝壳,乌鸦可以扔投石头让装水瓶子里的食物漂起来,有些涉禽更是登峰造极:它们会用饵食捕鱼,而且避免饵食被大鱼吞咽,专门诱惑能当食物的小鱼。
以我并不科学的个人偏见,认为动物难以掌握的,是烹饪和阅读——分别针对肉体和灵魂。动物普遍食用天然食材,虽然纪录片显示,受过训练的猩猩也会点火,但动物不会像人类这样为了味蕾而进行复杂加工。烹调技艺是逐渐提升的,阅读更是人类后来习得的本领。人之所以具备今天的智能,最重要的力量当然不是来自烹调,而是来自阅读——甚至今天一个烹调高手,必须具备阅读能力。阅读使我们不仅是哺乳动物,更是拥有今天文明的人类,改观之效就这么大。
对许多人来说,读书是不可剥夺的享乐。旅行增长见识,阅读同样——见识见识,没有“见”,就没有“识”。读书不仅可以改变气质和命运,还使我们减少孤独,因为我们可能通过读书的方式,找到远方的朋友和心里的亲人。读书是最安全的社交、最便宜的旅游、最现实的穿越;它使我们穿越他人的死亡,也经历自己的重生。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曾说:“读书为我们还原了生命那些值得崇拜的纷繁驳杂,由它们来对抗死神的傀儡。图书馆是墓地唯一的竞争对手。”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读书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只要有手机就行。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的号召铺天盖地,蔚为大观。读书日强调这一天“有”,无车日强调这一天“无”——恰恰说明,书籍远非汽车那样普及。当读书成为日常而不是特殊节日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享乐与狂欢。
如果从童年开始阅读最好,这种习惯就跟家乡菜一样,是被妈妈、童年和故乡喂养出来的习惯,长大以后终身惦念。面对生活的诸多琐事,如果平时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心就静不下来;心越静不下来,就越不想阅读……最后养成的,不是阅读习惯,而是不阅读的习惯。人们为什么会形成手机依赖呢?因为随身携带,不时翻阅,人们离开如影随形的手机就不安;越是沉溺,依赖感就越强。书籍也是一样,如果把书本像手机那样随时携带,不时翻阅,我们也会逐渐养成离开就别扭的不适感。某些时候关闭手机,比如临睡或者登机,翻开一本书,你就会发现:一个奇迹世界如何打开阿里巴巴的大门,合拢之后,让你独自置身金碧辉煌的词珠字宝里……你可以随时往返,享有并取用难以计数的秘密财富。
有人喜欢为自己不读书寻找理由。有人是因为看不到阅读对生活立即而具体的改变,兴趣渐少;有人健忘,读了跟没读一样,觉得枉费工夫;还有人担心躲在书本里,会加重社交恐惧症。的确,阅读之功未必立竿见影,有时漫长得令人气馁。
大概,这就相当于给自己攒钱,有一点钱能买个冰激凌,日积月累成大笔资金,才可能买房、旅游、求学……如果没有积累性的阅读,我们将丧失未来的许多可能性。读书这件事,在任何年纪,读了总比没读好——如同老年人即使营养吸收能力差了,新陈代谢慢了,饭也是要吃的。是啊,早晚要忘,为什么还要读?每天吃饭,早晚都得去厕所,为什么还要吃呢?就是为了让身体健康成长。我们不能因为提笔忘字,坦然成为文盲。我们不是植物,也不是植物人,除了肉体生活之外,人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他的情感生活,是他的精神生活。肉体没有粮食会挨饿,精神没有营养会生病——所以也要喂养自己的灵魂,这一定会为身体机能带来改变。当然不是你吃了一块鱼,身上就长出一块鱼肉来——阅读并未带来肉眼可视的改变,因为它已化身为你自己的肌体和细胞。一个不阅读的人,身体里缺了好多维生素——乍眼看不出来,等看出来的时候,恐怕就不知道能不能救得过来。
至于躲进书本象牙塔回避现实之说,我觉得存在这种可能……但,也存在相反的可能。遇人之所以不知如何交流,有时因为缺乏共同的兴趣话题;通过读书,能有更多机会改善无话可说的尴尬处境。人和人之间存在交流障碍,会影响现状和未来;人和文字、文化、文明之间存在交流障碍,难道不是更大的危机?因为一个不读书的人,会让社交增加难度;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会让社稷面临困境。
世界辽阔,开卷有益。至于读什么样的书,倒各有偏好,且跟那时那境的心情有关,并不稳定。同一个作家,有人迷恋得要命,有人痛恨得要死——就像有人饮食清淡,有人浓油赤酱,有人无辣不欢。总之,羊要吃草,虎要吃肉,喜欢的食谱不一样。如果是考试或学术研究,基础和经典都是必经之路,不读也得读;读不下去或者读不懂,那就看参考书或者找专家不耻下问,怎么也得扛下去。其他情况,不合口味就放下,不必增加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不必为难自己到折磨的程度。书籍之海大到无垠,作为鲨鱼的我们,选择吃这条鱼不吃那条,一般来说谈不上什么太大影响。当然,口味会变。曾经有位国外的女性作家,声誉极高,但我读她的文字痛苦死了,不理解享乐何来。屡试不爽,我放弃了。有一天整理书架,她的书新鲜而陌生,我站在那里突然看进去了,就跟解了密码锁似的豁然开朗。天啊,她的文字好到令人颤抖和畏惧!后来,我把这位作家已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全看了,一本不落。同样一部有如天书的作品,看不懂就是天书,读出妙就成了上天赐予的书。为什么要多读书?我们就是从中寻找和鉴别,什么是自己适合的与偏爱的,让我们体验什么是当头棒喝,什么是滴水穿石。
人生苦短,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让自己猫有九命,让自己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体验千百万种的角色。什么是穿越?你在现实中有自己的姓名和身份,但你也可以在书籍里进入角色,你可以选择姓名、面孔、服装、道具、身份、经历、情感、认知,你可以在一本书里穿越悲喜和生死;并且这种穿越是安全的冒险,你可以随时撤离,回归真实自我。
读和写都是穿越,写作难度也许更大,需要能力的进阶。对写作者来说,阅读几乎是必须,否则就像打游戏没有装备,难以抵达远方。我出去讲课时发现,听听班里学员阅读什么作品,大致就能判断平均的写作水平。阅读改变语感,就像环境影响口音。有些写作者之所以勤奋却徒劳,有时就是因为缺乏阅读的支撑与参照,他使自己不断陷入浅见的凹槽;本来是条凹槽,逐渐变成防御性的战壕,久而久之,成为一条又深又长、爬不出来的陷阱。肉体上减肥,或许需要每天勒索自己的食物;写作上增重,要进食高热量和高营养的读物,还要吃夜宵和零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以拥有自己笔下的千万个字。作家身体力行,去感受生活的每日每夜、生命的每分每秒……而阅读,始终是写作秘密的魔法棒,会让文字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