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游垄断型市场结构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和机制分析

2022-10-03

产经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利申请效应机制

谭 静 张 伟

一 引 言

创新微观动力来自于企业,在产业链中完善创新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制造业创新驱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市场结构产生于并显著影响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寇宗来和高琼,2013)[1]、生产行为和经营绩效(Smythe和Zhao,2006)[2]。一方面,垄断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效率损失,甚至导致收入分配恶化,劳动收入持续下降(岳希明和蔡萌,2015[3];王永进和刘灿雷,2016[4];贾俊雪和孙传辉,2019[5])。然而另一方面,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生产和知识资本主要出现在垄断或寡头竞争结构(张涛,2019)[6],规模经济产生的自然垄断可能增进社会福利(陈林和刘小玄,2014)[7]。因此,对垄断市场结构的分析成为热点。

“抓大放小”、2009年以来政府主导投资、上下游市场的不对称竞争等将学界对垄断的探讨,从行业内拓展到行业间的溢出作用,即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和整个市场的影响(刘瑞明和石磊,2011)[8]。上下游市场集中度的相对变化,首先,改变了买卖双方的市场势力,一方面上游通过中间品定价模式影响下游企业成本,进而影响下游企业效率(刘瑞明和石磊,2011)[8];另一方面,集中度提升有助于发挥规模效应和技术集聚效应,从而影响中间品质量,及下游企业对技术的吸收和利用能力(Kugler和Verhoogen, 2012[9];徐保昌和谢建国,2016[10])。其次,根据现有研究,目前中国上游市场处于国有企业垄断状态,而下游产品市场已经基本实现自由竞争,具有典型国有垄断特征的上游市场被认为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与整体生产效率,从而阻碍国民经济增长(刘小玄,2000)[11]。最后,当制造业总体表现为创新型垄断时,由规模和技术形成的垄断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促进企业发展(王贵东,2017)[12]。现有文献之所以对上游垄断产生的经济后果出现相反判断,主要源自于三方面:一是对企业生产、创新乃至出口等行为关注侧重点不同,二是对上游垄断的机制探讨需要更加系统,三是需要考察上游垄断的来源。而这些正是本文的重要工作。

相较已有文献,本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为:第一,考察上游垄断对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影响,包括生产技术创新即专利申请,以及商业化变现阶段创新即新产品产值。研究发现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净效应主要是显著的正效应。第二,现有研究对上游垄断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行为影响机制的解释主要关注中间产品投入方面(王永进和刘灿雷,2016)[4]。本研究则系统地从正负两方面解释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其中,中间投入成本提升与强化内源融资约束是上游垄断影响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负向机制。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正向机制主要是倒逼机制,一是优胜劣汰机制,倒逼企业通过创新提高生存能力;二是强化企业创新利润机制,增强企业创新激励。第三,已有研究尽管有探讨上游垄断中的国有垄断特征,但经验证据中并未区分上游垄断来源,本研究进一步计算上游技术垄断和上游行政垄断,分析发现上游技术垄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而上游行政垄断则显著抑制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第四,在指标计算的贡献上,相较王永进和施炳展(2014)[13]的研究,本文考虑趋势变动,引入不同年份投入产出表,使指标更加完善;其次进一步借助上游垄断指标构造,计算了上游技术垄断和上游行政垄断指标,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上游垄断的形成和来源。

余下内容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构建理论模型并结合现有文献形成待检验假说;第四部分介绍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第五部分分析上游垄断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包括生产过程和商业化变现阶段的创新;第六部分进行机制分析,包括负向机制与正向机制;第七部分分别讨论上游技术垄断和上游行政垄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第八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启示。

二 文献综述

企业技术创新通过提升企业竞争力乃至全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重构,带动经济增长(Zhou et al.,2017[14];陈强远等,2018[15];段军山和庄旭东,2021[16]);此外,通过“创造性的破坏”,技术创新加速经济螺旋式上涨,也成为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Schumpeter,1939[17];Nicholas,2014[18])。企业创新首先与企业自身特性有关,例如企业规模和属性(寇宗来和高琼,2013)[1]、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Chen et al.,2018)[19]、企业现金流和融资约束(Jin et al.,2019)[20]、企业进出口行为(田巍和余淼杰,2014)[21]等。其次与外部市场环境有关(寇宗来和高琼,2013)[1]。最后与政策和制度背景相关,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史宇鹏和顾全林,2013)[22]、政府补贴(Zhou et al.,2018)[23]等。

其中,垄断与创新之间联系成为学术界热门话题。一方面,垄断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增强企业创新行为。第一,垄断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提高生产效率(Gilbert和Newbery,1982)[24],垄断可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改变企业低水平竞争格局,促使企业提升产品质量(Kugler和Verhoogen,2011)[9]和创新水平。特别是当垄断来自于市场机制形成的自然垄断时,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Smythe和Zhao,2006)[2],从而促进企业创新。从创新动机看,Aghion et al.(2005)[25]指出市场集中有助于降低市场负外部性,增强企业创新收益,从而激励企业创新。第二,垄断往往与专利保护相关。专利保护带有垄断属性,目的在于激励企业创新,该作用对非国有企业更为有效(史宇鹏和顾全林,2013)[22]。第三,垄断和创新都源自规模效应,在垄断形成的规模效应下,企业创新激励和创新行为较为显著。Schumpeter(1939)[17]最早指出由于规模、风险分担和资本实力,大企业更具有创新优势,并进一步拉动产业技术升级(Humphrey和Schmitz,2000)[26]。

另一方面,相对于竞争,垄断不易形成创新环境。第一,从技术扩散和应用的角度,Gilbert和Newbery(1982)[24]指出垄断的消极作用之一是压制技术创新,垄断会通过专利壁垒阻止竞争者进入,从而维持垄断势力,不利于行业内的技术扩散和行业持续创新。第二,从低效率垄断角度,由政府保护所形成的行政垄断可能降低企业效率,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刘瑞明,2011)[27],同时也对高效率企业造成了拦截效果。第三,从企业投资结构角度,当新技术预期创新收益不足以使企业放弃现有市场利润,垄断就可能降低企业创新激励(Arrow,1962)[28]。总结来看,垄断与创新关系研究的相反结论可以归结于行政进入壁垒和自由市场造成的制度环境差异(陈林和朱卫平,2011)[29]。

此外,尚有一支文献指出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与创新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聂辉华等,2008[30];高良谋和李宇,2009[31])。寇宗来和高琼(2013)[1]发现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对企业研发强度均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会产生效率效应,因此企业将产生更强的动力保护在位利润,形成更强的创新激励(Gilbert 和 Newbery,1982)[24];但集中度的提升也会产生替代效应。

除了企业所在行业市场结构,垄断对企业的影响还体现在产业链关联上,例如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生产行为和经营效率的影响。从目前中国产业链来看,处于下游的产品市场已基本实现竞争,而上游市场依然维持国有垄断状态,构成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非对称竞争(刘瑞明和石磊,2011)[8]。具体而言:第一,上游垄断通过影响下游企业成本、产品价格和研发创新投入(李胜旗和毛其淋,2017[32];吕云龙和吕越,2018[33]),降低下游行业生产效率、行业出口比较优势(吕云龙和吕越,2017)[34]和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李胜旗和毛其淋,2017)[32];特别的是由政府保护形成的国有企业上游垄断不仅降低了自身生产率,也阻碍下游非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王永进和刘灿雷,2016)[4]。第二,上游垄断可能促进下游产品质量升级,而这一作用取决于上游垄断成因和下游竞争程度(王永进和施炳展,2014)[13]。此外,王贵东(2017)[12]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制造业属于创新性垄断,其中国有股权垄断相较于非国有股权垄断企业更倾向于创新,上游垄断可能增强企业创新活动、促进企业创新。第三,上游垄断还可能恶化行业间收入分配(陈钊等,2010)[35]。

综上,首先,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企业所在行业垄断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然而垄断与企业创新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考虑规模效应和垄断成因。其次,随着企业通过产业链形成深度链接,学界针对上游垄断和企业生产经营绩效的研究中,缺少关于上游垄断对企业创新全过程(包括生产阶段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变现阶段的新产品生产)影响的系统梳理总结。最后,在“抓大放小”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企业经济效率得到提升(余静文,2018)[36],因此,有必要分别考察行政力量形成的上游垄断和技术形成的上游垄断的作用差异。这些内容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三 理论模型与待检验假说

本文基于上下游厂商的联系构建局部均衡模型,解释面对上游垄断时下游企业的生产和创新策略。假设某一市场中包括生产中间品的上游垄断厂商和下游垄断竞争厂商,上游厂商主要通过中间投入品价格影响下游厂商,即通过px=mc成本加成定价法定价,其中,px为中间品价格,c为平均成本,m为成本加成率,进而m可被认为是上游厂商垄断程度;下游企业产品为计价物,即价格为1。

(1)

代入相关参数,将式(1)对X求导,得到下游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

(2)

(3)

将式(2)代入式(3),整理得到:

(4)

进一步,利用比较静态分析垄断程度m对I*的影响,求最优条件式(4)的隐函数形式:

(5)

命题1:上游垄断程度对下游企业研发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下游企业通过研发增加未来预期收益、获得垄断租金,进而抵消上游垄断程度的影响。

由此提出检验假说H1:上游垄断显著增强下游企业的创新行为,表现在创新投入和创新结果上。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一种倒逼机制,体现在上游垄断促使企业积极研发抵御上游垄断的负向影响,增强对上游的学习效应,提高对上游技术和产品的吸收能力。

根据现有研究,上游垄断通过提高中间品价格影响企业生产和研发行为,提高中间品价格是上游企业影响下游企业创新的最优手段(Banerjee和Lin,2003)[38]。然而,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生产和研发的影响可能有两种作用机制。在正向机制方面,第一,上游垄断尽管会提高企业成本,但也会加剧下游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迫使下游市场中只有创新效率和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Smythe和Zhao,2006)[2]。第二,上游垄断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提高下游市场实力较强企业的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利用规模效应来积极进行研发创新,抵御上游垄断负面影响,实现企业成本直接或间接的降低,从而提高经营收益。第三,在上游垄断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创新一定程度上也放大了上游垄断对其竞争对手的负面影响。上述途径倒逼企业为应对上游垄断,加速研发创新。

同理,讨论垄断程度m对X*的影响,对最优条件式(4)的隐函数形式进行分析:

(6)

命题2:上游垄断程度越高更多提高了中间品价格,导致下游企业中间品投入减少,影响下游企业生产。

由此提出待检验假说H2:上游垄断会通过提高企业中间投入所占比重,减少企业的创新收益;或减少企业内源现金流,增强企业融资约束,从而限制企业创新。

在负向机制方面,首先,上游垄断导致企业中间投入成本上升,可能减少企业创新收益(王永进和施炳展,2014)[13]。其次,上游垄断通过收紧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影响企业创新,这是因为企业研发行为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现金流。而中间品价格越高,企业所受融资约束越明显,从而提高企业融资成本,抑制创新(鞠晓生等,2013[39];周开国等,2017[37])。特别是垄断性行业的企业会更倾向于保持较高的现金流动性来防范所面临的行业竞争风险(孙进军和顾乃康,2012)[40]。

最后,上游垄断的不同成因可能对下游企业创新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上游垄断来自于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则将倒逼下游企业积极研发,加强对上游技术和产品的吸收能力(Gilbert和Newbery,1982[24];Banerjee和Lin, 2003[38])。如果上游垄断与政府干预有一定关系,具体体现为国有企业集中度提升,这种情况下上游垄断将通过资源占有增加对下游企业的寻租行为,攫取下游企业收益,从而不利于下游企业创新。

由此提出待检验假说H3:根据上游垄断形成的不同原因,上游技术垄断和上游行政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同影响,其中上游技术垄断促进下游企业技术创新,上游行政垄断抑制下游企业技术创新。

四 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上游垄断市场结构与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如式(7)所示:

INNOft=β0+β1up_monopolycit+X′ftγ+λf+ηt+δft

(7)

其中,下标f表示企业个体,t表示年份,i表示行业,c表示城市;Xft为控制变量向量;λf为企业固定效应,ηt为年份固定效应,δft为随机误差项。INNOft为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结果即企业专利申请总数,包括发明专利、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此外,使用专利申请总数的对数、是否申请专利、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等形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其次,考虑到企业通过专利谋取补贴等方面的动机(陈强远等,2020)[15],使用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考察企业新生产和新工艺方面的创新。up_monopolycit为核心解释变量,衡量在位企业的上游行业垄断程度或集中度,借鉴王永进和施炳展(2014)[13]的方法,计算以投入程度为加权的上游行业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具体见式(8):

(8)

(9)

上游行政垄断up_monopoly_govcit根据上游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计算,即:

(10)

参考吕越等(2018)[42]的研究,本文还控制如下变量:企业规模,使用企业职工人数加1取对数的形式;劳动生产率,使用工业增加值(实际值)除以职工人数,并取对数形式;全要素生产率,参照杨汝岱(2015)[43]的研究,使用LP方法计算;企业年龄的对数及企业年龄对数的平方,这是因为企业创新行为往往与企业所处生命周期有关(董晓芳和袁燕,2014)[44];企业性质,具体处理方式是,如果企业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比重最高,或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为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则为国有企业,否则为非国有;以及企业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研究样本来自1998—201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全部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其他类型企业在内的制造业企业信息(聂辉华等,2012)[30]。数据处理过程如下:第一,由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经过两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调整,借鉴Brandt et al.(2012)[41]将其统一调整为《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本文分析对象为制造业企业,故只保留行业分类码为13—43的行业。第二,对分年度企业代码和企业名称的混乱与其他指标的不统一性进行处理。第三,参照Feenstra et al.(2014)[45]的方法,对异常样本进行清理,主要包括:(1)删除总资产、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流动资产、全部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和应付工资总额合计缺失、零值和负值的观测值;(2)删除全部从业人员小于8的观测值;(3)删除每年样本中企业代码和企业名称的重复值,确保不存在重复变量。(4)删除公元1600前成立,2013年后成立的观测值。第四,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在2011年由主营业务收入500万提高到2000万,但由于专利数据的限制,本文研究时间段为1998—2009年,并未直接涉及规模以上企业调整,因此,主模型未对此进行处理。考虑到结论的稳健性,研究也将样本限制在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及以上企业,基本结论保持稳健(2)囿于篇幅,相关结果备索。。

研究所使用的企业专利申请数来自He et al.(2016)[46]提供的中国专利数据项目(SIPO),主要涉及年份为1998—2009年,包括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信息。整理后最终得到1998—2013年非平衡面板数据,共397万多的样本观测值,涉及30多万家企业,研究所涉及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3)研究主要分析年份是1998—2009年,观测值共2697919个,涉及30多万家企业;1998—2013年数据主要用于新产品产值与上游垄断的稳健性分析。。其中,1998—2009年企业平均申请专利总数为0.318个,申请专利的企业占比2.5%,发明专利申请数0.096个;1998—2013年期间,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比3%,国有企业占比8.8%。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五 上游垄断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基准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表2为针对待检验假说H1的检验结果,列(1)和列(2)给出了以企业专利申请总数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的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估计结果,列(3)和列(4)给出了以是否申请专利为被解释变量的Logit固定效应估计结果,列(5)和列(6)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专利申请总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总数。总体而言,上游垄断将增加企业专利申请数。具体而言,表2列(4)Logit双向固定效应估计结果显示上游垄断显著增加企业的专利申请概率;列(5)双向固定效应估计结果显示上游垄断每增加1个标准差,则企业专利申请相对均值将增加15.16%(0.423*0.114/0.318);列(6)双向固定效应估计显示上游垄断每增加1个标准差,则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相对均值将增加50.49%(0.423*0.114/0.096)。

表2 上游垄断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基准回归

此外,其他控制变量结果显示:企业劳动生产率上升有助于提升企业专利申请概率、专利申请数量及增长率;尽管国有企业在专利申请总数上相对其他企业较高,但在专利申请概率、发明专利申请总数以及专利增长率等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企业职工人数上升则企业专利申请概率和数量均显著较高;从专利申请总数、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看,企业年龄与其呈U型关系,而企业年龄与专利申请概率呈现倒U型关系。

(二)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核心假说的可靠性,本文分别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表3列(1)—列(4)借鉴王永进和施炳展(2014)[13]的研究,分别使用以销售额排名前四位和前八位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替代核心解释变量上游垄断。前四位和前八位的市场集中度指标计算如下:

(11)

其中,式(11)下标设定同式(8),n=4,8分别表示销售额前四位和前八位市场集中度。

表3列(1)—列(4)估计结果显示,上游市场集中度提高促使下游企业专利申请可能性和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最后,考虑到专利发明与申请具有路径依赖和知识积累效应,表3列(5)控制了往年累计专利申请数量,结果显示上游垄断每增加1个标准差,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则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相对均值将增加5.92%(0.165*0.114/0.318),估计系数较表2列(5)有所减小,但方向和显著性不变。此外,研究也采用面板负二项估计等形式针对企业专利申请进行了估计,结果不变(4)囿于篇幅,此处从略,作者备索。。由此证明核心命题的可靠性和稳健性。为避免工业企业数据中非平衡面板数据造成的样本选择问题,表3列(6)依据表2列(2)的基准模型,将数据在年份和城市维度上进行行业加总,考察上游垄断对下游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依然稳健。

表3 稳健性检验

六 机制分析

(一)负向机制

根据已有文献,上游垄断影响下游企业生产行为的重要途径是中间投入,据此检验上游垄断通过中间投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情况,中间投入主要考虑中间投入成本和内源融资约束两方面。基于Baron和Kenny(1986)[47]的研究,基本模型设定如下:

(12)

(13)

表4列(1)和列(2)中间投入成本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上游垄断显著增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上游垄断通过提高中间品价格增加了下游企业的中间投入成本,即中间投入是上游垄断影响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负向渠道,属于遮掩效应。表4列(3)和列(4)为内源融资约束的机制检验结果。Brown et al.(2011)[51]研究发现企业研发需要大量稳定的现金作为支持,上游垄断可能会通过影响下游企业资金流动性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列(3)表明上游垄断显著降低下游企业的内源现金流,提高下游企业内源融资约束,即内源融资约束是上游垄断影响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负向渠道,也属于遮掩效应。

表4 上游垄断对企业专利申请影响的负向机制检验

(二)正向倒逼机制

上文检验了中间投入成本和内源融资约束是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重要负向机制,而根据基准回归,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和净影响均显著为正。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正向影响的来源。本部分将从上游垄断产生的自然选择和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产生创新激励两方面倒逼机制展开分析。

第一,优胜劣汰机制。上游垄断提高下游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持续生存概率,通过优胜劣汰和企业被动性的生产策略改变,存活企业以研发来抵御上游垄断所带来的负向冲击。对此,本文利用生存分析法检验上游垄断、研发对企业生存概率的影响。表5列(1)估计结果显示,上游垄断导致下游企业死亡概率上升;列(2)估计结果显示,企业专利申请数显著负向影响企业死亡概率,延长企业生存时间;列(3)引入上游垄断和企业专利申请数的交互项,交互项系数估计结果为负,表明专利申请数量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生存概率的负向影响。上述分析说明,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触发了筛选机制,扩大了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加剧了下游市场的更新换代;而在这一过程中,以专利为主的企业技术创新可以抵抗上游垄断对企业生存的负向影响,成为下游企业降低上游垄断风险的选择。

本文进一步采用1998—2009年的工业企业平衡面板数据,考察市场中的“优胜者”是否创新行为更为显著。将1998年出现在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135558家企业视为同期群,到2009年这一同期群仅剩18929家,连续12年生存概率仅为13.96%。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表5列(4)对比表2列(4),上游垄断对企业是否申请专利的影响系数明显上升。这表明在连续生存的企业中,上游垄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大,即研发创新成为企业对抗上游垄断负向影响的最优选择。

表5 上游垄断的优胜劣汰机制

第二,创新收益的激励。首先,企业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和提升市场份额,并获取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在上游垄断市场结构下,下游企业会有更强的创新动力减少产品同质化、提高市场份额,或通过创新降低直接成本,增强竞争优势;上游垄断也增加了企业所在市场竞争对手的生存成本,这均提高了企业创新收益(Richardson,1996)[52]。此外,为考察上游垄断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全过程的影响(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研发投入和专利创新,以及商业化变现阶段的新产品产值),表6列(1)和列(2)分别使用企业研发费用占总费用比重(5)由于企业研发费用统计年份限制,表6列(1)分析年份为2004—2006年,样本量较小。、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结果发现上游垄断导致企业显著增加研发费用支出,并提升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比。这说明企业通过提高研发投入增加专利申请数量,通过新产品生产和新工艺加快创新商业化变现。根据Banerjee和Lin(2003)[38]的研究,上游垄断提高中间品价格适用于所有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倾向于进行研发以降低自身成本、形成比较优势,因此,对偏向技术创新的企业是一种正向激励效应。

其次,上游垄断可能与规模效应联系。陈林和刘小玄(2014)[7]研究发现规模经济往往与垄断联系,由规模经济产生的自然垄断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此外,下游集中度的提高可能增强对上游垄断行业中间产品和技术的吸收率,Gilbert和Newbery(1982)[24]指出集中度提高会产生效率效应,市场度集中越高,企业越有动力通过创新保护在位利润。结合上文生存分析,上游垄断加剧了企业退出市场,可能增加在位企业的集中度。表6列(3)估计结果显示,上游垄断显著提高下游企业集中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下游企业发挥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的创新激励。表6列(4)引入上游垄断与企业规模对数的交互项,被解释变量为本企业专利申请总量占该年度企业所在城市、行业的专利申请总量比重,用于考察上游垄断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在企业规模上的异质性。估计结果显示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即对于规模越大的企业,上游垄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也更强。这说明在规模效应作用下,受上游垄断影响,企业将有更强的动机进行创新,以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和收益、挤占竞争对手空间,并提高对上游垄断产生的技术和规模效应的吸收能力(Banerjee和Lin, 2003)[38]。

表6 研发投入与市场集中度

上游垄断正向机制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倒逼机制,这一机制一方面增强了市场的优胜劣汰,使具有较高研发能力的优胜者生存下来,从而表现为上游垄断促进下游企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上游垄断通过巩固企业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吸收能力、发挥规模效应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由于上游垄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正负两种机制,表6列(5)进一步验证了上游垄断与企业技术创新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估计结果显示,上游垄断与下游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呈倒U型关系,曲线顶点位于上游垄断指标达到0.427左右,即在曲线左边上游垄断促进下游企业创新,之后将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0.427对应上游垄断指标96%~97%的分位点,这意味着从目前市场结构看,上游垄断对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为促进作用,只有上游垄断程度过高才可能抑制企业技术创新。结合徐保昌等(2018)[53]的研究,较低强度的市场分割和垄断可能促进本地企业效率提升,只有超过某临界值后,市场分割和垄断才会阻碍本地企业效率提升。可见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向取决于正负机制之间的力量权衡。

七 进一步讨论:上游技术垄断与上游行政垄断

现有研究针对上游垄断的探讨,特别聚焦于国有企业凭借政治关联和政府保护所形成的行政垄断,因此,上游垄断导致企业生产低效和社会福利损失(褚敏和靳涛,2013)[54]。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存在大企业缺失之谜(王永进等,2017)[55],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而规模经济产生的自然垄断可以增进社会福利(陈林和刘小玄,2014)[7]。同时,王贵东(2017)[12]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制造业垄断企业总体上表现为创新型垄断。因此,本文将上游垄断区分为上游技术垄断和上游行政垄断,具体计算见式(9)和式(10),并利用线性以及Logit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表7列(1)、 列(2)、 列(4)和列(5)估计结果显示,上游技术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呈显著的正向影响,上游行政垄断则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显著负影响。根据文献和理论模型,上游垄断通过技术集中而提高下游企业研发创新动机和收益,一方面上游行业在技术垄断下提高中间产品质量与价格倒逼下游企业利用创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技术外溢倒逼企业通过创新提高对上游技术和产品的吸收能力,这一技术溢出作用显然将在技术集中度较高,即上游技术垄断程度高的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上游行政垄断则主要抑制了下游企业的创新行为。

为验证上述推断,本文首先计算2004—2006年不同二位码行业的平均研发费用,将中位数以上行业记为技术密集行业,中位数以下行业记为非技术密集行业。其次,利用交互项模型,考察下游企业技术密集程度对不同类型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表7列(3)和列(6)估计结果显示,对于技术密集行业,上游技术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而上游行政垄断并不存在这一作用,甚至对于技术密集行业,上游行政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表7 上游技术垄断与上游行政垄断

八 结论与启示

正确理解上游市场结构对下游企业从生产到商业化变现的创新过程的影响,对完善产业链布局,实现制造业创新驱动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工业企业专利数据库,研究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生产阶段,上游垄断显著提高下游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在商业化变现阶段,上游垄断显著提高下游企业新产品产值;上述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2)在机制层面,中间投入成本提升与内源融资约束强化是上游垄断影响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负向机制。上游垄断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正向机制主要有两方面的倒逼机制,一是优胜劣汰机制,倒逼企业通过创新提高生存能力;二是强化企业创新利润机制,增强企业创新激励。(3)进一步计算上游技术垄断和上游行政垄断,分析发现上游技术垄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而上游行政垄断则显著抑制下游企业技术创新。

本文研究结果对了解中国制造业上下游市场结构,提高下游企业创新产出,从而更好实施制造业转型,实现创新驱动具有一定政策启示。为保持企业和行业创新动力、增强创新激励,应当:(1)差异化应对不同成因的上游垄断。打破上游行政垄断,用市场化手段解决上游技术垄断。上游垄断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可能低效率,降低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寻租行为以及对下游企业创新收益的剥夺,大力保护下游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对行政形成的垄断引入竞争、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政府部门应适当放开上游行业的进入壁垒,加快推进在上游市场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从而降低上游行业中的行政垄断程度,增强上游市场竞争。二是对上游市场存在的技术垄断现象,可考虑采用市场化手段提高上游企业技术外溢效应,通过构建共享机制和发展平台经济等方式提高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能力,形成共同学习机制,促进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2)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生存空间。上游垄断虽然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进了下游企业技术创新,但这种倒逼机制使下游企业生存成本相对提高,本质上恶化了下游企业市场环境,加速下游相对较为脆弱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降低了企业生存概率。这一研究结论对更好落实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在上游垄断形成的规模经济下,为保障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同时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空间,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差异化政策来降低上游垄断带来的负面效果,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概率,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3)在上游垄断形成的背景下,降低下游企业资金流动性约束对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上游垄断可能进一步强化下游企业的融资约束,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支持政策,同时发挥好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渠道,即提升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缓解上游垄断压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猜你喜欢

专利申请效应机制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专利申请三步曲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国外专利申请如何尽快被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