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
2022-10-03林莉
林 莉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的对外译介是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对其进行译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黄帝内经》的翻译研究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翻译本体性研究,探讨《黄帝内经》译本的译文特征、翻译策略等内容。如蒋辰雪[1]对文树德的《黄帝内经》英译本进行研究,认为“深度翻译策略”是译本成功的关键。曲倩倩[2]对比分析《黄帝内经》的3个英译本,得出“不同译者的前见和主体性使得固化的文本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特征”的结论。曹雨薇等[3]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探讨两个《黄帝内经》译本的翻译策略,认为气运类术语的翻译应实现归化与异化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对外译介传播研究,即探讨《黄帝内经》的海外译介模式,分析译介主体及效度等内容。如殷丽[4]考察《黄帝内经》在美国的译介传播,认为译介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环节的把关和选择。闵玲[5]对不同译者翻译的《黄帝内经》进行考察,发现国内译者的英译本在海外的影响力相对较弱,而文树德等外国译者的译本影响巨大。
现有研究对提升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翻译质量,总结海外译介传播经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还存在待补充和完善之处。现有研究多局限于传统的翻译学理论框架,且多偏重于对英语译本的研究,对其他语种译本的研究较为缺乏。实际上,《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在包括越南在内的非英语国家的译介传播也具有研究价值。越南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黄帝内经》早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入越南,对越南的传统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6]。据笔者统计,2016年以来《黄帝内经》越译本的出版量已多达15 000余册。因此,本文拟将传播学的拉斯韦尔5W模式与译介学理论相结合,从译介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及效果五个方面探讨1954年~2020年《黄帝内经》在越南的译介,总结其传播模式对中医典籍译介的启示,以期为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黄帝内经》越南译介概况
1.1 译介背景
中医在越南的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为《黄帝内经》在越南的译介奠定了基础。中越地理政治上的亲缘关系是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从秦朝至唐末的逾千年时间里,越南北部地区一直隶属于中国。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岭南,在今越北地区设交趾郡,遣中原人与越人杂居,中医药在交趾地区的传播便始于此。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曾为交州太守士燮治病。据《安南志略》记载:“士燮在交趾,尝病死三日,奉与药丸含之,食顷,颜色渐复,半日能起。”[7]唐朝时,曹州判官申光逊曾为寓居于桂的交州人孙仲敖治疗脑痛之疾。据《太平广记》记载,申光逊“以辛辣物洎胡椒干姜等屑仅半杯,以温酒调……其疾立愈”[8]。唐朝末年,越南独立建国,脱离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但越南对中医的借鉴并未中断。宋元时期,中医诊疗方法得以传入越南,中国的针灸法在14世纪时被越南医士广泛采用。明清时期,中医药在越南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医诊疗深入人心,越南出现了不少中医名医及典籍[9]。
伴随着中医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对中医的借鉴,同时得益于古代越南的官方文字是汉字,《黄帝内经》在隋唐时期以汉字文本的形式传入越南。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在越南落地生根,对越南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书于14世纪的《医学要解集注遗篇》是越南现存最早的医学古籍,该书的理论依据即为《黄帝内经》[10]。18世纪的越南名医黎有卓被称为越南的“医祖”,其编撰的《海上医宗心领全帙》(又名《懒翁心领》《海上懒翁》等)为越南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医学理论主要源于《黄帝内经》[11]。
1.2 译介出版概览
20世纪中叶,越南将拉丁化的国语字确定为通用文字,《黄帝内经》开始被翻译成越南语译本。1954年,《黄帝内经》越译本首次在越南出版,此后又陆续出现了多个版本。《黄帝内经》包含《灵枢》和《素问》两个部分,据统计,1954年~2020年,越南主要有6种版本的《黄帝内经》译本,具体出版情况见表1。
表1 1954年~2020年《黄帝内经》越南语译本出版情况
越南最早的《黄帝内经》译本是1954年鸿溪医馆出版的阮子超译本,初版时名为《黄帝内经素问全集》。该译本分别于1992年、2001年和2009年由胡志明市综合出版社、文化通信出版社和劳动出版社再版。2009年译本版权页信息显示印量为1 000册。阮子超译本是《素问》全译本,翻译全面细致,原著中的术语多采用汉字音翻译,篇末有大量注释。1971年,阮同怡翻译的《黄帝内经》译本是《素问》节译本,书中增加了许多对《内经》医学原理的解读。1989年,黄明德翻译的《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由越南同奈出版社、同奈省传统民族医学会出版。该译本是全译本,遵照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和释义,还包含有繁体汉字原文。
2016年以来是《黄帝内经》越译本出版的高峰期。2016年~2020年,真元翻译的《黄帝内经》卷1~卷7陆续发行,其中卷2由世界出版社出版,其余卷次由劳动出版社出版,卷1于2018年再版。据版权页信息,初版及再版每卷印量均为1 020册,共计8 160册。真元译本最大的特点在于分卷次发行,每卷包含9篇,每篇按照汉字、字音、翻译、注释、评论的顺序编排。2017年,道济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译本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印量1 500册,共计3 000册,译文贴近读者,通俗易懂。同在2017年,进诚翻译的《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出版,后于2020年再版。初版及再版每册印量均为1 000册,共计4 000册。进诚的这两册译本分别包含81篇,每篇均由汉语原文、汉字音、释义等部分组成,语言流畅,排版美观。以上6种版本中,阮子超译本、真元译本和进诚译本均得以再版,出版量大,传播较广。
从出版次数及出版量看,1954年以来《黄帝内经》越译本的出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少量持平阶段,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初~90年代末。这一阶段,除60年代没有译本出版之外,其余每10年间均有1次出版或再版,总体趋势平缓。二是缓步上升阶段,时间为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即2000年~2009年。在这10年间,《黄帝内经》越译本经历两次再版,分别为2001年、2009年。三是迅猛增长阶段,时间为2010年至今。此阶段《黄帝内经》越译本的出版及再版次数迅速增加。尤其是2016年以来,真元、道济和进诚译本的初版和再版次数多,印量大,总计高达15 160册。可见,《黄帝内经》越译本的出版从少量持平到缓步上升,再到迅猛增长,呈现了逐渐递升的趋势。
2 《黄帝内经》越南译介传播模式分析
中医典籍对外译介不仅是一种翻译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典籍对外译介的成功与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密不可分。1948年,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指出,描述传播行为的有效方式是回答五个问题: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途径(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12]。这五个问题分别对应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元素,即传播者、讯息、媒体、接收者、效果。它们共同构成了经典的5W传播模式,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模式[13]。这一模式简洁明了、概括性强,是探讨传播过程的有效理论。译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5W模式中的五要素对应的是译介过程的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及效果。因此,本文拟将5W理论与译介学理论相结合,分析1954年~2020年《黄帝内经》在越南的译介传播模式。
2.1 主体分析
译介主体分析是对主导译介传播活动的人或群体进行分析。在《黄帝内经》对越南的译介中,主导译介的人是译者。译者的知识背景、语言功底、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对译本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黄帝内经》越译本的译者主要是汉语功底扎实且深谙中医理论的越南学者。译者阮子超(1887年~1965年),笔名阮安仁、连心老人,出身于儒学世家,从事写作、教书、中医问诊等工作。阮子超是越南东医协会第一、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57年~1965年),一生共撰写和翻译医学书籍20册,书籍包括《医学丛书》《儿科药书》《妇科药书》《针灸初级实践》等,译著包括《黄帝内经》《外感通治》《新针灸学》等。译者黄明德是一位精通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教授,他翻译注释的《黄帝内经灵枢》和《黄帝内经素问》最初是作为胡志明市民族俱乐部的内部参考资料,之后由同奈省传统民族医学会出版。黄明德还翻译和撰写了多部中医书籍,如《伤寒论》《难经》《易理医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针灸实践锦囊》等。由于译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翻译水平,译本内容更容易被读者认可和接受。
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能力是译介内容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如阮子超着重于症状治疗研究,其在译本前言中阐释了选择《黄帝内经素问》进行翻译的原因:“《素问》重在阐释病症产生的机理,而《灵枢》偏于阐述疗法,两者同等重要。此次先翻译《素问》,如条件允许再翻译《灵枢》。”[14]译者根据自身主体认知选择合适的译介内容和表达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主体作用,提升译本质量。
2.2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是对原著和译本的思想、语言或结构等内容进行分析。思想内涵方面,《黄帝内经》阐述了深邃的医学哲理,内涵丰富,涉及整体观、脏象、经络、病机、诊治、养生及针灸等内容。语言特点方面,《黄帝内经》中医术语繁多,且由于成书年代久远,语言深奥难懂,因此将其翻译成外文存在很大难度。译本结构方面,《黄帝内经》越译本有全译本和节译本。全译本保留了原著的篇章结构,按原著章节依次翻译,如阮子超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诚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都是全译本。节译本翻译的是原著中的部分章节,如真元翻译的《黄帝内经》共出版了7卷,每卷包含9篇。
《黄帝内经》译本内容还会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进行编排。为便于掌握汉语的读者对照阅读,《黄帝内经》越译本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既有越南语译文,又保留有汉语原文,如真元译本、进诚译本都有汉语原文。《黄帝内经》越译本中还有大量的注释,主要是对原著中疑难问题的注解,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内容。此外,除直接译自原著的《黄帝内经》译本外,越南学者还编译了许多与《黄帝内经》有关的知识读本,如《黄帝内经1000问》《黄帝内经图解》《内经基本内容》。这些读本形式多样,内容浅显易懂,更适合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的读者阅读。依据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来编排译本内容,避免了译文内容难度过大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
式(5)不等式约束表示当馈线负荷转移后,联络线路所属变电站下所有馈线负荷之和应小于等于变电站允许最大负荷,即变电站不过载。
2.3 媒介分析
媒介分析是对译介的渠道、途径或方式进行分析。选择什么样的媒介进行传播,对译介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黄帝内经》在越南译介传播的媒介种类多样,既有以出版社为主的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也有以网络传媒为主的新技术传播媒介。
《黄帝内经》在越南译介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出版机构发行译本,其中,越南劳动出版社和文郎文化股份公司较具影响力。劳动出版社成立于1945年11月,是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国后最早成立的出版社之一。该出版社规模较大,出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越南文郎文化股份公司前身是越南妇女出版社下属的妇女书店,2007年更名为文郎文化股份公司,曾多次获得“胡志明市模范产品及服务”称号。这些出版机构声誉良好,出版物质量有保障,市场号召力强,因而读者对其信任度高,更愿意选择其发行的《黄帝内经》译本。
除了通过出版机构发行译本之外,《黄帝内经》在越南传播的途径还有互联网传播。与传统的发行译本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更快捷、高效,传播面更广。通过越南的一些电子书网站,如www.hoangdenoikinh.net,www.vietbooks.info,www.sachhoc.com等,能够查阅或下载《黄帝内经》越译本的电子书。此外,还能够在越南网站上查看一些讲解《黄帝内经》的越南语视频。这些视频集图像和音频于一体,比书籍更直观、易懂,对非中医专业读者或观众更具吸引力。
2.4 受众分析
受众分析是对接受译介内容的人或群体进行分析。受众不仅是译介的对象,也是译介效果的反馈者。《黄帝内经》越译本的受众面较广,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知识背景存在差异,既有中医学领域的专业读者,又有非中医专业的普通读者。
《黄帝内经》越译本最主要的阅读群体是越南中医学专业读者。中医在越南被称为东医、传统医学。越南河内民族医药研究院的西医医生需学习《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15]。《内经》基础理论是越南传统医学专业学生需学习掌握的传统中医知识。越南河内医科大学的陈翠(Tran Thuy)教授在《黄帝内经》译本的基础上编撰了《内经》教程,供传统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该教程于1995年出版,分别于2001年、2006年再版。可见,《黄帝内经》在越南译介满足了越南中医学专业读者阅读、学习中医典籍的需求。
除了中医领域的专业读者外,《黄帝内经》越译本的读者还包括对汉文化、中医文化及养生知识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正如《黄帝内经》的译者真元在卷3的前言中所写:“卷1、2出版后,我们原以为所做的工作只是为当下和未来的医者提供了内部资料……但卷2出版后,我们亲眼目睹了众多非专业领域的年轻人、高级知识分子购买了大量的译本。”[16]可见,《黄帝内经》越译本的受众广泛,读者群体的知识背景并不限于中医领域。
2.5 效果分析
效果分析是对译介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译介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众接受译介内容,因而受众接受度是评价译介效果的有效依据。在越南的主流电商网站上能够看到读者对《黄帝内经》越译本的评价。
以上读者对《黄帝内经》的评价是多元的。大部分读者对译本质量满意,对译本的内容编排、语言表达、文字排版等方面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也有读者对改善译本质量提出了建议,如增大印刷字体、加深字迹颜色等。此外,从一些读者的评价可以看到,《黄帝内经》译本中存在部分难懂的词汇,影响了读者对全文的理解。
译介效果反馈是译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促进译介活动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如《黄帝内经》译者真元在卷3前言中写道:“卷1、2出版后……读者购买大量译本。我感到精神振奋,读者的热情使我坚定了信心,我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是正确的,我更相信这套书将会为越南乃至人类医学事业的新发展做出贡献。”[16]此后,真元又陆续出版了其余4卷译本。可见,客观、正向的评价和反馈能够对译介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3 研究发现及启示
3.1 研究发现
《黄帝内经》是中医典籍的代表,通过对《黄帝内经》在越南译介传播的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进行分析,可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中医典籍对外译介传播模型,见图1。
图1 中医典籍对外译介传播模型
中医典籍对外译介传播的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五个因素是一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统一体。其中,译介主体和译介内容是中医典籍对外译介传播的基础环节。作为译介主体的译者选择译介内容,对内容进行分析解读,翻译成译本。出版社、网络等媒介是典籍译本向受众传播的渠道,是连接主体、译本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受众在接受译本内容后对译本进行评价,这是评估译介效果的依据。将译介效果反馈至译介主体,能够对译介主体的认知和译介内容的选择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译介活动的改进和完善。
3.2 研究贡献与实践启示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本研究跳出从语言层面进行分析的传统译学研究框架,将传播学的5W理论与译介学理论相结合,分析《黄帝内经》的译介传播,拓展了理论的应用范畴。其二,以往对中医典籍译介的研究主要以英语国家为主,本研究探讨中医典籍在越南的译介传播,拓宽了研究范围。其三,本研究在分析《黄帝内经》对越译介的基础上,构建中医典籍对外译介传播模型,为中医典籍“走出去”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框架。
本研究对中医典籍“走出去”具有以下实践启示意义。
第一,中医典籍翻译应选择既具备中医知识又精通对象国语言的译者。译者的中医知识储备和双语表达能力决定了译本的质量。因此,在选择中医典籍译者时,精通外语的中国中医学者、海外华人中医学者尤为合适,此外,对中医知识有所了解的海外汉学家也可作为译者的补充人选。
第二,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编排多样化的译本内容。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有所不同,内容完整全面、表述严谨客观的译本适合专业受众,内容通俗易懂、文风轻松简洁的译本更适合普通受众。此外,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加入相应的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既能丰富译本形式,又便于读者理解典籍内涵。
第三,选择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出版机构声誉好,有市场号召力,能够增强读者对译本的信任度,扩大译本的销量。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媒体技术,在电脑、手机等终端发布中医典籍电子书及相关音频、视频,能够扩大受众面,有效提高译介效果。
第四,译介效果的评估是整个译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不同译本的译介传播效果存在差异。由译者、出版社或第三方机构进行读者接受度或市场满意度调查,将调查结果向译者和出版社反馈,有助于进一步改进译介内容,完善传播渠道。
4 结语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中医典籍对外译介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20世纪中叶以来,《黄帝内经》在越南广泛传播,这为中医典籍走出去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式。译介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五个方面环环相扣,相互制约。译介主体和内容是对外传播的基础,译介主体深厚的中医知识储备和扎实的外语水平保证了译本的质量。媒介连接了主体、译本和受众,选择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采用包括新媒体技术在内的多样化传播方式,扩大了译本的传播范围。受众评价和效果反馈促进了译介活动的进一步完善。今后,可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中医典籍的读者接受度及译介效果进行研究,以获取更客观全面的数据,完善中医典籍对外译介传播模式,为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