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智慧建筑工地管理框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10-01程知远张嘉宝马毅鸣
程知远, 陈 朔, 张嘉宝, 马毅鸣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建筑工程分公司,北京 100020)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该行业管理比较粗放,并且存在劳动密集特点,导致建筑管理效率很难得以提升,目前建筑行业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1]。信息化的产生,为建筑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通道,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建筑模型,对建筑方案实施可行性进行模拟分析,使得建筑建设管理迈向了更高台阶[2]。智慧建设理论作为此时代背景下的代表性产物,综合考虑现场施工的各项管理需求,创建更为成熟的管理体系,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本文尝试选择BIM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提出智慧建筑工地管理框架设计研究。
1 智慧建筑工地管理
智慧建筑建设指的是运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方法,引入全生命周期理论,分别对建筑项目实施各个环节采取精细化管理,从功能层面体现智慧性[3]。智慧工地的提出,建立在智慧建设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施工效率,更加全面地掌握施工信息,利用虚拟技术,建立建筑施工模型,对施工方案可靠性进行判断[4]。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及时传送现场施工情况信息,为现场施工管理和施工变更提供时效性较高的信息,打造多维信息体系。BIM作为一种建设施工管理技术,支持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施工模拟分析,能够为建筑项目量身打造一套可靠性较高的施工方案[5]。目前,BIM技术已经成为建筑建设管理重要工具,如何充分利用此项技术,设计智慧建设工地管理方案有待深入探究[6]。
2 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建筑工地管理框架设计
2.1 智慧建筑工地管理总体架构
本设计方案按照可持续性、智慧性、集成性作为智慧建设原则,将项目运行过程管理和建设管理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分析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每一个层级管理需求,从而打造更为精准化的管理体系。为了提高建筑工地管理实时性、精准性,本研究在BIM平台上开发多项功能,尝试从施工精度、施工工序、施工进度3个角度出发,创建子功能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的智慧建筑工地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为智慧建筑工地管理总体架构。
图1 智慧建筑工地管理总体架构
图1中,将管理架构拆分为3部分,分别为开放式VR/AR施工精度子系统、动态施工工序子系统、施工进度子系统。其中,施工精度的管理,以开放式VR系统作为管理辅助工具,模拟施工进度、建筑建设体系等,运用视觉识别技术挖掘问题。施工工序的管理,引入动态管理技术,分别对每一个施工环节的施工内容进行分析,将与现场施工相矛盾的工序进行动态调整。施工进度的管理,以进度计划为依据,通过构建实时进度管理体系,捕捉现场施工信息,运用信息整合技术,识别施工进度缺陷。
2.2 智慧建筑工地管理功能设计
2.2.1 施工精度控制功能
运用虚拟技术、传感技术、扫描技术,更为全面地获取现场施工信息,将此部分信息输入开放式VR系统,利用该系统检测建筑施工碰撞情况,同时模拟施工进度,构建虚拟建造模型。与以往设计不同的是,本文提出的施工精度控制功能,在虚拟环境的营造上,设定追踪对象,同时引入射频识别技术,扫描相关信息,这部分实体信息将作为虚拟环境打造的支撑。关于AR系统的打造,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和3D扫描技术,获取建筑施工基本信息,创建真实环境,作为AR系统运行环境。该系统在施工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根据真实环境反映问题,引入视觉识别技术,识别工程缺陷。针对这些缺陷,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加强施工管理,从而使得施工精度得以提升。
2.2.2 动态施工工序管理功能
由于建筑施工环境较为复杂,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接下来的施工工作很难顺利实施。为了保证施工工序得以正常,需要针对施工期间遇到问题,立即采取处理,调整施工工序,与施工精度子系统共同作业,打造实时动态化管理体系。
关于动态施工工序的管理,利用建筑模型中的变量分析问题,观察某变量发生改变时,其他变量的变化情况,根据变量发生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以保证工序的正常推行。本文以建筑的主体工程为例,设计动态施工工序管理功能模块。该模块以特定工序作为管理对象,用Petri网有限位置集来表示,记为P,以T描述工序中的变迁情况。其中,子系统中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混凝土供应量、支模工人数量、钢筋工人数量、人工作业天数等。如果其中某个变量发生变化,观察其他变量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利用Petri-Net动态施工工序子系统,模拟这些变量变化后的工序执行情况,通过判断工序合理性,挖掘需要改进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对施工工序内容做出调整,采取模拟分析的方式,检验调整后的方案是否满足工序合理性要求。如果满足要求,则按照调整后的工序实施,反之,继续调整工序内容,直至模拟结果显示“通过审核”即可。
2.2.3 施工进度控制功能
施工进度控制是保证工程按期交工的关键,传统的进度控制方法是在工程计划阶段,根据各个阶段的施工需求,综合分析各项影响因素,预测延误工期事件,拟定一些施工进度控制方法。这种控制方法虽然能够解决部分施工进度延缓问题,但是缺少事件动态处理性能,对于现场反馈的信息,未能及时分析并加以处理,而是按照原计划的情景问题处理方法,应对现场施工问题,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帮助不是很大。
本研究引入BIM技术,构建信息模型和建筑实体,采用逆向信息捕捉方法,获取施工对象实体、工地平面状态、实际进度相关信息,在实时进度管理体系的作用下,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并生成相应管理方法,从而实现智慧工地管理。为了实现智慧工地施工进度管理功能,本设计方案将施工进度管理子系统拆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控制层,构建如图2所示的施工进度控制子系统。
图2 施工进度控制子系统
感知层:该层设计,采用信息捕捉技术、三维扫描技术、GPS技术、BIM技术、RFID技术,搭建信息捕捉体系,布设在施工现场,获取相关信息,而后将其发送至传输层。
传输层:选择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作为开发工具,包括智能手机、PAD、UWB、LAN装置,搭建信息传输桥梁,按照装置的通信协议,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发送至应用层。
应用层:该层次主要负责整合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移动计算结果,判断当前施工工序是否存在问题,并生成判断结果。
控制层:根据应用层的判断结果,从施工组织、现场管理、活动安排3个角度出发,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
3 应用评价分析
3.1 评价模型的构建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智慧建筑工地管理方案是否可靠,本文构建了评价体系,分别对架构中每一个子系统功能的可靠性进行检验,评价体系指标设计见表1。
表1 智慧建筑工地管理评价体系
3.2 应用效果评价分析
本文以某建筑建设工程为例,运用智慧建筑工地管理体系,对房屋建设施工进行精细化管理。本研究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标准,对建筑施工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对二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满分为10分。采用加权计算方法,分别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如果单项评分在8.5分以上,且综合得分在9分以上,则认为本管理体系符合智慧工地管理要求。
评价打分结果显示:精准控制状况9.2分,施工缺陷识别9.5分,施工有序性9.5分,施工工序动态调度9.3分,施工组织9.4分,现场管理9.6分,现场活动进度控制9.5分。采用加权计算方法,得到综合评分为9.408分。该评分结果符合智慧工地管理要求,可以作为智慧建筑工地管理工具。
4 结束语
本文围绕建筑工地管理问题展开探究,利用BIM技术,搭建智慧建筑工地管理架构。该架构以施工精度控制、动态施工工序管理、施工进度控制作为管理指标,运用信息捕捉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对现场施工问题展开动态分析,拟定相应管理方案,调整施工工序及现场作业方案。应用评价结果显示,本文构建的管理体系能够体现智慧化管理价值,可以作为建筑工地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