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性病例代际特征
2022-10-01杜美霞张娜娣殷晓春郑贵森
杜美霞,张娜娣,殷晓春,2△,赵 洁,郑贵森,2
(1.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西北环境与营养相关疾病的中医药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3.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甘肃兰州 73005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1-2]感染引起,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传播能力强,平均一个感染患者能传染2~3人,患者人数呈指数增长[3-5]。另有确切证据证明,轻症甚至无症状者也#以传播[6-8],且侵害范围广。截至2020年11月8日8时全球已有215个国家地区累计确诊5 050 049例,累计死亡1 255 533例。
盛亚娜[9]在对SARS的再认识中表明SARS爆发中通常“首批或首发”病例在流行早期传染性强,致病力也强,随着疫情的发展,大多数毒株毒力和传染性均下降,但也有部分毒株出现毒力增强的现象。所以对传染病人进行代际分类,以分析病毒在不同代际病人中的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采取相对应的防控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雷明玉等[10]对贵州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代病例和2代病例进行研究,发现1代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而2代病例正好相反,且1代病例年龄的中位数高于2代病例。Shen等[11]研究发现一些患者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多样性水平升高,存在快速进化的风险,这#能会影响病毒的毒力、传染性和传播能力。尽管目前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变异在人群中传播的机制仍不清楚,但对肺炎病毒代际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新冠肺炎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代际的报道较少,为了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代际特征提供更多的信息,本研究以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数据为研究对象,对甘肃省2020年1月23日—2月16日确诊病例进行病例代际分类,对其进行特征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等),总结探讨差异和原因,为今后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每日甘肃网(http://www.gansudaily.com.cn/)收集甘肃省每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包括每日确诊病例数、性别、年龄、住址、暴露史和临床表现等信息,并收集疫情严重期间甘肃省所发布的治疗防控措施。由于2020年1月25日—1月29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部分信息不全(每日甘肃网未公布其详细信息,且部分内容#能涉及隐私,无法获取准确信息),所以仅对部分有信息的病例进行分析。
1.2 病例定义
根据病例的暴露史确定病例代际。输入性1代病例(简称为1代病例):即输入病例,指有武汉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的社区旅居史人员,入甘后发病。输入性2代病例(简称为2代病例):即甘肃省本地病例,指无其他#疑暴露或接触史人员,仅因接触1代病例后发病;无武汉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的社区旅居史(从外省回甘时间超过潜伏期且有明确甘肃省本地确诊病例的接触史的为2代病例)[12]。
1.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应用SPSS 24.0和Origin 2017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绘图。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变量以()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变量采用M(P25,P75)进行统计描述;定性变量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对不同代病例间定量资料的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的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性病例代际变化趋势
自2020年1月23日甘肃省输入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截至2月16日累计病例已达91例,其中有明确暴露史的84例(35例1代病例,49例2代病例)。2月3日之前以1代病例增长为主,但2代病例增长快速,至2月3日—2月7日2代病例累计数与1代病例不相上下,而在2月7日之后则主要以2代病例增长为主,1代病例趋于平衡(如图1所示)。
图1 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代际变化趋势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一般人口学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如表1所示。83例有确切性别信息的病例中,男女之比为0.84:1,经统计分析发现1 代病例中男性占比(61.76%)高于2代病例(34.6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在71例有年龄信息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中,对26例1代病例和45例2代病例的年龄分布进行分析,1代病例的年龄(34.5岁)低于2代病例的(51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
表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一般人口学特征(例,%)
2.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首发临床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首发临床症状如表2所示,在58例(1代病例28例,2代病例30例)有明确首发临床症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中,1代病例和2代病例首发临床症状均以发热为主(1代病例19例,2代病例13例),而且不同代际病例的发热人数之间有差异(P=0.030),而其他首发临床症状的差异在二者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首发临床症状(例,%)
2.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主动入院隔离情况
出现症状或有暴露史时主动入院隔离#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在7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代病例34例,2代病例45例)中主动入院隔离的病例有54例(占68.35%)。其中1代病例中主动入院隔离的比例(61.76%)高于2代病例(37.78%),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13,P=0.011)。
2.5 出现临床症状至入院检查隔离治疗时间间隔分布
在58例有症状的病例中,有17例是被确定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之后被动进行了隔离观察治疗,还有41例是出现临床症状之后自行入院隔离检查治疗的。如表3所示,在自行入院隔离治疗的41例有症状的病例中,出现症状到入院检查时间的间隔从0(占19.51%)至11天(占2.44%)不等。1代病例出现临床症状至入院检查隔离治疗的时间间隔四分位数间距为4.5(2.25,6.75),高于2代病例2(0,3.25),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19,P=0.005)。
表3 出现症状至自行入院隔离检查治疗时间间隔分布(例,%)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着明确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的传播途径,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13-15],且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2020年1月23日—2月16日每日报告的疫情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了不同病例代际的特征,为进一步防控新冠疫情提供了科学依据。
自2020年1月23日甘肃省出现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截至2月16日累计确诊病例91例,在全国31个省(市、州)中排第22。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1代病例开始,但2代病例增速快且在后期累计确诊病例数高于1代病例。这种变化趋势不仅反映了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传染性和致病性,以及具有一定的潜伏期。这种趋势也与政府防控举措密切相关,1月23日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停关闭,1月26日甘肃范围内停运各类省际包车,这些决策都有效地阻断了病例的输入,及早地减少了1代病例的增长。但由于省内人群的聚集(甘肃省一共有13起聚集性病例[16])导致2代病例快速增长并在后期超过1代病例。
研究发现确诊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17]。但1代病例中男性比例高于2代病例,年龄低于2代病例,这种差异#能与暴露机会及机体免疫力大小有关。1代病例是有武汉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的社区旅居史人员,在这些人群中除了去外省旅游和在武汉长期居住工作的病例之外,就是去武汉或其他地区出差的人员,多以男性为主,所以1代病例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而有外省旅居史或从外省工作居住学习返甘的多为年轻人,所以年龄较低。而2代病例多由聚集性活动引起,其中最多的就是家庭聚餐,男女暴露机会均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导致2代病例中女性病例多于男性,年龄高于1代病例。为了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的感染率,保护易感人群,应避免暴露机会,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易感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发临床症状多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腹泻、无食欲、鼻塞,流涕等症状,这与很多研究结果一致[18-21]。本研究发现甘肃省1代病例中发热病例的比例高于2代病例,而其他临床症状在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仅根据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对不同病例代际间临床症状之间的差异收集更多的数据进行比较,以进一步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性及其不同代际病例的症状,为早期发现确诊感染者提供科学依据。
1代病例中主动入院检查隔离的患者比例高于2代病例,但出现首发临床症状之后去医院检查的间隔时间长于2代病例。这#能是由于1代病例大多是从武汉返甘的,有明确的暴露史,所以其主动性高;而2代病例多因与确诊病例接触成为密切接触者被找出而隔离,所以大多为被动入院隔离治疗且间隔时间较短。
新冠肺炎具有明确的潜伏期,但在感染的早期阶段即会释放大量病毒,这对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应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结合病例代际特征,在出现症状的早期及早就医,即使确诊病例,减少传播机会;且应加强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尽早对其进行隔离观察,降低传染风险。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性1代病例和2代病例的特征,结果表明男女比例、年龄分布以及出现发热临床症状的比例在1代病例和2代病例中均不同;发现1代病例和2代病例的就医行为也有差异,1代病例中主动入院隔离治疗的比例高于2代病例,但出现症状之后入院的时间间隔比2代病例长。应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病毒的病原学分析,以判断其在病例代际之间的毒性、临床特征是否相同,以便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