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越冬鱼塘春季诱发疾病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2022-09-30周艳萍申屠兰欣吴钫杰

广东蚕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鱼体水温越冬

李 红 周艳萍 申屠兰欣 尹 微 吴钫杰

(1.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浙江杭州 311500;2.桐庐县横村镇人民政府 浙江杭州 311500)

春季随着各地气温的回暖,池塘水体的温度也逐渐升高,越冬鱼塘刚经历一个冬季,鱼体机能消耗较大。春季正是塘鱼一年之中体质最差、免疫力最低、抗病力最弱的时候,常见的赤皮病、竖鳞病、出血病、烂鳃病等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以及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可能会陆续发生。导致鱼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提前做好鱼病预防与池塘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大部分鱼类疾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

1 春季鱼类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越冬前准备与管理工作不足

越冬鱼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有效降低越冬过程中池塘鱼类发病死亡的概率,也有利于塘鱼在第二年春天快速恢复和健康生长。养殖户往往会忽视这一项重要的工作,导致冬季鱼体发生疾病,第二年春季随着气温回暖水温升高,塘鱼开始大量死亡。

1.1.1 池塘水体环境的变化

进入养殖中后期,随着饲料投喂量的增大,池塘水体环境会逐渐变差,有机质增多,且水质清瘦,产氧能力不足,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也会越来越高,池塘中的鱼类容易中毒死亡。同时,鱼类越冬前水体中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的寄生虫,如果寄生虫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增加鱼体机能的消耗,引发细菌性感染和水霉病,加上越冬期水体内寄生虫的悄然滋生和潜伏,开春时水温一旦升高,这些寄生虫大量繁殖,容易引发鱼类寄生虫病。

1.1.2 池塘底部环境的变化

经过一整年的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残饵、粪便以及未被浮游植物利用完的肥料、水草和青苔等都积聚在池塘底部,会引起池塘底部有机质积累过多,并形成厚厚的有机污染物质,导致池塘底部“氧债”加剧。这些有机质在池塘底部为细菌大量繁殖提供了能量,并会分解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池塘底部发臭。进入冬季池塘水温偏低,池塘底部的有机污染物质会对活动在水体中下层的鱼类造成较大危害。

1.1.3 停料过早或越冬期间不进食

过早停止投喂饲料或越冬期间不进食会使鱼体能量消耗过快,越冬体质变差。因为鱼类维持基础代谢所需的能量几乎全部由机体储存的能量提供,营养物质消耗会带来体重减轻、免疫力降低、肝胆功能下降,鱼肠道会变薄,肠绒毛也容易坏死,导致第二年春季肠道、肝胆类疾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1.1.4 人为和机械性的创伤

进入秋冬季,由于在捕捞、分塘、并塘的拉网过程中操作不当,以及增氧机开启时叶轮旋转,都会导致鱼体出现一定的损伤,如应激反应、鱼体出血、鳞片脱落等情况时有发生。这时候如果不及时处理和治疗,很容易导致越冬过程中水霉病等疾病的发生,出现死鱼现象,增加越冬养殖风险。

1.2 水温升高使各类病原微生物繁殖加快

养殖池塘中不仅仅有鱼,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虽然这些微生物位于食物链的最底端,但是维持其均衡的种类和数量是养殖水体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长期的饲料投喂会导致池塘水体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越来越多,春季随着池塘水体温度的不断升高,这些有机物也成为水体中常见的细菌类、病毒类和原生动物类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源”,越冬后鱼体体质较差,而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速度会逐渐加快,这正是导致鱼体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1.2.1 细菌类疾病

细菌类疾病主要是由致病菌,如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链球菌等引起的。例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类出血性败血症正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此种菌类是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适合生长的pH值为5.5~9.0,水温在0 ℃~41 ℃之间,最适的繁殖生长温度在25 ℃~35 ℃[1]。该病一般发生在白鲢、鳙鱼、鲫鱼和草鱼等常规养殖鱼类中,表现为鱼体各器官组织不同程度出血或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等症状,死亡率往往高达90%以上。

1.2.2 病毒类疾病

鱼类易感染的病毒主要有锦鲤疱疹病毒、虹彩病毒等[2]。锦鲤疱疹病毒主要感染鲤鱼、鲫鱼,如鲫造血器官坏死症,一般多发在春秋两季,且传播速度快,感染率极高,症状表现为鱼体发黑、鳞片脱落伴有体表出血,发病的最适水温在15 ℃~25 ℃。虹彩病毒主要感染大口黑鲈、鳜鱼等鱼类,患病鱼会表现为体表溃烂、肝脏苍白肿大,部分鱼会失去游动平衡,体表伴有出血等症状,发病的最适水温在22 ℃~28 ℃。这两种病毒的致死率在80%以上[3-6]。

1.2.3 原生动物类寄生虫病

随着水温的升高,水体内的寄生虫也开始大量繁殖,常见的有车轮虫、指环虫、绦虫、锚头蚤等,其繁殖和寄生的最适温度在10 ℃~30 ℃,活力强且存活时间都比较长[7]。寄生虫病分为体外寄生和体内寄生。体外寄生是指寄生在鱼体表面,如鳃部、鳍部,常见的有车轮虫、指环虫和锚头蚤等;体内寄生是指寄生在鱼体内部,如肠道、血液,常见的有绦虫、吸血虫等。寄生虫会引起鱼体鳃丝肿胀、体表分泌黏液增多、呼吸困难、烂身及诱发肠炎和肝胆疾病等,引发鱼类大量死亡。

1.3 水温逐渐升高使水体中溶氧含量不足

溶氧是水体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养殖效果密切相关[8-9]。在养殖池塘水体中,溶氧饱和度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溶氧饱和度与水体温度成反比,即水体溶氧饱和度随着水温的升高会逐渐降低(见表1和图1)[10]。

表1 水体中溶解氧与温度对照表

由图1可以看出,水温升高会使水体中溶氧饱和度递减。鱼是变温动物,池塘水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能量代谢的变化。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鱼体内各种酶的活力逐渐增加,鱼体的活动强度也会逐渐增大,自身基础代谢和对水体溶氧量的消耗也会慢慢增加[11]。养殖的大部分鱼类在不同水温环境下的耗氧量是不同的,当水温在20 ℃~28 ℃与5 ℃~8 ℃时,前者的耗氧量是后者的2倍左右[12]。在一定的水体环境下,溶氧含量高,池塘内微生物的呼吸也快,自身的功能与作用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池塘内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处理速度也随之加快;反之,会导致池塘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会越来越差,饲料投喂吸收利用率降低,影响鱼体的生长,造成更多的残饵和粪便污染养殖水体。溶氧不足还会引起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各项指标的升高。其中部分指标的升高会作用于鱼体,如降低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使鱼呼吸困难,同时进入鱼体内的氨量增大,毒性增强,给鱼体内的各个器官组织造成损伤,使其代谢功能失衡,神经紊乱,造成免疫力下降,继而诱发各种鱼类疾病。

图1 水体中溶氧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图

2 预防对策

2.1 越冬预防准备与管理

提前做好越冬前准备工作能减少或避免在越冬期间及第二年春季鱼体疾病的发生,也能保证越冬期间池塘水体环境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越冬之前应适当补充新水,增加池塘水位,提高水体的保温能力,防止鱼体冻伤。定期进行改底,能有效改善池塘底部的环境,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效防止鱼病的发生。冬季鱼体的能量消耗来源主要依靠前期投喂饲料时吸收营养物质的累积,所以越冬鱼塘应该适当延长投料时间或不停料,冬季可按照0.5%的投饵率来保证鱼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保肝护胆类中成药物和复合维生素来保证鱼体能量的储存和免疫力的提高。越冬前做一次常规的杀虫、消毒、改底、肥水工作能有效防止鱼体携带寄生虫,还可以改善鱼塘底部环境、增加冬季池塘水体溶氧含量以及防止第二年春季水霉病的发生。越冬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及时了解池塘水体颜色的变化和塘鱼活动情况,并适时开启增氧机,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 春季加注新水

经过上一年度的养殖投喂和寒冷的冬季,池塘水体中有机质含量过多,藻类相对老化。初春鱼塘应进行一次换水,水源条件好且充足的鱼塘,建议换去池塘水体的二分之一,加注新水前要仔细检查新水源的各项指标,并排掉鱼塘底层一部分老水,而后应在晴天清晨少量多次地加注新水,一般间隔时间为7 d~10 d,每次加注水量在8 cm~10 cm,避免一次性注水过多导致鱼体应激现象的发生。注水时应沿着水面上层冲入,进水口用适合的密眼网扎紧过滤,既能严防野生杂鱼、敌害生物进入池塘,也能减缓水流对鱼的影响。

2.3 春季池塘肥水

池塘水体中溶氧最主要的来源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氧量占水体溶氧来源的85%以上[13]。藻类是池塘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来源,也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物质来源的基础。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释放氧气供池塘水体生态系统更好地运转。春季池塘水质普遍清瘦,而且有机质含量较多,对池塘水体进行肥水有利于藻类的繁殖和有益藻相的稳定,增加水体中的溶氧含量,满足水体生态系统的运转,也能为滤食性鱼类提供天然饵料,是春季鱼塘管理的重要环节。建议选用氨基酸肥水膏搭配EM菌,可充分补充水体中缺乏的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促进小球藻、硅藻门类等有益藻群的繁殖和生长,且低温肥水效果好,水质稳定,肥效长久。

2.4 春季疾病预防

春季要预防鱼类的各种疾病。当平均水温超过15 ℃时,细菌繁殖加快,同时水体中的寄生虫也开始复苏,此时池塘需进行一次水体消毒和改底工作。首先应在晴天上午使用二氧化氯泡腾片全池泼洒,这样能更好地作用于池塘底部,有效对池塘底部的病原菌进行消杀,改善池塘底部的环境,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对水体也起到消毒作用,而无鳞鱼或特种养殖鱼类建议用温和的碘制剂进行消毒;之后使用微生物制剂的改底产品配合增氧剂对池塘底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增加底层水体的溶解氧,打破池塘底泥与底层水的界面,疏松池塘底质,使残饵和死藻等微粒悬浮,形成有机絮团,有利于底部有机物的分解。

养殖户应去正规的水产药店购买渔用药品,在使用前详细阅读产品含量、适用范围和使用剂量,避免因使用方法不当或者剂量过大造成鱼类死亡。日常要及时了解池塘水体的颜色变化、鱼的活动情况,定期对鱼体进行解剖,检查鱼体体表、肠道、肝脏等的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治疗。

2.5 春季饲料投喂

越冬后鱼体能量消耗大、体质较弱、代谢功能较差,肝脏和肠道的恢复尤为重要。当池塘表层水温上升到10 ℃左右时,养殖鱼类即可少量摄食。投喂前建议采用外源泼洒补充胆汁酸和葡萄糖,帮助鱼体的肝脏和肠道进行一个缓慢的恢复,并且做到少饲料多保健,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免疫多糖增强鱼体免疫力,提高鱼体抗病能力,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每天按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进行投喂,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并根据鱼体体重0.5%~1%的投饵率分2次~3次进行饲料投喂,以恢复为主。后期每半月应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牛磺酸和肝胆类免疫增强剂,连续投喂5 d~7 d进行定期保健。

3 结语

俗话说:“三分养殖,七分管理。”春季做好疾病的预防和科学的管理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基础,要有“未病先防、见微知著、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养殖理念,在降低疾病风险的同时,有助于为全年的养殖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

猜你喜欢

鱼体水温越冬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应避免在低于10℃水温条件下给温水性鱼类接种疫苗
萝卜萝卜快显形
奶茶泡茶水温
水蛭越冬技术
千奇百怪的石头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