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水彩画》op.19的演奏与教学
2022-09-30范晶晶
范晶晶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百花齐放。音乐家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音调、节奏等因素,创作出的作品无不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情,这种具有鲜明的国籍性与民族性的音乐被称为民族音乐。目前我们学习弹奏的民族音乐作品以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挪威等民族音乐为主,但是对丹麦民族音乐的学习寥寥无几。丹麦的音乐文化明显地受到尼德兰乐派和英国音乐文化的影响,18世纪德国的清唱剧和管风琴艺术给它的影响也不小。19世纪初丹麦的音乐家开始进行民歌收集再创作,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加德,其为丹麦音乐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研究的《水彩画》op.19,既有浪漫主义的优美,又有古典主义的精致;既有对民族音乐的借鉴,又有别具匠心的创新;既有音乐的优美灵动,又有水彩画的水色韵味,是加德钢琴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1]。
1 作曲家及作品概述
尼尔斯·威尔海姆·加德(Niels Wilhelm Gade,1817—1890),丹麦小提琴家、管风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与卡尔·尼尔森(Carl August Nielsen,1865—1931)、约翰·彼得·埃米琉斯·曼哈特(Johann Peter Emilius Hart,1805—1900)并称为丹麦历史上重要的三位作曲家。在丹麦人的心中,这三位作曲家甚至可与古典乐派三巨头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rt,1756—179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相媲美。加德也是一名音乐教育家,他的两个学生奥格斯特·温丁(August Winding,1825—1900)和路德维·许特(Ludwig Schytte,1848—1909)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音乐家,与加德一样擅长创作精致而抒情的乐曲。1867年,加德重新建立了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为丹麦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
加德深受德国古典传统音乐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的主题都采用民歌音调,因此他的作品既轻快又平稳,既优美又严谨,别具一格。加德创作体裁较为广泛,包括交响曲、室内乐、声乐作品、钢琴小品、小提琴协奏曲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序曲《奥西安的回声》op.1,这是加德的成名之作;《第一交响曲》op.5,得到了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 Mendelssohn,1809—1847)的推荐,是一首较大型的交响作品;《第五交响曲》op.25,其中第一乐章不仅受到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钢琴协奏曲的影响,而且启发了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1943)《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思路;《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63,平衡、内敛、成熟。加德晚期的室内乐可与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的室内乐作品相媲美。虽然加德创作的钢琴作品数量不多,但是旋律优美、结构精致,其中以《水彩画》op.19最具代表性。将十首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钢琴小品编排在一起,犹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水彩画,用音乐勾勒出童话王国般的丹麦风光。
2 《水彩画》op.19的演奏分析
《水彩画》op.19是钢琴套曲,由十首小品组成,共分成两卷,每卷各五首。其中第一卷(第1~5首)作于1849年,第二卷(第6~10首)作于1852年(另一说法为1850年),乐谱于1852年出版[2]。
2.1 《悲歌》
近似小行板的小快板,速度为48左右,3/8拍,e小调,全曲共48个小节。由弱起小节开始,第1~4小节右手要特别强调指法的连接,突出歌唱性的主题。从第5小节起,右手同时弹奏两个声部,并突出4、5指的旋律声部,需要重点练习。左手部分的低音远距离跳跃要弹奏准确,同时注意第二个音与第三个音的连线。弹奏时手腕与手臂充分配合,第三个音要轻柔而富有弹性(图1)。从第12小节开始,通过左手和弦的不断变化与双手力度的不断加强,将第一乐段推至一个小高潮之后快速减弱并进入第二乐段。右手旋律更加委婉动听,左手变换伴奏音型更加流畅连贯,踏板每小节更换“前深后浅”。第26~28小节虽然只有3个小节,但弹奏时要从渐强到强,然后渐慢,最后渐弱,与主题衔接。第三乐段再现第一乐段,在很弱的渐慢中结束,结尾处需要弱音踏板配合。
图1 《悲歌》第1~5小节
2.2 《谐谑曲》
优雅的快板,速度为72左右,6/8拍,E大调,全曲共33个小节。由弱起小节开始,第1~2小节右手的八度和长音要注意重音和时值,左右手的跳音要弹奏得轻盈而集中(图2)。第5~6小节右手快速流畅的十六分音符重点练习,要求清晰而均匀,与左手的八分音符跳音形成鲜明对比。从第10小节开始进入新的音乐形象,右手旋律乐句更长更流动,左手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注意与手腕动作的配合,保持放松,配合旋律做出强弱对比。第14~15小节重点在左手部分,1指长音保持下面音程,强调指法的连接,需要单独进行练习然后渐慢回到主题。第16~26小节与前面基本相同。第27小节开始渐弱,并通过快速音阶的下行回归到主题。结尾处四个和弦跳音要弹奏得轻巧而富有弹性,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音乐考级(ABRSM)将这首《谐谑曲》列入2017—2018年6级B组的考级曲目。
2.3 《歌谣》
图3 《歌谣》第5~7小节
2.4 《幽默曲》
图4 《幽默曲》第16~18小节
2.5 《船歌》
中庸的快板,6/8拍,F大调,全曲共43个小节。第1小节作曲家标注了dolce(温柔的),旋律声部在高音部分,弹奏时既要突出右手的4、5指,还要保持音的时值。中间声部的十六分音符的下行音阶由左右两只手完成,弹奏时要注意控制左右1指的力度,衔接流畅,如同水波荡漾。左手声部由一拍半的长音构成,踏板根据左手声部进行更换(图5)。第9小节音乐到达一个小高潮,然后由下行渐弱,在第13小节回归主题。音乐不断地渐强进行,第17小节开始右手旋律变成八度音型,弹奏时既要保持1、5指的支撑,还要注意音乐的连贯性,尽量贴键弹奏。左手变成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注意根音的保持,尾音要弹奏得短而轻,踏板使用不要过长。第21~24小节,音乐由弱到强,将整首作品推向高潮。第25小节音乐再次回归主题。从第37小节开始,音乐主题通过连续渐弱下行再渐强上行,以八拍的主和弦结束。
图5 《船歌》第1~2小节
2.6 《随想曲》
十分活泼的快板,6/8拍,降E大调,全曲共101个小节,是十首小品中最长的一首。虽然是弱起小节,但是由左手较强和弦开始,右手下行分解和弦配合。第2小节马上弱下来,与第一小节形成鲜明对比。在第2小节,作曲家标注了leggiero(轻巧的),弹奏时要注意右手的两个声部并突出旋律声部的歌唱性,左手和弦要弹奏得短而集中。第8小节右手上行7连音音阶需要重点练习,要弹奏得均匀并渐强,然后回到主题。第16~26小节,音乐旋律来到左手,要注意连线与重音记号,弹奏时右手要配合左手控制力度(图6)。
图6 《随想曲》第16~19小节
2.7 《浪漫曲》
稍快的行板,4/4拍,D大调,全曲共22个小节,是十首小品中最短的一首。虽然是弱起小节,但是由强奏的和弦开始,弱奏的三个非连奏和弦轻盈而有弹性,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从第2小节后半部分开始,音乐进入三个声部。右手高声部旋律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构成,弹奏时要加强4、5指的力量并强调指法的连贯性;中间声部由十六音符连续不断地推进,弹奏时要控制右手1、2指的力度,同样要求指法准确、连贯;左手部分是由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构成的小乐句(图7)。突出右手高声部旋律的歌唱性,左手7、8小节变成三个跳音,使浪漫的音乐中增添一丝活泼、轻盈。经过两个小节的过渡回到旋律优美的主题。从第17小节开始,音乐进入尾声。三次由强到弱,音乐变化更加丰富,要求对节奏和力度的把控更加细致,最后在细腻的、依依不舍的情绪中结束。
图7 《浪漫曲》第3~4小节
2.8 《间奏曲》
自在的快板,6/8拍,B大调,全曲共40个小节。弱起小节由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下行开始,左右手要衔接得自然流畅,然后右手紧接着1拍半的长音,使音乐形象既灵动又沉稳。弹奏时注意右手的指法,要把旋律弹得轻柔而连贯;左手的八分音符跳音,指尖控制力度,保持弹性。从第6小节开始,力度不断地加强,音域不断地扩大,迎来乐曲的第一个小高潮,这里要控制速度,不要越来越快(图8)。第16~24小节,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从上至下、从弱渐强再渐弱,和声不断变化之后又回到音乐主题。第25~30小节完全再现第1~7小节。第31~32小节突出右手5指最高音并持续渐强,然后由强至弱,渐强进入尾声。第35~36小节处渐弱,注意右手5指的保持音。第37小节回原速,以双手快速反向琶音结束。
图8 《间奏曲》第6~9小节
2.9 《新事曲》
小快板,2/4拍,降A大调,全曲共75个小节。第1~8小节旋律声部在右手,注意指法的连接,尤其是第2小节的同音换指。左手低音声部强调四分音符的连接进行,较难的是控制中间声部的力度。弹奏时左右手的1、2指要轻,而且十六分音符要弹奏得富有弹性(图9)。从第9小节开始,力度加强,情绪更加饱满。第13小节开始,注意左手根音的同音连线。第17~23小节,通过和声的不断变化,由弱至强,到达第一部分的高潮。第24~36小节,进入第二主题,跳奏的十六分音符旋律从右手高声部过渡到中间声部,最后到左手的低音声部,紧接着是远距离的大跳,这一部分一定要注意左右手节奏的配合。从第37小节开始重复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这也是新事曲这一体裁的特点——通过主题的相互替换,构成一种戏剧性与抒情性互相更迭的印象。
图9 《新事曲》第1~4小节
2.10 《小谐谑曲》
极其活泼的快板,3/8拍,A大调,全曲共97个小节。由弱起小节开始,第1~41小节,左右手始终保持着指尖非常集中的跳奏。其中第1~16小节,主题旋律在右手高音部分,轻快而清晰,诙谐而风趣,音乐的强弱要与旋律的进行方向相配合。第17~22小节,右手三连音部分重点练习,经过非常紧凑的5小节过渡,又回到主题。第35~40小节的左手部分重点练习,远距离大跳要准确。第43~75小节,音乐主题变得抒情、优美,右手双音要弹齐并突出高声部旋律音,左手部分要连贯并注意指法(图10)。第76~85小节再现第一部分。第86~88小节渐强之后开始进入尾声,力度从p到pp,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图10 《小谐谑曲》第43~48小节
3 《水彩画》op.19的教学意义
加德的《水彩画》op.19是一部兼具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风格,同时融合了北欧民族特色的优秀钢琴作品,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每一首作品都像是一幅跃然纸上的水彩画,其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教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3.1 提高演奏能力
在技术方面,包括多种演奏技巧。如第十首《小谐谑曲》的双音与和弦,第五首《船歌》的分解和弦,第六首《随想曲》的大跳。第七首《浪漫曲》的八度等,需要科学的训练才能弹奏准确。在触键方面,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音量和音色与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达到作曲家的意图,需要有不同的触键。例如第九首《新事曲》,用连奏来表现歌唱性乐句,指面由内向外“拖”奏,触键要柔和细腻;在弹奏短促的断奏时,指尖集中,触键快速声音富有弹性,通过不同角度与琴键接触,可以发掘出变化无穷的音色。在力度方面,整部作品都比较轻快,因此对手指力度的控制更为严格。例如第八首《间奏曲》,整首作品没有一个“f”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刻画入微。通过多方面的练习,学生可以全面提高演奏水平。
3.2 提升音乐表现力
民族性因素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显著特征,通过民族节奏、语汇、形式、性格等抒发民族情感。就像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1810—1849)对于波兰,爱德华·格里格(Edward Grieg,1843—1907)对于挪威,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对于芬兰……他们是各自民族的精神代表。加德是丹麦民族乐派的精神代表,他的音乐中不仅表现出爱国精神与革新精神,还表现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通过学习《水彩画》op.19,表现出作品中蕴藏的生动民间色彩、真挚思乡之情,可以在深刻感受民族性音乐的魅力的同时提升音乐的表现力[3]。
3.3 丰富学习内容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北欧各地出现了民族文化繁荣的景象,其中丹麦音乐较有代表性,音乐文化明显地受到尼德兰乐派、英国音乐文化以及18世纪德国的清唱剧和管风琴艺术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民族性,如民族精神、民族形式、民族情感等。学习加德的这首作品,不但可以丰富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加深对丹麦钢琴音乐以及对北欧钢琴音乐的了解。
4 结语
作为丹麦音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加德在交响乐、室内乐等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钢琴作品同样精彩细腻。从《水彩画》op.19中可以看出加德独具匠心的创作,通过十种不同的钢琴体裁表现《水彩画》自然洒脱的神韵与如诗如歌的意趣,充分证明了“音乐是流动的画面、绘画是凝固的音乐”。本文通对《水彩画》op.19的分析,希望人们能够提升钢琴演奏水平与音乐表达能力,增强对北欧钢琴音乐的了解,让加德的钢琴作品得到更多的关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