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振翅上青云
2022-09-30王如曦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二16
◎王如曦 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二(16)班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今日之青年,不在细枝末节,而在求新卓立。而今也如高山深谷、瓦釜雷鸣,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要求我们打破高新核心技术壁垒迫在眉睫,国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青年、浙江青年提出了振翅走出舒适区的更高要求。
浙江省“鲲鹏行动”的推进是对青年人才的希冀,但也是疫情大背景下源自经济结构的殷殷忧虑。在培养支持高层次青年人才的背后,恰是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高层次人才流失、社会人才资源分配不合理之弊愈演愈烈之时。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公考拟录用名单中,清北博士、“海龟”高知喜聘城管之职的新闻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顶尖人才都迫于生计追求稳定,那么锐意进取、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何处寻?若青年才俊尚且失之于暮气,那么如此之中国,何以振兴?何以繁荣创新?
尽管时代潮流难以预料地裹挟着我们前行,但在混沌中敢于创想创新的人不会孤单。举目四顾,同行之人不乏。施一公教授在杭州创办西湖大学,以深耕科研为志的年轻人云集于此,矢志卓立;早在晚清,年仅18岁的邹容便将一片丹心凝作《革命军》,奔走呼告以求打破旧社会的铁屋,革新救国;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20岁写就的《月食解》《筹算易知》亦逆时俗之庸碌污浊,掀开黑暗愚昧之幕布,点亮科学之曙光。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压抑中,创新的光焰、青年的意气也许会如刹那流星,陨落于永夜。但在万象蓬勃的今日之中国,有政府创新强省战略的支持,万众创业创新的“浙江精神”也将注入我们每个青年的胸膛肺腑。
于是,新时代的浙江青年、中国青年如莫言在演讲中所言“不被大风吹倒”,打破身份的局限,走向卓越与自由;平凡而不平庸,“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把每一份工作臻于至境,造就“技近乎道”的工匠精神;以新锐之智勇卓立潮头,做出“中国智造”。
作为青年人,我们要在浪潮中不改意气、锐气,不改创见胸襟,不坠青云之志,不改鲲鹏之性,借“九万里之风”,走出一条经世致用、刚健进取的创新之路。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应做鲲鹏上青云,摘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