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厚植发展新动能

2022-09-30陈朝阳

企业文明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建科技建筑

文/陈朝阳

2022年,面对新一轮的德尔塔病毒和奥密克戎病毒疫情,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16家子企业投入1万余名管理人员、10万余名劳务工人奋战在抗疫建设一线,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参建200余项抗疫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快速建设,得益于中国建筑科技实力的支撑。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中国建筑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大研发投入,将“抗疫”科技作为企业的重点研发方向加以推进,把抗疫快速建造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

中海集团展开装配化建造成套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先进制造管理MES系统、C-Smart智慧物流管理系统、BIM维保管理系统在内的一整套MiC快速建造技术,为项目顺利建设保驾护航。“原本需要3到4年建设周期的香港临时医院,我们只用了不到4个月。”中海集团旗下中建国际医疗公司总经理张毅说。借助科技赋能,中国建筑短时间内建成一所具备永久建筑标准的国际一流医院,为香港筑起坚实的抗疫堡垒。

中建科技研发以标准化设计、基于BIM的一体化协同设计和系统集成设计等为主要方法的模块化钢结构建筑产品体系设计技术,广泛应用于“防疫应急医院产品”“平疫结合梯度压差应急医院和模块化小型防疫设施”“防疫隔离酒店(公寓、宿舍)产品”,形成了一套成熟稳定的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吉林市高新南区隔离方舱、上海闵行区颛桥方舱医院、北京亦庄建设者之家、深圳盐田港防疫应急驿站等30余个抗疫和平疫结合工程快速高效建造。

今天,中国建筑科技创新按下“快进键”,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从“埋件焊接机器人”到“模块化整体吊装核岛”,从“空中造塔机”到“智能装配造桥机”……一项项核心技术,生动展示着中国建筑的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 香港临时医院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国建筑聚焦国家战略,坚持系统观念,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绿色建造为目标,以智慧建造为手段,以建筑工业化为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近日,四川天府新区首个“近零碳建筑”——中国建筑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正式启用,这座“绿建筑”采用了30多项低碳建筑技术,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科技示范工程,满满的“黑科技”。

整个办公区屋顶铺设花园,大楼四周满布绿色藤蔓。中建西南院双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渊介绍,8 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除吸收热量外,还与屋顶的“光储直柔”发电一起,能实现年固碳量1 000吨。

除了“节能外衣”,办公区通过采光天井和光导管,将自然光导入室内,使87%的功能房间达到自然采光标准。玻璃幕墙采用三银双中空LOW-E玻璃,较普通中空玻璃,可节省35%空调能耗,“在夏天,室内玻璃的一侧,可比室外一侧低9度。”袁渊说。

近年来,中国建筑牵头完成“绿色建造与建筑业转型发展研究”“推进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政策措施研究”“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住建部课题,形成涵盖绿色策划、设计、生产、施工、交付等建造全过程的技术研究体系和全产业链应用服务能力。

目前,仅中海地产已累计获绿色建筑认证面积达8 927万平方米,成功打造全球首个铂金级非传统办公项目——北京中海财富中心、国内首个 5A 级近零能耗高层写字楼——中海总部大厦、重庆市首个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营项目——重庆中海寰宇天下等一批绿色建筑标杆项目。

“绿色”是目的,“智能”是手段。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科技正与建筑领域深度融合。

近日,中国建筑首次出口日本的钢结构产品顺利通过验收,这批钢结构产品出自中国建筑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建筑钢结构行业智能制造生产线。该生产线实现了工序中80%智能装备的联动应用,全面提升智能化制造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不仅如此,中国建筑自主研发的智能喷涂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20多项智能化装备,通过视觉传感器和内置算法,推动传统工艺步入无人化、智能化时代。

以信息化为纽带,串联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链条数据的互联互通,是实现一体化建造的关键路径。中国建筑不断推进BIM技术等数字化手段更新迭代,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广泛应用;自主研发的国产三维工程图像软件大范围推广,突破工程软件“卡脖子”技术,形成公司自有的BIM软件技术。

除此之外,中国建筑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三大平台,集成物联网、流媒体接入、数据采集分析等能力,将人工智能、5G等技术应用于建筑产业及衍生业务,差异化布局新产品、新服务,包括打造专业设计软件产品、智慧园区运营平台等,取得积极成果。2021年,中国建筑信息化投入约7.95亿元。同年,中国建筑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詹天佑大奖、49项华夏奖,以科技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锻造专精特新小巨人

中国建筑注重培养“专精特新”企业,引导旗下部分子企业,以成为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为目标,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建环能成立30多年来,苦练内功、积极创新、精耕区域,紧跟市场与客户需求开展技术产品的研发及迭代升级。“公司把科研创新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2021年研发费用近4 000万元。”中建环能技术中心主任肖波介绍,公司已建立6个技术平台,拓展出9条产品线和200多个型号的创新产品,累计拥有授权专利4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70余项,形成了完备的研发体系和产品体系。

依靠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中建环能在钢铁领域磁分离水处理市场占有率达65%,在煤炭领域磁分离水处理市场占有率达80%,在市政领域磁分离水处理市场占有率达70%,在细分市场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占据重要地位。

中建发展旗下江苏华大深耕离心专业领域、聚焦固液分离关键技术,成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PLD系列拉袋式刮刀下部卸料离心机”是江苏华大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明星产品”。锂电池是新能源产业链的动力源,锂电池生产环节中的固液分离场景,传统过滤分离设备无法胜任,而江苏华大的离心机以拉袋方式清除残余滤饼层,去除率可达99%以上,同时避免了不同批次间产品分离的交叉混批问题。目前,这款离心机在赣锋锂业、厦门钨业、华友钴业等新能源企业的生产车间广泛应用。目前,这类离心机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全面铺开,部分配套设备还出口海外。

中建五洲生产的丙烷脱氢核心装置关键“零部件”之一的大接管是“制造业全国单项冠军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大型丙烷脱氢核心装置制造项目的空白,而且在全球核心装置制造市场占有率达59.8%,连续三年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

丙烷脱氢核心装置由产品分离塔和反应器组成,通过加热催化反应并经压缩、分离、提纯等环节生产出的丙烯,广泛应用于建筑、医药、化妆品等民生市场。但是,由于制造的高精度性,2014年以前,国内丙烷脱氢项目反应器主要依赖进口。

中建五洲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运用特大型设备现场分段制造、立式热处理等多项新技术,有效保障大型塔器、反应器现场制造能力,实现LUMMUS工艺反应器制造完全国产化。

如今,中建五洲在压力容器、新能源等装备制造领域,逐步打造出独特核心能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努力实现“打造中国建筑高端装备制造名片”的目标。

中建智能技术公司、中建铝新材料成都公司、中建八局西南公司等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在强链补链,在不断铸就自身强劲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发展提供澎湃动能。

提升科创体系新动能

近年来,中国建筑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指引,以“创新驱动专项行动”为抓手,纵深推进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研发投入年增速保持30%,全力构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中国建筑系统布局、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研团队赋权力度,促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发布“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引导子企业组建高性能工程结构试验分析与安全控制、土木工程材料、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城市更新与智慧运维、极端条件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技术与装备8个工程研究中心,总投入专项经费超4亿元。同时,为鼓励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入课题研究,中国建筑设立20项青年课题,激发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培育科技人才后备军,并提供支持经费540万元,不设科目比例限制、不设中期检查,让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中国建筑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一是对外张贴“榜单”。中国建筑把需要攻关的科研项目张榜,作为深化科研管理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公开张榜、投标邀请等程序,中国建筑“基于车载探地雷达的基础设施病害检测技术研究”“直流柔性荷载建筑配电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课题”“盾构渣土全封闭全过程管道输送技术研究与应用”3项科研课题,由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及华油飞达公司分别中标,切实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二是对内“赛马”评比。中国建筑为保障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针对项目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面向项目一线的多家子企业,设立“赛马”科研课题。在立项之初,中国建筑向每个课题拨付20%引导资金,课题终期进行考核排名,择优支持。中国建筑通过动力与压力并施的方式,达到优胜劣汰、聚焦优势主体、选出“千里马”的目的。

中国建筑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一系列项目合作,汇众力,聚众智,加快创新资源在企业内外流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2022年4月20日,中国建筑同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揭牌成立“智能建造区块链技术联合创新研究院”,将对区块链与智慧建筑领域前沿技术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光储直柔”领域,中建科技与清华大学成立“未来城市联合实验室”,共同研究“光储直柔”核心技术,建设多个“光储直柔”示范工程,开发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在固废处理领域,中建二局与香港大学联合开发机器视觉与强化学习驱动的固体废弃物智能分拣技术;在海外,中建南洋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研发智能物流管理系统。

放眼未来,中国建筑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探索智慧、数字、低碳发展新路径,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中建力量。

猜你喜欢

中建科技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新年感怀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三角板“牵手”直尺
科技在线
中建五局广东公司“十三五”瞄准新目标:打造“三个数一数二”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