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思课堂现象 “静”研实践真知

2022-09-29文|秦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海力布课文教材

文|秦 璇

小学语文教学在它成长的历程中,日益走向成熟,走向完美。特别是统编本教材使用后,给了老师们更多更新的课堂教学体验,同时也给了学生学习美文的阅读感受。但是作为身处课改洪流中的一线教师,我们看到语文课堂仍旧存在一些阻碍它进步和发展的问题,我想将自己在课改中亲身感悟到的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

一、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现象的探讨

1.课堂教学形式花样繁多,拓展课外知识现象严重

我们常常说要丰富课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教学现象是: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太多,讲解得过度,拓展得过深。如《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练习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难点是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读懂课文,画出地道结构平面图。但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与课本相结合的拓展知识:《地道的简单模式——洞穴》《地道的升级模式——地道战》《地道的复杂模式——地下城》《地道的特别形式——隧道》,恰恰课文要重点教授的部分一笔带过。当然,语文教学中拓展课外的知识能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定要有度,深入深出、浅入浅出都不可取。

2.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目标不明确的现象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教师一堂课下来,自己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说不清楚。学生会了、懂了的还在教,学生不会的、不懂的老师却不去下功夫。如在学习《草船借箭》的时候,一位教师让学生归纳出了20 多个问题,然而他并没有将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梳理,只是让学生自己学习文章之后,全班进行分析交流,于是原本浑然一体的一篇文章被弄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由于前期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总结把控,使得后期的交流中教师只能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没有了主观调控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

3.语文的人文性怎么体现

我们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要将其和人文性完美融合,但也易过犹不及。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几乎整节课都在谈雷锋精神,还在课上播放关于雷锋的电影,将雷锋精神的讲解置于阅读教学的首位,这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固然有利,但对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优美语言、流畅音韵来体悟人们对雷锋精神的追寻却用处不大。而且,教师过分渲染人文性,就会忽视对生字词的要求以及文章的特点,所以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4“.诗意语文”与“应试语文”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的,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但在一个竞争社会里,选拔性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语文教学又必须经得起应试的考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强化字词句的训练、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感悟,却淡化语文的诗意和美感。唐静老师从“诗意语文”的理论和实践上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讲授《子夜吴歌》时,唐老师从《子夜四时歌》《子夜吴歌·秋歌》入手,又从《出塞》《从军行》到《冬歌》,把这些有情怀的诗人以守边将士和边塞为题材写下的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诵读,确立了诗文的感情基调,拉近了学生与诗中人物的情感,让学生在一遍遍的大声诵读中倾诉着、表达着他们对主人公的同情,对战争的控诉,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情境,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现象之思考

我想,产生课堂教学形式花样繁多、拓展课外知识现象严重的原因,还是没有把教材和课标的关系理顺。在处理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深刻研读课标,吃透其精神,把握其灵魂;另一方面,要仔细研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为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有效材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在课标的引领下,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

出现“人文泛滥”这一现象是因为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其实犹如鱼水一样,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门工具。语言是基础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什么?第一是识字、写字;第二是要让学生会读书;第三是会用文字进行表达,落实到我们实际教学中,就是作文教学。

三、对作文教学实践要注意哪些方式方法

阅读是学生积累与输入的过程,而写作是学生书面语言输出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阅读与作文的关系,只有优化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才能促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1.强化逻辑,分清结构层次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在习作时不能将自己丰富的经历和多样的感受具体地表达出来,这主要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以《猎人海力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概述文章内容,明确文章可以分为“海力布打猎救白蛇”“龙王给海力布宝石”“海力布得知即将发生灾难的消息”“海力布告诉大家真相”“海力布变成石头”五部分。之后,再引导学生发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课文的结构是层层递进的,作者先搭建了文章的框架,之后再以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等来具体填充每一个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在写作时先列出提纲,然后用具体描写充实全文,以保证作文内容的丰富和逻辑层次的鲜明。

2.细腻描写,增强阅读趣味

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而细腻的描写最能体现语言运用的功夫。如在教学《观潮》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总结作者观察潮水的视角与描写潮水状态的写法,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一段为例,作者先从听觉的角度写潮水隆隆的响声,再由听觉联想到雷声,之后又以“一条白线”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以人群的沸腾烘托潮水来临时的壮观景象。通过分析,学生发现作者虽然从多个角度描写了潮水,但始终围绕着一点展开,那就是潮水来临时的巨大势头。教师由此启发学生,在写作时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并运用联想发散思维,再配合多样的写法提升描写的细腻程度。

3.感悟生活,增强逼真效果

在写作中,很多学生为了追求新奇而不顾事物的基本逻辑,描写的事物特点和相关场景脱离生活实际,给人以虚假的感觉。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在生活中写作的意识,将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人物、事物、场景自然地融入作文之中,提高作文的可读性。如《走月亮》一文描写的是作者和母亲在月光下散步的场景,作者为何能把这样普通的场景写得津津有味呢?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文中的生活气息,探求文章吸引读者的原因。学生发现,作者在文中不仅描写了月光,还对村头的大青树,乡间的小路、山草、野花、小水塘等事物进行了描写,作者是以这些事物为依托回忆童年生活,因而文中的月亮就成了引发作者回忆的媒介。学生可以学习作者以某一事物为媒介、利用丰富的联想描写相关事物的写法,在作文中大量地展现生活细节,让作品的每一处描写都真实可信。这样教学能让学生明白写作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创作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优秀作文。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最重要的是留下兴趣!总之,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有喜有忧。以上我所谈到的几点问题虽然“瑕不掩瑜”,但如果“对症下药”,那么也会使你的语文课堂变得“美玉无瑕”。

猜你喜欢

海力布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猎人海力布
教材精读
《猎人海力布》缩写
《猎人海力布》缩写
缩写《猎人海力布》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