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研究
——基于《“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启示
2022-09-29夏午宁张键琦
夏午宁 张键琦
1.南京晓庄学院 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一、引言
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该规划贯彻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国家审计工作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举措,在审计事业上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在“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中,虽然仅有两处具体提及“内部审计”(依次为“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但其“发展环境和指导方针—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的整体框架,刻画了国家审计事业的新蓝图,开启了国家审计事业的新征程,无疑增强了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内在动力,对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外在拉力。
内部审计是整个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和实务界基于治理理念,研究内部审计角色嬗变问题,探讨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少数学者研究了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如张佳春等凝练出高校治理的主要问题,研究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途径服务于高校治理的有序推进。既有文献在研究对象上相对集中于企业(上市公司),缺乏基于“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视角的系统研究,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现状及未来方向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重点从“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的编制和出台中寻求启示,立足于新时代内部审计的新使命、内部审计与内部治理的良性互动机理,沿着“分析环境—明确重点—落实保障”这一逻辑主线,从“需求—供给”两个维度全面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发展环境,针对“经济监督—风险监控—政策跟踪—权力制约—整改督促”精准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重点领域,围绕“党的领导—审计人员—审计管理”有效落实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保障措施。
二、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发展环境
“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正视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短板、弱项,强调国际国内环境对审计工作提出新挑战,新时代赋予审计工作新职责新使命,进而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作为时代主题,不仅是一个经济要求,更是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就高校而言,开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在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亟待更加系统地把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以分析研判、清晰认识发展环境为基础,沿着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在“需求—供给”两个维度增强机遇意识,整合现有审计资源,乘势而上力补短板。
(一)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需求凸显
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主要包括经济业务审计和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两大类,审计业务实践相对集中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预算/决算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含预算、过程跟踪、竣工结算、竣工财务决算)、内管干部任中/离任审计、固定资产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审签)、经济合同(文件)审核等方面。随着上位法的调整、审计实践经验的积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或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的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项目和数量日趋增多。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为2738所,高校教职工数、在校生数分别为256.67万人和3031.53万人。高校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其办学自主权日益增强,资金筹措与使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围绕人才培养、学科科研、社会服务、开放办学等事业发展目标,高校年度预算资金量大,日常经济管理活动范围广。在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和保障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部审计的需求侧已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动态性特征。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需求类别、利益相关者及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需求
(二)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短板仍存
近年来,教育系统不断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审计委员会或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内部审计在促进增收节支、推动建章立制、规范权力运行、促进依法治校等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效。与此同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不平衡,审计力量弱和审计任务重的矛盾在一些高校比较突出,审计成果质量在整体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综合考虑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因素,以及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短板仍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与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并存
目前还有少数高校未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部分高校仍旧实行纪委监察审计合署办公、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合署办公模式,而已单设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隶属层级和报告层级也不高,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偏少,内审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这种审计独立性不强和审计力量不足并存的状况,加大了内部审计人员介入具体业务经办环节的风险,制约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难以形成高质量的审计成果。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权威性和应有地位缺乏保障,延缓了聚焦主责主业、有力有序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进程。
2.审计对象存在认知偏差
在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对审计人员调查取证行为持抵触心理或消极态度,以业务工作为由拖延提供资料;审计宣讲和审计沟通不足,加上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修订滞后、部门/岗位职责和领导干部权责划分不清、正副职领导干部互相推诿,形成循环累积效应,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审计实施的难度,导致审计内容以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审计查证重经济活动结果轻决策管理过程,内部审计机构重项目完成数量指标而轻质量控制。
3.高校内部监督资源整合不足
广义而言,高校内部所有师生员工都是监督主体,都有监督权力运行、参与内部治理的权利。狭义而言,高校内部监督资源集中体现为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及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内部审计参与治理的过程,涉及高校内部多元监督主体、治理主体及彼此之间的协同,并非审计人员单打独斗,但现实中内部监督主体协同乏力。例如针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相关建议,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职责履行不到位;再如审计整改结果公告机制不健全,审计“回头看”未能有效开展,校内巡察、联合督查工作中未能有效纳入审计整改情况。
4.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滞后
高校不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广泛运用各类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系统,日常经济活动、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及信息。内部审计人员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普遍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但在审计基础数据平台构建、审计实时监督方面存在短板,缺乏应用专业化审计软件的操作,传统审计方法所占比重高,与科技强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亟待加大使用大数据核查问题、研究分析、评价判断的力度。
三、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重点领域
“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重点任务,先后组织安排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财政审计、国有企业审计、金融审计等8个方面的审计重点工作,并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单列出来,“治已病、防未病”,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国家审计将全面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在“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出台之前,《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47号)先后于2018年、2020年发布施行,分别对内部审计机构职责作出了12项、11项之规定。面对聚焦主责主业的新要求、参与内部治理的新需求、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境,高校内部审计亟待在“知上情”与“接地气”的统一中,精准定位参与内部治理的重点领域,防范业务流程介入风险。同时集中现有审计资源围绕师生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形成高质量的审计成果项目,以点代面,形成威慑,有力有序地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
(一)持续开展财政财务审计深化经济监督职责
通过纵向比较发现,“监督”一词在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中所出现的频次不断上升,折射出监督这一审计基本职能和基础工作的定位。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印发了《关于贯彻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推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拓展监督领域,扎实推进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强调“拓宽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在理论上,审计源于委托代理,内部审计职能沿着“财务导向—管理导向—风险导向”的路径拓展。从现有审计资源出发,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基础和首要领域仍是财政财务审计,并实现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现代财务审计的转型升级,不断深化内部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责。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开展财政财务审计,一方面,要以真实性、合法性为基础,关注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完整、合法合规,在年度审计计划提交学校审计委员会或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时,合理安排直属/附属单位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学科建设经费/科研经费审计、实验室设备采购及建设资金审计等常规财务审计项目;另一方面,在财政财务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挖掘财务信息背后的管理信息,关注高校内部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效益、效率、效果,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在审计报告中针对往来账核对清算、授权审批、不相容岗位分离缺陷以及坐收坐支、违规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费用、票据不全、违反专款专用原则等问题,提出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并适当开展后续审计,深化经济监督职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关注内控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揭示风险隐患
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致力于风险防范,两者具有目标一致性。“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在部署安排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国有企业审计、金融审计、民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重点工作时,突出了风险隐患的揭示和风险防控,表明国家审计更加重视关键风险点。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施行以来,特别是《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会〔2016〕11号)发布实施后,高校治理层对“两层面、六模块”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风险的客观存在、内部控制的固有缺陷、经济管理环境的动态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的长期性、艰巨性。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要将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作为审计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关注内控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对高校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揭示风险隐患,提出改进建议,发挥建设性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关注内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主要工作如下:(1)按照“制定计划—与相关管理人员沟通—确定时间—实施(协调/记录)—反馈”的程序,应用内控自我评估方法,牵头开展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管理风险评估。(2)集中资源和力量监督评价学校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制衡机制情况——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关键岗位轮岗,通过查看会议纪要、权力清单及相关文件制度流程予以确认和评价。(3)争取学校治理层的支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择优选择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4)开展基建项目管理审计,助力健全和完善基建工程造价控制及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5)利用熟悉校内业务管理流程的优势,结合学校治理层和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信访举报信息,开展重点领域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
(三)选择实施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推动政令畅通
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对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力度。在“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中,“政策”一词累计出现39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在整个第二部分中排在第一位。“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内容和组织管理方式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部署。尽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开展的时间不长,但其在揭示政策/项目/资金不落实、政策措施不配套等问题,提出完善政策措施建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家审计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定位,要求转变审计对象,即由原来的审资金、审项目转变为审政策。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要在推动政令畅通、促进政策落实见效上更加积极有为。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疲于完成年度审计计划及年中追加的各类审计项目任务,缺乏政策分析研究。与国家审计机关不同,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一方面,要围绕党的教育方针、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关重大决策部署,有重点地建立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项目库,再进一步有选择地实施,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促进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如重点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等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事业发展情况,以学校事业发展为中心,聚焦学校党代会重点目标任务、党委行政决策部署、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在日常审计监督活动中、在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时,践行“揭示政策落实的问题”和“提出政策完善的建议”相结合的理念,助力高校内涵式发展。
(四)加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规范权力运行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安排,其特色表现在审人审事相结合、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及其所在单位、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方式并存、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管理挂钩等方面。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将其审计目标整体定位为“强化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并从审计计划、审计重点、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作出原则规定和规划部署。高校内管干部数量较多,类型多样,“双肩挑”人员所占比重较高,具有政策制定与执行并举、办学骨干与财经大权兼具、有责与无责同在等特征,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上传下达、推动党委行政决策部署、完善内部管理的重要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加大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规范审计评价,是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长期重点任务。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不明、内容不清、评价不准、整改不力、运用不多等现实困境,从审计主体角度来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参与内部治理的重点工作如下:(1)组织审计宣讲,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辅导报告,增强学校中层领导干部规范履行经济责任的意识,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廉政意识、法律意识。(2)逐步扩大任中审计比例。兼顾年度审计工作重点和现有审计力量,优先安排实施重点部门(单位)、关键岗位的领导及资金规模大、任职时间长的领导的任中审计。(3)规范审计评价。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亟需会同干部管理、发展规划部门,充分考量党务、行政、院系、科研、教辅等工作性质的差异,结合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行业标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部门(院系)业务范围提升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不断丰富共性指标和特色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4)推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发挥作用。提议制定“滚动式”的计划安排,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主动寻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支持配合,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督促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协同推动解决问题
审计要发挥“经济体检”功能,既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对审计所揭示的问题进行整改,执行审计建议是审计工作的归宿。“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一方面将“督促审计查出问题全面落实整改”单列出来,着重从整改责任落实、整改工作机制、整改结果运用3个角度规划部署做实审计监督的后半篇文章;另一方面在“主要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加强审计业务管理”“抓好规划实施”章节中,分别强调了审计整改工作。为实现促进单位完善治理目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将督促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协同推动问题解决作为自身的工作重点,以求实现审计环境优化与审计项目质量提升的螺旋式上升,有效发挥内部审计治理效应。
高校治理与国家治理一样,既是多元管理的过程,又是持续改良的过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督促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协同推动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主要包括:(1)贯彻落实有关审计整改的政策文件和行业准则要求,列示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实行对账销号,对整改到位的予以销号,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审计约谈。(2)开展后续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纠正和改进措施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等发表审计意见,也可将后续审计并入今后开展的相关审计项目之中。(3)寻求高校治理层支持,推动被审计单位压实整改主体责任,在学校内部审计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审计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4)正确处理内部审计业务独立和审计整改、审计结果综合运用的关系,与校内其他职能部门、二级单位之间建立横向工作协调机制,坚持口头和书面沟通相结合、个别交流意见与集体讨论研究相结合,逐步实现审计结果信息共享共用、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特别是在当前巡视巡察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借助上级巡视巡察、年度综合考核的工作契机,督促问题整改,推动管理制度完善。
四、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保障措施
不抓落实,审计事业发展的蓝图将只是一纸空文。“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的第三部分,重点从“坚持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强审”4个方面,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并对抓好规划实施作了原则性规定。在认清形势要求、明确重点任务的基础上,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发挥治理效应,需要围绕“党的领导—审计人员—审计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有效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高校党委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中,无论是发展环境的分析、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确立,还是审计业务、保障措施的安排,都始终贯穿了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指明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审计人员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审计实践要从经济监督入手,在经济监督中体现政治导向和政治要求。各高校已经根据上位法的调整和内部管理实际情况,先后修订了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相继成立了学校审计委员会或承担审计委员会职责的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突出了内部审计机构在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环境总体上得到优化,但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仍面临领导体制机制掣肘。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要求强化党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政治范畴下开展审计监督,在业务属性中彰显政治属性。切实加强高校党委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审计议事协调机构由形式上的成立到切实履行职责的转变。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或承担审计委员会职责的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要在传达学习上级决策部署、政策文件、指示批示精神的基础上,切实审议学校内部审计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报告和审计重要事项,落实专题会议和全体会议的召开频次,保障审计工作开展所需经费。二是加大审计重大事项督查督办的力度。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能够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基建项目管理审计及重点领域专项审计报告及时提交给学校主要领导审阅批示,但审计重大事项督查督办的力度不足。要在高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专门设置督查督办科室岗位,针对内部审计机构请示报告事项,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提升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
人是主体性因素,审计项目的实施离不开审计人员,高质量的审计成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内部审计队伍。“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重点围绕审计精神、专业能力、选人用人机制、政治机关建设,对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求,为推动国家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基础保障。针对普遍存在的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不少高校都采取购买审计服务的方式加以缓解,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只能定位为高校治理的一种现实手段,且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对受托业务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对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对审计中介机构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这些工作本身也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的支撑。
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总体上可以从增量和存量两个维度加以推进落实。具体措施可以选择:(1)通过校外公开招聘方式,择优选择录用专职内部审计人员,保障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低于本校教职工总数的2‰。(2)利用高校内部专业人才优势,通过校内借调的方式,充实内部审计力量,在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工程管理审计、大型仪器设备效益审计等项目时,充分发挥兼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设计、管理等专业方面的优势,提升审计项目质量。(3)落实继续教育,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参加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保障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以审代训、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专业胜任能力。要特别注重兄弟高校之间的工作交流,提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核查问题、研究分析、评价判断的能力。(4)高校治理层要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制定具体激励措施,保护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免遭报复和陷害,表彰坚持原则、成绩显著的内审人员。对这些人员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职位晋升中予以适当倾斜,以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稳步推进内部审计管理构建部门联动机制
“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强调要在盘活用好审计资源上下功夫,围绕审计理念、审计组织方式创新、审计流程优化以及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结果运用五个方面,部署安排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实践的发展使得内部审计被赋予新的含义,“内部”已突破单一的法人边界,走向“法人组(集团)”。纵向而言,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边缘化地位已发生明显的改变,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问题依然存在,多方参与的争议事项处理机制尚不健全,需要以内部审计有效参与内部治理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为载体,以内部审计机构(人员)与其他内部治理主体良性互动为主线,优化内部审计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内部审计管理创新。
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应重点落实以下工作:(1)结合学校内部各直属单位/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内部控制关键点和廉政风险防控点,研究确立“滚动式”的计划安排,分批、分类推进审计重点项目,逐步优化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的比例结构。(2)开好审计进点会,在开展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的基础上,细化各个项目审计进点会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审计组负责人介绍审计项目工作安排,学校相关领导要围绕提高政治站位、积极配合审计、落实问题整改等提出要求。(3)以融合式、嵌入式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经济合同签订与执行等专项审计任务和审计调查事项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合起来,力争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4)扩大审计结果公开和审计整改情况公告的范围,严肃追究应付式整改行为的责任,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5)增进与学校财务、资产、基建、后勤、科研、教务等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之间的沟通,提高审计取证精度和效率,推进审计项目进度。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审计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的编制和出台,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具体转化为“十四五”时期审计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任务。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的必备要素,高校治理水平影响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新任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目标,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发挥治理效应,需要以“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为重要遵循,并结合高校事业发展情况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沿着“分析环境—明确重点—落实保障”的逻辑,坚持在“需求—供给”两个维度全面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发展环境,针对“经济监督—风险监控—政策跟踪—权力制约—整改督促”精准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重点领域,围绕“党的领导—审计人员—审计管理”有效落实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