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09-2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徐素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徐素波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加剧,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系统满目疮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危机。2000年,国务院颁布《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要求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从而有效遏制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全国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环境修复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从而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规定,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制定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要求我国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而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绿色新发展理念基础上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加快生态环境修复、资源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建设,并进一步宣传生态文明价值观使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在此社会背景下,诸多专家学者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实施主体、审计客体、审计路径、审计标准、评价体系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但对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这一重要议题的研究较少。生态文明绩效能否进行科学、权威、合理的监督与评价,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促使原有的国家审计由事后监督向全面审计监督转变,能够继续加大对政府部门的审计监督力度,使其积极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和生态脆弱地区环境修复保护,积极开展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工程,以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与稳定性,提升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水平,进而有效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安全屏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升级。因此,本文在详细梳理现有专家学者有关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研究观点基础上,结合绿色经济学、外部性、契约、博弈、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信息,最后运用手工搜集的样本数据计算得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综合得分。本文的研究可在丰富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研究成果基础上为政府部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是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构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源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发展于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繁荣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及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发展战略。本文分析发现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与我国国情紧密联系,国外学者鲜有与其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概念的相关研究
陈希晖和邢祥娟提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主要是指国家审计机构按照相应标准对被审单位的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并进一步对其资源利用状况、环境保护情况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出具相应审计意见的行为;王爱国指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在生态领域的具体应用,并采用特定的技术方法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实时或适时监督与评价,从而将原有的事后审计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审计监督转变,是“被动审计检查”向“主动审计监督”的一种制度安排;赵存丽和刘明辉认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是以“五位一体”总体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计与监督活动;刘惠萍等认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督察与审计、重点分析和判断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利用效率、努力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效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审计活动。
(二)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对象的相关研究
祝圣训和黄惠琴认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及污染型企业,需要审计人员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研究数据并给出相应评分,从而为政府部门、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一定的参考;王爱国等指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环境项目建设资金的合法性、真实性、合规性等进行审计与评估,进而促使政府部门根据审计意见调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和资金分配比例,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格局;陈淑和王健姝(2021)认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是将财务与绩效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审计,其重点是对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价,但目前对环境修复与保护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最终效果关注度相对较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对象的相关研究;王素梅和陈桂香指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存在显著区别,前者主要是对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利用情况、环保政策实施效果等进行审计评估,以充分发挥审计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三)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方法的相关研究
李雪等指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不仅适用传统审计方法,且应加入调查评估、人力资本、影子工程、市场价值、修复效果分析等特有审计方法,以有效发挥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的监督功能;张敏认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构建特有的审计工具箱,将实地调研、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基本审计工具与分组讨论、数据建模、国际标准等特殊审计工具有机结合,有效提升生态文明绩效这一复杂问题的审计准确度,进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进程;王爱国指出为了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对环保政策、重点项目和工程的监督力度,可以采用政策合理性绩效审计、关口前移审计和跟踪审计等多种方法,从而有效发挥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的“免疫功能”;徐薇和陈鑫认为在当今时代应该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原有绩效审计方法,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有效提升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四)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张宏亮和肖振东从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三个角度构建公益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分析方法确定选取的各级指标权重,以污水处理投资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论证,初步建立起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的理论性框架体系;刘洋等在参照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科学选取相关评价指标,在我国市级层面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学者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奠定了基础;戴春莉等借助PSR模型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信息,为后续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王爱国等(2019)以绿色发展作为目标层级,探索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维度构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研究具有较强的实际可操作性,不仅拓展了绿色治理发展理论的内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构建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性纲领性文件为依据,结合绿色经济学、外部性、契约、博弈、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知识,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境性五个系统角度探索构建我国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能够反映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基本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主要领域,在指标选取、方法设定、权重计算等方面均能做到有据可循,得出的具体结果也能较为科学地反映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本文最后指出政府部门在推进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能够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从而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水平并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安全屏障,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与实施方法
(一)理论依据
1.绿色经济学理论
绿色经济学理论是从理性“生态人”假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将如何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关系及作用机理,从而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绿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与自然之间构建一种更高水平的“合作”关系,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阶段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生态发展平衡,进而使人类的经济发展活动积极且合乎规律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实施的基础就是科学衡量环境政策或生态产品所创造的绿色收益,用等式可以将其表示为绿色收益=生产总收益-生产要素成本-自然资源和环境代价,进而采用计算得到的数据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终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并有效维持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平衡奠定坚实基础。
2.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最早是指在经济领域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使得权力与利益边际不明确产生了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问题。有效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环境难题的根本举措就是要消除其所存在的外部性问题,即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使得外部效应内部化。一方面,在实行环境修复与保护时需要修复其存在的外部性问题,即通过实施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来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运转,从而显著提升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功能,使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当地民众、企业带来显著的正向效应;另一方面,外部性会产生负外部经济效应,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利用导致生物大量减少及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外部性效应的主体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联作用,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外部效应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难题。外部性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同一地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居民之间的经济活动,而是扩展为区际、国际之间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3.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主要是指普通民众或者相关各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达成的某种合同、契约或者协议,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契约、短期与长期契约、正式与非正式契约。同时,契约理论在广义上为经济学的一种重要分支,可以看作是博弈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其主要为约束人们进行基本交易和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以最大限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给利益相关各方带来的道德、承诺、选择等风险问题,进而使社会福利在特定条件下实现最大化。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涉及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标准、审计模式、审计方法、审计效果、审计保障机制等多个环节,需要平衡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并且在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制定的相关政策或者规定需要用契约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使相关规定在后期能够顺利开展试点、实施与反馈工作,从而维护各方主体的切身利益,最终保障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的顺利实施。
4.博弈理论
博弈理论最早由冯·诺依曼在1928年提出,其认为普通民众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利益冲突与合作关系就是一种博弈,而博弈程度不同决定了人们对资源占有比例的差异,这是早期博弈理论的相关思想。现有研究认为博弈理论是指特定个人或团体在一定条件下分析利益相关各方的制度策略,并对其未来可能实施的计划或行为进行预测,在保证自身核心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博弈,从而使整体利益水平在特定基础上达到均衡。随着诸多专家学者对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索,人们逐渐将博弈理论的思想运用到这一复杂关系的研究中,具体分析如下: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在试点与实施环节需要确定审计准则、主体、客体、模式等诸多内容,这就需要有效平衡利益相关各方主体的切身利益,使得相关规定在后期能够顺利开展试点、实施与回访工作,从而规范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的相关工作,维护相关主体切身利益,进而有效拓宽了博弈理论的广度与深度。
5.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发展权益,有助于实现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综合提升的一种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不是以保护环境为名限制经济发展,而是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向注重经济发展质量转变,从而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发展机制。开展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能够充分展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其主要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资金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等进行监督与审计,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耦合协调关系,并对环保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最终效果进行重点评估,以充分发挥绩效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促使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有效提高个人或机构团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实施方法
1.传统审计实施方法
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也同样适用观察法、对比法、归纳法、问卷法、排查法等一般审计方法。由于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督察与审计,重点分析和判断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利用效率,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审计专家利用观察法、对比法等专业方法及个人职业判断对生态绩效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测算,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资金分配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数据支持。
2.绩效审计实施方法
为了有效提高最终结果的准确性,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特殊审计方法,如大数据审计法、物质流分析法、生态足迹法、GPS测量分析法、问题追溯法、专业部门鉴定法、全流程效果评估法等。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不同之处是将原有的事后审计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审计监督转变,可以看作是“被动审计检查”向“主动审计监督”的一种转变。审计人员为了对环保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还需要借助大数据审计、生态足迹等专业方法进行估算,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四、基于黑龙江省的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
(一)黑龙江省研究概况
黑龙江省早在2000年就获批为生态省建设试点,要求各市(地)把生态示范区创建作为生态省建设的基础和细胞工程,使生态创建工作向下延伸到生态县、乡(镇)、村,极大地加快了黑龙江省生态强省建设的进程。近年来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推进生态强省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污染惩治及环境保护政策,使得该省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逐渐摆脱了过去较为单一的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完备的生态保护屏障也初步形成。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构建原则
本文认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涵盖面较广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加科学、严谨、充分地出具相关审计意见,应该按照可获取性、适用性、全面性、可比性原则构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1)可获取性原则
可获取性原则是指构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选取的各项指标数据资料是否易于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否直接或间接通过实地调研及《国家统计年鉴》和《地方统计年鉴》等资料中获取。
(2)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是指需要根据我国整体及各区域实际情况构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如果绩效审计评估区域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则应考虑当前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对不适用的指标进行筛除并增加新的指标,以保证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运行。
(3)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构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对选用指标的数据特点进行分析,在保证不遗漏一般性数据指标的同时基于审计区域情况进一步增加反映当地实际的特殊性审计指标,并结合具体公式用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4)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在选取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不应只考虑当地的基本情况,还应详细分析所构建的评价指标是否可以和其他区域或国家进行对比,从而能够深入分析绩效审计区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构建思路
(1)指标设计思路
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是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构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促使国家原有的事后审计监督向全面审计监督转变,一定要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全程可追溯,即加强对专项资金在划拨、到账、使用、管理等环节的监管,在保证资金合理、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利用效率,不断加大生态破坏和脆弱地区环境修复保护力度,有效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安全屏障。因此,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时应该反映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目标要求,充分考虑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选取的各个具体评价指标在现有基础上要保证能够有效获取相关数据,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指标提取思路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在选取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具体评价指标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能否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预期治理效果,即要综合考虑投入的资金能否达到预期治理效果;能否科学评估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配置效果,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能否展现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即要保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最优状态;能否科学判断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即要保证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基本合理;能否反映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后的环境改善程度,从而加快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工作。
3.指标体系构建
以往关于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的研究中,评价指标主要从宏观层面选取,具体应用及推广相对较弱。本文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性纲领性文件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选取原煤消费总量占比、原油消费总量占比、天然气消费总量占比等33项指标,从压力、状态、响应(PSR)三个层面构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构建的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适用性、全面性与可比性,选取2011—2020年作为研究期间,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21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并通过手工搜集整理,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相关指标数据
(四)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该方法主要根据指标的具体特性来客观确定指标权重,不掺杂人为主观意识。具体步骤如下:
假设研究对象有n个年度数据,具体指标由m个组成,选取第i个年度第j项指标构成X。其中i=1,2,…,n;j=1,2,…,m。将多个指标组合构成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代入原始数据得到初始数据矩阵。
第一步,建立原始数据的矩阵Xx。
第二步,指标标准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参考式(2)。
对于逆向指标,参考式(3)。
经过以上标准化后,得出新的样本指标规范化矩阵Xy。
第三步,归一化处理。
第四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
第五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化系数。
第六步,计算第j项指标权重。
根据熵权法的计算步骤和公式,利用评价指标相关数据,依次对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及归一化处理,得出指标的信息熵及差异化系数,最后计算得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如表1最后一列所示。
(五)评价方法及衡量标准
1.评价方法
基于熵权法计算得出的各指标权重及无量纲处理后的数值,构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综合水平评价模型,具体如下所示:
式(9)中,U表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综合评价得分,λ为计算得出的具体指标权重,X为具体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2.衡量标准
为了科学衡量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综合水平,在参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基础上,根据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将其划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和差五个不同等级,具体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综合得分划分标准
(六)结果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计算得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综合得分,以及压力(U)、状态(U)、响应(U)得分数值,具体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综合得分及各细分指标数值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整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表4 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综合得分
第一阶段为2011—2017年,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综合得分有小幅波动但整体为上升趋势,且此阶段综合得分等级为“良”。究其原因,黑龙江省在此期间陆续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标志着从国家战略层面正式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情况纳入党政官员的考核评价体系。此阶段黑龙江省还进行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进一步量化自然资源总量及存量整体情况,不断拓宽生态补偿融资渠道,促进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及有序流动,为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进而有效提高了黑龙江省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第二阶段为2018—2020年,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呈现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此阶段综合得分等级由“良”转变为“优”。究其原因,黑龙江省在此期间有效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传统重污染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新兴产业研发资金投入规模,努力培养生态产业新优势,大力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全力打造以农业产品与旅游相结合为主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不断优化省内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进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省内经济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五、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相关问题思考
目前,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的探索发展阶段,本文希望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水平并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安全屏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升级。此外,政府部门在推进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体系的全面性
生态文明绩效审计需要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等多部门通力配合,在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行业、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绩效审计不同指标间的有机联动,有效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在构建时要严格遵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确定审计准则、模式、方案时应该综合考虑相关各方的切身利益,使得相关规定在后期能够顺利开展试点、实施与回访工作,从而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资金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等进行监督与审计,并对环保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最终效果进行重点评估,以充分发挥绩效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方法的适用性
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主要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督察与审计,重点分析和判断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利用效率,可以看作是传统事后审计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审计监督的一种转变。同时,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实施难度大且数据失真问题严重,为了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不断更新审计方法,可以借助卫星遥感、大数据审计、GPS测量分析、生态足迹等方法实现对生态建设工程资金的全方位审计,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分配结构与使用效率,进一步探索构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发挥现代审计优势、提高审计效率,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推广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三)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实施的科学性
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在具体实施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建设难度、实施周期、审计范围等多种因素,政府部门应该提前对审计工作制定一个总体的工作部署,可以采用“国家审计机关主导、社会审计机构辅助”的共同审计模式,重点审计目标区域生态环境项目在资金使用效率、分配情况、预期效果等方面是否有潜在风险,努力实现审计主体间专业手段与技术的优势互补,科学规划生态环境绩效审计过程,确保对监督对象实现绩效审计全流程覆盖。另外,国家审计机关还应该加快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立法工作,构建权威与科学的绩效审计法律体系,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出台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实施指南,实现不同绩效审计项目流程的统一化与规范化,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绩效审计人才的专业性
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具体实施情况较为复杂,需要掌握审计学、生态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打破现有审计人员专业学习壁垒,努力构建满足绩效审计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审计机构应该鼓励现有审计人员参加交流培训,不断优化理论知识结构,积极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教育部门还应该进一步优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科设置结构,不断提升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质量,可聘任领域内权威专家学者担任审计顾问,指导审计人员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提高审计团队成员的整体专业素养,有效发挥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的“免疫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不断加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党的十八大第一次被写进政府报告,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论断,而且,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我国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机制。因此,本文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及专家学者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信息,并基于手工搜集的样本数据计算得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绩效审计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评分等级由良向优转变,说明近年来该省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也说明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有较好的客观性和区分度。本文最后详细分析了绩效审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政府部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升级。不过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仍然处于初步的探索发展阶段,可能会受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将选取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城市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并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并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