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三则
2022-09-28佚名
佚名
把碗卖出最高价的背后
【哲理的故事】
有个一字不识的农夫,在清理自家的祖传宅基地时,挖到了两百多个“破旧碗盘”。他听人说,这些东西可能很值钱,但到底值多少钱,他心中一点底都没有。怎么办?农夫自有他的办法。农夫到市场上放出消息说,家里有刚刚挖到的一些碗盘,故意让那些专门到乡下去收旧货的商人听见。一个古董商就去农夫家看货,农夫把所有的碗盘铺在草席上,说:“你先挑。挑好了,我们再谈价格。”古董商精挑细选,挑了五件出来,问他:“你要多少钱才能出手?”农夫反问:“你出多少钱?”对方说:“这五件,我愿意每件出200元。”农夫听后说:“每件1000元我才卖。”古董商觉得太贵,没有交易成功,于是,农夫知道这五件应该是其中比较值钱的。后来,不断有人上门来挑,农夫又以同样的方法应对,由此他知道了哪些碗盘有人要、哪些是最值钱的、哪些是废品。后来,农夫把留下的碗盘都卖出了最好的价格。
【故事的哲理】
领导者不可能成为百事通,但却可以成为智慧的信息处理器,积极汇聚各方专才的建议和思想,经过反复体会和研磨,最终获得最佳决策。
玉米地迷宫
【哲理的故事】
美国亚特兰大北部的一个乡村,有一个叫凯恩的农民,多年来一直继承家族的传统,靠种植玉米为生。由于玉米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农作物,凯恩一家一直生活在温饱线边缘。
后来,凯恩的儿子小约翰从学校毕业后,也帮着家里种玉米。有一天,他们从外面请来24名工人给玉米地锄草,天突然下起大雨,把24名工人都困在郁郁葱葱、半人高的玉米地里。由于十几亩地种得错综复杂,第一次来这里干活的工人根本找不到出口,还是凯恩父子把他们一一领了出来。
这件事情给了小约翰很大的触动,他决定改变祖先的传统,从城里请来了几个园艺高手,以及一些美术设计师,将玉米地变成了一个天然迷宫。很快这个创意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凯恩一家不仅经营迷宫,还出售相应的纪念品。如今他们每年要接待1.5万名游客,成了当地的致富新星。
【故事的哲理】
有时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懂得颠覆当下的传统和定式,重新做出战略选择。而换个侧面和角度,才能收获惊喜的发现。
一幅画了二十年的“赝品”
【哲理的故事】
一天,一位频频被高仿的大师去古玩市场查看自己被仿的画。单从画面效果来看,那些赝品跟大师的真迹已经难分伯仲,甚至一些传神的细节,比大师原画处理得更加细致。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在于他的仁慈和宽厚,他打算去见见那位高仿画的作者。大师的本意是,凭此高仿画作者的笔法水平,只要稍微给予点拨,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幾经周折,大师终于找到那人。他乃大师家乡人士,以专仿大师的某一幅画混迹京师二十余年。大师对赝品制作心存怨怒,但怜惜此人在京城糊口不易,又是同乡,不但不予以指责,反馈以钱粮,并言语宽慰。
临别,大师问仿画者:“可否入尔画室一睹?”得到应允,入室,但见满室皆大师那幅画的赝品,而大师真迹,则悬于画室正中的墙壁上。难道此人二十年都在仿此画?大师满腹疑问,问仿画者:“可还能画我其他的作品?”答曰:“不能!”大师只好抱憾离开,且感慨不已,对别人叹息:“这是多么虚弱的强大啊!”
【故事的哲理】
组织的改革创新是摒弃原有的恶习。若只知模仿,不求拓展和塑造自我,最终只能在自我禁锢中冒险。因为模仿的能力越强,获得真正核心能力的希望越渺茫。组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
(摘自《管理故事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