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洪占:一座山 一片绿 一杆旗

2022-09-28何玲孟佳惠

中国信用 2022年6期
关键词:种树树苗

◎文/本刊记者 何玲 实习记者 孟佳惠

从青年到暮年,他的脚步踏遍家乡的秃岭沟壑。他用双手,刨开沙土;他用肩膀,扛起树苗;他用漫长的光阴,一点点扮靓绿水青山……坚守大山60 余年,一生只热衷于种树这一件事,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晚夕,他将一生投身于家乡的公益事业,用毕生的心血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林海恋歌,在土乡大地树立起一座执着坚守、不求名利的精神丰碑。

——题记

“我们后湾村有4 条沟、8 个岭、18 面坡,能种上树的地方我基本都给种上了……”89 岁的全国道德模范、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后湾村原护林员李洪占回忆着峥嵘岁月。60 余年来,他在家乡的荒山秃岭间种下了133公顷8 万余株各类树木,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树老人”。

如今,山已成林,树已成荫,后湾村从山上搬迁到山脚下条件更好的塘川镇,李洪占也随家人搬迁到这里。从老村子到新村镇,李洪占还是穿着那件种树的衣裳,要么种树浇水,要么修枝剪杈,要么培育树苗,一天都没停过。“从山上搬下来有两年光景了,还是想种树,只要走得动,就要种下去!植树造林那是关系千秋万代、利国利民的大事。”李洪占说。

一个甲子的时光,曾经的翩翩少年已成为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李洪占用一把锄头、一副肩膀始终坚守着绿化家乡的梦想。66年的造绿、守绿、护绿,他终将昔日光秃秃的大山变成了如今苍翠的林海。

初心不改誓把荒山变绿海

初夏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后湾村,山路蜿蜒,路旁的沟沟坎坎里,一棵棵树苗迎风挺立,枝杈间绽出一点点生命的绿意,显得生机勃勃。这里地处湟水北岸山区,常年干旱少雨,树木成活率低。老百姓说,这里是个“荒土岭、栽死鸟”的蛮荒之地。

1933年,李洪占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在他的记忆中,伴随他童年的就是一年到头肆虐的狂风和山坡上扬起的尘土,整座大山几乎看不到绿色的树……

走在村子里,随口问上一位老乡,“乡亲,这儿有个种树的老汉你知道吗?” “知道,李洪占呗,种了一辈子树,谁不知道啊。他家就住在后湾村北面的山梁梁上。”在蔡家堡乡以及周边的乡镇,这位“种树老人”可谓家喻户晓,乡亲们尊敬他,佩服他。乡亲们这样评述李洪占:“西宁市有个种树的老人叫尕布龙,他的事迹很突出;李洪占就是咱们后湾村的‘尕布龙’”。

李洪占指着山下盘山公路两旁的树苗

据李洪占回忆,小时候,农村过端午节,在门上有插柳枝的习俗,可后湾村只有两棵树,他不得不跑到很远的村子去摘柳条。“那个时候,全是黄土山,树是稀罕物,村里只有李极录家门口有两棵树,可宝贝了,害怕有人去砍树枝,李极录就用土墙和木板把树围起来了。”这是李洪占对儿时最深的记忆。

荒山秃岭的家乡让李洪占萌发了种树的念头,但却不知该如何下手。1956年,23岁的李洪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后,他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种树。

“一个是干旱,另一个是缺苗。”当时由于没有树苗,李洪占去威远镇深沟村看亲戚时砍了几根树枝,拿到家里泡了好多天,直到泡出根,才小心翼翼地种到了院子里。没成想,树竟然活了!

自此开始,李洪占一到春天就早上6点起床,扛着树苗拿起铁锹出门种树,天黑才回家。有村民开始嘀咕,“凭你一个人,能种多少树?”李洪占闻言,坚定地许下承诺:“我这一辈子就要种树,一定让乡亲们看到绿。”

就这样,从种下第一棵树开始,李洪占便将种树当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日复一日造绿、守绿、护绿,终将昔日光秃秃的大山演变成如今纵横方圆的万亩林海。

刚开始种树时,村子里的人都不理解,他们觉得,就这黄土坡,土质贫瘠,加上常年干旱,树能活吗?“浇水吃的苦最多了!”回忆当年,李洪占坦言,浇水的确是最让他头疼的事。为了及时给树浇上水,他想尽了办法,从一开始挖土窝存水,到后来的挖水渠引水,修不成渠的地方,他就用架子车拉、用马驮、用肩挑……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活的树苗越来越多。村民们被李洪占感动了,有人说:“李洪占用汗水养活了山里的树木”。春去秋来,李洪占先后在马莲滩等10 余条沟岔栽满杨树和松树,周边十几面山坡栽种柠条。一到夏天绿树成荫,村民们觉得呼吸都舒服多了。

“洪占洪占,占大坡,哪里有地都占着种树”,久而久之,“占大坡”成了李洪占的绰号。每每听到别人这么唤他,他总是笑笑说道:“我种树是为了国家。”

下浪沟是后湾村附近的一个大沟壑,沟大坑深,黄土漫天,20 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李洪占带着生产队7 个年轻人开始在下浪沟植树造林。从村里到下浪沟没有路,要翻过好几个山梁。初春的高原寒风肆虐,几个人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寒风里赶路。

“那个年代种树苦是苦点,但我们都很有热情。”李洪占眯缝着眼睛说,“树苗都是我们自己背过去的,我当年年轻力壮能背40 斤,小娃娃们背20 斤。一个来回就是十公里的山路,一干就是一天,饿了拿出馍馍吃两口,渴了就在沟里的溪水边上趴下喝两口,等太阳落山了,我们安置好没种完的树苗,第二天再来。”

他们这样一干就是3年,8 个人硬是在下浪沟和周边53 公顷荒地上种满了白杨树、柳树和松树。如今的下浪沟是蔡家堡乡植被覆盖最好的地方之一,站在山顶上向下望去,树冠遮住了沟底,大山深处,绿意盎然。

无私奉献精心呵护树苗“娃”

李洪占为刚种下的树苗浇水

“李洪占种了60 多年树了,植树面积近万亩。说实话,一个人干一件事容易,但用一辈子踏实干一件事就难了!”说起李洪占,驻村干部马伟珍感慨道。60 多年来,李洪占参加过当年生产队组织的植树造林,后来又响应过“要致富多种树”的号召,再后来,他又在全乡第一个响应退耕还林。

对于李洪占来说,种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每年,他都有自己的种树计划和指标。他可以利用一个春天的时间,种下5000 棵树苗。如今,李洪占的脚步几乎踏遍全乡,乡里有几道山梁,有几条沟壑,甚至在哪里种了哪些树他都清楚。他在马莲滩、郭家岭沟、新泉脑沟等十余条沟沟岔岔都栽满了杨树和松树,周边的十几面山坡栽满了柠条,2 个容易滑坡的山坡上种上了沙棘树。

站在李洪占家门口向对面望去,几个山头上树木林立,对面的沟里,是盘山而上的公路,公路两旁,种满了树苗,那是李洪占60 余年心血的一部分。

种树也是个技术活,60 余年的摸索中,李洪占的“技术”也越来越高。

从李洪占老人家出来,顺着宽度不足两米的土路向东南方向行走一公里多,就到了老人说的山顶“旋帽顶”。在“旋帽顶”上,老人新种的一批树苗发出了嫩芽。只要不被破坏,用不了几年它们就能长成大树。老人对这批树的成活率非常满意。而在以前,老人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没少操心。

“黑刺好活,一棵引一棵,占的面积大,但新树活了,老树就会死;柠条皮实,只要活了根就扎得深,铁锹都挖不动,不容易死;柳树、松树不需要太多阳光,阴坡上长得最好;柏树喜欢晒太阳,阳坡上才能栽得活。说来说去,人才是关键,只要侍弄的好了,树都能活。”经过长年累月的和树木打交道,李洪占对各种树木的习性了如指掌。

人民日报讯 今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明确提出:“省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报党中央审批,在2018年年底前机构调整基本到位。”近日,随着上海等地公布省级机构改革方案获批消息的披露,全国31个省区市的省级机构改革方案已全部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从公开的方案看,改革后的党政机构数量,北京为65个,重庆、天津为64个,上海为63个,广西为58个,海南和宁夏为55个,其他省份大多不超过60个。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省份在公布方案的同时,还特别公布了改革后的精简比例。

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李洪占总结出了宝贵的种树经验:种树要舍得剪树枝,树尖要修剪成马耳形,根部(切面)要修剪成马蹄形,要斜切,这样既防止苗子坏死,又能促使树苗根扎得深,长得又粗又壮。

在院子大门外的墙根下,有一排装满水的铁桶和木盆,里面插满了柳树的枝条,这些枝条如马的耳朵一样宽窄适中且顶尖向上,枝条底部被削剪成马蹄的形状,按老人的话说,马蹄底容易出根须,马耳头则有利于树苗的发芽。

李洪占老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颁奖现场

李洪占老人挖土填坑种树

“马蹄底马耳头”是李洪占60 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出的育苗标准。起初,他把苗根削尖,以为那样好生根。后来,在国家植树造林的号召发出后,他发现村里很多人为了省事将育苗用的枝条斜着一砍就扔到水沟里去泡,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些苗子长势竟然要比自己精心削剪过的苗子长势好。

为了弄明白原因,李洪占花了整整两年时间,他每天都会在每个苗子上做标记记录生长情况,最终他发现马蹄底的苗子根长的多而且长得快,种到地里的苗子发芽快。此后他不仅延续了这种育苗的方法,而且还总结出了按照苗用枝条的粗细,削剪不同大小马蹄底的经验。

春天育苗,夏天种树,秋天补栽,冬天防火,李洪占用他的两条“泥腿子”一遍遍丈量着蔡家堡的山野,却总也没个完。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双脚皴裂了一次又一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李洪占的精心照顾下,他种下的树苗扎下了根,绿色渐渐覆盖了荒山坡。“看到小树苗扒住了土,扎住了根,我这心里就安稳了,一棵棵树苗就跟我的娃娃一样,看着他们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粗,心里舒坦呐。”说着,李洪占呵呵地笑了。

坚守信念奋力践行“绿色梦”

60 余年的坚持,只因李洪占心中那个绿色的梦。

在离李洪占老人家不远的弯脑子沟,一棵棵柳树整齐地排列在田埂上。这些树是他从1985年土地承包后陆续种上去的,也是从那时开始村里集体种树的活动逐渐减少,而他却养成了一个“毛病”,见不得荒地。

种树已经成了老人的一个习惯了,看见荒地变成树林他心里就踏实。1982年11月,李洪占代表当时的蔡家堡公社后湾村大队,去互助县人民政府领参加植树造林表彰大会,他们村获得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成绩成绩显著奖,领奖状时,有位领导说:“上面一棵树,下面一个人。黄河上游的植被受到破坏,下游的人就会受灾,作为共产党人有责任保护好植被,为人民服务。”他虽没读过书,也不识得几个字,却把这段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李洪占将写有“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成绩显著”字样的奖状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这枚奖状和领导的讲话始终激励着他。多少年来,从开春至端午节,村民们都能看见他一个人拿着铁锨背着树苗早出晚归的身影。

李洪占家门前有一颗粗壮的榆树,在榆树的右侧整齐的树立着一排圆柏,如同站岗的士兵,这些圆柏是他在前两年刚刚种下的。每年的春季,他都是每天6 点钟起床,吃点馍馍喝点开水后,就扛起树苗拿起铁锹,带上干粮就出门,直到日落才归。老人将其戏称为“上班”,而这个班一上就是60 多年,而且,他从未打算过“退休”。

如今,昔日荒山披上了绿装,老人种树的脚步依然没有停顿,和吃饭、睡觉一样,种树成为李洪占每天必须要干的事情,从未间断。这些年种了多少棵树,他记不清了,就算是平常干农活的时候,他的背斗里也长期装着几棵小树苗,走在路上,看到空地或者死了的小树苗,就顺手从背斗里找棵小树苗补种进去。

“年轻的时候种树,还没有生态环保这方面的意识,前些年退耕还林的时候,我们村里经常开会,讲政策,后来我懂了,山坡上树多了,水土流失的地方就少了,气候也就越来越好了。”

以前树苗金贵,李洪占想方设法买树苗,家里还有7 个孩子要抚养,原本生活拮据,但只要有一点闲钱,他就会跑到县城购买树苗。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老人种树的梦想也如绿树般疯长。房前屋后、责任田、承包地、防风林、渠道边,他都想办法种上了柳树、松柏、杨树、云杉、沙棘等林木。如今,他种的树中,有的长到了几十米高,很多树已经可以当梁当柱了。

蔡家堡乡打算把后湾村易地搬迁到条件优越的塘川镇,原本以为老人这样一来可以歇歇了,可没想到老人已经规划出了自己回村种树的路线。他还在塘川镇找到了当地几处荒山,打算在坚守老阵地的同时开辟新战场。邻居杨秀春老人也曾打趣地说,搬出大山这里就没人了,也没房子了,你还种啥树?“还有窑洞呢!我就走陶家寨、红沟门这条路回村里护林、种树。以前是从山上往山下种,搬下去以后,我就从山下往山上种。”李洪占信心满满地规划着。

蔡家堡乡是青海省的马铃薯之乡,全乡近一半农户种植地膜马铃薯,部分种植地膜油菜、蚕豆等作物,每年的废旧地膜成了山上的白色污染。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不种树,他就到地头捡地膜,一捡就是十多年,每年仅捡废旧地膜的收入也有七八千元。这不,村里的孩子随手扔的铅笔盒、笔记本、杯子等废品,只要入了李老汉的眼,统统被拾回家,在自家的窖里堆成了一座小山,成了孩子们口中名副其实的“破烂王”。

现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捡地膜已经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自觉行为,因为大家不仅将废旧地膜变成了现金,更重要的是,山上的环境变好了。说起这事,邻居杨秀春竖起了大拇指:“这样的老汉,少啊!”

他是生命不息,种树不止!“有生之年,我还会继续种下去,直到拿不动铁锨,上不了山的那一天。我打算让二儿子接我的班,让孙子也学习种树,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代传下去,把荒山全部变成树林。”李洪占说。

老人的二儿子李珍业今年已经49岁,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对种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到大,看着父亲种树,看着昔日荒山变绿,他打心眼里感到骄傲。他和妻子从父亲那儿学了不少种树的技巧,如今两人也跟着老人在种树,他们要把父亲的故事继续。

6月5日,在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共同揭晓了2022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先进典型名单,其中评选出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104 位。李洪占赫然在列。从种下第一棵树开始,一天天一年年,他用绿色浸染了曾经光秃秃的大山。

银锄挥舞,赶走昔日的遍野荒凉;汗水浇灌,迎来今天的满目青葱。如今,李洪占家已是四世同堂,七个儿女经常劝老人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可老人就是闲不下来:“在家里闲着干什么?我能动一天就种一天的树,树林就是我给后人留下的念想。”这是一种信念。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李洪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用他的信念,绿了一座荒山。

李洪占老人观看树木长势、测量树木高度

(本栏目图片均由青海省文明办提供)

猜你喜欢

种树树苗
移栽树苗
小牛壮壮栽树苗
巧栽树苗
合影
三棵桃树苗
种树
种树
一起来种树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