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合理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2022-09-28薛进军郭琳
□ 薛进军,郭琳
一、科学地认识气候变化
(一)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争议
要理解碳达峰碳中和,首先要了解全球变暖的科学基础,克服误区,认识到气候变化不是一个短期的事件,而是一个长期的自然演进过程。自19世纪中叶伴随工业化开始,全球温度总体呈现出变暖和温度上升加速的趋势。世界气象组织(WMO)(1)CLIMAT. WMO Statement on the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in 2018[J]. 2019.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开始普及之前高了将近1℃。按照这个趋势,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3~5℃。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中指出(2)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R]. 2021.,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将出现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和生物灭绝等灾难性后果。为共同遏制全球变暖,2015年,全球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了《巴黎协定》,将气候变暖的治理目标定为“在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向1.5摄氏度温升控制努力”。《巴黎协定》的达成表明全球公认气候变化是具有科学支撑的事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科学的要求,也是基于科学形成的政治共识,同时也表明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的趋势。近几年,一些国家的气温突然过热,又突然过冷,这些变化有人为的因素,但还是属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现象。最近,科学家对今年蛇形气流变动与极热天气、山火暴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关系的分析,显示这些变化与地球的活动周期有关,仅仅是碳排放增减不能够产生如此大的能量。因此,气候变化是宇宙演化的一部分,有其自然成因,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并加速了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的频率,从而加大了气候治理的难度。
关于气温上升与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关系也有一些不同看法。美国气候物理学家S.弗雷德·辛格很早就提出,“主宰气候的是自然而不是人类”。他用海平面平均温度的历史数据来证明,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2000年这3000年期间,地球温度变化并不是剧变,期间有升温现象,也有降温情况,而从这3000年的平均值来看,全球气温变化区间在22~25℃,变化并不是太大(3)Singer, Siegfried Fred; Avery, Dennis T. (2006). "Chap. 13". Unstoppable Global Warming: Every 1,500 Years. Lanham, Md.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辛格的观点并非为多数科学家和学者认同,并且受到严厉批评(4)有人揭露辛格等反气候变化学派接受了油气财团的研究资助而做出了有利于化石能源利益集团的结论。但这也是一家之言,气候变化的长期历史观察很有必要,也需要争论,这些观点可以作参考。,但也有一定参考意义,它提醒我们研究气候变化需要科学的态度,气温变化需要历史数据比较和趋势分析,需要长期观察,需要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因此,我们在研究气候变化时,需要厘清哪些是自然演变引起的?哪些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应对方案。
上述的科学事实和争论都告诫我们:全球气温上升是不争的事实,节能减排形势紧迫,但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搞不科学的气候治理和“人定胜天”,不能期待气候治理可以一夜成功。相应地,碳达峰碳中和也不是一蹴而就,慢不得也急不得,不能搞“碳冲锋”“碳跃进”,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搞地区攀比和国际竞赛(5)2021年12月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近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要求。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减污降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
图1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与温度上升的相关关系资料来源:Climate Central.
(二)全球气温上升及其原因
总体来说,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在不断地变暖,而大多数的科学家、学者以及政治家相信,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图1)。气温上升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二氧化碳排放与人类活动有关,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还应进行其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各种因果关系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碳排放高度相关,近年来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在2022年4月达到最大值,为420.23ppm(6)WMO. Four key climate change indicators break records in 2021[ EB/ OL]. 2022 - 05 - 18. https:// public. wmo. int/en/media/press-release/four-key-climate-change-indicators-break-records-2021.。
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大了我们削减碳排放的难度。2021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7)UNDP. Pursuing the 1.5℃ Limit[R]. 2016.,按照目前人类的减排方案和速度,在21世纪末,实现1.5摄氏度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且2摄氏度的目标也很艰难。数据显示,尽管国际社会已经做了很多努力,节能减排,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然在增加,即使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封城封疆等引起的短期下降(Liu, Xue等,2020),2020年后半期以后仍继续增长(8)Liu Z,…Xue.J. (2020), Near-real-time monitoring of global CO2 emissions reveals the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11, Article number: 5172.。2022年以来,欧美疫情防控彻底放开后经济恢复强劲,中国的外贸进出口也明显回升,这些都会带动碳排放增加。但也有许多研究认为,到21世纪末,如果各个国家都能实现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的气候变化减排承诺,实现1.8℃的温升控制目标还是有可能的。2021年8月,中美联合发布《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表示中美双方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争取在21世纪末把温度的上升控制在1.5℃之内。这一声明为维持1.5度目标的承诺提供了有力支持,增强了我们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信心。
(三)气候变化问题从科学问题走向政治化
气候问题已经从最初的科学问题变成了一项全球议题,并且已经走向政治化,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利用该问题指责中国,拜登政府变本加厉,把气候治理速度和减排目标作为打压中国崛起的战略手段(9)美国政府出台遏制中国发展的计划,已经将气候变化的国际治理权争夺、气候政策、能源地缘政治作为对华战略的一部分。为呼应拜登在气候变化上的立场,美国防部在兵棋推演中加入对气候问题及其形成要素的分析,作为未来《国家防务战略》的一部分。。目前,世界各国对于二氧化碳减排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具体涉及减排量分配、减排责任承担等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为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在减排额的认领上有各自标准。事实上,全球碳排放量还在日益增高,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也在明显上升。2021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约为1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全球第一位,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0%,人均碳排放量也上升到8吨以上(10)数据来源:Our World in Data.。这些数据表明,中国虽然减排力度很大,但是从总量和增加量来看,中国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减排责任。与此同时,在国际气候治理和谈判中,以往中国强调以人均碳排放量而不是碳排放总量来分配减排责任,但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均碳排放量也快速增加,虽然仍远低于同时期的美国人均碳排放量,但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以此争取话语权的能力正在减弱。因此,中国今后应当把单位减排目标与总量控制目标结合起来,实行碳排放的“强度与总量的双控”(11)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能耗“双控”,并尽早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并逐步淡化单位减排量政策,以总量控制的减排为主要目标和手段(实际上,“双碳”目标就是总量削减目标的体现),更积极地推进节能减排,并加大力度支援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和减排,彰显大国担当,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二、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阶段划分
(一)温室气体排放与气温上升控制的情景分析
根据IPCC发布的《全球1.5℃温升特别报告》[8],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在全球范围人为二氧化碳移除抵消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时实现的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图2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与气温上升控制的情景分析,它显示了五种情景:第一种是没有任何气候政策,那么到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1~4.6℃,人类将面临巨大灾难;第二种是当前的气候政策,模拟气温将上升2.8~3.2℃;第三种情景是有减排目标的承诺,那么气温将上升2.5~2.8℃;这几种情景都会面临很大的自然灾害和粮食危机。第四种是2℃路径目标,但是也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导致一些海洋国家被淹没。第五种是1.5℃路径目标。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讨论达成的共识是必须实现2℃控温目标,争取实现1.5℃目标。但是,如上述分析,这些目标还主要是一些愿景分析和承诺,是否能够实现还需要全人类进一步的努力。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现实与理想,全球气候治理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
图2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与气温上升控制的情景分析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
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如英、美、日、法等国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即碳中和;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印度则把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定为2070年。
(二)碳达峰不是一个时点,而是一个区间
碳达峰是指一个地区边界内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个时期(比如某一年)达到峰值,然后逐步下降。这里需要消除一个误解,即碳达峰必须是某一个年份,比如2030年。实际上,碳达峰可以是一个年份,也可以是一个时区,比如美国在2005年碳达峰,后面出现了一个峰值持续时期(图3左),日本也跌宕起伏出现了四次峰值,直至2013年才实现全面达峰(图3右)。欧盟作为整体早在1990年就实现了碳达峰。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但是相关研究分析,预计峰值排放量将会达到101亿吨~122亿吨(12)可参见:2022年版的中国工程院:《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一书的相关推算结果。,即使2030年前达峰,也不会是一个年份,不是到了2031年就会迅速降下来,或许要经历3~5年的缓冲,才能真正进入全面下降阶段。在“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提出后,“双碳”成为各地大力推进的重要任务,但历史经验表明,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碳达峰”不是“碳冲锋”,不可操之过急。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此,各地在研究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时,必须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把握好践行“双碳”的分寸和火候。
图3 (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碳排放历史趋势1990—2020年 (右)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和碳排放历史趋势1990—2020年资料来源:《时代周刊》https://time.com/6110774/carbon-emissions-economy/.
(三)碳中和需要碳减排加碳抵消(off set)
要实现碳中和,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减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第二步是抵消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新增碳排放,用公式表示就是:
CN=CR+GD+RE+ZET+COF;COF=CCUS+FS+MR
上述公式的英文缩写中文表述为:
碳中和=碳减排+经济增长与碳脱钩+可再生能源为主体能源+负碳技术+碳抵消;碳抵消=碳捕捉和再利用+ 森林碳汇+甲烷减排
该公式意味着,实现碳中和,需要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农业等领域全面减排,通过负碳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实现GDP增长和碳排放脱钩,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能源结构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转型;与此同时,还必须采用碳捕捉和再利用技术,增加森林碳汇,发展低碳农林业和减少农业等生产过程中的甲烷等方式来抵消新增的碳排放。这里需要明确一点,碳中和不是说到了2030年就完全不使用化石能源了,也不用消费煤炭了,届时就不会或者没有碳排放了,而是指新增的碳排放必须被负碳技术抵消掉,以实现净零排放。这就需要大规模的负碳技术创新和根本性的政策变革(13)张中祥(2022)指出,中国现在每年能源系统排放的二氧化碳大概是100亿吨,通过植树造林碳汇能抵消的大概10亿吨不到。这个情况下要实现净零排放,碳排放必须要大幅度下降,所以,减排是中国最需要努力的方向。只有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到至少比现在的排放总量低一个数量级,才可能依靠碳汇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把温室气体排放抵消掉 , 实现碳中和。。从这个意义上讲,退煤 (coal phase out)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和相应的替代手段,在当前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力能源、可再生能源尚不能完全取代化石能源的条件下,退煤不能一次性完成,不能一刀切地断煤。即使到了碳达峰阶段,煤炭也有作为基础能源和应急能源的存在价值。
图4 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碳中和时间表资料来源:IPCC 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warming of 1.5 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四) 碳中和时间表
不同国家之所以制定不同的碳中和时间目标,是因为碳排放量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由于发展中国家尚处经济发展的初期或中期,在短期内降低和抵消碳排放非常困难。图4表明,碳中和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表:
2030年,把温度上升控制在1.5℃以下;
2050年,发达国家实现碳中和;
2060年,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
2070年,印度等低收入国家实现碳中和;
2070—2090年,所有国家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净零排放;
2100年,实现全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的净零排放。
图5 部分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比较资料来源:《时代周刊》,https://time.com/6110774/carbon-emissions-economy/.
图6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资料来源:https://thebreakthrough.org/issues/energy/absolute-decoupling-of-economic-growth-and-emissions-in-32-countries.
(五)碳达峰碳中和的阶段划分
根据历史经验,已经达峰的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2050年碳中和之间,有50~60年的时间可以进行碳减排和碳抵消,时间较为充裕。以日本为例,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之间,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转型,从开始的纺织、钢铁、汽车到后来的电子、人工智能等产业,通过国外直接投资(FDI)和跨国公司等方式,转移到其他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产业转型的同时实现了对“三高”(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产业的转移,这其中也包括了碳排放的转移。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发展高峰期间降低碳强度或碳排放总量,赢得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每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的重要议题。中国近年来减排力度很大,成就斐然,但是从体量上来看还是全球最大,总量上还在增加,这意味着中国的努力在欧美看来还远远不够,因此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的制定上以及在全球气候治理上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国际压力。
图7 中国的GDP增长与碳排放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 https://ourworldindata.org/search?q=china+GDP+and+CO2.
比较一些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阶段划分(图5),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家经历了40~60年的时间,但是中国的碳达峰时间表只有8年,碳中和时间表只有38年,要在8年时间里把每年净增10亿吨的碳排放抑制在总量122亿吨以下,然后在30年内再减到零,仅从图中近乎80度的坡度(斜率)来看就很险峻,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碳达峰碳中和虽然很紧迫,但是如果按照传统产业转型的模式发展,在30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任重道远,碳达峰碳中和慢不得也急不得,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能限定一个特定的时间“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排放密度不同,并且兼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定减排时间表和路线图,稳步实现“双碳”目标。
(六)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是碳达峰的重要标志
图6显示,从2005年至2019年,以丹麦、英国、芬兰等为首的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幅远远低于GDP增长的幅度,在保持一定的GDP增长的同时(也有GDP出现负增长的年份),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实现这一过程,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
图7为中国的GDP增长率与碳排放增加幅度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碳排放与GDP增长同步,变化幅度高度一致,即GDP增长带动了二氧化碳增加,截至2020年,还没有实现碳排放脱钩。假设2030年是碳达峰时点,那么中国的碳排放脱钩必须在2030年前实现,换言之,碳达峰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因此,要实现碳达峰,首先应该设定碳脱钩的时间表和技术路线。
根据日本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中国要在更短的区间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除了有好的制度安排、精准的路线以外,还必须充分利用低碳技术、环保技术等手段实现“隧道效应”(14)隧道效应是薛进军于2009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在2011年出版的《低碳经济学》中完善的,意指通过低碳技术革新和低碳发展路径设置,可以缩短库兹涅兹曲线描述的从环境污染到环境治理,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缩短这一过程。
三、多重风险和危机叠加下的气候治理与减排困境
(一)多重风险和危机叠加造成气候治理和减排困境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与此同时,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恢复带动的能源过度需求,能源转型中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滞后,以及部分国家和地区碳中和实施过程中的过度政治化和竞赛式的目标设定与过激手段,叠加俄乌冲突引发的对俄罗斯经济制裁、能源禁运和欧洲国家的天然气断供,导致了全球性能源危机,破环性地摧毁了原有的世界能源供应链,正在改变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也对气候治理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影响,2020年全球碳排放减少了9%。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复苏,GDP增长率出现大幅度反弹,碳排放报复性增长,2021年猛增5%(IEA,2022(15)IEA,Global Energy Review 2021,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nergy-review-2021/co2-emissions.)。2022年,欧美日大部分国家取消防疫措施,旅游餐饮业重新开放,带动消费大幅度反弹,经济和贸易增长迅速,预期碳排放会有较大增长。
以上问题的出现给气候应对和“双碳”目标造成了困境:是优先应对眼下的疫情,降低全球价值链风险,经济快速复苏,舒缓能源危机?还是继续维持既定的减排目标?世界陷入困境。这些困境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全球气候治理,延缓双碳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目前俄乌冲突和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以及能源禁运成为西方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的主旋律,欧美忙于应付俄乌冲突和欧洲安全,分散了精力,冲淡了气候治理的紧迫性,相对减少了对减排目标实现的关注度。更令人担心的是,俄乌冲突本身造成了巨大的战争破坏,产生了现在还无法评估的环境污染,加剧了气候变化,增加了减排的难度。
(二)全球价值链风险
当前形势下,全球价值链面临一系列的巨大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价值链(GVC)的冲击和后期影响。与工业化初期相比,全球价值链日趋复杂和网络化,产业分工不断细化且紧密相连,导致全球经济抗风险能力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造成封控隔离、边境关闭等混乱局面,导致商品、服务、人员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急剧收缩,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对GVC产生了严重影响,全球价值链出现断链和碎片化。
第二个风险是反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从特朗普政权开始,美国通过“退群”,破坏世贸组织,对华制裁和贸易战,全球化受到极大阻碍。拜登政府变本加厉,除了利用政治、经济、外交手段打压中国、破坏“一带一路”合作外,还组织了以“政治正确”和美国价值观取向为标准的利益集团和印太经贸圈等区域性的大小圈子,严重破坏了全球化的基础和框架,使得世贸组织名存实亡,贸易准则无法正常实施。反全球化成为世界主流,标志着传统的全球化的终结,也使得与全球化相对应的全球价值链遭受毁灭性破坏,不能正常运行。
第三个风险是所谓的“中国风险”(China risk),即中国GVC的高度集中和健全对各国的GVC中国依赖程度的增加所带来的“威胁”和恐惧。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发展之势迅猛,持续处于GVC的关键地位(16)资料来源:Baldwin, R. Freeman, R.(2020). Trade conflict in the age of Covid-19. VoxEU.org column. Available at: https://voxeu.org/article/trade-conflict-age-covid-19.,各国特别是欧美日对中国价值链的依存度日益增高,中国的风吹草动都会对欧美日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国家对全球价值链风险的担忧,因而美国、欧盟和日本一直强调要“去中国化”,特别是要把就业率高的产业召回到本土,把对中国依赖程度很高的芯片和金属材料等产业重组,撇开中国联手搞芯片产业的高端组合,并实施技术与生产的高度垄断。
第四个风险是俄乌冲突和欧美对俄罗斯经济和能源出口制裁带来的长期影响。俄乌冲突还在进行中并有可能长期化,现在评估还为时尚早,但是,由于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进口依赖度高达40%,经济制裁俄罗斯,禁止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会迫使欧洲增加从美国的能源进口。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大幅度转向态度中立的中国、印度等国和非洲地区,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的出口地的改变,使得亚洲成为欧亚能源价值链的重要一环,而欧美能源贸易的增加也在构建新的欧美能源价值链,其结果是能源价值链的全球性重建,并带来能源地缘政治重组。
(三)能源价值链风险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17)参见:新华网,2021年10月22日。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转型首先要保证能源安全,避开能源安全风险,不因碳达峰搞“一刀切”。近年来,虽然中国一直在减少煤炭的使用,但截至2019年,煤炭消费仍然在能源消费中占了很大比重。同时,各国虽然一直宣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实现低碳转型,但2021年全球煤电发电量达到了历史新高,煤炭等能源价格也大幅提升,并最终带动了整体物价的上涨,这些反而增加了碳排放,加大了环境污染,阻碍了能源转型和减碳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确保能源安全,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中国受全球能源供应价格的影响,是国内经济正常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大规模的、突破性的、划时代的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目前中国的碳生产力,即单位碳排放生产总值还需要大幅提升。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中国的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增加的GDP产值增长)只有欧美的1/4左右。碳生产力的提升离不开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清洁能源的推广,为了尽可能地保障能源安全,推进能源转型,中国今后需要把技术进步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充分借鉴他国的历史经验,以技术手段保障能源安全和供应链安全。
结 语
本文梳理了关于气候变化的一些争论,这些分析告诉我们:气候治理首先要有科学态度,需要厘清哪些是自然规律变化的结果、哪些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从而追根溯源,科学精准地开展气候治理和减排。气候治理不能一夜成功,相应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慢不得也急不得,绝对不能搞“碳冲锋”“碳跃进”“一刀切”,更不能搞地区攀比和国际竞赛。如果违背科学、不顾实际条件盲目地制定达峰目标,超前制定达峰时间表,只会造成危害,增加风险,反而延迟“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制定切合实际和扎实可行的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在执行时协调好减排与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尽快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与此同时,能源转型和向零碳能源的过渡成为碳中和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能源转型的目标和时间表必须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协同一致,并且把能源安全作为平稳实现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全面转型、达成碳达峰近期目标和碳中和远期目标的基本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价值链风险、能源危机、俄乌冲突这些新问题的叠加出现,给气候应对和双碳目标造成了困境,因此,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担责任,共渡时艰。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和碳减排贡献国,中国的双碳行动对全球气候治理、实现全球减排的承诺有着量和质的决定性意义,中国的减排成果也会为其他国家做出表率,促进其他国家的减排,从而顺利落实《巴黎协定》,为格拉斯哥会议重申过的1.5℃目标做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