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联合淋巴引流手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疗效观察
2022-09-28王雄庆
王雄庆,陈 能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髋关节疾病的最后的治疗方式。然而THA 术后常发生肢体周围皮肤张力增高,局部压痛及触痛明显,而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可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ⅤT)和致命性肺栓塞[1]。研究显示,THA 术后肢体肿胀的高峰期在1~4 天内[2],因此早期运用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预防并发症发生起到积极性作用。手法淋巴引流是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的一种轻微的按摩治疗技术,此技术主要的作用机制为促进淋巴系统回流,提高恶性物质在淋巴系统中停留,减少细菌等物质的毒性作用。既往研究表明,它既能有效治疗下肢创伤术后肿胀,也能够减轻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从而进一步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术后康复[3],肌内效贴是一种采用弹性贴布贴于人体皮肤表面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研究表明肌内效贴具有降低局部炎症反应、消除肿胀、缓解疼痛及促进本体感觉恢复的作用[4],也有研究表明关节置换术后运用肌内效贴能缓解术后肿胀,改善本体感觉及减轻疼痛[5]。但目前尚未有关于手法淋巴引流联合肌内效贴技术干预THA 术后肢体肿胀及疼痛的相关研究,因此我们开展了该项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为这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骨科住院接受THA手术,术后出现术侧下肢肿胀的58 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分组的方法为SPSS 19.0 软件随机分配法,共淋巴引流组19 例、肌内效贴组19 例、联合组20 例三组。肌内效贴组男6 例,女13 例,年龄32~87(65.00±13.33)岁,其中轻度肿胀13 例、中度肿胀6例、重度肿胀0 例,病程4~10(6.28±1.73)天;淋巴引流组男7 例,女12 例,年龄31~86(64.60±13.10)岁,其中轻度肿胀13 例、中度肿胀6 例、重度肿胀0 例,病程4~9(6.11±1.64)天;联合组男9 例,女11 例,年龄35~84(65.70±15.10)岁,轻度肿胀11例、中度肿胀8 例、重度肿胀0 例,病程4-10(6.20±1.58)天。三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THA 术后肢体肿胀分级[6]根据黄小强医生制定的分级标准分为以下三级:重度:8cm为诊断重度的标准,髌骨上、下10cm 位置若超过此标准则诊断为重度;除超过周围的标准,按之深陷,酸麻胀痛等感觉也是诊断重度的标准之一。中度:4~8cm 为中度的标准之一;还可根据浅静脉按之可见凹陷,有一定充盈等判断,酸麻胀痛等感觉较明显。轻度:髌骨上、下10cm比术前稍微增粗,小于2~4cm;除周围略有增粗外,皮肤大致正常,无明显痛感等引起患者不适是症状。无肿胀:无论从周围还是痛感等感觉考虑,均无明显不适,周围增粗未超过2cm。
1.3 纳入标准①THA术后肢体肿胀的患者,程度不限,手术的原发病均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②主干动脉无严重损伤或无动脉吻合者,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无心肾功能异常、颅脑损伤者;③自愿接受治疗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①患者依从性差;②治疗过程中出现特殊生理变化;③术前下肢动静脉彩超发现DⅤT的患者,或其他下肢动静脉疾病;④有严重肝功能不全,肿瘤及严重心脑血管病患者。
1.5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采用常规的肿胀康复处理,开始时间为术后第一天,如冰敷、抬高患肢等,分到不同组别的患者采用不同的特殊处理。
1.5.1 淋巴引流组 淋巴引流操作人员按摩全程均用手掌的大鱼际或全掌贴附,动作轻柔、均匀,连续运动时主要靠上臂用力,支点为肩关节。首先松开肿胀部位以上正常区域的淋巴结,按摩的压力保持在30~40mmHg。根据肿胀的严重程度调整按摩速度,积水越多,速度越慢,按摩的顺序从腹股沟淋巴结大腿前后内外侧到耻缝。不间断地按照淋巴管的收缩时间进行抓握达到减轻肿胀的效果,手法包括绕圈、挤压、按勾、轻触、按压、八字等,具体操作按照方法描述在相应位置进行,每天1 次,每次30min,5天为1个疗程。
1.5.2 肌内效贴组 术后采取肌内效贴贴扎疗法,嘱患者充分暴露贴扎部位,同时对贴扎部位进行清洁处理,取仰卧位或坐位,自然伸直膝关节,在腹股沟淋巴结区贴锚(贴布的起始端),沿着淋巴走形在肿胀最明显部位向下贴扎两条6~8 爪形肌内效贴布,重叠于肿胀部位(肌内效贴采取无拉力或拉力小于10%),疼痛严重处即痛点采用X形贴扎,每天贴扎1次,维持24h左右,5天为一疗程。
1.5.3 联合组 采取手法淋巴引流联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频次同其余两组。
1.6 观察指标
1.6.1 患肢周径 根据肢体周径测量法[7],分别测出三组患者术后1、3、5天术侧肢体髌上、下10cm 的周径,用皮尺来测量周径,要求被测量者,双腿直立,目视前方。
1.6.2 ⅤAS 评分[8]通过ⅤAS 评分评估三组患者术后1、3、5 天的疼痛程度,10cm 的直线代表疼痛的程度,标注一端为0 无痛;一端为7~10 重度痛,严重影睡眠,疼痛难忍;1~3轻度痛,能忍受;4~6中度痛,尚能忍受,影响睡眠。
1.6.3 临床疗效[9]根据患肢周径和疼痛程度两点进行判断。患肢周径判断:显效:患侧肢体肿胀完全消退,或与健肢周径一致,未见有张力性水泡;有效:患侧肢体肿胀可见部分消退,髌上、下10cm 的周径减少1.5cm 以上;无效:髌上、下10cm 的周径未减少,或周径减少不足1.5cm。
1.6.4 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2 结果
2.1 患肢周径比较 术后1 天,三组患者的患肢髌上、下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天、5 天,淋巴引流组与肌内效贴组的患肢髌上、下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患肢髌上、下周径均较术后1 天缩小(P<0.05),且联合组术后3 天、5 天的患肢髌上、下周径显著小于淋巴引流组与肌内效贴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患肢髌上、下周径比较(± s,cm)
表1 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患肢髌上、下周径比较(± s,cm)
注:与术后1天比较,①P<0.05;与淋巴引流组比较,②P<0.05;与肌内效贴组比较,③P<0.05
组别淋巴引流组肌内效贴组联合组例数19 19 20术后1天髌上周径38.79±1.31 39.14±1.50 39.23±1.91髌下周径34.59±1.22①33.41±1.40①32.47±1.62①②③髌下周径35.03±1.17 34.81±1.41 34.79±1.68术后3天髌上周径38.33±1.26①38.61±1.48①35.98±1.69①②③髌下周径34.59±1.22①33.41±1.40①32.47±1.62①②③术后5天髌上周径37.89±1.29①38.21±1.46①35.27±1.58①②③
2.2 VAS 评分比较 术后1 天,三组患者的Ⅴ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天、5 天,三组患者的ⅤAS 评分均较术后1 天降低(P<0.05),且联合组术后3 天、5 天的ⅤAS 评分显著低于淋巴引流组与肌内效贴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三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术后1天比较,①P<0.05;与淋巴引流组比较,②P<0.05;与肌内效贴组比较,③P<0.05
术后5天3.26±0.14①3.05±0.14①2.10±0.14①②③组别淋巴引流组肌内效贴组联合组例数19 19 20术后1天5.74±0.15 5.00±0.15 5.20±0.16术后3天4.11±0.16①3.84±0.16①3.40±0.15①②③
2.3 疗效比较 淋巴引流组总有效率为84.21%,肌内效贴组总有效率为84.21%,联合组总有效率为100.0%;联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淋巴引流组与肌内效贴组(P<0.05)。见表3。
表3 三组术后临床疗效对比(ƒ,¯R,P)
2.4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THA 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局部制动、静脉回流障碍,不仅能够形成肢体肿胀,且因为肿胀而形成疼痛加重,最终导致卧床时间延长,减缓切口愈合,严重者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0]。THA 术后下肢肿胀的发生率可以高达70%,目前治疗THA 术后疼痛肿胀方面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在THA术后早期进行综合康复干预,对患者早期伤口愈合,肢体康复以及改善日常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淋巴引流手法与肌内效贴两种方法今年在国内广泛应用,效果较好,但两者均存在一定问题。淋巴引流手法的人力资本高,手法要求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资历轻的医护工作者操作所产生的效果并不会很好,且学习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而肌内效贴用于治疗下肢肿胀的方式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据,其主要缓解疼痛,对减轻肿胀的作用有限,主要通过打开门、减阻力、降源头三方面起作用,与淋巴引流方式正好可以相互促进。将两种有效的方法结合一起,是否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尚无明确结论,基于此进行本研究。
研究表明,爪形肌内效贴贴扎后消肿止痛的机制可能为:一是在其持续性的自然回缩力及形状特性下,降低患肢的肌肉张力,减少组织液的生成,肌内效贴收缩等促进淋巴及血液循环[11]。二是爪形肌内效贴在贴扎部位产生持续性的触觉输入,使皮肤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使脊髓后角神经胶质细胞兴奋,形成关闭闸门效应[12]。三是由于肌内效贴组可较长时间作用于患肢肿胀部位,减少淋巴液的生成并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同时手法淋巴引流可通过刺激淋巴结,增加淋巴管及淋巴结的重吸收的功能,将水肿及其周围组织中多余的液体排出,加速淋巴的回流,同时通过刺激淋巴系统活性,加快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大大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痛苦。
在本研究中,无论是分开采用淋巴引流手法与肌内效贴,还是联合两种方法处理THA术后下肢肿胀,均能在术后3 天、5 天起到一定的效果,患肢周径、ⅤAS评分与术后1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两种方法处理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患肢周径、ⅤAS 评分下降更为明显,与淋巴引流组与肌内效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患者的有效率为100%,与淋巴引流组、肌内效贴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肌内效贴联合淋巴引流手法应用于THA术后早期康复,可有效减轻肿胀,减轻疼痛,值得临床可推广应用。但由于THA术后切口的不同,贴扎的部位细节不能完全一致,期待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如何选择贴扎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