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小儿不全性肠梗阻中医症候积分、血清炎性因子观察
2022-09-28吴晓芬
吴晓芬
(兰大二院西固医院(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60)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部分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顺利地通过肠道,而导致肠管及机体出现病理性、生理性变化的疾病[1]。灌肠是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该疗法能够有效促进肠道通气及排便,且费用较低,但在治疗高位性肠梗阻时无法发挥理想的通便效果[2]。穴位推拿是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另一有效方法,通过按摩某些特定穴位,可通畅肠道血运,达到缓解肠梗阻的目的[3]。基于此,本研究拟进一步观察推拿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小儿不全性肠梗阻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小儿不全性肠梗阻患儿共7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 例、观察组38 例。对照组男、女各20 例,年龄1~5(3.27±0.63)岁,机械性肠梗阻14 例、动力性肠梗阻13 例、血运性肠梗阻13 例;观察组男18 例、女20 例;年龄10 个月~5 岁,平均(3.19±0.61)岁,机械性肠梗阻14例、动力性肠梗阻13例、血运性肠梗阻11 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小儿不全性肠梗阻诊断标准,且立位腹部X 线片可见肠管积气及肠腔内气液平面;小儿年龄<6 岁,男女不限;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确诊为绞窄性、完全性肠梗阻的患儿;因其他原因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减少等症状的患儿。
1.4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纠正肠梗阻所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常规补液、抗感染、胃肠减压等基础治疗。甲组采用开塞露+生理盐水灌肠治疗:20~40mL 开塞露+200mL 温盐水,每日灌肠1~2 次。观察组采用推拿联合中药灌肠进行治疗,具体为:①推拿:患儿仰卧位,首先用拇、食、中指推拿合谷穴2~3次,力度可稍大,以缓解疼痛;然后按摩中脘穴,再持续按揉足三里穴约10min。②中药灌肠: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取高良姜10g、炒莱菔子15g、厚朴15g、生大黄10g、芒硝10g、木香10g、干姜15g,加水熬成200mL 的汤剂备用;先将50mL 汤剂预热至30℃-35℃,置肛管将汤剂灌入,灌入时间控制在10min 以内,之后保持侧卧30min,以免汤剂流出。两组患儿疗程均为7d。
1.5 观察指标
1.5.1 炎症指标 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测定其炎症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
1.5.2 中医证候积分[3]腹部胀痛、排气排便、恶心呕吐以及肠鸣音等主要症状体征由轻到重分别以“0、2、4、6 分”表示,口干、口苦等次要症状由轻到重分别以“0、1、2、3 分”表示,舌苔脉象以“0、1分”分别表示正常、异常。
1.5.3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本次研究疗效评定标准:肠梗阻解除,腹部X 线检查未发现肠腔积气及气液平面,腹胀、腹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肠梗阻解除,肠腔积气,肠腔内气液平面基本消失,腹胀、腹痛等症状显著改善为显效;腹胀、腹痛等症状趋于好转,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即为治疗总有效率。
2 结果
2.1 炎症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症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TNF-α、CR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IL-6、TNF-α、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40 38 IL-6(pg/L)治疗前15.38±2.73 15.27±2.47治疗后9.17±1.84 7.32±1.18①②TNF-α(ng/L)治疗前1.78±0.36 1.79±0.37治疗后1.49±0.24 1.04±0.25①②CRP(mg/L)治疗前8.83±1.73 8.70±1.84治疗后4.93±1.03 3.38±1.17①②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治疗后11.31±3.29①5.83±1.36①②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40 38治疗前26.37±2.31 26.81±2.28
2.3 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ƒ,P)
3 讨论
不完全性肠梗阻该病属于儿科常见疾病,患儿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减少等,若未及时治疗,将可引起感染、毒血症、肠坏死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
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5]:①肠屏蔽功能障碍,机体受感染或微生物作用,屏蔽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感染,引起肠道疾病;②菌群位移,肠道内环境失调,菌群过度繁殖,致位移;③腹膜粘连,粘连致肠扭转;④炎症机制,炎性因子介导,兴奋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阻碍胃功能,导致肠腔因肠管渗出或水肿而狭窄,引起梗阻;⑤先天性狭窄或闭孔畸形。常规的西医治疗方式,往往存有诸多副作用,且患儿配合度差,故采取副作用低、风险小、易操作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认为,肠梗阻属六腑类疾病范畴,多由正气虚弱、寒凝气滞、血脉淤阻、腑气闭结等原因所致,主张以“以通为用”、“通则不痛”为理论依据,行气止痛、活血化瘀、通里攻下为治疗关键目标[6]。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辨证理论作为治疗基础的中医疗法,其主要通过按捏、推拿穴位的方式,达到舒络活血、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的目的,从而改善小儿体质,提高小儿机体免疫力的纯绿色疗法。其手法轻柔和缓,可使患儿免受针灸的刺痛,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且与药物治疗相比,可有效降低对患儿肠胃及各脏腑的损伤刺激,且疗效较好,无副作用。中脘穴为胃之募穴,隶属奇经八脉之任脉,主治腹胀、腹痛、便秘、呕吐等消化系统类疾病。合谷穴为人体腧穴之一,具有泄热解表、通肠活络及止痛之功效,为止腹痛的常用穴位。现代研究表明,刺激合谷穴,可抑制体内三叉神经节P2X2、P2X3受体mRNA表达,发挥镇痛功效。足三里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主治腹胀、便秘、呕吐、肠鸣及消化不良等疾病。推拿上述穴位,有利于消积化滞、调理中焦、补益中气,可有效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腹痛等不适,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及营养吸收功能。
而中药灌肠所用的复方大承气汤中,大黄为君药,长于泻下攻积而软坚之力欠佳,故以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之芒硝为臣药;两者相须为用,则峻下热结之力增强[7]。积滞内阻,致使腑气不行,故用厚朴、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助大黄、芒硝推荡积滞,攻下热结。四药相合,既有大黄、芒硝泻下通便,以治燥实,又有厚朴、莱菔子行气散结,以治痞满。全方泻下行气并重,共奏峻下热结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8],大黄中所含的龙胆大黄酸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其效果与阿司匹林、保泰松相似,且大黄提取物可促进胆汁分泌,对消化系统有导泻、保肝、抗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等作用。因此穴位推拿联合中药灌肠既可促进胃肠蠕动,又有利于减轻炎症。现代研究表明,大承气汤可改善肠壁组织的血氧供应,促进腹腔内渗物吸收及炎症消散,加速肠道蠕动功能,促使肠功能恢复正常。
本研究中,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药灌肠联合穴位推拿有助于降低不完全性肠梗阻患儿的炎性反应,促进中医证候的改善。分析原因:中药灌肠可有效下调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CRP水平,抑制后者引发的炎症性级联反应[9];而其复方大承气汤导气泻下之功效可缓解因伤寒之气所引发的肠道组织的炎症性反应,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促进炎症因子吸收,从而减轻肠壁水肿,促进肠功能恢复[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推拿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小儿不全性肠梗阻的疗效显著。分析原因:穴位推拿可调节各脏腑,起到行气攻下、促使肠蠕动等效果;灌肠治疗能够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管,且药液对直肠壁感受器有刺激作用,可促进肠管蠕动,引发排便反应;因此在推拿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有助于提高疗效。
综上,在小儿不全性肠梗阻临床治疗中,采用推拿联合中药灌肠疗法有助于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