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NSFC—河南联合基金建设方向分析
2022-09-27罡杨杰陈萌萌
刘 罡杨 杰陈萌萌
(1.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3;2.洛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河南 洛阳 471003)
0 引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地方政府、科研与行业部门及企业共同出资设立联合基金,既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缓解我国基础研究投资不足问题,又能引导科研人员关注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当地经济发展[1]。2011年至2015年,河南省政府与国家基金委共同设立第一期联合基金,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资助省内46家依托单位、629名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基础研究,为河南省有效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投身基础研究工作的青年科技人才。随着第一期合作的圆满成功,第二期合作协议(2016—2020年)正式签署,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基金规模由每年5 000万元增加至1亿元。联合基金的出现,是河南省和国家部委科技项目资助体系的重大突破,有效增强了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8年启动了联合基金改革,在强化地区需求导向的同时,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协同创新[2]。2021年起,河南省积极响应新时期联合基金改革需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第三期合作,正式加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在这一背景下,以往的联合基金资助与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需求,有必要对河南省联合基金资助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1 NSFC—河南联合基金资助基本情况
1.1 基金情况介绍
2011年7月21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为期5年(2011—2015年)的第一期合作协议。在协议期内,河南省44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累计申请人才培养联合基金项目总量超过4 000项,立项总数629项,资助总经费1.82亿元。人才培养联合基金在河南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优秀的基础研究队伍和中坚力量,凝聚和造就了一批优势创新团队和高水平创新人才,构筑和壮大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
在第一期合作协议的顺利完成下,河南省政府与国家基金委签署了第二期合作协议(2016—2020年)。协议期间,河南联合基金共资助项目单位52家,资助项目573项,包括86项重点项目、487项培育项目,直接经费总额4.8亿元。通过联合基金的培育,河南省在国家973计划、重大学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申报、立项和经费资助均实现快速增长,其中在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等高层次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2021年河南省与国家自然基金委的第三期合作协议(2021—2025年)正式启动,当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发布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批准资助项目中,河南省科技人员牵头主持28个,资助经费达8 726.5万元。2011年至今,NSFC—河南联合基金形成了从人才、项目到资金的一体化部署,促进了河南基础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了成果转化与优势学科建设协调发展。
1.2 资助布局分析
为系统总结分析NFSC—河南联合基金项目资助成效,本文通过搜集2016—2020年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发布的各年度资助项目统计及基金项目指南,并对2016—2020年期间的项目负责人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
1.2.1 申请立项及资助率分析。2016—2020年度河南联合基金共受理项目申请8 770项,获资助单位52家,资助项目573项,其中重点项目86项(省内71项、省外15项),平均资助率为22.28%;培育项目487项,平均资助率为7.04%,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从受资助的项目数量来看,五年内项目资助年度数量基本保持不变,2020年度总体数量略有增长。与此同时,培育项目数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重点项目数量逐年递减,主要原因是重点项目的省内支持率下降,从2019年的7所高校11个项目下降至3所高校9个项目,其中郑州大学6项、河南大学2项、河南农业大学1项。从资助经费年度情况来看,2016—2020年度共资助项目总经费约5亿元,每年约1亿元,其中45家高校共获得资助项目562项,直接经费总额40 650万元,经费占比为96.79%。
图1 2016—2020年度河南联合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情况
1.2.2 各依托单位获资助情况。如表1所示,河南联合基金在2016—2020年共资助52家依托单位,包括高校45家、科研院所5家、企业2家。从获资助单位分布中可看出,高校依然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其获资助比例最大,达到90%左右,而2019年起企业获资助比例打破空白,表明企业的基础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了进一步对高校获资助情况进行分析,根据五年间的连续统计情况按照获资助项目数对各大高校进行排名,发现前五名基本固定,呈现优质资源集聚效应,分别是: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其中郑州大学获资助项目数及经费均远远高于其他大学,剩余四所高校位次因直接经费支持情况稍有变化。
表1 2016—2020年度获资助单位数量及其性质情况
1.2.3 地区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有12个省辖市获得资金支持。其中,省会郑州区位优势显著,16家单位所获资助项目占比48.34%,平均每家17.31个项目,经费占比50.46%。新乡以88个项目位居第二,平均每家22个项目,项目占比15.36%,经费占比14.01%;开封以河南大学这1家项目主体获得62个项目,平均项目数远高于其他地市,项目占比10.82%,经费占比9.85%。分析可知,河南除郑州外的各省辖市科研能力分布不平衡。从15家河南省外获资助单位的情况来看,五年内,获资助项目数和直接经费支持均呈现增长态势,且2020年河南省外直接经费占年度重点项目直接经费的比例高达40.62%。这种省内外的合作模式也体现出河南联合基金吸引全国优秀人才,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宗旨。
表2 2016—2020年度地区资助分布情况
1.2.4 资助领域分布情况。2016—2020年度河南联合基金项目研究领域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其中人口与健康、新材料与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与农业领域获资助项目最多,且每年数量较为固定,是河南省基础研究的重点领域。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化学三个领域获资助项目数量相对较少,每年度根据项目申报情况,具体调配。管理类的获批项目最少,只在2019年有两项。进一步对整体学科细分方向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在生命科学部、信息科学部和医学科学部呈现出全领域研究状态,但受地域和区域特色影响,河南省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化学理论与机制、海洋科学、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8个学科细分方向上还较为薄弱,获资助量均为0。
表3 2016—2020年度河南联合基金项目研究领域分布情况单位:项
1.3 资助效率分析
2016—2020 年期间,在联合基金的资助下,共发表论文4 793篇,其中重点项目1 513篇,占比31.57%;培育项目3 280篇,占比68.43%。从各领域论文发表具体情况来看,新材料与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发表论文最多,共1 855篇,占比38.70%;人口与健康领域次之,占比21.59%;生物与农业、电子信息领域紧随其后,分别占比15.67%和14.75%;资源与环境领域占比7.66%;管理及化学领域占比最少,分别为0.84%和0.79%。SCI论文是各领域的发表首选,其中重点项目的SCI论文平均产出率为14.35篇,远高于培育项目的4.63篇。
从领域的角度分析(见表4),SCI论文依然是各领域的发表首选,新材料与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国际期刊发表量均高于其他领域,SCI、EI、ISTP论文发表量分别占比43.27%、46.82%和56.25%;人口与健康领域在国内核心和国内普刊的论文发表量最高,分别占比28.90%和36.76%;生物与农业领域在其他类型刊物的发表量最高,占比43.82%。
表4 2016—2020年度获资助项目团队领域论文发表情况单位:篇
2 问题与挑战
2.1 领域选择不够聚焦
选题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绝不能盲目跟踪国内外热点问题,而是综合考量选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并结合国家与地区发展需求开展工作[3]。NSFC—云南联合基金自2008年起,始终聚焦于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等四大领域提供资金支持[4]。相比之下,NSFC—河南联合基金每年选择4~5个领域进行资助。虽然河南联合基金在同期内涉及了多个领域,但各个领域投入资金强度有限,缺乏系统性的布局规划,导致解决的科学问题较为分散,难以在某一关键领域形成合力,实现关键问题的重大突破。
2.2 转型制度不够完善
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设立,旨在围绕地区特色和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参与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地方政府已达到20多个,联合基金形成了新的资助体系。河南省于2021年正式启动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因此面对新形势,管理模式的调整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此外,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要求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地方政府总体投入经费比例为1∶3,与未改革前1∶1的资助比例相比,河南省必须加强多元投入资助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杠杆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
2.3 基金使用效率有待提升
河南省多个地市的联合基金使用效率较低,如安阳市、开封市、濮阳市及郑州市等,且郑州市虽然获得资助项目的数量最多,但由于大多数机构的基金使用效率值偏低,拉低了郑州市整体的基金使用效率值[5]。面对高产出与低效率并存的问题,河南省必须在今后的联合基金管理和政策导向中予以调整,加强获资助机构间合作,形成规模效应。
3 对策与建议
3.1 结合区域重大需求,完善项目资助规划
为更好地聚焦关键科学问题,相关机构应关注区域发展中的紧迫需求,针对企业的发展瓶颈问题以及行业的共性问题,编制基金指南。一是促进特色优势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发展,可参考云南模式,在合作期内固定4个领域进行资助,增强研究深度。二是重视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关企业的征集意见,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资助领域。三是加强监督机制,鼓励各方充分竞争,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确定立项领域。
3.2 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建立省内外合作机制
新时期的联合基金必须汇聚各领域专家,多角度全方位地推动跨学科研究。一是加强需求导向,打破学科藩篱,鼓励多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共同参与项目申报,在立项过程中邀请多学科背景专家参加评审。二是设立年度交流合作论坛,加强不同地区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三是优化不同地区间的联合基金绩效管理办法,促进地区内的科研机构进行实质合作。
3.3 构建多元投入体系,稳步拓展基金规模
一方面要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部门继续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特别是挖掘企业在基础研究投入方面的潜力,综合运用税收、奖励、项目基金等办法刺激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例如完善企业出资渠道、明确资助成果知识产权归属等。另一方面建立鼓励社会或者个人捐赠基础研究的有效机制,探索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