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转型研究
2022-09-27李燕信
李燕信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0 引言
自2020年初开始,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被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22年初全球已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4亿人,死亡病例数已超500万人。短期看,持续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在复苏阶段的全球经济呈现局部性、不平衡性、不确定性;中期看,疫情使全球性债务风险和通胀压力升高,造成逆全球化趋势和贸易本土化现象;长期看,疫情促使信息科技迅猛扩张,使全社会走向了新型发展道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迭代升级,信息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以数字贸易、数字货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成为全球重要领域[1]。数字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主要突出信息技术二进制的数字特征。数字经济从生产力层面看,包含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即基础电信、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及服务等数字技术、设备制造的产业化过程;从生产关系层面看,是对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化公共服务展开的数字化治理;从生产要素层面看,是数据采取、确权、定价、交易的增值过程,即数据的价值化[2]。
1 新冠疫情与数字经济
1.1 疫情加速数字经济发展
自1961年来,全球GDP经历过两次负增长,分别是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经济增长率将近-2%的金融危机时期相比,新冠疫情时期经济增长率接近-4%,负增长现象更严重。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实体经济,餐饮、电影、旅游等人员密集接触的实体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02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半年来,我国电影院票房损失累计达300亿元。在我国疫情严重的2020年第一季度,只有数字类信息技术行业和金融业的GDP在增长,工信部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为38.6%,达到36.2万亿元。疫情促进了新消费模式的快速大面积发展,如线上教育、在线办公、网络直播购物等[3]。携程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净亏损为6.47亿元,因此疫情反复出现对在线旅游企业和商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携程也在数字化方向不断尝试转型。
1.2 数字经济解决疫情问题
数字经济的发展解决了疫情期间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是线上教学平台的普及实现了停课不停学。2020年我国在疫情期间所有类别学校学生通过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形式进行线上学习的有近1 000万人,疫情下利用数字化平台也能在家学习。2020年7月底,通过网络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基本完成当时的学期课程。二是线上办公助力复工复产。线上办公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各行各业实现无接触工作,实现业务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在疫情期间复工复产提供了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办公形式,降低了企业成本。越来越多的个人商家和品牌商家成功地在淘宝、抖音、拼多多等APP直播带货、直播助农,实现了产品销售创新。三是数字技术提升疫情防控时期社会治理效率。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考验了社会治理能力,促使政府和公众利用数字技术对进行疫情科学防御和精准掌控,从而提升了社会数字化治理能力。我国各级政府面对疫情迅速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市民可在平台填报疫情相关信息,平台和医院相连,能迅速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卫健委、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部门分别在疑似病例确诊、人员轨迹、手机数据查找等方面共享信息给公众,结合微博、微信、支付宝将疫情信息全面公开,增强了公众的疫情防控意识。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健康码,实现对全民的健康管理。
2 数字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特点
2.1 数字生产力逆势提升
疫情暴发时期,线下实体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以远程在线和交互仿真为特点的数字生产力逆势提升。产业要素借助数字技术从线下转到线上,不用依靠现实物理空间,形成新的数字生产力,显著扩大产业需求和规模。例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产业在疫情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依然呈现逆势增长。
2.2 数字消费方式多样化转型
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型数字消费方式在后疫情时代迅速被人们所熟知,改变了消费思维和习惯。数字消费方式的转型同时扩展到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问诊、线上文娱、云端会展等新业态。2020年,在线教育市场交易总价值达到4 858亿元,用户总人数达到3.51亿人;远程办公用户占整体网民数量的34.9%,达到3.46亿户;企业微信服务的用户数暴增到4亿,而在2019年底时还只有6 000万。
2.3 传统产业要素依靠数字技术全面互联
第一,传统企业通过数据流管理和系统流程控制将供应链、生产线、车间、工厂等传统要素数字化升级,全面互联人、机、物,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快速整合。第二,行业间线上要素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融合,更新转换新旧动能,突破传统产业各自独立的局限性。
2.4 社会经济借助数字红利持续增长
数字经济弥补了因疫情冲击而出现缺口的实体经济,在零售消费、公共服务、工业制造业等领域广泛采用数字智能技术,使疫情时期的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保障了社会正常运转。如图1所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约是2016年“十三五”初期的2倍,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9.8%,受疫情影响较小,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甚至比2020年增速更高,凸显出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对稳定和加速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
图1 我国2016—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
3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面临的问题
3.1 部分企业数字化基础能力薄弱
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能力指数字化应用的准备能力,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利用率和应用数字技术的调研准备等,目前多数中小企业这方面基础能力较弱。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等核心环节的数字化装置利用率、信息系统使用率和设备联网率都较低,数字技术仅仅体现在企业行政办公等浅显层面,且很少涉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4]。疫情的突袭扰乱了企业发展数字化的步调,企业在没有充足调研自身实力、消费者心理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盲目跟风数字化转型,使用不合适的数字化技术和购置不需要的数字化设备,在准备数字化运营过程中过于仓促,反而使成本增加。
3.2 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
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呈现东部和南部强于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相较于内陆地区发展较快。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地方政策的不一致,致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因中间链条存在数字化水平较低的企业而产生合作代沟,即“数字鸿沟”。这样的“数字鸿沟”在新冠疫情出现后进一步扩大,例如部分山村没有网络覆盖或没有智能手机,孩子们疫情期间无法上网课,农产品也无法打开销路。行业之间因属性不同也存在数字鸿沟,数字化升级困难的传统制造业比其他行业数字化程度低,尤其疫情期间数字化率低的行业出现了负增长。
3.3 数字化人才欠缺
发展数字经济需要高端、多元、专业的复合型人才。2021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中表明,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大约1 100万。尽管各学科领域有许多专业人才,但是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较少,而且人才培养需要花费时间,导致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在争夺复合型人才的竞争中,大企业因提供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吸引更多的数字化复合型人才,使得中小企业无法解决数字化人才短缺的难题。
3.4 数据共享开放度和安全度不高
各地方政府在全国疫情防控要求下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溯源病毒、追踪人员、调度物资等,及时提供第一手信息。但我国数据共享制度还不健全,没有完善的数据要素市场,各地政府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依然没有打通,政府给企业开放共享的数据占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数据不到5%,数据开放度依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因数据共享不全面,疫情期间物资发放滞后、个人信息重复收集等应急能力不足的现象就会出现。但是数据共享越广泛,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息泄露和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值得关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信息会因虚拟网络遭到攻击而泄露,给出行和办公带来困扰,甚至有可能危害人身安全。
4 数字经济转型策略
4.1 完善数字化基础建设,有效提升数字化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势,建设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必不可少。我国致力于加强与各成员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DEPA)。企业应借此机遇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化基础建设,提升数字化装置利用率、信息系统使用率和设备联网率,让企业的生产、运输、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深入推进数字化技术。
同时,企业应根据自身和市场情况完成数字化升级,有效提升数字化能力。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之前,一是要做好企业内部审查,掌握企业自身现实情况,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做到“知己”;二是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调查企业外部环境,研究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做到“知彼”。如此才能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经济数字化奠定有效基础。
4.2 发挥头部企业带领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平衡发展
数字经济中的头部企业是指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专业的人才,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更快速的企业。鼓励头部企业和其他企业共享数字技术和人才,帮助落后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挥头部企业带领作用。2020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引导大企业及专业服务机构推出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在平台上为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制造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工具包,支持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通过共享平台整合分散的资源和能力,以网络化协作弥补单个企业的不足之处,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共享。
为了消除数字鸿沟,不仅需要鼓励先进的头部企业帮扶落后的中小企业,还需要依靠国家政策让数字化欠发达地区赶超上来,推动数字经济平衡发展。一方面,中西部地区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信息通信基础产业建设需要加强,其使用及运营成本需要降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结合应用、产业等发展需求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另一方面,研究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利用产业共享平台打造区域间数字经济产业链,从而形成特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让“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不同,各地政府应当结合企业现实情况和本地资源优势,制定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帮助弱势地区弱势企业致富。
4.3 培养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型就业
一是从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强化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满足数字经济需求的专业课程,例如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设置各类专业课。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建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共同培养的数字人才培养基地。政府可以搭建一个汇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平台,学校按照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的人才模式培养学生,各单位通过平台合作开发创新项目,数字人才欠缺的中小企业也加入平台中共享资源,方便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企业输送数字化人才,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型就业。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大数字化人才引进力度。健全数字经济类科研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研发人员资金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使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数字人才引进的财政支持力度,研究出一套从国内外引进相关技术人才的长期引进政策,形成人才引进长效机制。
4.4 健全数据要素共享市场,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2021年4 月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指出,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对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可联合负责提供技术和平台的第三方服务商,建立资源共享的数据要素市场,使数据资源开放度和利用度提高,将资源被限制的“数据孤岛”转变为资源开放贯通的“数据宝岛”。企业会更方便地从数据要素市场获得低成本的公共数据资源,使其能够深度挖掘公共数据资源价值,扩大数据资本。
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不仅要关注数据的开放度,还要关注数据的安全性。一方面,完善数据共享、安全保障、知识产权、隐私权等方面的法律保障,明确数据使用和信息安全方面权利和责任,解决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问题,用行业规则补充法律法规,令数据资源共享更加标准化。另一方面,完善政府数字化治理,呼吁全社会加强数据资源安全防范意识,利用政府官网和现代化APP平台实现政务公开化和资源共享,扩大区块链、联合学习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范围,落实数据保护与网络安全。
5 结语
本文研究了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特点及转型面临的基础薄弱、数字鸿沟、人才欠缺、数据共享等问题,建议企业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完善数字化基础建设,利用数字领军企业的帮扶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消除行业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在产教融合条件下培养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让企业和政府共建开放、安全的数据要素市场。数字经济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应注意让数字绿色化,让生产和生活持续减少碳排放,继续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