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探究

2022-09-27侯丽婷

辽宁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教师应文章

侯丽婷

(营口市育才初级中学)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诵读、阅读写作的兴趣,提升人文素养,丰富个体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同时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差、态度不端正、学习环境不舒适、学习方向不明确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据调查,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时,内心的焦虑程度较高,而学习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时,焦虑程度则明显降低,甚至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能力、态度、动机、条件等都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心理因素。可见,增强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增强学习欲望,提升学习热情。

为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问题,笔者借助课堂教学,观察学生的上课情况、课后作业及测试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分析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对其语言文字能力的影响,深度挖掘原因,总结出以下培养策略。

一、构建“三读三写两表达”语言文字能力提升模式

遵循统编版语文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课题组成员不断探讨诵读及阅读欣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初步得出研究结论,构建了“三读三写两表达”语言文字教学模式。

(一)“三读”模式

“三读”即朗读、背诵、默读。学校安排七至九年级学生按照教材进度,每周一、三、五在早读课上进行朗读和背诵,周一背诵课内古诗,周三朗读教材文章,周五朗读或背诵课外古诗或经典文章。每周二下午第七节课作为阅读时间,学生默读名著并写出读书笔记。

(二)“三写”模式

“三写”即写小楷、写作业、写卷子。作业书写的基本要求是清晰、工整,卷面书写则要求字迹工整。与此同时,班级中还开展小楷、作业“每周一展”活动,得“优”最多的学生可以获得小楷本或笔记本。

(三)“两表达”模式

“两表达”即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堂发言以学生的“说”为主。在分析文章、表达观点等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诗朗诵等,或是在学校安排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即写作文,除了按照教材每一单元的要求定期完成一篇作文外,七至九年级学生还要养成每天写一篇日记的习惯。为激励学生办校刊,学校还向学生征稿并给予一定奖励。内容精彩、文字书写规范工整的作品可在班级走廊的板报中展览。

二、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诵读“排空法”

课堂上,教师可设置朗读情境或配乐营造氛围,让学生集中精力朗读。朗读有助于记忆,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还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朗读他人的作品是学习的过程,朗读自己的作品是修改完善的过程。

(二)阅读“切割法”

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不同体裁梳理内容脉络。文章脉络与文章的写作顺序相互关联。文章的写作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说明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的写作顺序大多为逻辑顺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结构为总分总。教师可引导学生首先在总的概述中找到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文)与中心论点(议论文),然后逐步阅读文章的问题分析部分,最后是解决问题的部分。

(三)阅读欣赏“有的放矢法”

关于语文能力的培养,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各年级层次有不同的要求,对七年级学生的要求是重视朗读,培养语感,逐步学会默读。而八九年级学生要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启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梳理,感知写作内容,挖掘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而为写好文章打基础。

(四)写作“步步为营法”

一是把好“书写”关。作文成绩看字迹,字迹工整是得分的首要因素。写作时,教师应训练学生在占格左下角四分之三处落笔,字要大小适中,下笔要准,不要涂涂画画,尽可能不使用修正带等。二是把好“段落”关。教师可建议学生将开头和结尾的篇幅控制在两行半以内,最多不超过三行半,文章要切题。中间段落控制在五六个自然段之内,少于五个自然段会显得内容冗长,使阅卷者有疲惫之感,多于七段会显得文章零散,不够紧凑。三是把好“文题”关。教师应训练学生抓住文章主旨,找到“文眼”。四是把好“首尾”关。首段开题法有很多,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通常以多种形式开题,例如:六要素法、题记法、排比法、博喻加对仗法、引用法、设问法、悬念法、典故法等。结尾突出主题或是升华主旨,首尾呼应。五是把好“素材”关。教师平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积累素材、摘抄新闻、剪贴好语段的习惯,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轻易出现文思枯竭的情况。六是把好“评改”关。教师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评改”与学生“互评互批”相结合的模式,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语言表达“兴趣培养法”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分层次教学,课下根据各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开展多种实践活动,精心设计,分层次设置活动目标,如七年级设置诗歌朗诵会、八年级设置演讲比赛、九年级设置辩论赛、话剧表演等,同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转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评价理念

作文批改是教学中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之一。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全批全改”模式为教师带来很大工作量,如果学生人数多,就会出现教师不能按时完成批改、不能及时向学生反馈批改信息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解决。

(一)学生自评自改

写完作文后,学生可先自主修改,再上交。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就应明确修改方法、原则及评分标准,让学生根据要求写出自评意见并打分。在这一阶段,学生由被评改者变为主动评改者。在笔者的教学班中,学生为了查找错别字或运用好词,每人都准备了字典和成语词典,还主动阅读写作方面的书籍。

(二)小组互评

教师可将全体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人,首先开展二人互评,然后换人互评。阅读他人的作文时,学生会更深入地理解与分析文章的立意,判断所批改的作文立意是否正确,还能以他人的文章为镜,完善自己的文章,激发创作灵感。由“教师批”变成“学生批”,能让学生乐于主动阅读并修改他人的作文,愿意让被批改者感受到自己的用心,在谨慎地写出批改意见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水平。

(三)全班集体评

二人互评后,本小组成员会轮流进行互评,然后小组成员在一起,集中评改争议较大的作文。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新课改倡导小组合作,为学生小组评改作文提供契机。轮流互评会使每个人的文章都能获得更多人的评价,而评改者也能借鉴他人文章中的优点。在全班同学的讨论中,一堂精彩的作文课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双减”背景下创设高效课堂,切实为学生“减负”,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以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应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反思教学过程、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提升教学能力。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每个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案。但无论采用哪种教学策略,都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和深厚的教育智慧。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教师应文章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