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林特小组活动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共情能力和负性心理的影响

2022-09-27牛怀娟戴丽飞董晓燕

甘肃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巴林小学教师共情

牛怀娟,戴丽飞△,董晓燕

(1.兰州市东郊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职业倦怠是从业者在职业环境中面对过度的职业压力、过度的情感付出而出现的情绪疲惫、个人成就感低下的状态。研究[1]显示小学教师情绪衰竭水平较高,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小学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最为庞大的群体,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职业倦怠会产生教学消极,甚至敌对情绪,既不利于自身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共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并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相关研究[2]显示随着大量非师范教育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教师共情能力低下的问题凸显。巴林特小组活动作为一种团体辅导模式,主要利用移情和反移情技术,通过成员间对矛盾事件、不愉快事件、困惑案例的分享、体验和交流,从而获得启发、消除困惑,达到缓解相关从业者职业倦怠和负性情绪,提高共情能力的目的,已在医疗、高等教育、社区等多个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3]。本研究以24名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巴林特小组活动对其职业倦怠、共情能力和负性心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20 年12 月—2021 年5 月,以兰州市城关区某小学自愿报名参加本研究的24 名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 人,女14 人,平均年龄(36.29±9.51)岁,平均教龄(12.48±10.33)年。纳入标准:①自愿报名参加本研究;②能全程参与活动;③教龄≥1年。排除标准:在活动结束前达到退休年龄者。

1.2 方法

1.2.1 成立活动小组

由2 名熟悉巴林特小组活动方法,并具有执业资格的心理医生担任培训师,2 名学校健康教育教师担任培训助理。为了提高活动干预效果,将24名成员平均分为2 个小组,由2 名培训师分别组织接受为期6 个月的巴林特小组活动,每个月进行2 次,每次时长90 min。为保证2 个小组成员活动的同质化,由培训师编写《巴林特小组干预手册》,制定统一的活动方案,手册包括巴林特小组的原理、活动流程、事件(案例)的选择,在活动开始前发放给每名成员。

1.2.2 巴林特小组活动流程

每次活动以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由培训师担任主持,在活动中主持人要严格把控时间,引导全体成员遵守巴林特小组活动流程规则。具体流程见表1。

表1 巴林特小组活动流程

1.2.3 评价工具

(1)职业倦怠。应用伍新春等[4]根据教师版职业倦怠问卷(MBI-ES)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在活动前后对被试者进行1次职业倦怠测量。该问卷共包括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和非人性化3个维度合计22个条目,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各维度信度系数均在0.75 以上,说明其信度较好,每个条目从“从不”到“总是”依次记0~6分,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得分越高,个人成就感得分越低,说明其职业倦怠水平越高。

(2)共情能力。应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在活动前后对被试者进行1 次共情能力测量。该量表是基于共情的多维理论编制的共情能力测量工具,量表总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37,具有较好的信度[5]。量表包括观点采择(PT)(5个条目)、想象力(FS)(6 个条目)、共情性关心(EC)(6 个条目)和个人痛苦(PD)(5 个条目)4 个维度22 个条目,每个条目从“不恰当”到“非常恰当”依次记0~4分,其中有5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其共情能力水平越高。

(3)抑郁、焦虑情绪。分别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在活动前后进行测量。SDS 量表和SAS 量表均由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庄William W.K.Zung 编制,两个量表都由20 个条目组成,正向条目从“没有或很少时间”到“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依次记1~4 分,反向条目依次记4~1 分,总分乘以1.25 后为标准分,得分越高说明抑郁或焦虑程度越高。

1.2.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活动前后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卷得分比较

活动后职业倦怠问卷情绪衰竭维度和非人性化维度得分明显低于活动前,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活动前(均P<0.05),见表2。

表2 24名小学教师活动前后的职业倦怠问卷得分比较(分,)

表2 24名小学教师活动前后的职业倦怠问卷得分比较(分,)

2.2 活动前后小学教师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得分比较

活动后INDEX-C 量表4 个维度得分及总均分均明显高于活动前(均P<0.05),见表3。

表3 24名小学教师活动前后的IRI-C得分比较(分,)

表3 24名小学教师活动前后的IRI-C得分比较(分,)

2.3 活动前后小学教师的抑郁、焦虑水平比较

活动后SDS量表和SAS量表的得分均低于活动前(均P<0.05)。见表4。

表4 24名小学教师活动前后的SDS和SAS得分比较(分,)

表4 24名小学教师活动前后的SDS和SAS得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巴林特小组活动改善了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助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最容易出现的一种情感衰竭状态,教师作为典型的助人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受重复工作多、教育对象特殊、教学任务繁重、职业成就感低、社会期望值高等因素的影响,情绪压力较大,容易出现职业倦怠[6-7],邓亚慧等[8]对辽宁本溪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倦怠,伍新春等[9]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情绪衰竭倦怠,且小学教师更为明显。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导致其职业认同感下降,消极地对待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甚至会因为职业认同感低下而导致离职。巴林特小组活动能够提供一种宽容、可信任、非批判的氛围,首先每名成员都有机会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轻松地进行故事分享和情感交流,通过彼此探讨,让陈述者能够认识到自己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沟通中的不当行为,并能够加以反思、改进,对其既往沟通缺陷起到弥补作用,有助于倦怠感的降低;其次能够从其他成员的建议和鼓励中获得情感支持和经验借鉴,增强自身沟通技巧、压力应变能力和职业热情[10]。何姗姗[11]的研究表明巴林特小组活动还能够帮助教师群体缓解职业压力,职业压力的缓解也利于职业倦怠感的改善[12]。结果显示,活动后职业倦怠问卷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维度得分明显低于活动前,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活动前(均P<0.05),提示经过巴林特小组活动,小学教师的情感疲劳和消极人际关系状态得到缓解,自我评价也得到提升。

3.2 巴林特小组活动提高了小学教师共情能力

教师共情能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支持行为,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13],也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教师职业的重要指标[14],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教师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情绪反应并积极做出回应,能够让教师更好地触摸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和睦相处,还有助于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也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在巴林特小组活动中,每名小组成员都有一次做陈述者的机会,也有多次机会倾听他人的讲述、体验不同的角色处境;小组成员提问环节能够帮助陈述者发现自己在处理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中的盲区,激发其能够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产生同理心;在活动的开放讨论环节,陈述者能够听到小组成员站在第三方的观点立场,激发其进行换位思考和经验反思,消除以往在处理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中的认知、行为盲点,并形成新的认知和感悟,促进其在同事、师生、家庭等各种人际交往中能够体验到对方的处境、情感和感受。研究结果显示活动后小学教师的人际反应指针量表4个维度及量表总均分均明显高于活动前(均P<0.05),与相关同类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巴林特小组活动提高了小学教师的共情能力。

3.3 巴林特小组活动缓解了小学教师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邓小兵等[15]的一项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比普通人群要严重,小学教师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不利于自身身心健康和职业成长,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人格及行为健康。巴林特小组活动作为一种封闭性团体活动,讲述者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故事叙述,让负性情绪得到发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卢迪等[16]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接受巴林特小组培训的儿科护士SDS和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何姗姗报道对8名教师应用巴林特小组进行团体辅导,能够帮助教师消除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成员间的讨论、建议可以让每一个活动参与者得到新的启发,寻找到积极力量,提高了教师压力应对和情绪处理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处理同事、师生关系,活动后小学教师的SDS和SAS的得分均低于活动前(均P<0.05),提示其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巴林特小组活动可以改善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其共情能力,有效缓解负性情绪,有利于促进同事、师生关系的和谐。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共情能力低下和负性情绪都会对自身心身和教育教学带来不利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重视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例如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或其他适宜的干预措施帮助小学教师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巴林小学教师共情
教师作品
法拉利包揽一二名 周冠宇首秀获积分——2022F1巴林大奖赛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刘辉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