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教育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创新探索
2022-09-27邵华
□邵华
钢琴作为西洋乐器传入我国,历时两个多世纪,本土化程度不断加深,但现阶段钢琴音乐教育与中国优秀文化的融合尚不紧密。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一要创作有中国文化内涵的钢琴音乐精品;二要教师在教弹中国曲目时,注重帮助学员更好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钢琴音乐教育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困境
1.教学作品丰富性有待提高
钢琴音乐教学在我国逐渐普及,老年大学的钢琴专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但现阶段,钢琴音乐教育的模式及教学内容均有待提高。首先,主要选取国外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对本国钢琴作品有所忽视,相应练习较少,导致学员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体悟不深不透,削弱了中国文化对钢琴作品的积极影响;再次,学员囿于文化修养与演奏水平,演奏经典中国钢琴作品力有未逮,不利于构建良好的钢琴教学体系。
2.钢琴教材严重匮乏
教材是钢琴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是钢琴音乐教育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成熟、系统的中国钢琴教材资源相对匮乏,导致钢琴音乐教育更加依赖教师的授业能力与专业性。若教师能力有限,教材不给力,难免误人子弟。加大中国钢琴音乐教育教材的开发力度,是推动钢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3.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不足
有些老年学员虽然能够按照教师教授的方法流畅演奏中国钢琴曲目,但对于作品音乐性的演绎准确度有待提高。究其原因,现有的中国钢琴改编曲多由歌曲、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来,要求演奏者熟悉其民乐音色特殊性、红色歌曲创作历史背景等等,作品演奏中要准确、形象表达其特殊的音色和情感。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学员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相对模糊,仅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演绎,缺乏个人理解及独特的音乐处理,演奏时音乐性有所欠缺。
钢琴音乐教育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创新建议
1.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品格塑造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采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员准确掌握好钢琴演奏技巧,理解中国作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可以采用小课(个别辅导)与大课(集体授课)穿插方式进行。教学时,除对作品本身的演绎,也要将人文情怀贯穿其中,特别是通过钢琴教学推动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焕发中国优秀文化的生命力。
2.拓宽教学视野,更新教育理念
作为中国钢琴作品的传播者,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与文化素养积累,将西方经典钢琴作品的创作理念与中国钢琴作品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习者体悟中国钢琴作品之美。如红色经典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浏阳河》《军民一家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百鸟朝凤》《夕阳箫鼓》等,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国之梦》等等,将中华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和感知度。
3.兼收并蓄,重视中国作品创作
创作中国钢琴作品是实现钢琴音乐教育与中国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元化的音乐创作也能为钢琴音乐教育带来新的活力。进行本土音乐创作可以扩充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曲目,拓展现有的钢琴演奏思路,而“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品也能更好地反映中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创作中国作品时,不能将西方的钢琴作品风格生搬硬套,直接移植于中国钢琴作品之中。比如《二泉映月》原是二胡独奏曲,在钢琴曲的创作中,也要着意突出二胡原有的音色特点及独特韵味。原曲演奏中音色浑厚,在钢琴改编中左手部分旋律设计了许多大拇指弹奏的指法,获得了浑厚的音色效果,如同在二胡琴弦上拉出的一样。由此可见,在创作中国钢琴改编作品时,要将西方钢琴作品的创作手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民乐乐器的独特音乐性三者相融合,创作出适于钢琴演奏,同时能够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高质量钢琴作品。
4.搭建平台,创设钢琴教学课程体系
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学员能够更加深刻的体悟中国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塑造其精神内核,加强民族情感联结。可利用自身资源、教育、人才优势,助力打造老年钢琴兴趣社团,把红色文化融入钢琴学习中;定期举办中国钢琴作品专题演奏会,鼓励教师及学员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目,扩充中国钢琴作品曲库;架起桥梁,让老年学员与高校学生“联手共弹”,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将更多适合表达我国传统文化气质及民族风格的演奏技巧传授给学习者,通过创作、演绎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构建本土化钢琴教学课程体系,使钢琴作品能够体现中国文化。同时,通过钢琴教育进一步深化老年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进行高质量钢琴教育教学的同时,利用老年学员的阅历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做好“传帮带”,实现钢琴音乐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