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幽探秘东山乡

2022-09-27高正达

大理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傈僳族金莲水槽

●高正达

说来有缘,喜欢寻幽探秘的我,因工作需要,一年之内,单位竟多次派我到祥云县东山彝族乡下乡,有幸探寻到东山乡藏在深山的自然风光,领略到绚丽的民族风情,品尝到独特的山中美食。

水碓无人独自舂

春节前夕,我随省州媒体“新春走基层”联合采访组走进东山彝族乡小庄子村。越野车从东山彝族乡政府向东北方向出发,驶入一条弹石路,时而上坡、时而下坎,山高箐深,许久不见一个村庄,让人怀疑是否走错路。弹石路在峡谷中穿过一片片原始森林,古木参天,粗壮的树干上长满树胡须,藤蔓缠绕,让人质疑这样的深山能有人居住吗?

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小庄子村,该村是祥云县最偏远的山区村,离县城120公里。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与渔泡江东岸的楚雄州姚安县隔江相望。下车后,好几个女记者经过一路颠簸,都不同程度晕车。陪同我们的当地干部让大家先到村委会休息,喝点水再投入采访。我觉得这个深山中的民族村有种神秘感,便一个人溜出村委会寻幽探秘。

“咚、咚、咚……”隐隐约约听到一声声沉闷而有节奏的声音,像是赛龙舟时的鼓点声,又像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倏然间感到这声音是我记忆深处一种熟悉的声音,可一时又想不起来。我循着声音走入曲径通幽的石板小径。小径像长藤结瓜,一路上连接起农家小院。小桥流水、枯藤老树,偶有一声鸡鸣狗吠。“咚、咚、咚”地美妙声音伴随着潺潺流水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小径开始下坡,转过几道S型的弯道,路边的小溪转向村子下方,直奔一间没有围墙亭子状的木建筑,一座水碓独自在舂,发出“咚、咚、咚”地响声。怪不得刚才觉得“咚咚”声那么熟悉,儿时我曾经经历过短暂的打碓舂面,所以,记忆深处的水碓声一直没有忘却。

小庄子村的水碓,与我见过的水碓不一样,没有水轮和拨杆,也不是四个碓,而是一个独木水槽碓,像脚踏碓。水槽碓的碓尾琢成一个水槽,流水把水槽注满后,碓尾便下沉,把碓头高高举起。碓尾下沉倾斜后,水槽里的水溢出,水槽碓头重尾轻,高举的碓头便舂进碓臼窝里。每隔五秒钟,水槽的水注满,水槽碓就能敲打一次。

“没见过吧。”一个穿着傈僳族马甲的中年汉子过来热情地与我打招呼。

我微笑着回答:“我只见过水轮碓,这种水槽碓只在图片上见过,这次是第一次见到实景。”

傈僳族汉子向我介绍,过去山里也有水轮碓,但建造水轮碓造价高,只有家境殷实的人家才有能力建造。山里落差大,溪水长流,建造水槽碓简单方便,普通人家都有能力建造。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都建有水槽碓。虽然水槽碓比水轮碓效益低,但几家人就拥有一座水槽碓,有的一家人就拥有一座水槽碓。村民舂米打面时,可以干农活或干家务,让水槽碓独自舂,等时辰到了,再去收拾舂好的米面。自从村里通电后,水槽碓渐渐消失了。在脱贫攻坚中,政府为村里建设村民活动场所和村道等基础设施时,为了传承傈僳族农耕文化,特意修复了这座水槽碓,供到村里乡村游的游人观赏。

原来这位傈僳族汉子是村民小组长,他要去组织安排村民接受媒体采访的事先走了。

路边的小溪里流水潺潺,山坡上野花盛开,村边密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声。空气清新、湿润,让整日闻着汽车尾气的人顿感神清气爽。舂碓声,伴奏出一种不紧不慢、舒缓自然的生活节奏。这熟悉的声音让我在儿时、远古、当代之间反复穿越。如梦似幻,缥缥缈缈,虚虚实实,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一位傈僳族少妇,扛着锄头、背着背篓、唱着山歌来到水碓房,把粮食倒进碓臼窝。到地里劳作一会又回到碓房,舀出粮食筛簸,头上的银铜饰物叮当响……

“哇,这是什么东西?太好玩了!”在省级媒体工作的小刘姑娘来到我身后,使我从穿越中回到现实。她刚参加工作一年,第一次到偏远山区采访,对什么都感到新奇,趁大家休息的时候和我一样独自出来溜达。我便向小刘讲解水碓的原理和过去的农耕生活。

水碓作为中华各民族先民们舂米、打面的自动化工具,始于春秋时期,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农村大范围实现通电,有了电动碾米机、磨面机,水碓渐渐从人们记忆中淡忘,只有极少数偏远山区还保留着水碓。到21世纪初,农村电网实现“村村通”,就很难再听到水碓声了。

其他地方的水碓是水轮碓。一座水轮碓有4个碓。水碓的主体是一根两米长的粗木做的碓杆,碓杆的前端楔入一块条形的石头叫“碓嘴”,碓尾的后面有个立式水轮,水轮的卡槽里装满若干板叶,水轮的轴上安装了4个拨板,水流冲动水轮上的板叶,带动整个水轮转动,使轮轴上彼此错开的四块短拨板,交替拨动碓尾,将碓杆尾梢压下,使另一端沉重的碓头高高昂起;当轮轴上的拨板转离碓杆尾梢后,碓头便重重地撞击石臼中的粮食进行加工。

“哇塞,古人都真是太聪明了,没有电也能使用自动化。古代的农耕生活也太富有诗情画意了!”

其实,诗情画意的背后,还隐藏着生活的不容易。我儿时第一次看到水碓时的心情也和小刘一样,充满新奇和赞美。后来多次经历过了才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且莫说小刘这样吃米不见糠的城市孩子,就连当代的农村青年也是无法感受打碓磨面时的艰辛。任何事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听完我的讲述,小刘表情凝重地说:“我终于理解读书时老师讲过的,是人民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是劳动创造了现代人类文明。”

地涌金莲开不败

告别水碓房回到村委会,联合采访组刚好出门。在乡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先在村里绕了一圈。通过脱贫攻坚,村里建起不少新房,老旧房屋都经过翻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得到完善。奇怪的是每家每户都还保留着垛木房,从木料的成色看都是新建成不久的。我走进几幢垛木房细看,里面并没有住人,而是挂着一帘帘翠绿的贡菜丝,像刚加工出的面条和粉丝。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通透性好的垛木房是专门用来晾晒贡菜的。

路边一排水泥卫生厩里圈养着几头本地小黄牛,主人正从路边的小溪里舀起一桶清澈的深山矿泉给牛饮用。随后又拿起一篮新鲜翠绿的贡菜叶投喂给黄牛。

小刘姑娘感叹道:“山里黄牛吃的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喝的是Ⅰ类直饮水,吃喝比城里的人还高档。”这时,村干部指着一头头肩峰高耸、肌腱鼓起的小黄牛说,当地生态喂养的本地小黄牛,肉质上乘,一直畅销市场。

一阵悠扬的民族乐器声由远而近,村干部把我们带到村民活动广场。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巨幅宣传画下,村民穿着艳丽的傈僳族服饰,弹着四弦琴,唱着动听的民歌,隆重欢迎我们省州采访团的到来。采访组领队马上对乡村干部说,此行不能扰民,留下几名接受采访的村民即可,让其他村民继续干他们的农活。

村党总支书记笑着说,“自打我记事起,省州媒体到村里采访还是第一次。原来只通知了几名村民代表接受采访。村民得知消息,和我一样高兴,自发组织起,一定要以傈僳族的最高礼节歌舞隆重欢迎媒体老师们,争着要讲述自己脱贫出列和乡村振兴中的故事,表达感党恩之心。民心所向,我也劝不住。”

短暂的傈僳族歌舞表演后,媒体记者按各自的需要找村民采访。我因要拍摄贡菜的视频,村干部安排了一名傈僳族妇女带我和我的搭档到村下山箐的贡菜地里。这位傈僳族妇女名叫金莲,一路上,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村里和家里经过脱贫攻坚后的巨变。搭档小董问,小庄子的先民为何选择这么偏远的地方定居,是不是相中这里的好山好水。金莲回答说,据老人们传下来,傈僳族属于人口较少民族,老辈的傈僳族先民,为了躲避民族纷争和战乱,才躲进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实施脱贫攻坚政策后,村里整村脱贫,修通了到楚雄和连接东山乡政府、临近的米甸乡政府的公路,和外面的交通情况改善了。村里不少人购买了农用车、摩托、轿车。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把山外的文明和先进理念带回到村里。

地涌金莲 自炳坤/摄

箐底是一溜500多米宽的狭长地带,中间一条小河像条飘动的白练顺山谷欢快地流淌向东边的渔泡江。河水清澈见底,白色、蓝色、灰色的碎石,从远山一路“摸爬滚打”下来,早已磨平了本来的锋利棱角,变得温顺、圆滑、光洁,像玉石、像琥珀、像玛瑙。河岸一丛丛豆棘上火红的豆棘果结成团状,犹如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又像是一粒粒相思的红豆。一丘丘台田呈美丽的弧形,像波浪从山麓延伸到小河岸边。傈僳族村民正在收割贡菜,不时有歌声和笑声传来。

我打开摄像机,不停地拍摄山村田园风光。这些视频除了当期新闻编辑采用以外还极具保存价值,是今后做专题片不可多得的视频资料。我要抢在太阳落山前,趁着光线好,尽量多拍摄些视频。

夕阳西下,农人收工晚归,三三两两走在一条条弧形的阡陌上,背着贡菜、牵着牛羊,后面跟着贪玩的孩童。我再次拍下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镜头推上去才发现,那贪玩的“孩童”原来是一株株不知名的植物,有一米多高,顶上开着一朵金黄色的莲花,远处眺望,极像傈僳族妇女绣着绒球、挂着银饰的帽子。我在采访中走遍大理州100多个乡镇,从未在田野里见过这种植物。我附近的阡陌上也有一株,便走进细看。它的茎杆粗大、没有枝丫。绿色肥厚的叶子呈椭圆形紧紧抱着茎杆,顶上莲花状的花朵呈金黄色,花瓣跟叶子一样肥厚,下层花瓣已经下垂焦黄,中层的花瓣正在盛开,上层还是一个未开的骨朵。花蕊并不长在花芯上,而是分布在花瓣间。每瓣花瓣间长出5粒长型小籽粒。整朵花璀璨、奇美,让人惊讶。凑近一嗅清香弥漫。

我问金莲这是什么植物,她回答,村里人都叫它芭蕉。我见过芭蕉,从未见过芭蕉开出莲花。金莲说她外出打工时,学会了使用手机识物软件,回村后她查过,此物学名叫地涌金莲,村民习惯叫芭蕉。小庄子的村民能够熟练操作手机,有效利用网络,由此可见,深山里已经与山外的现代文明接轨了。

我立即在手机百度里输入“地涌金莲”,屏幕显示:地涌金莲又称为千瓣莲花、地金莲、地母金莲,地涌莲,不倒金刚等,是属于芭蕉科地涌金莲属的被子植物,原产于中国云南。地涌金莲花期十分长,盛开时间至少有250天。地涌金莲的花语是气质高雅,拥有崇高、祥和的幸福寓意。由于地涌金莲的外观形状如同佛祖坐着的莲花台,因此被佛教寺院列入“五树六花”之一。寺院中人工栽培的神圣之花,这也是地涌金莲名字的来历。在傣族文化中,地涌金莲还是善解人意的化身和惩恶扬善的代表。

地涌金莲是人工栽培的植物,而在小庄子村田边地角的阡陌上,遍地自然生长。金莲告诉我,村民之所以保护野生的地涌金莲是因为它有药用价值,村民常用地涌金莲来醒酒、祛毒、医治流血症状。同时,地涌金莲的假茎和花都可以食用,是小庄子傈僳族村民餐桌上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地涌金莲幼嫩的假茎除去叶鞘后,用草木灰滤成的碱水浸泡去除涩味,洗净切成片,即可与肉丝一起煎炒,或腌制食用。也可以晒干后与牛、羊等汤锅,或者火腿腊肉同煮,食味鲜美、独特。地涌金莲的花瓣可与火腿肉、蚕豆米同煮,做成汤菜;也可以做成凉拌菜,先将花瓣切成丝,用清水煮沸3—5分钟,捞出滤干,加入葱姜蒜、花椒、辣子面等作料即可。

回到村委会,村民们把汽油桶做的柴火灶搬到村委会,带着山中特产食材,架起大铁锅炒菜做饭,要与我们媒体采访团共进晚餐。盛情难却,加之离最近能吃饭的地方还有一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便留下来。开席时,村党总支书记指着一道菜让大家猜。那菜看起像火腿的瘦肉一样呈暗红色,同行们争先恐后地品尝,可吃了两块连这是动物和植物都品不出来。大伙都说我年龄稍长,去过的村寨多,让我猜。

我看到正在添茶水的金莲向我使眼色,用手中的茶壶指了下自己的胸口。我马上心领神会,夹起一块品尝,既有火腿的香味,又像竹笋一样脆嫩,便装模作样地说:“嗯,这是小庄子田埂上生长的地涌金莲,当地人习惯称为芭蕉。”

大家都像我投来敬佩的眼神。村党总支书记看到金莲一个劲地抿嘴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便笑着说,“原来高记者这是现蒸现卖啊!”

干海村的百合花 张敏来/摄

当我放下碗时,村民们过来一个劲地劝说:“路途遥远,多吃一点。”我想起一位彝族朋友曾向我介绍过,到少数民族山区吃饭,不能说吃饱了或吃不下了。便按朋友教过我的说:“太好吃了,吃不够,下回再来。”

村民们听后,脸上绽放出的笑容仿佛一朵盛开的莲花。

百合花开幸福来

仲夏时节,走进祥云县东山彝族乡干海村,漫山遍野的百合花一坡连着一坡,房前屋后、百年古梅树下也都是一畦畦百合花地,整个干海小盆地成了橙黄色的百合花海。这里的百合花并非是观赏性花卉,而是食用百合。提起农作物的花海,最常见的就是油菜花海。干海村的百合花海不仅壮观,而且独特,在滇西也是绝无仅有的。

一下车,同伴们就被独特壮观的百合花海惊呆了,不顾旅途劳顿四散开来,迫不及待地融入百合花海,各自寻幽探秘、拍照留念,尽情享受深山中的独特美景。

走在开满野花的阡陌上,雨水浸润过的黄土软绵绵的,就像踩在彩色地毯上一样舒适。两边鲜花盛开,让人有种仪式感。田畴里的食用百合密密匝匝有一米多高,墨绿细长的叶片像雪松枝条一样刚劲挺拔,每株百合的顶上都盛开着三五朵橙黄色的花,有的还在含苞待放。盛开的花朵呈锥桶状下垂,有牵牛花那么大,六瓣花瓣很长,外翻蜷曲,翘出优美的弧形,像一座座悬空的六角凉亭。花瓣像珍贵名兰一样长着不规则的朱砂斑点,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花蕊的顶端戴着小帽,像幼嫩的金针菇。彩蝶、蜜蜂在花间忙碌地穿梭飞舞,让花海有了生命的灵动。牧人赶着牛羊穿梭行在花海里,使花海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百合花海里,三三两两的彝族妇女,身着艳丽的绣花彝族服装,花枝招展,背着背篓正在采摘百合花。俗话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采花的彝族妇女个个水灵灵的、如花似玉。她们不时引吭高歌,热情奔放的彝家山歌此起彼伏,在花海里久久回荡,让花海充满勃勃生机。

我走近两名彝族妇女,与她们攀谈。她们正把背篓里的百合花装上电动三轮车。我好奇地问,采摘的百合花有什么用途。彝族妇女笑着回答,用途可多呢。一是食用百合的种耕管理的一道工序,采摘掉部分花朵,可以使百合根茎上的种球有更充足的养分,有利于百合的成长。二是采摘百合花可以当鲜花卖给城里花店,不过销量不大。大多数是用来食用,可以趁新鲜炒吃,也可以晒干后慢慢吃。云南多地有食用鲜花的习俗,但我只吃过杜鹃花、金雀花、石榴花、马桑花、南瓜花。百合花能吃我是首次听说,心中更是生出尝一尝的欲望。大山里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没有污染源,百合花绝对是原生态绿色食品。

我曾多次徜徉于彩云之乡祥云五彩缤纷的阡陌上,让我感到一种震撼。革命老区祥云地处大理州的分水岭,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是有名的老旱区。但是,祥云人民在红色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发挥战天斗地精神,硬是把烤烟、庄稼、蔬菜、水果栽在肩膀上,头顶烈日,用扁担水桶挑着一担担辛勤的汗水,把干涸的大地浇灌成一幅幅锦绣画卷。到了金秋时节,祥云坝子的热土上依然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富饶之乡一样,遍地瓜果飘香,收获金色的希望。我出身农家,也种过地,但家乡洱源是高原水乡,水利条件与祥云相比要好得多,种庄稼都是把水直接放进田里,基本不用扁担水桶。假如让我到祥云种地,我不知道能否种得好庄稼。

而彩云之乡的山区,比起坝区挑水的路更远,还要上坡下坎。眼下的干海村属于丘陵地带,是一个长椭圆的小盆地,四周青黛色的山峦环绕,确实像海,可惜是干海。“海底”就像蒸笼里的馒头,每一块田畴都是分布在馒头型的小山包上,起伏不平,沟壑纵横,阻碍着开源引流。我猜想,干海之所以取名为海,也许就是干海先民对水的渴望。作为一个种过地的人,我深知土里刨食之不易。我很难想象冬春干旱季节,干海彝家人是如何浇灌百合的。眺望着一望无际的百合花海,我打心眼里敬佩干海这块热土上耪田种地的彝家人,他们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挠、征服旱魔、辛勤耕耘、生生不息,始终不离不弃,执着地守望着祖土,在干旱少雨的黄土地上种出了赖以生存的五谷。近年来,干海彝家人又把干海种成气势恢宏的百合花海,种出一栋栋小洋楼、种出一辆辆小轿车、种出了幸福的新生活。

我们陆陆续续按之前的约定到村委会集中,准备听村干部介绍百合产业发展情况。一名彝族妇女背着一篮百合花走进村委会厨房,我想一定是我们的口福,肯定是村委会用来招待我们的。我跟进厨房,问炊事员这道菜是怎么做的。炊事员告诉我,先把百合花洗净,在沸水里焯一下去掉涩味,捞出滤干水分备用。烹饪时,先在油锅里放入彝家烟熏腊肉丝,炒出香味,再放入胡辣子、姜片等作料,倒入百合花,迅速翻炒均匀即可上桌。开饭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首先去夹百合花。百合花吃起来绵软嫩滑,鲜香可口,确实是一道难得一品的美味佳肴。

食用百合各地都有种植,但大多是自家菜园里一小畦的零星种植,街上卖百合的也只是一箩半筐的,价格不菲,属于高档蔬菜。过去,在大理的一些地方,办喜事时都要待一碗百合扣肉,寓意百年和合。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做客,百合扣肉只是用来做菜的盖头,下面垫底的是豆腐拌萝卜丝。相信很多人对食用百合并不陌生,但是,上千亩连片的百合花海,百合花烹调的美味,就不一定是每个人都有的眼福和口福了。

吃完饭,乡村干部向我们介绍,东山乡种植百合历史悠久,但过去也只是零星种植。脱贫攻坚中,当地政府把百合作为重要产业来发展,还请来网红主播“云南小花”带货直播,使东山百合销到省内外。2021年,东山乡种植百合3000多亩,产值3500多万元。目前,已成功申报“祥云百合”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获得百合有机转换认证证书;创新开发出“东山百合月饼”,上市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70万元,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同时,东山乡镇政府还与云南三秋田食品有限公司、云品出滇平台合作,搭建电商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听完介绍,我突然想起,在百合花海里听到的彝家山歌。由于她们唱的口音是半彝半汉,我只听清最后一句“百合花开幸福来”。在巩固脱贫成果和接续乡村振兴中,大片的百合花海就是东山彝乡的诗和远方。

猜你喜欢

傈僳族金莲水槽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春日垂钓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张华全 金莲 曹严匀
为什么水槽管要做成弯曲状
水槽过滤片
疯狂的贤妻
傈僳人的阔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