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2022-09-27□蒋恬
□蒋 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较大。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南省的“三农”经济发展存在城乡分化等严重滞后的问题。联合国在2005 年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是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基于此,农村金融普惠重点建设和改革的对象是农村地区。
我国引入普惠金融后,其发展潜力与势头日益壮大。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超级大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我国中部地区的枢纽,农村普惠金融由此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完善了农村金融业体系。河南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区域分化、深度不足等问题,金融机构大多集中在郑州市,严重阻碍了河南省普惠金融的平衡稳步发展。发展普惠金融为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带来了金融服务,同时完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农村要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来解决广大农民群众贷款难、融资难等金融问题。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通过自身的科技实力,电子商务银行将继续建立数字平台和信用贷款决策模式,为当地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提供更好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助力河南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1 普惠金融相关理论分析
1.1 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遵循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例如增加财政补贴优惠和融资机会。
1.2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20 世纪90 年代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出现了带有公益性的小额信贷,主要用于扶贫,如改善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在2000—2005 年,开始加入正规的金融机构,除小额信贷除扶贫外,还用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发展等。
2005 年,联合国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随着《金融时报》中文版的出版,“普惠金融”的概念广泛引入中国。随着我国综合金融理念影响力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综合金融的发展进程。自2013 年以来,我国综合金融业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从概念发展到国家战略。此外,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我国金融向数字金融的发展。
1.3 农村金融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按发展顺序是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以及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农业信贷补贴论长期处于农村金融理论界的主导地位。由于农业产业固有的特性,包括长期的投资、收入不稳定和收益低,缺乏利润目标导致其无法与商业银行融资。总而言之,单纯依靠这一理论,根本无法创建一个独立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产生并发展了农村金融市场论,该理论与农村信贷补贴论持相反观点,认为由于农村体系发展的不成熟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民的储蓄能力无关。但是市场并未发挥其理论的预期作用,因此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不完全市场竞争论,该理论认为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以任何形式的介入,只有具备成熟的体制结构才可以有效解决市场缺陷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有效保障农村金融市场,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对于新型的小额信贷,不完全市场竞争论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是目前较为适合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
2 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2.1 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在国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大趋势下,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得越来越好。近几年,河南省乡镇以及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不断上升。一直以来,中央政府极为重视河南省普惠金融的发展,2019 年财政部提前下达2019 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预算指标,下达资金共计92.69 亿元,其中,河南省分得7.19 亿元,居全国第二。如图1 所示,河南省的小微企业贷款由2016 年的10 346.86 亿元上升至2021 年第二季度的17 866.94 亿元,近5 年累计增长7 520.08 亿元;涉农贷款由2016 年的14 990.29 亿元上升至2021 年第二季度的23 772.44 亿元,近5 年累计增长8 782.15 亿元。
图1 2016—2021 年河南省小微企业贷款及涉农贷款情况
截至2020 年末,河南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将近0.7 万亿元,同比增长20%,比各项贷款增速都高出10.38 个百分点。
因此,通过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融合,普惠金融可以提高农村综合金融的广度和深度,对促进农民收入、消费、就业和创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展普惠金融可改善资本分配、降低资本成本、促进创业和就业、加速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增加农民幸福感、降低贫困发生的概率。
2.2 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需求现状
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的需求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农户和乡镇小微企业。河南省拥有较大数量的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农户对金融的需求有所不同,分为低、中、高3 种不同的收入类型,其中,低收入农户为达到最低生活温饱标准,家庭收入大部分都用以解决日常生活运转,亟须额外的资金,是普惠金融借贷需求主体的主力军;中、高收入农户除了保障基本生活正常运转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金融投资。为满足其资金正常运转,一部分农民大多数会从当地农商行或小额信贷机构办理信用贷款,一部分农民有强烈的贷款愿望,但由于金融意识薄弱,难以推进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进展。
河南省乡镇小微企业各地级市分布不均衡,大多集中在省会郑州市。乡镇企业大多为一些小规模的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和加工业。由于其刚刚起步,加之乡镇地区严重缺乏专业人才管理,遇到资金短缺或资金周转不良时,大多会向普惠金融机构借贷。
2.3 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供给现状
在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市场中,传统的金融机构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兴的农商行和小额信贷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着很大作用。河南省大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设置了涉农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等助农贷款机构,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化。但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金融供给机构发展体系不成熟等问题。以郑州市中牟县为例,其农村普惠金融可供给农业金融服务的类型单一、金融服务并未深入到各个农户,是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多样化发展的根本所在。农村地区由于监管力度和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大多数农户缺乏对普惠金融的认识。
从整体来看,作为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地方商业银行、信用社等为农村复兴注入了稳定的金融活力,但当前的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同时缺乏IT 技术、金融技术及相应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
此外,贷款风险控制后劲不足,使得当地商业银行的坏账率较高。需要注意的是,经济低迷导致坏账大幅反弹,无法防范市场风险。随着大股东的干预导致金融风险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盈利能力。当地商业银行网点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村人口,加之提供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小而分散的农户,也是最脆弱的群体。网点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营销成本高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其社会责任压力较大。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承担了90%以上的社会责任,如定向扶贫、综合金融、乡村振兴、减负、降息、利润转移等。
3 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建设落后
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机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的影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相比城市发展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良性发展。普惠金融服务结构种类较少,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不清晰,并未把利润放在首位,故而大多商业银行把普惠金融中心由农村转向了城市。
与城市金融业务相比,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河南省交通设施和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落后地区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建设较为稀疏,农民缺乏专业系统的学习金融理论机会,自身金融意识较弱,大量农民还在使用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良性发展。
3.2 农村普惠金融组织体系结构严重失衡
受到河南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市、县级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良莠不齐。整体来看,河南省西部、北部地区经济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当地的经济体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较慢,这些欠发达地区发展层次较低、发展产品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同时,由于郑州市的“虹吸效应”,与其他城市相比,郑州市普惠金融发展较为成熟,例如2021 年7 月郑州市处于汛情期遭遇了自然灾害,使得商家损失惨重,所幸银行迅速响应政策号召,通过减费让利等方式,为小微经营者提供了应急支援,缓解灾后恢复的资金压力。但新乡市恢复相对缓慢,农村普惠金融的初始交易成本高、拓荒难度大,特别是偏远地区自然面积较大的农村,信息核查和操作流程困难重重。总体来看,河南省农村地区农民投资收益低、缺乏抵押物、农业信用信息难以采集且成本高,导致了金融机构无法充分了解农民信用状况,农业融资的风险随之增加。因此虽然河南省电子支付普及率上升,但各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经济差距。
3.3 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有待提高
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并发布了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在现代信息网络不断加强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南省新农村亟须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部分商业银行正在完善和创新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但整体来看,大多还是依赖于传统的运作形式。如国有银行的邮储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设计的金融产品提供给农户或农企的业务存在贷款流程烦琐且限制性高的问题,不能及时缓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此外,新型小额信贷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能力较弱,业务较为单一,加之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时,农业商业领域高风险的特征愈加明显。按照金融市场的需求,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以及认识,亟须金融及工作人员对其提供针对性服务,然而这在农村地区难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普及以及发展。
4 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策略
4.1 政府加强农村普惠金融制度设计与协调
要厘清农户对普惠金融不正确、不全面的认识,纠正农户对普惠金融的误解和误读,确保各利益相关方具有与时俱进、科学全面的普惠金融理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分工机制,使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引领、指导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做好长期的宏观布局。地方政府应加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提高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性。政府肩负普惠金融发展重任,可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结合对金融功能互补实现最大化。此外,政府可牵头建立风险防御机制,对人口数量大且分布地区不均的农民进行信用信息收集,并核验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此防范农业金融风险。制订和完善相关的农村普惠金融政策,如信贷体系等,使普惠金融各个环节可以高效、良性发展。
4.2 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
随着农村普惠金融建设规模的日益壮大,河南省政府应制订加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政策。根据河南省农村商业银行的特点,最大程度地简化农民办理贷款的流程和降低难度,确保农民能够高效地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
引导金融机构满足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群体的金融需求,并根据其需求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普惠金融产品。坚持创新的普惠性,坚决杜绝以普惠之名不行普惠之实的“创新”,在创新产品或体系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风险。
相关涉农金融机构,如农商行、农村信用社、各类村镇银行,可以对农村地区居民提供担保、反担保及授信等机制,以此来满足其金融服务需求,逐步提升金融机构的普惠性。设计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结合数字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升级创新服务产品,使乡镇地区真正享受普惠金融带来的便捷,使农村普惠金融大环境良性发展。
4.3 加快建设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为了提高河南省农民的幸福感,应让普惠金融与“三农”主题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亟须朝着数字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光纤和5G 网络的覆盖率和信号强度,消除覆盖盲点,减少硬件设计不足带来的限制。
改造现有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具有后端功能的智能金融设备,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培养农民的数字金融技能和使用习惯。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可与农业相关部门建立资源共享、信息联动,打破信息资源壁垒。但是要提高普惠金融在农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需克服很多困难,不仅包括创新金融产品、建立市场新秩序、信用体系和新的基础设施以及提高数字能力。
因此,金融机构应加快建设信息服务平台,打破部门信息不对称,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物流、信息流、业务流和资金流,提供相应的平台整合和发展国家和地方信贷信息交流,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地方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