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中的人才队伍建设
2022-09-27王晓东
□王晓东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从全党工作安排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要求出发,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议》指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其中,“乡村建设行动”这一话语首次提出,这实际上是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重点任务,把乡村建设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位置。
《建议》提出,县域城镇建设、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建设和农村人才建设等是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其中将乡村人才建设作为乡村建设行动中重要的一环摆在关键位置。
1 中国近代乡村建设行动中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乡村建设行动”的提法虽是首次,但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涌现过一次乡村建设运动的热潮,其中也不乏一批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有志之士,他们为中国的乡村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如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一批乡村建设的人才代表,虽然受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仍给今天的乡村建设行动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梁漱溟在邹平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时,高度重视乡村建设人才的培育和利用。一是着力进行乡村建设干部培训,为各个试验区培训了2 400 多名从事乡村建设的骨干。二是重用乡村中有权威的人物、品德高尚的村民、广大普通村民群众中愿意热心服务和参与乡村建设的人员,使其紧密配合助力乡村建设。他坚信“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发动以至于完成,全在其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所构成之一力量”。
晏阳初指出,乡村建设运动的目的在于“民族再造”,“根本是人的问题”,是“病至垂危,有无起死回生的方药的问题”。他认为,“世界最宝贵的财富是人,世界最宝贵的矿藏是‘脑矿’,最大的‘脑矿’在中国,中国农民蕴藏着无穷伟力”。他还认为,“社会改造事业,没有千百万觉悟了的劳苦大众积极参加,是一定不会奏效的,是注定要失败的”。同时,他还对乡村建设的人才提出了要求:应当具有劳动者的体力、专门家的知识、教育家的态度、科学家的头脑、创造家的气魄和宗教家的精神,强调“回到民间去”的“知识分子”,“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们的任务在于“启发教育农民,激发、调动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自发自动的精神”,而“不是包办代替”。
卢作孚从思想观念、道德人格、整体意识、专门技术等方面强调了训练乡村建设人才的重要性。为此,他实施学校教育与民众教育相结合的以民众教育为中心的社会教育,希冀培养出大批自发从事乡村建设的人才。
2 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中人才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因为产业缺乏、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在乡村建设人才队伍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血”“失血”问题。与乡村建设行动对人才的内在需求相比,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来说,全国乡村人才的总量有所上升,但这些人才中真正留在乡村扎根就业的非常稀少。乡村本土人才总量和储备不足,年轻后备人才力量严重缺乏,乡村建设人才队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乡村科技人才数量不足、队伍年龄老化问题严重,乡村人才学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县、乡和农业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所需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和乡村建设行动的需求。
2.1 乡村建设人才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乡村建设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智力予以支撑,然而事实上却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或者掌握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单向流出”。
一是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失。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和就业岗位,农村人口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再加上农村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机会少、工资待遇条件差等多方面原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失。
二是农村高素质群体外流。农村中一大批从小受传统观念影响的青少年学生通过上大学的方式走出农村,而一旦走出去,回来的可能性很小。事实上,通过读书走出去的这部分青年群体是乡村建设行动中最紧缺和最需要的部分。当前,乡村建设行动需要青年人才,但是农村的各方面条件却留不住农村大学生人才。
以上因素造成中国目前农村人口文化层次总体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西部地区,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儿童、妇女和老人,难以满足乡村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2 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一是乡村环境不利于人才培养。乡村建设行动需要一大批人才队伍保障实现,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地区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机制保障,缺乏引导人才流动的顶层设计、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等,这样的乡村环境现状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二是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乡村在职称职级评定、表彰奖励、学习培训等方面享受的政策和支撑不到位,导致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效率和质量。很多基层单位在改革后缩减了农村编制的数量,导致待遇条件本来就差的农村很难留住优秀人才,使人才队伍建设出现乏力的情况。同时,部分乡村在人才培养上由于缺乏经验,很少考虑受众群体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盲目追求高效、快速,人才和村民的观念、思想等未形成同频共振的局面,导致人才培养流于形式,无法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干的乡村建设人才。
2.3 乡贤文化没落,乡贤人才流失
一是乡贤文化在乡村中的影响下降。乡贤文化是保障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一个乡村文明程度的高低和建设水平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贤等精英群体的出谋划策和调节。但是随着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冲突,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开放,乡贤文化在乡村中的作用不断减小。
二是乡贤人才逐步流失。乡贤群体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领导者,对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开放,乡村人口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越来越多有能力的乡贤群体走向条件更好的城市就业和生活。在这一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乡贤等精英群体离开乡村,在城市安定下来,长期的城市生活淡化了乡土情感,使得他们再次回归农村的可能性不高,造成乡村人才短缺。
2.4 基层党组织结构不合理
一是基层党组织结构老化。近年来,虽然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完善创新,涌现出一大批乡村带头人,但带头人员结构老化、后继人才不足,仍是当前乡村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发展的最大阻碍。很多乡村的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大的问题几乎不会变动,而且年龄大都在50 岁以上,老龄化问题严重。
二是基层党组织队伍素质较低。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处理问题思路老化,难以适应乡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有的村支书长期不变动,思想老旧、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变革发展的能力;有的基层党组织纪律不严、组织运行不畅,缺少凝聚力、组织力和执行力;有的基层党组织人员多年固定,不吐故纳新,组织活力和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再加上选举流程不公正严谨,长期选不出真正能带领村民致富并且管理好村庄的高素质带头人。
3 新时代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路径
乡村建设行动,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这一重要论述,为解决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指明了方向。
3.1 建设一支本土乡村人才队伍
一是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必须发动在乡村建设行动实践中起最根本作用的农民这个关键因素。农民是乡村建设行动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最直接受益者。作为生长在乡村的一份子,他们对于乡村和乡村建设有着独特的基于自身经验的认识。大力开发乡土人才是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缓解乡村人才数量不足的根本途径。
二是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投入、启发民智,使“乡村的农民都能自发的、理智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来从事乡村建设”。必须保障农民以主体身份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保障农民平等受益的权利,让农民真正成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主要同盟者和受益者。要将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挖掘农民发展潜力和促进农民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
3.2 吸引各方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事业
一是吸引人才加入乡村建设事业必须努力营造利于人才回归乡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要充分利用乡情、乡愁的纽带作用,用真情打动人才、用乡情吸引人才,同时更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集聚人才、以产业发展成就乡村人才。不同地方、不同特点的乡村要因地制宜,从乡村自身资源和区位特点出发,建设适合吸引回乡人员投资和发展的项目,为他们打造干事创业的舞台。鼓励他们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对于符合标准的乡村地区,要积极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措施申请对乡村项目的投资,着力推进建设一批农业示范园和工业园区,并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吸引人才返乡投资、干事创业,鼓励他们开动脑筋,积极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充分发挥和利用乡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回乡投资和创业人才不仅需要事业和产业支持,也需要有保障的生活。因此,要大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引进力度,保证教学质量,让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完善乡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医疗保险以及大病保险制度,统筹联合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除回乡创业和建设乡村人才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乡村建设的事业当中。
3.3 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乡村基础设施、工资待遇等各方面条件相对于城市来说存在较大差距,工作条件艰苦,乡村对人才干部的培养投入精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乡村人才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那些任务重、压力大的基层干部要提高待遇,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可以安心扎根基层、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实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大幅提高乡村建设人才工作队伍的薪资待遇,真正做到越往基层下沉,越是条件艰苦,工资待遇越高。在对现有人才干部继续加大培养管理的基础上,对选派到乡村的大学生村官等新人才加大培养力度。选派一批有志于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才队伍到乡镇一线,使他们编制在县、工作在乡,并且给予更多的补贴和福利,扩大和充实基层乡村建设干部、包村干部和管区力量。
二是加大乡村本土人才队伍的培育力度,探索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多维度提升乡村人才的基本素质。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政府领导、农业发力、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体制健全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健全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农业职业学校,逐步构建初、中、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乡村远程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介拓展农民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完善农民培训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能源等技术推广中心站所的教育培训资源,在农业生产的重大环节对农民开展适宜的技术培训,将学校办在农民的家门口,把农业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农民真正把所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培养不同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民收入和素养提高了,投入乡村建设的热情必然高涨,乡村建设发展必然更科学、平稳。
3.4 重塑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
一是充分发挥乡贤文化对乡村建设行动的积极推动作用。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乡贤在乡村中“有着广泛的亲缘、地缘、人缘联系和影响力,而且有组织领导、宣传动员能力,在农民中有较高威望,更为重要的是退休或退居二线的老干部有回归乡土、故土生活的意愿。他们有时间也愿意积德于民、教化乡民、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凝聚人心却不求回报,真心实意为社区村民谋利益、解忧愁、化矛盾、促和谐”。因此,充分利用和发挥乡贤群体在乡村建设方面的天然优势,将对乡村建设起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是大力吸引、壮大新乡贤队伍。建立完善的乡村新乡贤吸纳机制,采取激励措施,激发退休老干部、社会贤达、部队退伍人员、有志于乡村事业的企业家等多方乡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知识经验、财富积累转移到乡村建设行动事业上来。同时,完善“新乡贤”的认定、管理和监督,以村民推荐、公开选举等多种形式,选出有干事能力、群众认可的优秀乡贤人才,组织和宣传部门要将为乡村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树立为“新乡贤”,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奖励,更要在精神上给予表彰和荣誉,做好“新乡贤”精神弘扬,激发他们回到乡村、建设乡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3.5 完善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乡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建设中的方向引领作用,及时整改组织涣散、纪律不严的党组织,净化党组织,纯洁政治风气,吐故纳新,淘汰能力不足的人员,引进干事能力强的新人。确保选举流程合法化、公开化,确保选出的“两委”干部有责任心、敢担当,切实提升农村自治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建设营造公正、和谐、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基层干部选任机制。要对基层组织干部人选严格把关,保证候选人品行端、本领大、有责任、敢作为、作榜样。此外,还要划出底线、做出制约,不符合要求的人绝不能当选为村级党组织成员。选用好乡村建设带头人,重点在“严”,乡村带头人必须经过广大群众同意后,经过严格的组织审查程序,确保成为乡村带头人的都是真正懂农村、爱农村、党性强、作风好的干部,严格杜绝村霸、关系户等对乡村建设不利的人进入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4 结束语
乡村建设行动是一项需要以农民为主体并发挥乡村本土人才作用、聚力多方资源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的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乡村合理规划、“三农”问题的处理依赖的是长期的人才投入和建设。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过程,也是实现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必须以乡村地区长期的人才投入和教育、整个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基础,特别是以乡村为主体,发挥乡村的内在优势,统筹城乡人才资本融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体现在不仅要全面提高本土乡村人才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各类职业技能;还要多方吸引农村外出人才返乡,改变农村人才净外流状况,充分挖掘新乡贤等投身乡村建设行动。同时,要为乡村人才队伍搭建有利的平台和政策支持,健全绩效、激励机制,完善人才保障制度,从而为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输入最具活力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