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三农”现代化对策研究
2022-09-27□石萌
□石 萌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1 研究背景
2022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年。越是关键一年,越要落实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越是形势严峻,越要稳固“三农”这块压舱石。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高度重视的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步伐加快,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在农业方面,2016—2020 年我国粮食产量处于稳定增长状态,2020 年的粮食总产量高达6.69 亿t,人均粮食产量在470 kg 以上;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20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7 131.5 元;农村面貌整洁有序,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社会医疗保障不健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协同推进“三农”现代化,不仅可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是关系农民幸福、农业发展的国之大计。
2 我国“三农”现代化发展现状
我国对“三农”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财政投入与政策优惠方面向“三农”工作倾斜。2005 年中央财政开始加大对粮食生产大省的转移支付,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实行粮食保护收购政策,如建立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和设立粮食最低价。2008 年开始设立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完善粮食农业风险基金制度。2018 年以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规划创新农业发展布局,加快“三农”现代化发展步伐,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不动摇,努力让我国农村地区成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现代化区域,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发展前景的现代化产业,努力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现代化职业。近年来,我国“三农”现代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由温饱向全面小康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2.1 农业方面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进展。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生产过程现代化,基本途径是用机械代替劳动力,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图1 所示,在2016—2020 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断增加,从65.19%增长到71.25%,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动力,促使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加持下,2020 年粮食总产量相比2016 年增加了0.48 亿t,达到6.69 亿t。2020 年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同比增长2.33%,达到10.56 亿kW·h。由此可见,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助推工具。农业机械种类繁多,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转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可以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数字化管理水平,实现机械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图1 2016—2020 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2.2 农村方面发展现状
随着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也在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15 万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基本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和县域规划体系,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了40.2%和40.6%。由图2 可以看出,我国化肥施用量连续5 年逐渐降低,化肥施用量减少了大约1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预计分别超过88%、80%、76%,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取得长足进展。
图2 我国2016—2020 年化肥施用情况
2.3 农民方面发展现状
脱贫攻坚工作圆满完成,农村居民收入逐渐升高。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2020 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如表1 所示,2016—2020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与2016 年相比,2020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4 768.1 元,增长近40 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由2016 年的4 335 万人逐渐减少,2020 年实现全面脱贫。随着脱贫工作的顺利推进,城乡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民现代化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表1 2016—2020 年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3 “三农”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
3.1 农业生产效率低
在农业现代化中,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国内农业科研投入强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较小。我国农业发展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生产效率低下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脱节问题依然严峻,农业生产技术的推进缺乏动力,不能适应大规模生产技术,较难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
3.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相比现代化农村建设目标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足,配套设备不健全;农村居民缺乏文化休闲等公共场所,休闲形式过于单一;农村居民教育资源落后,难以获得高质量教育;农村垃圾集中处置及废水处理量有限,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居民在社会医疗保障条件方面存在差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不仅无法满足农村现代化要求,还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标准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3.3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偏低,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积极性较差,大部分农民对新兴科学知识缺乏认知,使先进机械和农业技术无法落到实处,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业趋向现代化的道路需要高素质、农业生产能力强的农民来实现。虽然我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大多为初中。农民在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农业技术时积极性不高,认为依靠简单的农用工具和基本知识就可以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文化素质低下会造成农民现代化观念不深入,阻碍农民全面发展进程。
4 协同推进“三农”现代化发展策略
4.1 引入现代科技要素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以农业科技作为支撑,转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第一,推动农业现代化需要引入科技要素,主要包括生物科技、机械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科技要素需要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政府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在利用科技要素促进农业现代化全过程中,给予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扶持农业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壮大,鼓励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潜心研究。
第二,利用生物技术研发创新农产品种类和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加大工程培育优良品种力度,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生物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农产品品种、质量、附加值,还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培育乡村新业态,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克服农村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和发展难度大等难题,突破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难关。一方面,让农业产、供、销各方面与现代信息技术挂钩,如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另一方面,统筹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发展,利用数字经济以城带乡,不断扩大城乡融合发展深度与广度,焕发农村数字化发展新活力。
4.2 促进城乡一体化
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针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文化娱乐场地缺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医疗资源匮乏、社会保障未落到实处、教育资源落后等问题,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城市反哺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保持城市与乡村各自的特色,在经济、文化方面以同等的角度相互交流、融合,从而缩小城乡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打破城市与农村的要素分割体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加速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第一,实行城镇城市化。城镇城市化的实质是对农村发展采取“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让小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第二步是让农村逐渐向小城镇水平靠近,从而促进城市和农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实现共享。城镇城市化作为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求重视城市与农村连接的中间地带,发挥城镇的“中介”作用,使城镇发展成为农村现代化的基地。
第二,要加强公共基础道路、医院、文化娱乐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放宽长期以来实行的严格户籍制度,放开对农村居民入城的限制,鼓励各大城市放开对郊区落户的限制。简化大城市的积分落户计划,提高居住、就业、社保缴纳年限的积分比例,取消积分落户数量限制。要因地制宜研发和推广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处理、农村新模式新业态融合等关键技术与模式,引领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4.3 提升农民素质
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推力,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城乡融合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劳动力持续向城镇以及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低水平劳动力仍留在农村,运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从事第一产业。农民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角色,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农民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是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以农民为中心,培育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一,在农业教育中,要通过培训、学校职业教育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受教育程度,培育爱农业、拥有扎实专业知识、懂现代农业技术、兼备“软能力”和“硬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或职业经理人。
第二,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通过引进高资本含量的外来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例如引导大学生返乡创业。
第三,通过保障农民各项合法权益来留住高资本含量的劳动力,如通过设立农产品产业组织、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保障农产品的价格收益、农民的资产收益和农业的市场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