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视角下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
2022-09-27李雅铃莫韵瑶
□李雅铃,莫韵瑶,杜 新,杨 光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457)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黑龙江省凭借肥沃的黑土地生产了丰富的农产品,处于全国农业的龙头地位。截至2021 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2 年全国第一,实现了“十八连丰”的成绩,占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特殊地位。只有保障绝对的粮食安全,让仓廪中装满粮,才能让农业产值扎扎实实涨上去。针对农业总产值扎实增长的问题,文章从粮食生产视角探究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总值与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针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
王翰林(2022)从基本生产要素投入、技术水平及农业现代化程度和自然条件3 个视角选取6 个因素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粮食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同时根据多元回归模型计算出因素与粮食增长率之间关系。
刘瑶等(2019)通过相关视角对粮食产量进行分析,观察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和耕地空间的转移趋势,得出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以及耕地面积和种植结构对粮食产量的抑制作用。
麻坤和刁钢(2018)从化肥施用的视角分析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化肥对粮食产量的增产效力无法被其他因素彻底取代,同时发现继续增加化肥施用量对促进粮食产量增加如初期明显。
张哲晰等(2021)立足当下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针对“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观点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Chunshan Zhou 等(2020)选取黄淮海平原主要作物产区,从气候和社会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年降水量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逐渐减弱,而有效灌溉面积、单位施肥量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持续增强,且三者和粮食生产之间的关联存在空间异质的结论。
Bing Lin&Cengceng Wu(2021)从农业技术进步的视角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发现,农业机械总功率的增加与粮食产量有正向关系。
基于上述研究,文章从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特种作物人参产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 个粮食生产的相关因素,分析其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并提出以下假设。一是农业机械总动力、特种作物人参产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有正向影响,二是水土流失面积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有显著负向影响。
2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2.1 数据来源与基础分析
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采用2006—2020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于中国过年统计局历年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和黑龙江省统计局历年公布的《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对于少数缺失值,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水土流失面积、特种作物产量等影响农业生产总值的粮食生产相关因素在研究年限期间数据,数据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表1 为2006—2020 年黑龙江农业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从整体趋势上观察,近15 年来黑龙江农业总产值不断增加,15 年间农业总产值增加近4.5 倍,朝着向好的趋势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产值快速上涨期(2006—2013 年)。该阶段黑龙江省大力发展农业,由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地广人稀,耕地资源丰富,拥有全中国最大面积的黑土地,土壤肥沃,加上其大面积“以稻治涝”的结构性调整,让黑龙江省找到了高产增收的金钥匙。第二阶段农业总产值处于稳步增长期(2014—2020 年)。该阶段,在“三农”政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渐成型,在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以及各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使用下,其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表1 2006—2020 年黑龙江农业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2.2 模型设计
根据表2 数据,初步建立回归模型,假定粮食生产视角下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与水土流失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特种作物人参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相关,具体见式(1)。
表2 黑龙江省2006—2020 年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
式中:是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为水土流失面积;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应表征的含义是指全部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等活动的机械及设备的额定功率之和;为特种作物人参产量,对应表征的含义是黑龙江特有的农作物——人参的产量;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应表征的含义是指日历年度内收获农作物在全部土地上的播种或移植面积;为随机扰动项,表示模型主要解释变量以外的信息。
3 多元回归分析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为-1.326,为0.421,为0.031,为5.917,为-4.4×10。故得出以下多元回归方程。
根据多元共线性检验得出方程的Mean VIF 值为9.14<10,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多重共线性关系,结果较好,可以采用。
从全部解释变量的共同影响来看,取显著性水平为0.05 时,检验的值为0.000 0,说明水土流失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4 个解释变量对黑龙江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显著。从单个解释变量的影响来看,取显著性水平为0.05 时,水土流失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显著性均小于0.05,说明、和3 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显著。特种作物人参产的显著性为0.055,说明其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显著性相对较低,但结合实际情况考虑,特种作物人参产对农业总产值有一定影响,所以不被剔除,具体见表3。
表3 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及粮食生产相关因素回归分析
在回归模型显著的基础上,模型的样本决定系数是0.989,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是0.985,表明得到的回归方程对数据真实性的反映程度可达98.5%,即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变化的98.5%可以由选定的4 个因素共同变化解释,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观察回归模型可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中的贡献度最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大小将对当年粮食产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同时,粮食产量变动又会对农业总产值产生重大影响。水土流失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贡献度次之,机械化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会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增加单位生产效益,进而促使农业总产值增加。水土流失面积与农业总产值呈负相关,当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会导致耕地土壤的肥力减退、良田面积减少、生态失衡加剧,最终导致农业总产值降低。特种作物人参产量的贡献度最低,在一定的市场供求关系内,人参作为黑龙江省的特种产物因独特的药用价值而拥有较高的单位价值,人参产量会对农业农产值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总动力、特种作物人参产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有正向影响,水土流失面积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有显著负向影响。假设成立。
4 政策建议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起着稳定大局、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兴农即兴国。因此,在构建的模型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农业总产值,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从会种地走向“慧”种地,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不再是要求会种地,而是要求“慧”,推动农业更加现代化,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应用在农业中,使其在农田里“碰撞”,使农业发展更加有“科技范”,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智能化精准控制,用精确和智能的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田保姆”新上岗,制定落实田长制度。建立健全耕地长效动态监管机制,坚持党政同责,将田长制年度任务落实情况纳入政务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绩效考核。同时,开展农用地恢复行动,由各田长将“出走”的耕地找回,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趋势,始终保护好耕地这个农业发展的“命根子”。
第三,养好黑土地,发展“农业芯”。要合理使用各类化肥,积极使用优质化肥、绿色化肥、有机化肥,推广科学种植,避免出现化肥滥用造成的土地板结等问题,养好黑土地。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加快优良种源研发,促进种质资源更新保护,使得种子“农业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四,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黑龙江省应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变,进而合理控制农业从业人员规模,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加强对农民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其通过媒介获取新型农业知识的技能,以此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助力农业现代化。
第五,发展“寒地龙药”,注重特种作物产业和中药材产业的建设。加强行政推动、规划引领、政策倾斜,发挥好科技的作用,使科技赋能特种作物产业和中药材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寒地龙药”的品牌。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乘生态经济发展的东风,增加人参等特种作物和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及其产量,打造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助力农业多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