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G荧光染色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在胸腔镜肺段切除中的对比研究
2022-09-26郑发德郭晓彤
郑发德, 郭晓彤
1. 百色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广西 百色 533000;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 广东 深圳 518172
胸腔镜在胸外科手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已推广到肺段切除术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术式[1,2]。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可彻底清除病灶,同时具有安全性高等优势,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3]。肺段切除就是解剖性肺脏切除,不仅可切除肿瘤,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肺部功能,术后恢复更快,远期的生活质量也更好[4]。但是,肺段切除时结节辨认比较困难,且肺段平面的选择也相对较难,因此,增加了肺段切除术的难度。改良膨胀萎陷法是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一种显现肺段间交界面的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临床疗效较理想,但肺膨胀在肺手术时阻挡了手术视野,减少了胸腔手术操作空间,给手术增加了一定难度[5]。吲哚菁绿(ICG)荧光染色法是一种显像技术,可更清晰显示肺段间交界面,具有较高的准确识别度、快速的优点[6]。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ICG荧光染色法及改良膨胀萎陷法在肺癌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中的应用效果及两者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7.50±1.30)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56±1.33)kg/m2,肿瘤直径(1.00±0.60)cm,就诊至手术时间(5.58±1.10)月,有吸烟史20例;研究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7.00±1.50)岁,BMI为(23.14±2.15)kg/m2,肿瘤直径(1.10±0.50)cm,就诊至手术时间(6.00±1.00)月,有吸烟史24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病理结果为周围型小结节肺癌患者[7];肺功能较差者;不耐受肺叶切除术者;术前行胸部CT扫描,示肺部结节直径不超过2 cm的单纯原位腺癌者;病灶磨玻璃样成分超过50%,随访1年以上者诊断为疑似恶性肿瘤者;距离脏器层胸膜较远者;年龄≥18岁。排除标准:对研究造影剂有禁忌者;严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术中转为肺叶切除术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治疗方法
2组均接受单操作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于患侧腋前线处做切口(3 cm),于切口处实施手术器械操作。在胸腔镜的辅助下确定病灶位置及范围,确认后切除肺段病变部位,对视野范围内的淋巴结进行彻底清除,留置常规胸腔引流管。根据术后疼痛程度选择使用镇痛药物。
对照组: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在切断靶段支气管、动脉和段内静脉后,于肺部处于完全膨胀时,恢复健侧单肺通气,当形成一条清晰可变且不易移位的膨胀萎陷交界线时,使用电凝对病灶处烧灼。
研究组:采用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在准确处理靶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后,经外周静脉注入ICG。ICG与血浆蛋白完全结合后,经红外线照射激发(波长805 nm),产生红外光(波长830 nm)时,将欧谱曼迪荧光胸腔镜调为荧光模式,可见正常保留的无染色肺组织以及有染色的拟切除的靶段,二者之间出现显著的界限。
1.3 指标观察
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引流时间、胸腔引流量;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肺不张、肺漏气、肺部感染等症状。
段间平面显现时间:(1)对照组段间平面显现时间:肺段切除后,双肺通气完全膨胀时开始计时,以预切除肺段与相邻肺段形成稳定的段间平面为记时终点。(2)研究组段间平面显现时间:肺段切除后,将胸腔镜荧光模式打开,于外周静脉快速推入ICG,以预切除肺段与相邻肺段形成稳定的段间平面为记时终点。
肺功能相关指标检测:使用肺功能仪(PFT-B,安徽电子科学研究所),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测3次取最佳数值,主要包括:最大呼气流量(PEF)、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用力呼气量(FVC)等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变化
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引流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
表1 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变化
2.2 2组段间平面显现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段间平面显现时间为(23.59±4.47)s,对照组患者的段间平面显现时间为(1026.80±318.34)s,两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段间平面形成时间更早(P<0.05)。
2.3 2组患者肺功能水平变化
如表2所示,术后3个月,对照组PEF、FEV1及FVC水平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
表2 2组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较
2.4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03.72±7.31)min,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32.85±10.45)min,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P<0.05)。
2.5 2组并发症比较
如表3所示,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随着我国卫生保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肺癌可以早期发现,有研究证明肺段手术相比肺叶切除在预后上无差别,患者能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且肺段手术的并发症多于肺叶手术,其原因在于术中不能很好地判断段间平面,肺段切除术如不能够准确识别段间交界线,可能导致手术切除肿瘤边缘的距离不够、靶段或病变残留、肺组织的大范围过度切除甚至转为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因此,确定段间平面成为肺段手术的关键[8-10]。相比于开胸手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具有创伤性较小、恢复快、肺功能保存好等优点,腹腔镜属于微创手术,术后身体恢复快,可根据病变的性质采取部分切除和全切除,从而提升病灶切除率及临床疗效[11]。改良膨胀萎陷法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可根据段间平面的形态同时实现两个及以上的肺段切除[5,12]。本研究显示,相比改良膨胀萎陷法,采用ICG荧光染色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胸腔引流量及引流时间均降低,说明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采用ICG荧光染色法可快速、清晰显示肺段间界限面,对临床相关手术指标有一定优化优势。
ICG是一种功能性染料,为临床使用的近红外荧光染料[13,14]。ICG经静脉注入体内后与血浆蛋白几乎完全结合并分布于血管内,被肝细胞高效率、高选择性地摄取,在肝内进行适当的代谢,之后通过肝细胞排泄至胆汁,通过胆汁排出体外[15]。本研究结果发现,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应用荧光反染法可快速、准确、清晰地显示肺段间交界面,对肺癌病灶准确切除有一定辅助作用,减轻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至最低,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与张彤等[6]研究结果一致。ICG荧光染色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两者方法对靶段气管、靶段动脉的处理步骤基本相同,但改良膨胀萎陷法耗费时间较长,对存在严重胸腔粘连的患者采用膨胀萎陷法,其形成段间平面较不清晰,干扰手术野的清晰度,影响手术效果[16-18]。本研究结果发现,与改良膨胀萎陷法比较,ICG荧光染色法患者肺不张、肺漏气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与刘佳良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ICG荧光染色法的治疗疗效较佳、安全性较高,其原因在于ICG荧光染色法可以精确地确定段间平面,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在胸腔镜肺段切除中相比,ICG荧光染色法对于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可有效改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高度准确地识别段间交界线,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