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兰聊断裂带中南段深部特征
2022-09-26宋前进酆少英姬计法段永红何银娟秦晶晶
李 倩 宋前进 酆少英 姬计法 段永红 何银娟 秦晶晶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
0 引言
聊城-兰考断裂带(兰聊断裂带)及其邻区位于豫、鲁、冀三省交界区域,地处华北平原中南部,是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徐翰,2018;冷玥,2019)。该断裂总体走向呈NE—NNE向,是开封凹陷、东濮凹陷以及临清坳陷的边界断裂,也是华北平原区一条重要的隐伏活动断层(向宏发等,2000)。据记载,自1502年以来,沿兰聊断裂带发生了5次5.5级地震。其中,最近的一次破坏性较强的地震是1937年菏泽7级地震(赵兴兰等,1984;魏光兴等,1985;施发剑,2012)。
多年来,一些科研工作者在兰聊断裂带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向宏发等(2000)使用物化探定位,并结合地震地质以及钻孔资料,确定了兰聊断裂南段的最新活动时期为全新世早期;漆家福等(2006)利用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和理论模型图解方法分析了兰聊断裂在古近纪不同时期的运动学特征,研究了兰聊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几何形态及其对东濮凹陷的沉积作用、构造样式和石油地质条件的影响;于平等(2003)通过对兰聊断裂的重力场、磁场、地震剖面以及遥感油气信息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兰聊断裂的构造分布特征,认为兰聊断裂影响了整个华北地区的构造格局;孙杰等(2020)结合石油地震剖面、浅层地震勘探以及钻孔联合剖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兰聊断裂的具体位置,并判断兰聊断裂中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孙思敏等(2003)对兰聊断裂不同地质时期的垂直位移沿走向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断层走向的变化特征,认为兰聊断裂不同时期的分段特征以及横向褶皱变化对东濮凹陷构造形态有重大影响,并对该区的油气聚集非常有利。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理解兰聊断裂带的几何形态、断裂活动性、形成和演化以及断裂对东濮凹陷构造样式的影响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研究资料。但由于研究目标不同或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导致以往的研究或侧重于断裂带流体活动特征以及成藏规律,或侧重于浅部构造特征和断裂带的分段演化过程,而对兰聊断裂及其控制的东濮凹陷地壳的深部特征未能进行精细描述,也未对兰聊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进行解析。因此,使用深地震反射探测技术对兰聊断裂带的深部结构以及深、浅构造关系进行精细研究十分必要。目前,深地震反射探测技术已经在国内大地震区的地壳精细结构、断裂特征分析以及孕震构造背景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如三河-平谷地震区(张先康等,2002;刘保金等,2009,2011)、银川盆地(酆少英等,2011)、郯庐断裂带(刘保金等,2015)、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闫成国等,2020)、邢台地震区(王椿镛等,1993,1994)和华北地块南缘(酆少英等,2020)等。
本文利用跨兰聊断裂中南段及其邻区的深地震反射数据对兰聊断裂中南段的深部精细结构进行研究。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反演技术获得兰聊断裂中南段基底的速度结构剖面,通过高精度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获得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地震反射剖面图像。基于获得的基底速度结构剖面和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对兰聊断裂的产状、空间展布特征、深浅构造关系以及两侧地壳的精细结构进行了研究。所得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对兰聊断裂中南段深、浅层构造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可为将来濮阳市城市规划建设避开活动断裂带提供可靠的地震学依据。
1 研究区地质构造概况和深地震反射剖面位置
兰聊断裂带位于华北地台东部,是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和郯庐断裂带之间的一条规模较大的隐伏活动断裂,对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有一定的影响(于平等,2003;施发剑,2012;孙杰等,2020)。该断裂带北端起于山东省聊城市北部,向S穿过范县,南至河南兰考,EW宽20~40km,SN长约240km(于平等,2003;漆家福等,2006)。重力和航磁资料显示,兰聊断裂带两侧的重力异常强度变化显著,以东的鲁西隆起重力异常主要表现为宽缓的面状重力高异常区,以西的东濮凹陷重力异常主要为NNE向平缓重力低值区(于平等,2003;徐志萍等,2017a)。兰聊断裂带与磁异常梯度带相对应,断裂东侧主要为近SN向延伸的高正异常,对应着鲁西隆起区,断裂边缘为平缓的正磁异常;西侧东濮凹陷为低磁异常区,磁异常值由负值逐渐变为正值,表明基底逐渐向W抬升(于平等,2003;徐志萍等,2017b)。
根据前人对兰聊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以及规模的研究,可将兰聊断裂带自北向南分为北、中、南3段(向宏发等,2000;孙杰等,2020)。进入第四纪之后,南段活动性最强,中段次之,北段最弱。2003年以后,在兰聊断裂中南段的濮阳附近发生数次中小地震活动,中等地震活动在该区较为频繁(图1)。
图1 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图和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的位置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map of the research area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a 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图,紫色框内为研究目标区;b 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的位置,黑线为深地震反射测线,红线为断层线
本文利用 2018年底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兰聊断裂的深部结构特征。该剖面横跨兰聊断裂中南段(图1),全长70km。NWW端点位于濮阳市清丰县陈营村北(35°54′32.69″N,114°58′32.10″E),自西向东分别经过内黄隆起、东濮凹陷以及鲁西隆起3个构造单元,终点位于濮阳市范县陆集乡刘庄村东南的黄河拐弯处(35°45′55.77″N,115°41′55.90″E)。自西向东跨过的断裂主要有固城-梁庄断裂(F5)、长垣断裂(F2)、黄河断裂(F3)和兰聊断裂(F4)等。
2 深地震反射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1 地震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
本次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采用排列内部激发、双边不对称零偏移距接收的方式进行。观测系统的详细参数见表1。我们使用表1 所示的观测系统,在目标研究区获得了高质量的原始单炮地震记录。
表1 观测系统参数表Table1 Geometry parameters
图2 给出了在兰聊断裂附近获得的单炮记录,可以看到,在地震记录4.0s以浅有多组非常清楚的沉积层反射波;在11~12s处可看到1组能量较强的反射波组,推测其为来自地壳底部的莫霍面反射波。在靠近兰聊断裂附近,莫霍面反射波的能量明显变弱,在兰聊断裂东侧约TWT 11s处有1组略向W倾的强反射波组,显示兰聊断裂附近的深部结构与两侧地块相比可能有着明显的变化。在莫霍面强反射波和记录浅部的沉积层反射波之间的地壳部分,从记录上几乎看不到反射能量较强的壳内反射波组。
从本次探测获得的深地震反射单炮记录来看(图2),原始单炮地震记录的信噪比相对较高。在地震记录的浅部、深部均可看到清楚的有效反射波,且有效反射波的能量较强;在单炮记录上初至波也清晰可见,为后续利用初至波进行层析成像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原始记录中初至波比较平缓,静校正量较小。利用Focus地震反射资料处理软件对深地震反射资料进行了精细处理。为了得到较高质量的地震剖面,采用的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主要包括一维时变滤波和二维滤波的串联滤波、层析静校正、剩余静校正、正常时差校正(NMO)、反褶积、倾角时差校正、共中心点(CMP)叠加、叠后去噪和叠后偏移等。
图2 兰聊断裂附近的深地震反射单炮记录Fig.2 The common-shot gathers of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near the Lanliao fault zone.
2.2 速度分析和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
地震波速度对获得反射波的空间位置和界面埋深至关重要,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在进行深地震反射数据处理时发现,在速度扫描过程中,地壳深部反射波速度谱具有较高的离散度,用反射波速度扫描的方法难以确定合理的叠加速度。因此,在进行资料处理时,我们将速度扫描和速度分析与菏泽—林州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结构资料(张成科等,1994;任青芳等,1998)相结合,以确定地壳相应深度上的叠加速度。
初至波层析反演是一种高精度的反演方法,它可以利用地震波射线的走时和路径反演出介质相应的速度结构。由于初至波的能量往往比较强,较易识别,也比较容易追踪,利用初至波走时信息反演近地表速度结构是比较有效且可靠的一种方式(杨文采等,1993;罗省贤等,2004;金溪,2010;秦晶晶等,2020)。本文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利用Tomodel近地表建模和校正软件对深地震反射共炮点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信息进行处理,获得了沿剖面浅部不同深度的速度分布图像。
本次研究使用的地震波速度通过初至波层析成像和反射波速度分析并结合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获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地震反射剖面图像的信噪比较高,为后续的地壳结构和构造特征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图3 a 初至波射线路径;b 基底速度结构Fig.3 Ray paths of first-arrival waves(a)an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b).Fp1濮城断裂;Fp2长垣断裂;Fp3卫西断裂;Fp4-1、Fp4-2 兰聊断裂;Fp5 固城-梁庄断裂
3 地壳结构与构造特征
3.1 P波速度结构揭示的构造特征
通过对深地震反射资料中大量的初至波信息进行初至波层析成像处理,得到基底速度结构图和初至波射线路径分布图,如图3 所示。由初至波射线路径图(图3a)可以看出,初至波射线的分布密度较大,说明初至波射线能够有效覆盖剖面的基底结构,反演结果相对而言较为可靠。
研究区内浅层P波速度的分布特征和基底展布形态在P波速度结构剖面(图3b)上十分清晰。P波速度沿剖面的变化非常剧烈,基底面呈现出隆起、凹陷和隆起交替相间的变化特征。以兰聊断裂(Fp4-1、Fp4-2)为界,断裂东、西两侧显示出明显的P波速度差异。断裂以西的凹陷区沉积盖层厚度较大,最厚约4000m,其内的P波速度整体表现为低速特征,为1.5~4.0km/s,且基底面西部缓倾、向E逐渐加深,后陡然抬升;在低速凹陷内,剖面浅部的P波速度出现突变,表明相应位置处存在断层。在断裂东侧的隆起区,沉积盖层的厚度较盆地内大幅度减薄,约为1000m,其下为P波速度>5.0km/s的高速层。
从图3 所示的速度结构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兰聊断裂(Fp4-1、Fp4-2)是东濮凹陷的东边界断裂,该断裂西侧的速度明显低于断裂东侧的速度,指示断裂两侧近地表介质的属性差异较为明显。西侧介质较为松散,地层较新;东侧岩石胶结密实,地层较老。在断裂以西的凹陷区还发育了其他断裂,这些断裂与兰聊断裂共同影响和控制了该区沉积盖层厚度以及基底的展布特征,且断裂活动对盆地的沉积、形成演化、构造的发育以及构造格局的展布起着主导作用。
3.2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壳构造特征
从本次探测获得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可以看出,不同深度的地层反射波组信息十分丰富,信噪比较高,地质现象清晰。地壳结构横向上以断裂为界,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上地壳浅部构造发育,下地壳构造相对简单(图4)。新近系和第四系在深地震反射时间剖面上表现为近平行的反射波组特征,其岩性和厚度基本不受断裂的控制和影响,并覆盖了整个地区,包括凹陷和相邻的凸起。兰聊断裂为该区中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是控制断裂西侧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边界断裂。
图4 深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和解释结果Fig.4 Time s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Fp1 濮城断裂;Fp2 长垣断裂;Fp3 卫西断裂;Fp4-1、Fp4-2 兰聊断裂;Fp5 固城-梁庄断裂;FD1、FD2 地壳深断裂;Tg 基底反射波
3.2.1 地壳结构特征
由图4(横坐标为测线桩号,单位为km)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剖面双程旅行时TWT 5.0s以浅可以看到多组明显的倾斜或近水平的反射同相轴,其中主要以基底反射波Tg为界。在Tg反射波以浅,剖面的反射波组能量较强,同相轴横向分段且连续性较好,构造形态清晰,不同界面的起伏变化特征明显,地壳浅部这套反射层具有典型的沉积层反射波组特征,可能代表了自古生代以来不同时期的沉积岩系。在剖面桩号11.4km以西以及53.37km以东,上地壳反射波组以横向连续性较好、反射能量较强的近水平强反射为主,对应于新近纪地层底界,直接覆盖在古老的基岩之上。在剖面桩号11.4~53.37km之间,上地壳反射波组的特征与两侧明显不同,可以看出,该区段为明显的沉积凹陷区,呈典型的“箕状”盆地结构,地层反射界面向E倾斜,埋深西浅东深,盆地东、西两边界明显受到断裂的影响与控制。
基底反射波Tg在深地震反射剖面上的起伏变化反映了剖面经过地段的沉积盖层厚度及横向岩性的变化。在剖面东、西两侧,基底反射波Tg位于TWT 1.0s附近,埋深约为1.27km;在剖面中段(剖面桩号11.4~53.37km之间),基底反射波Tg自西向东逐渐加深,呈现出西浅东深的坡状,在桩号约45.52km处达到最深,其最大深度约为7.2km。在上地壳内部,基底反射波Tg以下,地震剖面上的反射震相表现为少量的反射能量较弱、横向延续时间较短、或弧状或倾斜的不规则反射同相轴,推测该部分地壳物质可能为前寒武纪、元古代及其以前的变质岩系,说明这部分地壳结构具有“反射透明”性,与剖面单炮记录特征一致。分析认为,这类变质岩体可能波速高但波阻抗差异比较小,因此通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能量较弱、连续性较差的短小反射。
从深地震反射剖面可以看出,与上地壳相比,下地壳反射结构相对简单,整体上以反射能量较强、延续时间较短的弧状反射为主。上地壳和下地壳内具有完全不同的反射波场特征,表明上、下地壳是解耦的,上地壳可能为脆性变形区,下地壳可能为韧性变形区。在剖面双程到时TWT 10.4~11.4s之间,剖面上揭示了一组横向上分段连续、纵向上持续时间为0.3~0.8s(厚约0.92~2.44km)的强反射条带,该强反射条带为来自莫霍面的反射。按该区地壳平均速度为6.1km/s计算(张成科等,1994;任青芳等,1998;王光杰等,2007;李松林等,2011;刘保金等,2012),该处的莫霍面埋深为31.7~34.8km。该区莫霍面反射带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宽度、叠层状的强反射波组组成,且持续一段时间,而非单一的反射波组。因此,该区的莫霍面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壳幔过渡带,而不是一个尖锐的一级间断面。李松林等(2011)对诸城—宜川人工地震折射、宽角反射剖面资料的研究表明,在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克拉通东部区域,莫霍面的反射震相PmP震相具有模糊不清、振幅弱、波的延续时间长等特征,推测太行山以东的莫霍面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个尖锐的间断面,而是一个复杂的过渡带,这个结论与本次研究的结果较为一致。
在兰聊断裂(Fp4-1、Fp4-2)下方深部的莫霍面反射波组能量明显变弱,与两侧的莫霍面反射波组特征明显不同,暗示此处可能存在断裂,结合下地壳的弧状反射特征,推测此处可能是上地幔软流圈热物质上涌的通道。
3.2.2 断裂构造特征
图4 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了兰聊断裂及其他相关断裂的地表位置、深部几何形态以及规模,现分别描述如下。
(1)兰聊断裂(Fp4-1、Fp4-2)
位于深地震反射剖面的西端,在浅部由2条分支断裂Fp4-1和Fp4-2组成,上断点分别位于桩号约48km和53.3km处,为向NW倾斜的正断层,均向上错断了新近系底界,向下切割了基底反射波Tg。从近地表层析速度结构(图3b)和剖面波组特征来看,兰聊断裂上、下两盘介质速度和反射波场特征的差异显著,反映了该断裂东、西两侧地块构造和介质特性的明显不同。断裂东侧Tg反射波组之下反射波能量较弱,反射界面稀疏,意味着该区段岩石较为破碎或波阻抗差异不明显,变质结晶程度较高;断裂西侧呈现了多组向断面倾斜的叠层状强反射,指示了该区段介质波阻抗差异较大,不同时期的地层沉积较为丰富。
从剖面反射波组特征来看,兰聊断裂是箕状沉积凹陷的主控边界断裂。在本区内该断裂的下盘基本缺失古近系,新近系直接覆盖于老地层之上,且老地层产状平缓,反映了在箕状凹陷古近系充填过程中,该断裂下盘断块处于相对稳定或整体抬升的剥蚀状态。兰聊断裂总体表现为铲式正断层,可以看到其上盘还发育2条同向倾斜错断基底的正断层,一起构成了多米诺式的半地堑系统。
为了准确确定兰聊断裂在近地表的位置和向上延伸状况,在濮阳市范县陈庄乡和范县南分别布设了1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将这2条测线重合的部分拼接起来,形成了1条横跨兰聊断裂的浅层反射地震剖面(测线位置见图1,FXN和CZX)。如图5 所示,该浅层地震反射剖面上揭示了2分支断裂在浅部的构造特征。断裂Fp4-1向上错断第四系底界,上断点埋深约为88m,为视倾向W的正断层;断裂Fp4-2向上错断新近系底界,上断点埋深约为783m,为视倾向W的正断层。这2个分支断裂的形态及向上延伸情况与深地震反射剖面的结果一致。
图5 跨兰聊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时间剖面Fig.5 Stacked time section of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across Lanliao Fault.Fp4-1、Fp4-2 兰聊断裂;Q 第四系;N 新近系;TQ第四系底界;TN新近系底界
(2)长垣断裂Fp2(马寨断裂)
在深地震反射剖面中部,断裂Fp2位于剖面桩号约29.43km处,为视倾向E的正断层,错断了新近系底界,与断裂Fp3相交于TWT 3.0s处,该断裂在空间位置上对应于长垣断裂带(马寨断裂)。从近地表速度结构(图3b)可以看出,该断裂西侧的速度界面以斜坡方式向东侧缓倾,断裂Fp2和Fp3之间为低速异常区段。从剖面反射波组特征来看,长垣断裂的上升盘为自西向东缓倾的单斜带,基底深度较浅,下降盘基底埋藏较深。
(3)固城-梁庄断裂Fp5
在剖面西端解释了1条断裂Fp5,上断点位于剖面桩号约10.95km处,为视倾向E的正断层,向上错断了基底反射Tg,并向上延伸,但无法确定其向上的具体情况。从断裂在地面投影位置和倾向来看,断裂Fp5与固城-梁庄断裂的位置相近,性质形态一致,因此,Fp5应为固城-梁庄断裂在剖面浅部的表现。
在图4 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尽管可以看到固城-梁庄断裂Fp5存在的迹象,但该断裂向上延伸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为了确定该断裂的位置和向上延伸状况,跨固城-梁庄断裂完成了1条浅层地震测线(图1 中的MZQ)。图6 所示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固城-梁庄断裂Fp5是视倾向E的正断层,向上错断了新近系底界,可分辨上断点埋深约为957m。
图6 跨固城-梁庄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时间剖面Fig.6 Stacked time section of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across Gucheng-Liangzhuang Fault.Fp5 固城-梁庄断裂;Q 第四系;N 新近系;O 奥陶系;TQ第四系底界;TN新近系底界
(4)卫西断裂Fp3和濮城断裂Fp1
断裂Fp3位于剖面桩号35.58km附近,向下于TWT 3.0s处与长垣断裂Fp2相交,呈“Y”字形结构,为视倾向W的正断层,从断裂在剖面中的位置及倾向来看,认为该断裂对应于卫西断裂。断裂Fp1位于剖面桩号40.23km附近,为视倾向W的正断层,结合断裂形态以及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断裂与濮城断裂位置相近,性质形态一致,因此,断裂Fp1应为濮城断裂在剖面浅部的表现。
断裂Fp3和Fp1均位于箕状凹陷内,在近地表速度反演结果(图3b)中,断裂Fp3和Fp1之间夹持高速异常区,可能为由卫西断裂和濮城断裂共同控制的位于凹陷中的小凸起。
(5)地壳深断裂FD1、FD2
地壳深断裂FD1和FD2分别位于剖面桩号37km和53km附近,均明显错断了莫霍面,延入上地幔顶部。位于兰聊断裂下方的断裂FD1和FD2之间的莫霍面反射波组能量明显减弱,与地壳两侧连续性较好、反射能量较强的波组特征明显不同,剖面单炮记录也清晰地反映出这一特征。
上地幔软流物质沿深大断裂形成的通道向地壳内部侵入,在冷却过程中,软流物质与围岩之间的密度和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下地壳中的一个个弧状反射。
4 主要结果与讨论
本次深地震反射剖面清晰地揭示了兰聊断裂带中南段及其邻区的深部精细结构、断裂特征和构造样式等,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兰聊断裂带中南段的断裂活动性、深部结构特征以及孕震环境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依据。
(1)深地震反射剖面经过地区的上地壳结构以基底反射波Tg为界,反射波组显示为上、下分带的特征;在剖面桩号11.4~53.37km之间,反射界面呈现出西浅东深的形态特征,表现为“箕状”的沉积凹陷结构,而在剖面东、西两端,主要以近水平的连续性较好的强反射波组为主,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古生界奥陶系或更古老的地层之上;基底反射波与上、下地壳分界面之间具有反射透明的地壳特征。下地壳内以反射能量较强、延续时间较短的弧状反射为主。地壳中拱弧状反射的出现主要与幔源岩浆的活动有关,多出现在大地热流值较高的地区(杨文采等,2005)。已有的研究认为,该区在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生过多次软流圈热物质上涌(漆家福等,1995;郭慧丽等,2011)。上、下地壳不同的反射波场特征表明,该区上地壳是脆性的,下地壳为韧性区。
(2)兰聊断裂带中南段的莫霍面埋深为31.7~34.8km,显示为横向上分段连续、纵向上持续时间0.3~0.8s(厚约0.92~2.44km)的强反射条带,是一个经过地质变形且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带,而不是尖锐的一级间断面,这与李松林等(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断裂带内存在2条错断莫霍面的深大断裂FD1和FD2,2条深大断裂之间莫霍面的反射能量明显弱于两侧,可能形成了一个高温物质从上地幔入侵地壳的通道。
(3)从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反射波组特征来看,上地壳内断裂构造相对较为发育。兰聊断裂(Fp4-1、Fp4-2)是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条边界断裂,控制“箕状”沉积凹陷的形成和演化,对凹陷内古近系的充填起到了边界断层的作用。兰聊断裂上盘发育濮城断裂Fp1和卫西断裂Fp3,是与兰聊断裂同向的基底正断层,控制了凹陷内部的构造格局。濮城断裂Fp1、卫西断裂Fp3与兰聊断裂共同构成多米诺式断层系统,使兰聊断裂西侧凹陷基底总体上向SEE倾斜。此外,兰聊断裂上盘还发育了反向次级正断层长垣断裂Fp2(马寨断裂),该断裂与卫西断裂Fp3相交于TWT 3.0s处。这些断裂与兰聊断裂共同控制了沉积凹陷的基本构造格局。
(4)深大断裂FD1和FD2的位置对应于兰聊断裂下方,可能是“箕状”沉积凹陷在深部的边界控制断裂,共同形成了软流圈热物质上涌的通道,从而调节了地壳内部物质的分配,使得上、下地壳反射波组的特征截然不同。
本区的深、浅构造格局受上地壳浅部断裂和错断莫霍面的深部大断裂共同控制。深大断裂(FD1、FD2)为上地幔软流物质的上涌创造了条件,而地壳浅部断裂在盆地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致谢本研究使用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若干专业技术人员辛苦劳动的成果;野外探测工作得到了濮阳市地震局、河南省地震局、项目监理组及测线经过地区各级政府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保金研究员在地震资料的解释和论文写作方面给予了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