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入画来
——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纪实

2022-09-26刘鹏飞

资源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林田湖山水河南省

□ 本刊记者 刘鹏飞

走进河南省南太行山区,记者看到,昔日的露天采坑和堆放废矿渣石的荒坡已经不见了,矿坑回填,危岩清除,山体复绿,土地平整如初……3年多来,通过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稳步实施,这里再现绿水青山的壮美画卷。

整治矿山地质环境250 处、治理河道263千米、新增林地面积65340亩、恢复新增草地15795亩、新增高标准农田29160亩……项目实施以来,河南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位谋划 分类施策

南太行地区是华北平原乃至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境而过,区内集中分布各类国家级保护区19 处。但是,该区域也是河南省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是国家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工业原材料基地,开发强度大、污染较严重,山体裸露、森林稀疏、农田污染、湿地萎缩等现实问题十分突出。

为大山“疗伤”迫在眉睫。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决扛稳政治责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宗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和修复,于2018 年10月积极向国家申报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并成功入围国家第三批试点。

据悉,项目总投资63 亿元,涵盖新乡、鹤壁、安阳、焦作、济源等5市(区)25 个县(市、区),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科技创新五大类 53 项工程 249 个子项目。

根据总体规划,河南省确定工程实施“一山脉、两流域”总体布局。“一山脉”指太行山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两流域”指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区及海河流域水源涵养区。在具体实施中,河南省按照“一区一策”方案,采取管控、修山、治水、护渠、复绿、整地、扩湿等综合性治理措施系统推进南太行地区生态治理和修复。

为统筹推进项目实施,河南省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 ,财政、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领导小组。同时,项目涉及的 5市(区)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市直部门及相关县(市、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加速推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南省坚持规划引领,积极和国家相关规划对接,探索编制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以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核心,有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先后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 将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投资保障等内容纳入法制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轨道 ,为保护和筑牢南太行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政策遵循,有力保障了项目正常开展。

统筹资金 严格管护

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浩大,资金投入巨大。为保障项目实施,河南省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先后获得中央财政基础奖补资金20 亿元;另一方面,加大省级层面统筹力度,统筹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相关资金,设立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每年预算规模 5亿元。与此同时,各地强化资金整合,坚持目标导向,加大财政统筹力度,整合相关资金,形成集聚效应,着力保障项目实施。

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方面,各地“八仙过海”,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焦作市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充分发挥资金合力,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鹤壁市按照“谁破坏、谁治理修复”原则,落实企业生态修复主体责任,督促指导河南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启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进行恢复治理,累计投入3100 万元,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386 亩,既还清了旧账,又不欠新账,不仅实现了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项目实施结束后,为加强后期管护, 发挥长期效益,河南省初步形成了“谁主管、谁负责”模式, 形成各行业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发挥好生态修复工程的长期效益。在管护期内,由施工单位负责,按照承包合同和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后期管护。管护期满后移交至项目所在地县(区)政府,由县(区)政府按照项目属性指定相关部门归口管理。同时, 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田、山、林)长制,压实各级政府和各管理部门责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实现了全方位、 全覆盖、无缝隙监管。

多方共赢 效益显著

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成功实施极大修复了受损的生态系统, 切实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保护了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明显提升了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持续巩固了太行山生态屏障,有力保障了华北平原、京津冀周边的生态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确保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助推大气污染防治、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效益显著。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提高林种结构合理性,丰富林地景观类型,更好发挥森林吸尘、固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作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矿区地貌景观,减轻对土地及地下水资源压迫,改善矿区及周边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地表植被结构,降低地表径流冲刷,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有效提高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抑制扬尘,降低京津冀雾霾程度;打造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提升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大丰富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障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保护体系和生存环境,使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下降得到遏制,建立林业灾害防御体系,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保障区域内生物安全。

社会效益突出。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高基本农田比例,增加可利用土地,为林地、耕地“占补平衡”和城市发展用地提供后备资源;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能力,有益于矿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安定,减轻了矿区地质环境恶化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水资源的正常运送提供了条件,有效改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受水区水源条件,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饮水安全问题,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为增加。

经济效益凸显。通过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环境修复、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旅游”“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模式,通过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种养业,为当地农民致富创造新的机会,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焦作市博爱县南太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危岩清理、挖填方、地表整形、覆土、栽植经济林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土地资源利用价值,完成山楂、冬枣、苹果、石榴、李子树等果树栽种6.7万株,预计每年可为当地居民增加收入200 余万元;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通过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在修复的矿区种植应雪黄梨438 亩,预计每年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1000 余万元。生态修复项目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实现了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的“共赢”。

修复南太行,绘就山水图。如今的南太行,到处生机盎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在景中游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南太行探索统筹推进国土开发、保护与治理的新模式,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先行示范区,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树立了典范。

猜你喜欢

林田湖山水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爱在一湖山水间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