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医德文化纳入医学生临床实习的研究*

2022-09-26刘新华童桂芳徐云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医德医患医学生

刘新华 童桂芳 彭 毓 徐云芳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江西 南昌 330006)

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行业,随着社会物质文明迅猛发展,以及医学事业发展的国际化,人们对生活品质、身心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当今的医务工作者不仅应该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优秀的人格品质。

然而近年来,频发的恶性伤医事件导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高等医学院校应探讨如何培养兼具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医学生[1],医学生是我国医疗行业的后备军,是祖国未来卫生事业的主力军,除了对医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思想品质及医德教育也不容缺失。

医患矛盾存在的原因极其复杂,对医务人员自身来说职业素质的提升是关键环节,而基本的医德品质的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医学发展的绊脚石,也严重影响高考学子报考医学院校的积极性,而正在医学院校辛苦钻研医学科学知识的本科生、研究生们,心中更是充满了困惑和怀疑,甚至因此心有所惧,望而生畏。多少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因为医疗工作的辛苦付出与回报不匹配,加上社会舆论的贬低、误解而放弃了曾经梦想的白衣天使职业,造成了我国医学人才的流失[2];反思不良医患关系的存在虽有复杂的社会因素,但医德教育不能忽视。

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重视对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忽视对医学生应付各种复杂医患关系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培养。缺少对我国传统医德文化中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理念灌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传统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医家行医施治的基本道德规范[3]。我们临床带教老师也应重视强化当代医德文化内涵教育,以进一步发扬光大我国传统医德文化文明建设。

传统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医乃仁术”为特征的医学价值观和以“大医精诚”为导向的职业价值观,构成了传统医德思想的基本内涵[3]。课题组要求参与研究的实习生认同传统文化思想,认可将传统医德文化理念纳入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中。在临床工作时运用“大医精诚、仁爱济世、勤勉慎独、反诸求已”等传统文化精髓指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好医疗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复杂的医患关系和医学伦理问题。希望通过这种培训,能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和协调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现将该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自愿原则选择40名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研究生或规培生,及他们经管的120例患者参加该研究。将参加研究的医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观察时间为研究生或规培生1年的实习期,不限制年级。

1.2 研究方法 临床实习课程讲解及临床操作实施均由同一名授课老师完成。实验组:除了遵从医院规章制度外,还要以“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为主的传统医德思想作为行为指南,贯穿于接诊患者、医患沟通、术前谈话、手术实施、术后观察等医疗行为中。组织实验组搜集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传统医德文化知识,要求背诵经典名句,便于学以致用,开展临床实习工作。对照组:20名实习生遵从医院规章制度,采用传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1.3 教学评价

1.3.1 医德言行评分 根据传统医德文化内涵制成《医德言行规范表》(学生用),且百分制计分。2组实习生每做到一条就在相应的表格中打勾,记录分值。见表1。

表1 医德言行规范评分表(学生用)

1.3.2 医德、医患关系满意度评分 随机抽取实验组、对照组经管的住院患者120例,其中每个实习生抽取3例患者。在出院时,给予120例患者一张关于《医德、医患关系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患者用),对2组实习生的行为进行打分。见表2。

表2 医德、医患关系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患者用)

2 结果

2.1 医德言行评分 对2组实习生医德言行进行评分,实验组(92.10±2.99)分,对照组(89.35±1.87)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0,P<0.05)。

2.2 医德、医患关系满意度评分 通过问卷、随访,实验组的患者诊疗过程的愉悦感、舒适感高于对照组。2组实习生经管的患者都没出现大的医患纠纷,对照组3名实习生与患者有言语上误解,解释后误会消除。对2组实习生经管患者进行医患关系满意度调查,实验组(92.98±2.88)分,对照组(88.68±2.04)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7,P<0.05 )。

通过患者《医德、医患关系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问卷,对照组经管的3例患者写下相关评价及需改进之处,如他们希望医生态度好点,多花一点时间与患者交流,耐心听取患者诉求等。通过问卷过程可了解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就医舒适度如何及有关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对我们的医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有何想法与患者进行了及时的沟通,经解释消除了工作中的误会。每张问卷经过实习生们讨论分析评估后,对工作方法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及时清除医患矛盾的隐患。

2.3 实验组对传统医德思想融于临床工作的体会 实验组实习生认为友善的言语与行为首先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是互信的基础。16名实习生认为对临床工作中患者的各种误解极不满意,学会应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深刻反省自身因素,从自身找原因,能改善与患者的关系。14名实习生认为用传统医德思想文化作为行为规范标准,可以潜在地提高抗委屈、抗不良习气及风气能力。实验组实习生普遍认为,有传统医德文化思想做指导,规范自身言行,可以提升自身素养。“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更是缓解医患矛盾的利器,使我们碰到问题,总是从自身反省,对工作及患者的抱怨明显减少,工作的态度及热情有所改善。

3 结论

将传统医德文化融入医学生临床实习医疗工作中,用至诚心对待患者,设身处地考虑其境况,与患者良好互动,提高了医学生与患者沟通、协调能力。医院的规章制度加传统医德思想作为准绳可提升其在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可明显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传统医德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对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养有裨益,有助于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讨论

4.1 现代医德提升的重要性 1977年美国恩格尔提出现代医学模式应从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是医学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医务人员在给患者治疗时,要考虑患者是集各种社会关系存在的、有复杂心理活动能力的生物个体。医生不只是医生理的“病”,而是要使其成为心理健康 “人”。健康包括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生理病的治疗效果与医疗技术水平有关,但心理病的治疗与医务人员的耐心和内在道德修养,即医德有密切关联。

当今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效益及利己主义的影响,充斥着资本主义的利益原则,道德的底线被不断挑战,医疗行业也同样受到侵蚀。医疗卫生行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的行业,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是众多社会敏感问题的核心,是衡量社会文明发展标志之一。医务人员作为社会医疗服务行业的执行群体,既要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又要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能,在处理好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关系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如何遵守医生职业道德准则,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大化。

当今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优秀的人格品质。西方的医德教育经常提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但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道德他律。而中国以儒家与道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国哲学更倾向于确立一种道德自律原则[4]。因此,卫生医疗行业应重视医德医风建设,有必要溯本求源重塑中国传统医学之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5]。

4.2 优秀传统医德文化对现代医德人文精神进行补充 “医乃仁术”也是中国医德的宝贵传统[6]。以“仁爱”为思想核心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宋朝林逋在《省心录》中强调:“无恒德者,不可以做医”,明代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曾强调医家须“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提到:“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要求医者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否则误人之生命,误己之名声。这样“德有伤,贻亲羞”会使家族及祖宗蒙羞。古代医家认为医学是一门“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科学技术[7],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提到:“医者,生人之术也”[8]。我们医学生选择医疗行业的初心一定是想给患者解决病痛、救人性命,而不是以挣钱为目的。医学生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有良知的从医者,必须把广大患者的利益置于首位。推己及人,痛患者之痛,对患者应该富有同情心、仁慈心、大爱的心。晋代杨泉《物理论·论医》中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9]。否则就不值得患者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其更不能胜任医生这个神圣之职。

古代医家强调的“仁术”,还表现在对待患者当一视同仁,提倡“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述有“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如《后汉书·方术列传》称:“仁爱不矜,虽贫贱斯养,必尽其心力”。明代儒医李梴在《医学入门》认为:“治病既愈,亦医家分内事也。纵守清素,藉此治生,亦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可见从医者,不应有名闻禄养、功利之心,不论患者身份、地位如何,不论富贵、贫贱、聪明、愚蠢、年老长幼均要平等对治。在用药方面,应因病施药,秉持“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4.3 传统医德文化有益于培养医学生敬业精神 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炎帝始味草木之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到唐朝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孙思邈还曾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他描述:“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且告诫自己,行医时务必做到“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己可以自信,而不杀人矣”[9]。唐《褚氏遗书》:“师有良医,因言而识变。观省旧典,假筌以求鱼,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则何愧于古人”。汉朝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要求行医者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可见古代精湛的医术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是靠总结前人经验、长期苦心钻研修炼而成的。

我们要像古时医家一样对待患者,以真诚心治病救人,重义轻利。“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对患者的病有感同身受的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救人应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切忌 “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4.4 用传统医德文化培养医学生的自律性 常自省 学会医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中就有这样的阐述:“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则事必济而功必著矣。若不能正己,则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则岂能愈疾!”宋代刘昉曾言:“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未医彼病,先医我心”。李梴认为:“治病既愈,亦医家分内事”。行医者需正己利人,应具有慎独精神,《礼记·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从细小隐微处可看出医者的职业素养。

现代医务人员如能效仿古人,在行医时用仁爱之心,平等施治,重义轻利,精准用药,用《孟子·离娄上》所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态度对待患者,推己及人,爱屋及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遵照现代医疗伦理的框架下,一定可以更好地处理好复杂的医患关系,以构建美好和谐的医疗环境。

总之,我国传统医学宝库博大精深,历代医家编著的医论、医话等古典医籍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医学伦理思想。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而动荡年代的洗礼,其“医乃仁术”的核心价值观不会因新时代变迁受到浸染。传统医德核心思想“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仍是现代医德教育的宝贵财富。有调查表明,85.62%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可改善当代中国医患关系;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仁爱精神、完善人格品质[1]。本研究将中国传统医德文化教育纳入当代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希望我辈医务人员能够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医德文化,将其精华融入临床工作中,为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国家卫生事业打好基础。

追求真诚、善良、仁爱、平等是人类的初心,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医务人员不忘初心地为患者服务,沉淀了数千年的传统医德思想“医乃仁术”一定是医患关系的润滑剂,可以帮助化解工作中的诸多不协调部分和困境,有助于我国医疗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课题组将扩大医患研究对象范围,进一步佐证我国传统医德思想文化仍是现代医德医风道德建设内涵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希冀传统医德思想文化在不久将来能纳入医学高校教育中,为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医疗后备军提供新的模式。

猜你喜欢

医德医患医学生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