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属植物野生资源白粉病抗性鉴定
2022-09-26宋建国王海波孙炳娈王洪鹏韩晓艳
宋建国,王海波,孙炳娈,王洪鹏,韩晓艳
(1.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山东 东营 257000;2.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山东 东营 257000;3.山东阳光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山东 东营 257000)
0 引言
当前情况下,在我国广大区域之内,广泛生长着各式各样的蔷薇属植物以及野生资源,在相关工作人员认真研究蔷薇属植物野生资源白粉病抗病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不同蔷薇属植物的实际抗病情况以及具体的抗病性能,结合我国蔷薇属中野生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实际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采取专业的研究仪器以及具体研究形式,判断我国境内蔷薇属植物益生菌白粉病的具体抗性以及相关科学实验的实际工作形式及鉴定模式。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科学实验所选取的蔷薇属植物材料均来自于我国境内的相应蔷薇属植物,具体选择了芹叶组、蔷薇组、桂味组、月季组、合柱组、木香组、金樱子组、小叶组和硕苞组等蔷薇属植物(共计选取100 株蔷薇属植物),随后采取统计学随机抽签的形式,将这100 株蔷薇属植物随机划分为田间鉴定组与离体鉴定组,每一组内部固定为50 株蔷薇属植物。在本次科学实验环节中,所选取的白粉病病菌均源自于农业科学院蔷薇属植物种植区域内部的自然菌种,或者是来自于农业科学院内部蔷薇属植物研究室内部的研究菌种,将这100株蔷薇属植物进行平均划分,在田间鉴定组与离体鉴定组之中,均存在同类型、同数量蔷薇属植物以及相应检查样本[1]。
1.2 方法
由于本次科学实验环节之中,将具体的蔷薇属植株划分为田间鉴定组与离体鉴定组,所采取的科学实验研究形式以及白粉病菌种研究形式存在相关差异。因此,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需要将本次蔷薇属直出依照田间鉴定组与离体鉴定组的组别,划分为两种不同的鉴定形式,蔷薇属植物野生资源白粉病抗性鉴定方法如下。
1.2.1 蔷薇属植物白粉病抗性离体鉴定(离体鉴定组)方法分析
在本次科学研究环节之中,蔷薇属植物白粉病抗性离体鉴定方法主要需要相关负责人员选取健康、无病的蔷薇属植物新鲜叶片,及时清理新鲜的叶表面灰尘以及各式各样的杂物,及时吸干新鲜叶片表面水分以及其他分泌物,将所采取的各类新鲜叶片及时放置于培养皿中,随后由专业工作人员选取新鲜的白粉病菌孢子准确均匀地洒落至蔷薇属植物新鲜叶片表面,洒落过程中需要保证白粉菌孢子可以直接粘附在蔷薇属植物新鲜叶片表面,避免白粉菌孢子随风飘散,出现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在实际操作环节中,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技术操作人员必须严格监控白粉病菌孢子的实际洒落情况以及具体的扩散情况,必须要严格监控白粉病菌孢子的洒落位置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数量,合理控制每一片蔷薇属植物新鲜叶片表面白粉病菌孢子的实际数量。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蔷薇属植株的新鲜叶片正面朝上,放置在经过灭菌处理的培养皿之中,随后需要快速调整蔷薇属植株新鲜叶片的具体位置固定新鲜叶片位置之后,则需要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及时检查新鲜叶片表面的白粉病菌孢子生长情况,可以添加适量灭菌水作为培养用水,以便帮助白粉病菌孢子可以正常生长与繁殖,如果工作人员以及技术操作人员决定在蔷薇属植株新鲜叶片下部放置相应培养水以及无菌水,则需要在叶片下再放一张滤纸,防止叶片漂动与浮动,同时也需要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定期检查滤纸的实际情况,定期检查蔷薇属植株新鲜叶片是否出现漂动与浮动问题。其次,由工作人员使用封口膜将培养皿进行密封处理,之后放置于20℃的恒温箱之中,工作人员需要合理控制光照时长以及光照强度,随后进一步研究培养皿之中蔷薇属植物叶片的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光照强度需要控制在3000l 左右,光照时长需要控制在每天16h 左右,在恒温箱之中放置七天之后,检查蔷薇属植株新鲜叶片的实际感染情况以及白粉病菌孢子生长情况[2]。
1.2.2 蔷薇属植物白粉病抗性田间鉴定(田间鉴定组)方法分析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蔷薇属植物种植与大棚内部,结合大棚内部的实际温度以及光照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处理,等待蔷薇属植株幼苗定植之后研究蔷薇属植物幼苗的生长情况以及发育情况,在蔷薇属幼苗定植之后3~5d 之内,快速判断蔷薇属植株幼苗的成活率,使用蔷薇属植物接种方式,快速采集白粉病菌孢子,随后使用专业检验仪器以及孢子收集装置和收集各式各样的白粉病菌孢子,合理储存白粉病菌孢子。其次,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白粉病菌孢子配置成相关悬浮液,每1mL 悬浮液之中需要含有1000 个白粉病菌孢子,最多不宜超过2000 个,随后使用喷雾法将白粉病菌孢子悬浮液喷洒在蔷薇属植株新鲜叶片表面,在喷洒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喷洒剂量,每棵蔷薇属植株喷洒1mL 左右悬浮液即可。喷洒量过多有可能会导致白粉病菌孢子过量繁殖,无法控制实验操作结果。在此之后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技术操作人员随即使用塑料薄膜覆盖蔷薇属植株新鲜叶片表面,以便保证新鲜叶片可以正常接受光照,恒温保湿24h 之后,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将塑料薄膜去除,随后开展日常的水肥管理工作,以便保证蔷薇属植株可以正常生长发育。
1.2.3 蔷薇属植物感染白粉病菌孢子情况调查
由专业工作人员定期进入实验操作空间内部快速检查田间鉴定组与离体鉴定组的内部蔷薇属植物感染白粉病菌孢子具体情况以及实际的感染过程,具体感染标准以及评价标准如下:0 级∶蔷薇属植物新鲜叶片表面并未出现明显病斑,也并未出现任何感染情况以及典型感染症状;1 级∶蔷薇属植物新鲜叶片表面出现细小病斑,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病斑的实际数量不多;2级:蔷薇属植物叶片表面出现小面积并班,出现稀薄菌丝,可以明显观察到蔷薇属植物叶片表面的感染情况以及白粉病菌孢子扩散情况;3 级:蔷薇属植物新鲜叶片表面已经出现大面积病斑大约有1/2 的叶片已经出现明显菌丝,菌丝量中等;4 级∶蔷薇属植物新鲜叶片表面出现较大面积病斑,叶片4/3 以上面积已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感染情况,菌丝非常浓密,已经产生大量白粉病菌孢子[3]。
1.2.4 蔷薇属植株新鲜叶片白粉病菌孢子抗性划分标准与评价标准分析
在本次科学研究工作之中,相应地抗性划分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主要结合蔷薇属植株新鲜叶片白粉病菌孢子的感染情况进行合理研究与划分,采用相对抗病性分析方式,针对于蔷薇属植株新鲜叶片表面的白粉病菌孢子数量划分抗病程度,具体划分标准与类型如下:病菌免疫、病菌高度抗性、病菌中度抗性、病菌中度感染、病菌高度感染。蔷薇属植株新鲜叶片的实际抗病指数可以划分为1.00、0.80~0.99、0.40~0.79、0.20~0.39和0.20 以下诸多标准。
2 结果
在100 份蔷薇属植株野生资源样例之中,其中包含6 个白粉病免疫蔷薇属物种,相对抗性指数均为1,白粉病免疫蔷薇属物种为玫瑰花、野蔷薇、布兰达蔷薇、鲍里索娃蔷薇、捷克蔷薇、腺齿蔷薇。白粉病高度抗性蔷薇属物种8 个,相对抗性指数在0.80~0.96 之间,分别为:内华达矮蔷薇、伊比利亚蔷薇、葡萄牙蔷薇、杜氏蔷薇、大花白木香、重齿蔷薇、金樱子、小果蔷薇。白粉病中度抗性蔷薇属物种四个,相对抗性指数在0.49~0.79 之间,分别为:英伦蔷薇、番红蔷薇、布鲁诺尼蔷薇、加迪维亚蔷薇。白粉病中度感染蔷薇属物种3 个,相对抗性指数在0.20~0.32 之间,分别为:达吉尼卡蔷薇、西北蔷薇、月季花。白粉病重度感染蔷薇属物种6个,相对抗性指数在0.03~0.15 之间,分别为弯刺蔷薇、硕苞蔷薇、缫丝花、亨蒂卡蔷薇、突厥蔷薇、山刺玫。在全部100 株蔷薇属物种之中,实际的抗病情况以及抗病指数如表1 所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蔷薇属野生资源白粉病鉴定结果比较 单位:n/%
3 结论
在我国境内原产蔷薇属植物95 种,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共有317 种蔷薇属植物,其中包含各式各样的蔷薇属植物类型,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境内蔷薇属野生资源白粉病抗性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的抗病元素,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着重开展技术研究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针对于我国境内各式各样的蔷薇属植物进行合理研究与分析,及时采取蔷薇属植物叶片样本进行合理检验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观察之后,可以发现,无论是在田间鉴定组与离体鉴定组中,蔷薇属植物在实际生长以及发育等诸多环节中,均有可能会遭受白粉病菌孢子的侵袭与影响,此类影响无法避免,这主要是由于在蔷薇属植株日常生长环节之中,空气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白粉病菌孢子以及其他类型的病菌孢子,白粉病菌孢子颗粒较小、数量较多,可以随风飘散,白粉病属于花卉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特殊植物疾病,可以直接危害植物的叶片、花茎、叶柄等部位,在花卉以及相应植物遭受白粉病之后,有可能会在叶片表面浮现出大量白粉以及白粉病菌菌丝,可能会严重影响花卉以及植株的正常生长与发育,有可能会导致花卉逐渐枯萎,最终死亡。在本次科学研究环节之中,主要结合一部分特定蔷薇属物种进行合理研究与分析,由于检验技术以及检验方法尚未发展至完全阶段,检验范围有限,并不能够将共计317 种蔷薇属物种进行合理检验与分析,能够选取典型性物种进行技术检验[4]。
白粉病菌与其他类型的植物病菌繁衍类型大致相同,空气温度或者是室内温度达到18~30℃,空气相对湿度大约在55%~80%,白粉病菌孢子便可以大量繁殖,如果此时室内空间以及花卉生长空间较为闷热,则更容易出现白粉病。等待一段时间之后,白粉病菌孢子成熟,便可以随风飘散,严重影响花卉的正常生长。
当前情况下,蔷薇属物种可能会在生长初期阶段以及开花阶段出现较为复杂的白粉病,在实际生产环节之中,可以使用化学防治的手段,合理控制白粉病。但是,此类化学防治手段有可能会对周围土壤环境以及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与破坏。面对此种情况,近年来,我国相关研发团队以及技术操作人员针对白粉病菌的实际传播途径以及扩散途径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发现,通过物种杂交的形式,可以有效提升蔷薇属物种的抗病性能,在本次研究环节之中,一部分杂交蔷薇属物种已经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抗病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