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黄埔区马拉松节点景观植物配置探析

2022-09-26陈林

花卉 2022年18期
关键词:黄埔区造景马拉松赛

陈林

(广州市黄埔区绿化和公园管理中心,广东 广州 510700)

0 引言

马拉松作为新时代最受热捧的体育项目之一,广受到全民热爱[1-3];其赛道全程42.1950km,以环城道路作为线路设计,结合当地景观比如途径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迹建筑以及人为设计的景观,可提升赛道魅力,同时也增加了文化宣传。广州市黄埔区,作为广州东部经济-科技产业发展重要区域,具有丰富的地域历史、生态文化;黄埔马拉松赛事自2017 年开始举办;至2020 年,赛道以文化-经济-科技-生态-教育主线展示“一岸双轴三片”城市发展空间与城市形象。

马拉松属于关注健康与和谐关怀的运动,对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重要;并且城市马拉松的举办不仅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树立城市品牌,宣传城市文化,打造健康城市,也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为此,马拉松赛道选择、赛道景观、人文景观配合等也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由于马拉松运动在我国发展较晚,对环境生态、景观生态、人文和谐仍处于发展中,暂未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建设及其评价方法。其中,赛道的选择、节点景观的设计不能专注搞同一理念或纯属于城市旅游的一个噱头,更应结合当地文化底蕴特色,设计出与该城市相适应的文化。本文将通过探析总结满足马拉松赛事景观节点的可观性佳、主题性强以及民众喜爱的植物配置,优先使用本土优势植物,以符合构建生态和谐,保证赛道景观与城市文化底蕴、城市氛围相结合的和谐统一。

1 马拉松赛道景观植物配置及景观造景设计范式探究

1.1 植物配置的选择

为了呈现马拉松赛道主题景观,增加节点景观丰富度,以花境结合背景乔木配置形式增加的景观空间层次,可以充分展示植物的自然形态与种植设计的美观性,缓解参赛者的长距离的景观疲劳。为此,本文通过对2020 年黄埔马拉松全程赛道景观现场调研(从绿轴广场到知识城北门),统计并分析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配置组成。其中,以常绿植物为主,占比地被草本花卉有7 种,占比19.15%;中层灌木有25 种,占比53.19%;背景层植物有13 种,占比27.66%(表1);苏木科(Caesalpinioideae)应用种类最多,具有12 种,夹竹桃科(Apocynaceae)次之。赛道节点的植物设计中涉及前景层植物配置应按生境习性进行配置以解决了现有生态景观人造痕迹重,生物多样性匮乏,植物景观单一,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应选择符合马拉松举办时间,时花周期可达到3 个月左右的开花植物。中层灌木植物使用种类较多;整体植物景观配置分布错落有致,具有一定层次感,符合景观美学。

表1 背景乔木生活性分配占比

1.2 景观主题设定及其意象展示

城市马拉松是宣传城市文化的窗口,一个恰当的景观主题对于城市宣传和赛事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本次城市马拉松赛道规划的一个方向,不仅宣传人民对运动的健康理念与实践,也更能彰显城市文化弘扬[5-6];本文以2018 年广州黄埔区为例进行探析,结果如下:①“勇立潮头”寓意黄埔区开放浪潮,争做城市建设模范及标杆。②“奔跑的机器人”寓意正迎着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高地飞奔,焕发出智慧智能的新时代气息。③“42.195KM”以竞赛体育精神底蕴燃起全民健身热情。④“东方山水”以传承文化脉络,以山水为载体和表现对象,并且融入海绵城市生态建设理念。⑤“海纳百川”寓指黄埔区海纳百川,对人才、对事物的包容性。⑥“新兴产业科技树”展示出科学城IAB、NEM 新兴产业创新集群、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等。以上马拉松赛事景观节点主题设计,通过不同寓意传递马拉松精神及城市风貌,符合城市马拉松的精神表达方式以及马拉松全民共参与的宗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马拉松口碑的品牌力。

1.3 马拉松节点景观造景设计范式的探究

基于美学原则、功能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地域性原则下,可将马拉松节点景观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带有强烈马拉松意象的景观,如“奔跑机器人”“42.195KM”等;第二类则是能体现当地经济、科技、文化特色的景观,如“勇立潮头”“海纳百川”“探索新丝路”等。两类主题景观在马拉松赛道上互相搭配,不仅仅满足道路绿化带的生态性、功能性的要求,同时也能宣传举办城市的精神风貌以及文化底蕴。

根据黄埔区马拉松赛道调研发现,带有马拉松意象的节点景观可按植物配置、景观设计以及功能用途的不同初步分为3 种,本文将其分别命名为“标准类”“标语类”和“标记类”,3 种景观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场景。

“标准类”节点景观(图1a 和图1b),主要由模仿马拉松运动员的艺术品以及模仿马拉松跑道的景观植物两部分组成;通过两种不同色系的草本植物来完成对跑道的模拟,应用万寿菊,黄秋英等黄色系草本植物会作为模拟跑道的外层,而凤仙花,天竺葵等红色系草本植物则作为模拟跑道的内层。形成了不同色带的视觉碰撞,让观众和运动员产生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积极的感受。由于“标准类”的马拉松景观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因此可应用于公路中间的行道及道路旁边的小面积绿化中,为马拉松赛道整体增添马拉松比赛的氛围。

“标语类”节点景观(图1c),在马拉松元素的基础上增添了一段与马拉松有关的具有积极正能量的标语,所选用的植物应避免太过鲜艳繁杂,因此一般会选用木春菊,孔雀草,黄秋英等淡色系的草本植物进行配置。此类景观配置宜应用在视野相对开阔的公园绿地内,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浓厚的马拉松氛围。而且将“标语类”马拉松景观归于公园绿化的管理下也能降低此类景观的维护成本。

“标记类”节点景观(图1d),应用提示马拉松赛道路程的标记,可布置在马拉松赛道的各个路程节点上,每8km 或10km 可设置一个此类景观以提醒运动员和观众马拉松比赛的进度。由于“标记类”马拉松景观主要的功能是向运动员和观众提示马拉松赛道的路程,因此应选用具有层次感及多色系且符合景观美学的植物进行花境的配置,利用鲜艳且美丽的植物吸引运动员和观众的注意力。

图1 马拉松意象的节点景观

营造花境主要以颜色搭配为主,通过现场调研民众对不同色系花境的喜爱程度发现,调研样本数126份,约65%的观众偏好红色系花境,紫色花境次之。因此“标记类”马拉松节点景观的植物配置应以红色系植物为主,紫色系植物为辅,黄色系植物作为补充,草本花卉和中层灌木互相搭配的设计原则,在满足观众喜好的同时,也能刺激马拉松运动员的神经,带给他们成就感和满足感。马拉松节点景观造景设计范式如表2 所示。

表2 马拉松节点景观造景设计范式

2 讨论与结论

2.1 人感知需求对城市马拉松景观配置

城市马拉松是一项广受全民喜爱的健身运动,马拉松活动不仅可作为核心产业为当地政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且也可以辐射效应塑造多元产业价值链。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专家咨询以及运动员访谈方式进行各维度进行测评发现,测评模型中跑者价值感知均值都大于3.50,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与马拉松赛事对举办地城市形象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影响辐射面广;结合马拉松赛事场地的特点、运动员和观众的心理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对马拉松的场地、观众需求占比为100%,表明对场地需求及其配置也也需具备一定植物景观设计,满足设计美观性[7]。

黄埔区马拉松构建离不开对景观生态的需求和表达,景观节点“东方山水”以传承文化脉络,以山水为载体和表现对象,并且融入海绵城市生态建设的理念;也结合地域特色展示“热带风情”,传递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马拉松赛事文化不仅可提高人民群众的娱乐活动欣赏水平与兴趣、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这与吴小园等以政府治理视域下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的综合效益的评价[8]是一致的。

2.2 马拉松节点景观造景设计范式

基于美学原则、功能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地域性原则下,可将马拉松节点景观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带有强烈马拉松意象的景观,第二类则是能体现当地经济、科技、文化特色的景观。本文根据黄埔区马拉松节点景观的调研结果,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带有马拉松意象的节点景观归纳为标准类、标语类、标记类,并围绕三类马拉松节点景观的组成特点,深入的分析了各类景观的植物配置特点、适宜使用场景、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总结出适合马拉松赛事节点景观的植物造景设计范式。还通过现场调研民众对不同色系花境的喜爱程度发现,黄埔区居民以及参与马拉松比赛的游客偏好于红色系花境。为此,确定“标记类”马拉松节点景观的植物配置应遵守以红色系植物为主,紫色系植物为辅,黄色系植物作为补充,草本花卉和中层灌木互相搭配的设计原则。

本研究通过对马拉松赛事节点景观植物造景设计范式的探究不仅可提高马拉松赛事的观赏性,同时还能为将来马拉松赛道景观设计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黄埔区造景马拉松赛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黄埔区会元学校:元宵义卖助献爱心
基于水族箱造景与水草养殖探究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搜城
黄埔区
狠刹“移石造景”的歪风
广州市黄埔区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伤害防护的研究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论园林植物造景的性质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