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拼一个不辜负自己的成绩

2022-09-26文曾于里

时代邮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王燕职场毕业生

文曾于里

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季”这场大考,有人焦躁,有人观望,有人畏惧,也有人弃考。漫长的求学生涯结束,这是一场没有参考答案的毕业大考。

考试再难,我们都要认真写下每一个答案,全力去拼取一个不辜负自己的成绩。

没有哪一次就业大考是容易的

就业大考,供需两端。今年的“考试”特别难,一大原因是人才供给量激增,“考生”人数变多了。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人才供给增加,但“录取”人数没有增加,或者人才供给(“你考上了”)与需求(“你不想去这个单位”)存在错位,就必然导致两个结果:好工作更抢手了,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毕业生更多了。

王燕是一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过往每年的招聘季,各地有名的中小学会直接来学校招聘老师,但今年因为疫情原因没有来,王燕只得回老家晋江市参加中小学教师考试,可竞争异常激烈。10年前,她的表姐报考教师时的录取比例约为20:1,到今年则为60:1。

不仅是王燕,她的一些同学参加其他地方的教师考试也落选了,“大家都觉得很受挫。”她有些沮丧,也有些尴尬。她不敢相信,自己作为名校师范生,就业居然会碰壁。相比之下,王燕的父亲看得很开,“你想想,哪一代大学生是随随便便就业、随随便便成功的?你是不知道你爷爷当年考大学有多难。到了我那会儿,又赶上毕业不包分配,找工作也是一波三折。”

“史上最多毕业生”也意味着,有更多人可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要知道,上大学曾是我们的父辈梦寐以求的机会。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最后录取27万人,录取率为4.7%。换句话说,只有今天那些能考上“211”的学生,当年才有机会上大学。

那时,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996年,大学毕业不再包分配。第二年,王燕的父亲大学毕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当地的一家报社。

1999年,大学扩招,年轻人考上大学的机会变多了。2003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与上一年相比,增幅达到46%,但需求端并没有做好迎接这么多大学生的准备。

父亲劝慰女儿王燕不要太焦虑。他回忆,2003年的毕业季,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遭遇了最寒冷的冬天”“我要工作!百万大学生遭遇50年来最严重就业难题”……和今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996年、2003年的毕业生面临的困难就不是困难了吗?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也都走过来了,并一步一步成为社会的栋梁。

没有哪一代人的就业大考是轻轻松松的。时过境迁,面对2022年的就业大考,毕业生们应该先调整心态,而不是被它吓倒。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不可否认的是,今年的高校毕业生的确遇到一些困难。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预期,也正遭遇挑战。几乎每个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都听过类似的话:“你要好好读书,才能考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有一个好工作才能拥有一个美好人生。”

年轻人努力地遵循这一路径,可毕业之际却发现:上了好大学,不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

“上大学=好工作”这个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越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起点、更多的发展机会。只是,因为时代背景、职业属性以及个性因素,每个人的发展方向会出现差异。

对今年的毕业生来说,由于国际局势以及疫情带来的“超预期影响”,让“好大学”到“好工作”的过程出现波折。他们面对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

怎么办?总不能因为考试比较难、考试结果不确定性增加就弃考吧。挑战与机遇,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比如“不确定性”的另一面是“灵活”,如果“求稳”的工作一时半会找不到,那么尝试一下“灵活就业”又如何?

跟上一代人相比,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在线”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我们也拥有更多灵活的就业选择。“灵活就业”虽带有不确定性,但它有更弹性的工作时间、更多元的工作形式,相对宽松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也同样可以实现个人价值。

去年毕业之前,武汉科技大学的王玉召原本有从事传统工作的机会,但他最终选择成为某视频网站的全职UP主。创作内容和工作时间自由,月平均收入超2万元,王玉召很享受目前的状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业门槛大大降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比如,广东大学生创办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申请最高500万元贷款。

可以说,这一代年轻人拥有最好的创业条件。不少掌握理论知识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4年前,杨光珍从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临床护理系毕业,因为当时没有遇到合适的工作,她选择了自主创业。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她看到一个带动200户居民脱贫的山庄,受到了极大鼓舞,于是和几个同学租了100亩土地建农场,走上发展农业和养殖的道路,当起了“猪倌”。公司从今年开始走上稳定盈利之路,并成为当地的定点帮扶企业。

当然,大多数毕业生还是会选择求职就业。也许有人会说,今年的就业市场,“不确定性”太多了。但不确定性不全是坏事,它可以成为一种驱动力,促使我们提升继续学习的能力、灵活变通的能力、对抗风险的能力,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

这一次教师招聘考试失利的王燕,慢慢调整了情绪。她也走出了名校光环,不再坐等机遇降临,而是主动出击,多投简历,多参加考试和面试。尝试本身也是积累经验。她明白,每一次挑战都可以变成自己“反脆弱”的契机,成为下一次机遇的一部分。

理想与现实双向奔赴

就业是双向选择。就业大考,“考不上”是一种普遍情况,“考得不理想”也是一种普遍情况,“有人没活干”与“有活没人干”的局面同时存在。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对当地14家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发现,71.4%的企业招工存在困难。其中,80%的企业认为难度主要在于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紧缺;40%的企业表示求职者的待遇要求与岗位不符。

李朋是一所理工类211名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硕士毕业生。一直以来,他的目标就是到互联网大厂工作,因为起薪高,也因为体面。但今年很多大厂的招聘人数都在缩减,李朋的应聘并不顺利。虽然手上有几个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的offer,但他有些犹豫。母亲劝他,不要“挑三拣四”。

不同于老一辈那种“我是单位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的职场观,当前进入职场的Z世代(1996至2010年出生的人)更强调“自我”,希望在职场上实现自我价值。

他们更强调“悦己”;他们在意职场的价值观是否与自己相匹配,在意职场的人文关怀;他们也更在意社交媒体中的“职业形象”塑造,在意在外人眼里是否光鲜、体面……

这并没有错。不过也要善意提醒,无论职场观如何变化,总有一些值得坚守的共通原则。比如中国古人所说的“经世致用”,既要有理想抱负,志存高远,也要积极入世,学以致用。这意味着,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有更清晰的职业规划、更务实的现实考量,而非“脱实向虚”,一到找工作或进入职场时,要么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要么无所适从、心猿意马,最后只能两手空空。

李朋的母亲和他说了一番话,“你今天喜欢的大厂,都是从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如果以前大家都不去小企业,哪来后来的大厂?既然大厂去不了,给小企业一个机会,说不定哪天你就是公司‘元老’了。”李朋觉得不无道理,权衡之下,最终接受了一家中小型互联网公司的offer。

当前面临“招工难”的,还有一线操作岗位和基层岗位。

为何招不到人才?因为这些岗位是很多毕业生眼中“不那么好”的工作。它们很可能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而需要在一线操作,工作强度更大。很多年轻人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他们觉得这样的工作太苦太累,不愿意“委屈”自己去基层……

可绝大多数的所谓“好工作”“理想工作”并不会从天而降、一步到位,它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一步步去抵达。何妨先到真实的职场中去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协调沟通等能力,站在现实的大地上,才有可能发现一线岗位的价值,才能大有可为。

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兴盛,出生于1999年。2020年,职校毕业的他没有选择高薪的私企,毅然选择了航天事业,就职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成为一名维修工人,数控机床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

他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扎根一线,成为独当一面的“工匠”,职业发展空间也无比宽广。

人往高处走,大学生渴望更好的薪酬待遇、更好的工作条件并没有错。可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落差时,及时调整预期、重新自我定位也非常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小事做起,才能做成大事。现实要前进一步,年轻人也应该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尽快适应工作,不断提升,理想与现实才能双向奔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才能缓解。

在任何一场就业大考之中,考试的主体始终是毕业生自己。应考的毕业生打铁还需自身硬,未雨绸缪,同时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迎难而上,再接再厉,全力拼出一个不辜负自己的成绩。

所有的努力不会白费,未来的某一天,你终将笑谈这场就业大考。

猜你喜欢

王燕职场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Optical simulation of CsPbI3/TOPCon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advanced light management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Plasma activation towards oxidized nanocarbon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oint injection for back pain in patients w ith primary osteoporosis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否定的对比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