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政顶管施工工艺技术探讨
2022-09-26左宇超
左宇超
(山西八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7)
顶管施工技术的适应性强,在不稳定的及饱和土层中均可有效应用,在顺利顶管的同时还可减小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但同时,顶管作业复杂度高,顶管期间涉及到岩土力学、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需加强技术探索,把握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妥善落实顶管施工的各项工作,保证最终的顶管效果。
1 顶管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和基本要求
顶管是一项无需对面层开挖的管线敷设方法,作为一种非开挖管道敷设手段,相比传统的开挖敷设技术有着扰动性小、施工效率高、节能环保、投资少等优势。顶管施工技术可减小管道敷设时的噪音和粉尘量,对施工场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较为友好,属于一项高效率、低污染的优质管道敷设技术。得益于顶管施工技术的多项优势,其在市政给排水管线工程中取得广泛的应用。概括而言,顶管施工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施工面的占地面积较小,不会由于顶管作业而对周边环境造成过多的影响;2)顶管施工的扰动性较小,地面的车辆行驶、人员通行等活动基本不会受到顶管施工的影响,在繁忙的城市中具有突出的应用效果;3)顶管施工技术的噪音较小,无过强的震动作用,可减小对居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干扰;4)顶管施工期间,周边的管线及构筑物可维持稳定,避免了传统开挖敷设方式下既有设施失稳、受损等问题;5)由于顶管施工技术的扰动性小、效率高,可减少工程成本投入,具有经济效益优势。
1.1 顶进的方法
顶管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突出,但若要有效应用该项施工技术,需加强对施工条件的分析,判断顶管施工技术是否具有适应性。除了考虑现场地质、地下水位、管径等因素外,还需要兼顾到如下几项条件。
1)现场为黏性土层或砂性土,同时无地下水的干扰,可以采取手掘式顶管或机械挖掘式顶管的作业方法;2)现场软土层厚度较大,周边不存在障碍物,可以考虑挤压式或网格式顶管的方法;3)现场分布黏性土层时,若要有效控制地面的平整度,可考虑土压平衡顶管的方法;4)现场有粉砂土层时,若要控制地面平整度,可考虑泥水式平衡法;5)顶进的金属管较短或管径较小时,较为适宜的是挤密式土层法。
1.2 顶管井的布设要求
顶管井的基础由碎石或钢筋砼构成,现场土质较硬时,可用方木作为基础,土质缺乏稳定性时,在其周边架设支撑,提升稳固效果。顶管井的地基修建需根据管线位置和坡度做灵活的控制,要求地基维持稳定,不可发生沉降,配套的导轨和顶管位置也均要足够准确。
1.3 管道的顶进要求
顶管井设置到位后,安排管道顶进。先在管的前端开挖深度约为30~50cm、形状与管道形状相似的坑道,用千斤顶将管道顶进,按照此方法重复作业,沿着预先规划的路径向前顶进。
1.4 顶管接口的处理要求
顶管的接口以电弧焊接的方法为宜,保证连接部位的严密性与稳定性。为避免混凝土管的接口部位发生渗漏,用橡胶垫、麻丝油毡或是其它可行的材料嵌缝,管道顶紧后,两管间的空隙需控制在1~1.5cm。
1.5 管道的压浆要求
管道顶进和检查井的施工均完成后,经检查若无质量问题,用管道预设的压浆孔进行压浆,期间加强现场观察与控制,避免地面出现沉降。
2 市政顶管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2.1 顶进管的选择
2.1.1 顶进管的直径
以工程性质和工程要求为导向,确定顶进管的内径;根据管道受到的荷载作用,合理设计混凝土管的壁厚,并明确配筋方式,以此来确定外径。根据顶管施工要求,工作面上应配备挖土工人,为给人工作业提供充足的空间,管内径不小于800mm。
2.1.2 顶进管的长度
不同长度的顶进管所对应的顶进难易程度和成本投入均有所差异。直线段顶进时,较长的管道可减少装管的次数,但若管道过长,管道姿态的可控性降低,易偏离原设计路线,并且此时纠偏难度较之于短管而言明显更大,从这一角度来看,直线段顶推的管道不宜过长。但需注意,管道过短也将面临着局限性,例如短管易进入周边土层,导致管道呈蛇形弯曲的形态,此时也不易控制管路顶进姿态。
2.2 顶管的准备工作
2.2.1 现场平面布置
以顶管施工要求为准,安排现场平面布置,主要考虑到起重设备、自动控制室、管材堆场、注浆系统、弃土坑等,合理规划位置,提升协同性。始发工作井内的配套设施丰富,需将发射架、反力架、主推千斤顶、顶管机等配备到位。为给员工的上下通行提供便捷的通道,在工作井边侧设置下井扶梯。
2.2.2 顶管机进、出洞土体的防护
以高压旋喷桩、堆土反压等方法加固进、出洞范围内的土体,使土体具有稳固性,以便顶管机安全地进、出洞。在工作井安装洞口止水装置,避免顶进期间压注的触变泥浆大量流失,同时也可以有效缓解顶管机进、出预留洞的泥水流失问题。
2.2.3 顶管施工的设备配套
顶管施工技术通常被应用于淤泥质砂和黏土层中,管道直径需在800mm以上,在确定管道直径以及管材、现场土体摩擦力等各项条件后,进一步适配顶进机具、千斤顶等顶管施工所需的设备。
2.3 顶管施工工艺(如图2所示)
图2顶管施工流程图
2.3.1 注浆止水(穿墙前)
注浆止水方法主要应用在顶管工作井穿墙洞口前方,注入的浆液与自然土结合,经过固结后构成完整且稳定的整体,既能够使工具头顺利穿墙,又可发挥出挡土、止水的作用。浆液的配合比为石灰∶水泥∶黏土=2∶1∶3,做充分的拌和,得到均匀性较好的浆液后,及时用于注浆止水施工。
2.3.2 穿墙
穿墙的施工技术要点,如下。
1)穿墙管内填入低强度水泥黏土拌和土,通过此类材料的应用,起到临时阻水挡土的效果;2)穿墙孔外侧土体可能由于施工扰动而失稳,为保证该部分土体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注浆的方法处理穿墙管外侧土体,在此前提下方可安排工作井工具管穿墙;3)穿墙前注重对现场施工条件的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不利于施工的因素,若有则采取处理措施,加强源头防控后,竭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4)闷板开启后,随即顶推工具管,设置止水法兰加压板,中间设置拉伸率较大、耐磨性较好的天然橡胶止水板环,随着管道的有序顶进,逐步使橡胶板形成逆向止水装置。加强工序协调,尽可能缩短穿墙管外侧土体的暴露时间,否则将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流变现象。
2.3.3 顶管出洞
顶管出洞是顶管施工全流程中的重点环节,需要加强施工控制。例如,及时检测管线的姿态,判断是否偏离设计要求,若有偏离现象则用工具管调零,实现对管线的精细化调整;于工具管的井壁处设置支撑装置;结合管线顶进情况,为工具管预先设定一个初始角,以此来弥补管线出洞时的下跌量,使管线出洞的位置达到设计要求。
2.3.4 注浆减阻
顶管期间,管道周边的空隙以压注触变泥浆的方法予以填充,建立泥浆保护套,用于支撑地层,维持地面的稳定性,并通过触变泥浆的注入减小顶进阻力,以便管道的顺畅顶进。注浆减阻的方法在长距离顶管施工中具有适用性,先对顶管机头尾部压浆,再同步顶进,而后根据实际顶进情况在中续间和混凝土管道的适宜部位跟踪补浆,在补充适量的浆液后,弥补顶进期间的泥浆损失。
3 顶管施工的关键技术控制
3.1 顶管测量及纠偏
顶进偏差的成因错综复杂,例如:主顶油缸的后背墙表面缺乏平整性;导轨未准确安装到位,存在较大的偏差,不利于精准顶进;主动油缸顶力的分布缺乏均匀性;迎面土阻力缺乏均匀性;管外摩擦力的分布缺乏均匀性。部分顶管工程的纠偏具有被动性,通常是管段头部偏离轴线后才安排纠偏,而此时的管道已经存在偏差,有效纠偏并非易事。因此,需化被动为主动,在顶进时便采取防控措施,例如加强对顶进系统的检查,保证顶力的均衡性,以便将管道沿着特定的路线顶进。条件允许时,在计算机的辅助下纠偏,向计算机内输入原始数据,计算机综合判断管道偏差轨迹、工具管端部位置及外力分布状态,自动分析并显示如何纠偏,技术人员根据显示的信息妥善纠正偏差。
若顶管施工中已经存在轴线偏差,则根据实际偏差量采取适宜的纠偏方法,轴线偏差在10~30mm时,采用挖土纠偏法;超过30mm时,采用顶木纠偏法。除前述两种方法外,千斤顶纠偏也是常见的纠偏方法,其思路是在超挖的一侧管端壁上配置小千斤顶,由该设备提供适量的顶力,用于纠正管端部的方向。在整个顶管施工中,按照“勤顶、勤测、勤纠”的方式进行偏差控制,要求全程偏差均在20mm以内。
3.2 地表变形以及地面沉降的控制
顶管施工有一定的扰动性,易导致地表变形,具体又分为地面沉降和土的纵横向移动两类。经验表明,工具管前方的土体有移动的迹象,易影响到地表现有建筑物,例如出现建筑物局部破坏的情况。顶管的作业形态复杂,既有开挖又有顶进,同时随着深度的改变,对应的土体轴线位移量也不尽相同,在多重作用下,工具管周边土体的运动具有三维特性。地层发生移动的诱发因素也错综复杂,在各类因素中,以地面沉降最为关键,易由于施工控制不当而导致地层损失。
地层损失包含如下两类。
一是正常地层损失,属于顶管期间难以避免的地层损失,包含开挖面的地层损失、工具管与管道外径差异而产生的地层损失等,针对此类问题,需从技术措施的优化着手,尽可能减小地层损失量,但无论如何优化顶管技术,均难以完全消除正常地层损失。
二是不正常地层损失,例如管节止水圈的严密性不足而导致顶管周边土体流失,洞口止水装置失效而导致周边局部土体失稳,此类地层损失在合理应用施工技术后可避免。在顶进施工中,为保证地面建(构)筑物的稳定性,需要加强对地面沉降量的监测与控制。顶管工程中,可根据规范和现场施工条件设定最大沉降量允许值,经计算后对比分析地面沉降量和实际沉降量,根据实际偏差采取控制措施,具体可考虑如下几项方法:取适量黏土、熟石灰、水泥,并掺入适量的水,拌和均匀后制作砖坯,将该材料填入穿墙管;以压密注浆的方法处理工作井的内、外侧,保证严密性;若顶进距离较长,可采用外套或止水栅栏,确保在施工期间可灵活更换止水盘根。
4 顶管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全面的现场勘察、施工工艺的合理优化、顶进参数的有效控制、顶进偏差的监测与纠正等均是重要的顶管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下文对关键的顶管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展开分析。
4.1 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与优化
在施工工艺的选择中,需要充分兼顾到设备进场至顶进完成全流程中的各环节,具体涉及到顶进机械的配套、顶进路线的规划、进出洞方式等。顶管直径属于重要的参考对象,可根据顶管直径选择网格加密式、顶部前伸式或是其它形式的工具管。塌方是顶管期间的常见问题,与暂停顶管后未采取防坍塌措施、开挖量超标等原因有关,此时地面的稳定性不足,可能发生沉降。因此,为从源头上避免顶管期间的各类问题,需在前期设计阶段便确定合适的施工工艺,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合理优化顶管工艺,提高可行性。
4.2 顶推动力控制
合理设计顶推的反力墙,使顶推后座有足够的稳定性;制备泥浆,以压力注浆的方式注入管体与岩石间,从而起到减小管体偏移量、维持顶进系统稳定性等效果。顶进过程中,及时检查管道接头的密封情况,保证该部分的严密性,以免由于密封性不足而发生渗漏。针对管道密封问题,首先需选择合适类型的管道,要求管材的材质较佳;正式顶进时,严格控制顶进的速度,不宜过快,否则易导致地面隆起;顶进后,随即安排注浆,此方法既能够填充管体与岩土间的空隙,又可以发挥出注浆减阻的作用,有利于顶管作业的有效进行。
4.3 顶管穿越密集建(构)筑物的施工控制
顶管埋深应合理,以便在开挖时产生拱效应,用于维持开挖面上方土体的稳定性,确保在地面荷载作用下地面不出现坍塌。部分管线临近地表建筑物或既有的地下管线时,可能由于顶管而导致此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受到影响,为保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稳定性,需针对管线下方的土体做加固处理。土体加固可采用压密注浆的方法,制备优质的浆液,将其注入土中,在浆液的固结作用下,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提升土体的稳定性,保证顶管安全。
4.4 顶管偏差的预防与纠正措施
综合考虑机头折角、机尾地面沉降等现场监测数据,经综合分析后,判断顶管是否存在偏差,若有则安排纠偏。实际纠偏过程中,若纠偏动作后无折角变动,需随即停顶,连同机械工、电工深入现场进行检查,判断电路和液压管路的运行状态,识别故障并妥善处理,使设备恢复正常,确保轴线达到设计要求。纠偏应具有及时性,尽可能在源头上纠偏;观察倾斜仪读数的纠后趋势,将实际情况告知地面和地下压浆作业人员,必要时可适当加大压浆量;顶进偏差用千斤顶纠偏,管道左侧千斤顶采用左伸右缩的方法,反之亦然;遇到高程和方向均存在偏差的情况时,先确定偏差量较大的一项,予以调整,再调整另一项;较大偏差的纠正采取的是“少量多次”的方法,直至实际偏差被控制在许可范围内为止;顶进偏差超出许可范围时,随即暂停顶进,探明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5 结语
综上所述,顶管施工技术具有扰动性小、效率高等特点,是一项极具应用价值的管道施工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及其它的管网工程中取得广泛的应用。但顶管施工技术应用期间涉及到的要点较多,工程人员需予以高度的重视,例如管道的选择、进出洞的安全防护、偏差的调整等各项工作均要有效落实到位,在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顶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