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筝派与高校古筝专业的建立
——以山东筝派为例

2022-09-26王静怡

齐鲁艺苑 2022年4期
关键词:音乐学院古筝山东

王静怡,于 淼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山东 青岛 266071)

筝在我国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伴随着历史的迁移,筝逐渐与我国各地的音乐文化融合与发展,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古筝流派,包括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浙江筝派、闽南筝派、朝鲜族筝派以及蒙古族筝派。20世纪中叶,随着中国高等传统音乐教育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筝派所具有的古筝文化逐渐进入到高校教学中,奠定了高校古筝专业的基础。本文以山东筝派在高校的教学与传承为例,呈现传统筝派在高校古筝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和意义。

一、山东筝派的流源与建立

山东筝派是我国九大筝派之一,其历史悠久、传人众多、影响深远,并且为最早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筝派之一,为高校古筝教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距今关于山东筝的最早记录见于《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齐民无不吹竽、击筑、弹筝”。山东鲁西南的菏泽和鲁西的聊城是山东筝乐发展的主要地区。

菏泽地区的古筝历史悠久,汉魏时期便有曹植“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之溢美诗词,可见当时筝在菏泽地区的兴盛场面。魏晋时期曹丕所写书信之一《与吴季重书》中有“斩泗滨之梓以为筝”的词句;元末明初有“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马麟品箫,乐和唱曲,燕青弹筝,各取其乐”;至明清两代,山东筝乐在当时的一些官宦子弟、文人墨客的手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明万历年间,山东琴书又将古筝作为其伴奏乐器之一,并且老艺人们根据山东地区特有的语言风格音韵及特点,将山东琴书的部分音乐改编为筝曲,丰富了山东筝乐的曲目。

聊城地区的山东筝乐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集中于临清市的金郝庄。清末民初,金郝庄筝乐颇为兴盛,村里约有10余名“掐筝者”,如金灼南、金以池、金以奎、金以风、金以埙、郝雁秋等,其中以金灼南最为著名。当地的民间传谱较多,金郝庄流传的筝曲有:《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单板》《孤雁出群》《玉连环》《百鸟朝凤》《剪剪花》等20余首,乐曲结构多为“八板体”。

山东筝派第一代传承人黎邦荣先生就是菏泽郓城县人,之后,一些山东筝派名家为了传播本派的技法与风格开始陆续进入高校任教,使山东筝派的技艺不断提高创新,在全国各地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山东筝派的早期传播中,郓城黎氏家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族中的王乐涌(家族舅父)、黎邦荣、黎连俊三位代表人物,在古筝编曲、技法创新和教学传承等方面,都对山东筝派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王乐涌,1830年出生于菏泽郓城县,自幼习筝,精通多首传统古曲。1980年,文化工作者到郓城县进行民间调查时,时年已87岁高龄的菏泽弦索乐老艺人王学修介绍说:“菏泽一带弹筝拉弦的人很多,最有名的是他们村的王乐涌、王乐盼兄弟俩。”王乐涌除了弹筝外还是当地较有名气的中医先生,在行医之余常常与其弟王乐盼一同演奏。后王乐涌将筝艺传给外甥黎邦荣。

黎邦荣,1854年出生于菏泽郓城县黎同庄,是山东筝派最早的传承人之一。他的贡献在于他将山东琴书中的一些牌子曲和板头曲改编成筝曲进行演奏,还创造性地将山东琴书的伴奏与古筝相结合。黎邦荣一生培养了大量弟子,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山东筝派传承人,如张为昭、黎连俊、张为台、张念胜、樊西雨等人,师徒们共同推动了山东筝派的传承发展。

黎连俊,1898年出生于菏泽市郓城县的弹筝世家,黎邦荣是他的伯父。少年时,黎连俊跟随伯父黎邦荣学筝,在学习期间继承了大量山东筝派传统曲目,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保存了祖传的手抄古筝工尺谱。黎连俊常常与当地古筝艺人磋商技艺,并精心授徒,为发展山东传统筝曲演奏艺术及山东筝派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此可见,在黎氏家族诸位古筝先辈的推动下,山东筝派形成较为固定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山东菏泽郓城成为近代山东古筝的发展中心。山东筝乐的传统曲目可分为“大板筝曲”和“小板筝曲”。大板筝曲结构严谨,每曲均有68板组成,可反复演奏,结束时,接“收板”而终全曲,艺人称之为“老八板”。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隐公自叹》、《美女思乡》(《昭君怨》)、《高山流水》(山东版)等。小板筝曲形式多样,节奏灵活,音调活泼,民间色彩浓郁,代表曲目有《凤阳歌》(《凤翔歌》)、《降香牌》(《小开手》)、《天下同》、《飞花点翠》等。山东筝派的风格似山东人民淳朴、憨厚、热情的性格一般具有刚劲奔放、清新优美的艺术特点,其曲调韵味也与山东方言的语调有很大的关联,在创新和传承的发展中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流派。

二、山东筝派的发展

由于黎氏家族在郓城为中心的古筝传承声名远扬,很多习筝者慕名前来习筝,为山东筝派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张为昭、赵玉斋、高自成等人,对山东筝派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念胜,1890年出生于菏泽市郓城县,是位多才多艺的民间艺术家。早期张念胜先生跟随本村的张念中学习弹筝和演唱琴书,后跟随黎邦荣先生系统地学习古筝和古曲。此外,张念胜先生还擅于抓筝,也能熟练地演奏坠琴、软弓京胡、扬琴,常为琴书伴奏并演唱,有着高超的演奏技艺和丰富的民间艺术阅历。近代山东筝派在东北的发展主要靠张念胜先生于20世纪初将山东筝派技艺带到吉林省,首次将山东筝乐与东北民间艺术相结合。张念胜先生教学严谨,教筝、琴的同时也教唱琴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像樊西雨、张应易等人。

张为昭,1895年出生于菏泽郓城县,为黎邦荣的得意弟子之一。张为昭共兄弟三人,大哥张为亭,二哥张为台,皆师承于黎邦荣。少年时,张为昭跟随二位兄长学习扬琴、古筝,后又师承黎邦荣系统学习古筝。他一生为山东筝派的传承培育了大批人才,像高自成、韩庭贵等均为张为昭的得意门生。1954年春,张为昭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王殿玉、张为昭、高自成录制了山东大板套曲,并灌制了唱片(第一面标题为“高山流水”,第二面为“风摆翠竹”),为我们留下了山东筝曲的珍贵录音资料。

韩庭贵,1912年出生于菏泽郓城县,自幼跟随其父亲韩绍龄学习古筝,后拜师山东筝派传承人张为昭,又跟随王殿玉学习擂琴,可谓是取众家之所长。1978年韩庭贵改编创作了为大家所熟知的《包楞调》,1985年又创作了古筝独奏曲《骏马奔蹄》。此外他总结和归纳所学筝曲,将其编为《鲁筝曲集》,收录了山东传统名曲、琴书牌子曲、碰八板和创编乐曲共100多首,书中除曲谱谱例外还另外附录了录音带,全部作品均由韩庭贵亲自演奏。这本曲集不仅是山东艺术学院的古筝教材,也是研究山东传统古筝音乐及山东琴书等山东传统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料。

高自成,1918年出生于菏泽郓城县,8岁时跟随叔父高广思学唱山东琴书,13岁师从山东筝派代表人张为昭学习弹筝。另外,曾拜师黄怀德、黎连俊等优秀山东筝派演奏家学习。高自成在西安音乐学院执教期间,在教学实践中潜心钻研,共收集山东筝曲132首,并于1986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东筝曲集》,撰写了《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等文章,为山东筝派的教学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赵玉斋,1923年出生于菏泽郓城县,是山东筝派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家,师从于山东筝派传人黎连俊、张念胜和樊西雨,后拜有着“丝弦之王”之称的王殿玉为师,学习擂琴和古筝。赵玉斋在沈阳音乐学院执教期间,潜心研究山东筝派曲目,其创作的《庆丰年》等如今已经成为高校教师传授山东筝派传统技艺的必弹曲目之一。同时赵玉斋还创造性地将左手加入到古筝演奏中,这是古筝界里程碑式的壮举,让古筝这件有两千多年的乐器有了极大的创新。

赵登山,1933年出生于菏泽市郓城县,是当代山东筝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1941年因跟随老艺人杨安宇学习曲艺而与音乐结缘,1947年起跟随民间艺人王登吉学习坠琴,同时跟随梁衍义学习软弓胡。后跟随我国民间艺术家樊西雨(启蒙)、张应易(教授乐曲)、李大挷、王帮贵、赵玉斋(带入高校)等前辈学习古筝。1950年赵登山跟随赵玉斋专攻古筝,并于1953年奔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继续深造。1954年初,赵登山前往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参加工作,同年入职吉林省歌舞团。先生不但能弹,还创作和改编了许多作品。他于1958年开始创作,创编了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山东筝派曲目《铁马吟》,此外还有古筝独奏曲《春到田间》《欢庆节日》等。在教学上,赵登山潜心育人,培养了大批学生,像赵峰、张朗华、郝红梅等。在东北地区,由赵氏师徒二人共同确立的源于山东筝派并以赵家嫡系传人为主要继承人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古筝技艺——“赵家传统古筝技艺”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山东筝派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季玉玺,1940年出生于菏泽郓城县武安镇,自幼跟随其外祖父张为昭学习古筝,从识谱、读谱、唱谱都是采用传统“口传心授”的学习方法,深得其法。和季玉玺属同一时代的张为昭、高自成及韩庭贵后来进入到高校中进行教学,而季玉玺一直生活在其家乡鲁西南的农村。他在劳动之余经常与民间说唱艺人一同下乡演出,虚心向同行请教,相互切磋,挖掘并收集整理唱腔曲牌和民间流传的其它音乐曲牌。季玉玺虽未从事高校古筝教学,但是始终对山东筝乐有所研究。1991年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山东筝派,先生和山东师范大学的赵淑屏等有志之士一同创办了“齐鲁古筝乐馆”,培养了大批学生。其编写的《齐鲁遗音》(草稿)一书对山东筝派的传承有着重要影响。

图1 山东筝派部分名家传承梳理图(菏泽地区)(2)图中梳理的为文中所提及的山东筝派传承人,并非所有菏泽地区的山东筝派传承人。

经过一代代传承人不断努力,山东筝派发展传承壮大,并远播全国,为进入高等院校奠定了基础。

三、山东筝派与高校古筝专业的建立

山东筝派是最早进入高校的筝派之一,先后进入了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并在这些高校建立起了古筝专业,也是当代高校最早的一批古筝专业。

(一)山东筝派与沈阳音乐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在原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在鲁艺时期,山东鱼台的张哲铭就在此传授筝艺。1950年曹正也进入学院执教。1953年,学院改名为东北音乐专科学校,设立古筝专业。经曹正举荐,山东筝派代表人物赵玉斋也于1953年进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执教,负责教授古筝和坠琴。此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开始相继设立古筝专业。学院于1956年成立民族器乐系,是我国专业音乐院校中最早建立的科系。1958年正式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

教学期间,赵玉斋将毕生所学的古曲、民间乐器、牌子曲共200余首整理成教材,并将传统筝曲的40余首工尺谱译成五线谱和简谱进行教学。在他的影响下,沈阳音乐学院的古筝教材被全国筝界认可,学院也逐渐成为著名的古筝育才基地,对之后的古筝艺术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为适应教学需要,赵玉斋努力学习乐理知识和钢琴,在校教学和演出之余仍然坚持对山东筝派技法进行研究,先是借鉴钢琴表现手法创编了《四段锦》,开创了双手演奏古筝的先河,之后又运用双手和弦交替、和弦琶音、扫弦点柱等创新技法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庆丰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山东筝的表现力,也成为了筝曲演奏技巧发展的里程碑。与此同时,赵玉斋先生还对古筝形制进行改革,兼顾演出和创作的同时着手理论研究与教学,曾多次在《中国音乐》《人民音乐》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987年正式成为古筝专业教授,培育出知名古筝演奏家数十人,例如杨充实、阎俐、叶申龙、吕殿生等名家。

现今,沈阳音乐学院建立起了较为强大的古筝团队,由高亮教授、杨娜妮教授、刘娜副教授(南校区)、陈窈副教授、吕婷婷副教授、贾晓莉副教授构成,同时学院非常注重山东筝派的传承,举办了多场有关于山东筝派的音乐会、讲座等活动。例如2017年6月举办了“山东筝人筝曲——沈阳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研究生主题演讲”活动;2020年正值赵玉斋创作山东筝派代表曲目《庆丰年》65周年,沈阳音乐学院举办了“纪念筝曲《庆丰年》诞生65周年”系列活动;2021年2月举办了“纪念赵玉斋先生诞辰98周年——沈阳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研究生主题活动”。沈阳音乐学院所举办的关于山东筝派的一系列活动大部分由高亮进行参与指导。高亮1978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学习古筝演奏,先后师从于曹正、赵玉斋、吕殿生等。其跟随赵玉斋系统习筝多年,深得亲传,是山东筝派在沈阳音乐学院发展和传承的亲历者。他倡导的“鲁筝系列艺术活动”在沈阳音乐学院开展的十分成功,同时在全国还开展了多场传播山东筝派传统艺术的音乐会、讲座和论坛活动,为推广山东筝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山东筝派与中央音乐学院

1949年,由国立音乐院、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工团、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上海、香港中华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重新合并组建,在天津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始建于1950年,原为民乐组,1956年正式建制为系。1958年,学院迁至北京。

1955年,中央音乐学院为建设古筝专业招募古筝教师。起先王殿玉向中央音乐学院推荐了高自成,但他已加入了总政文工团,只能在中央音乐学院兼课。于是,高自成向学院推荐了他的老师张为昭。1956年,张为昭受聘中央音乐学院,担任古筝教师,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任正式的全职古筝教师。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一年多里,培养了何宝泉等优秀古筝演奏家;同时在1957年,印制了《古筝曲集》,为当时的教材。他一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遍布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和专业文艺团体,其中高自成和韩庭贵分别在西安音乐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执教,极大地推动了山东筝派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历经70余年的发展,如今的民乐系已形成完整的学科结构,建立起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我国最早的“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点,201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前,所有弹拨乐器专业均隶属“弹拨教研室”。但随着民族弹拨乐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1988年教研室分为“弹拨教研一室”和“弹拨教研二室”,筝、扬琴、古琴、箜篌四个专业正式划归弹拨教研二室。现今中央音乐学院的古筝教师团队有:吉炜教授、李萌教授、周望教授、袁莎教授、苏畅副教授、程皓如老师(同时为首位古筝在读博士)。

(三)山东筝派与西安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学校创建于1949年10月,前身为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军政大学音乐部;1950年改为西北艺术学院;1956年音乐、美术两系分别建校,音乐系改建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1960年正式定名为西安音乐学院。1957年,音乐系刚刚改建之时,高自成受邀前往西安音专教学。在西安音乐学院执教的25年期间,他致力于古筝专业教学,为学院培养了200多名专业人才,如陕西秦筝学会会长周延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曲云、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魏军等。为西北地区高校古筝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促进古筝教学的顺利展开,高自成整理了多年来积累的山东筝曲,学习了新创作的筝曲,同时创编乐曲。先生别具一格的古筝技巧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从而形成了传统而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执教期间,共编印了数十个版本的“山东筝曲集”,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内部教材。1986年,高自成正式出版了《山东筝曲集》一书。这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全面的山东筝曲的结集,其中包括了5个类别共132首山东筝曲,也为山东筝派的教学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2018年10月19日,西安音乐学院为纪念高自成先生,特地举办了一场“纪念高自成诞辰100周年音乐会”,以表彰其在西安音乐学院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秦筝流派领军人物周延甲倡导“秦筝归秦”后,在传统筝派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半个世纪以来,西安音乐学院的古筝专业依托陕西本土地方音乐资源发展,七八十年代,秦派古筝已初具规模,成为民乐系特色专业。学院于2004年成立了西安音乐学院秦筝乐团,去往全国各地进行演出,推动了陕西筝派的发展,西安音乐学院的古筝专业逐步形成了陕西筝派的教学专业特色。

(四)山东筝派与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作为山东省内办学时间最久的、体系最完善的艺术院校,拥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现代音乐学院等15个教学单位。其前身为由山东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与山东省文化干部学校于1958年合并成立的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建立的第一所专业艺术院校。1962年改建为中专性质的山东省艺术学校,下设音乐、美术、戏剧三科,音乐科包括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专业。1978年12月正式定名为“山东艺术学院”,将京剧、曲艺等专业划归山东省戏曲学校,只保留音乐、美术和戏剧三个专业,并发展为系。音乐系下设中国乐器演奏专业、演唱专业、管弦(打击)乐器演奏专业、键盘乐器演奏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五个方向。1979 年山东艺术学院建院并开始招收民乐专业四年制本科生。

1959年,山东艺术学院在山东筝派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古筝专业,是山东省第一所设立古筝专业的高等院校,近半个世纪都是由山东筝派的代表人物在此任教。1959年金灼南进入山东艺术学院执教,是学院第一任古筝教师,他也是山东古筝乐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其任教期间系统地整理了大量筝曲,并撰写了众多著作,同时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编成教材,应用于古筝教学,其中《筝学探源》(未刊印)是金灼南汇集60多年的研究成果编纂而成的一部珍贵的筝学论著。

1961年,韩庭贵由菏泽地区艺术馆调任山东艺术学院,这是山东艺术学院的第二位古筝教师。由于韩庭贵先生早年在戏校、剧团等地方性艺术团体供职,具有丰富的演奏经验,所以任教期间培育出了大批山东筝派人才,同时不断对山东筝教学进行钻研以及创编曲目。韩先生在原有山东筝派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创作并改编了众多山东筝派传统曲目,如1978年改变自同名菏泽民歌的《包楞调》、1985年所创作的古筝独奏曲《骏马奔蹄》等,这些曲目充分展现了山东筝曲独特优美的旋律以及特殊的技巧。此外,韩庭贵将其所学所编的筝曲整理为《鲁筝曲集》出版,并配以亲自演奏录音,为山东筝派留下了珍贵的音响资料。这本曲集作为山东艺术学院的古筝教材沿用至今,同时也是研究山东传统古筝音乐及山东琴书等山东传统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料。

山东艺术学院的第三位古筝教师是2002年毕业留校执教至今的鲍晓媛。鲍晓媛7岁习筝,启蒙于赵淑屏,后跟随前文艺文工团的闫为,高中时期又跟随姜立伟学习。其中赵淑屏及闫为都是赵玉斋的弟子。鲍晓媛199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跟随山东筝派传承人韩庭贵习筝,2008年又考取了山东艺术学院古筝艺术硕士研究生。鲍晓媛老师近年来致力于山东筝派的宣传和人才的培养,在2016年时对山东艺术学院目前采用的古筝教学大纲进行了改进,在教材的使用上依旧使用由韩庭贵所编写的《鲁筝曲集》一书。2019年,山东艺术学院开始招收古筝演奏艺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加入了对山东筝派的传统理论学习和演奏学习,倡导学生要多听、模唱、心到手到再着手演奏,使学生了解山东筝派并学习到正宗的、地道的山东筝派的传统曲目。

四、传统筝派与高校古筝专业的传承发展

传统筝派是高校古筝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时高校也是传统筝派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

随着高校教学团队的不断迭代更新,高校古筝教学中传统筝派的传承人日渐稀少,大多为毕业于综合类艺术院校的教师。这些教师拥有一定的传统筝派基础,但更多的是接受学院派的培养,形成了自身多元化的古筝教育背景,从而进入高校教学,为高校古筝专业教学融入了各个传统筝派的曲目和技巧。但传统筝派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传承人对其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高校应多聘请他们进入到高校讲课或开展讲座,建立其到高校的交流授课制度和教研活动体系,促使传统筝派更为广泛的融入到高校教学中去。

从各个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及曲目的情况来看:教材方面,教师在讲授传统筝派时应使用多种权威教材混合使用。就山东筝派来说,赵登山的《山东筝派古曲集》包含山东筝派第四代、第五代几位传承人亲传的37首古曲,是目前唯一一本工尺谱与简谱对照的山东筝派正式出版物;同时韩庭贵的女儿韩秀英和其外甥女殷晗晗将《鲁筝曲集》重新编订校对,2017年再版为《山东筝派·韩庭贵传承与创编曲集》,为山东筝派的研究传承提供了珍贵的曲谱资料。这些由传统筝派传承人编写出版的曲集都可以作为教授传统筝派的教材应用于各大高校。

曲目方面,主要选择常见的、曾经获得过奖项或表彰的一类曲目展开教学。就山东筝派来说,缺少新创曲目,多是以原有的传统山东筝曲为基础,通过改编或重奏的方式成为一首新的曲目。这一现象显然抑制了山东筝派的传承与发展。如山东艺术学院的鲍晓媛所说:“在教学中很大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对《苍歌引》《西部主题畅想曲》等这种当代曲目十分感兴趣,而一些传统曲目在学生们看来旋律指法太单一、枯燥,不愿意学习。”纵观山东筝派在高校中的传承发展可以发现,许多山东筝派的老一辈传承人,能够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经验,一边又积极整理经年的传统作品,从而在创新传统曲目的同时又找到灵感创作出新的曲目,再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曲目技法的创新展开教学。但目前来看,高校教师一般通过演奏示范加讲解的方式,将知识笼统地教授给学生,缺少创新的教学方法,未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山东筝派的精髓,学生们很难感受到山东筝派传统曲目的文化艺术魅力。故高校教师应提升学生对传统筝曲的审美和理解力,充分为学生创设多元化传统筝派的课堂结构模式,提升学生对各传统筝派技法的感知,积极汲取传统筝派中的精髓并结合时代形成一套完整的传统筝派教学体系化课程,促进高校对教材、传统曲目及技法等内容方面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高校对于传统筝派的传承活动方式也应推陈出新。就山东筝派来说,2021年6月18日,菏泽学院在其艺术中心演播室举办了鲁筝艺术博物馆开馆仪式。博物馆的建立为促进山东筝派的交流发展搭建了全新的平台,在山东筝派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开创了新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推进传统筝派的传播与发展。高校可以将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小红书等媒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广泛地弘扬传统筝派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技能传播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在线教育。通过普及传统筝派的技巧和方法,比较各个筝派的筝艺等方式,构建立体化的传统筝派样貌。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积极地汲取传统筝派文化艺术的养分,提升修养;同时也能更加关注传统筝派,努力将传统筝派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结语

综上所述,近代山东筝派名家辈出,并较早进入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为我国高等院校古筝专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同时促进了自身流派的发展。可见,传统筝派是高校古筝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时高校也是传统筝派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两者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达到传统文化和高校教学的双赢。

猜你喜欢

音乐学院古筝山东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Reflection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浙江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成立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