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令敌人胆寒的定陶地道战

2022-09-26王贞勤山东

党史纵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游击队抗日敌人

○王贞勤(山东)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这是脍炙人口的电影《地道战》中的主题曲。《地道战》是一部经典的红色老电影,讲述了冀中平原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抗日的故事。鲜为人知的是,鲁西南定陶县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曾广泛利用地道进行武装斗争,并且取得了丰硕战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定陶县的地道建设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对付日军的“扫荡”,鲁西南定陶人民群众想了不少办法,挖地道便是其中一种。严格来说,定陶群众起初挖的不能算地道,只能算地洞或者地窖,是为了躲避敌人“扫荡”的无奈之举。因敌人“扫荡”频繁,老百姓就在村外的洼地里挖地洞。这种地洞虽然能一时藏身,但时间长了,难免被敌人的拉网式搜索发现。而且,由于这种地洞是“死洞”,如果被敌人找到,便无路可逃。因此,群众便开始尝试着挖有出口的“活洞”——地道。

挖地道和挖地洞不同,首先要挖一条深一两米、长宽各一米左右的坑道,然后按预定好的方向开挖。为防止挖偏,每隔十米左右再挖一条坑道,然后,两班人相对挖掘。挖通后,用秫秸木棍在坑道搭棚,上面再盖上土。当时没有先进的工具,就用日常砍玉米秸的镢头挖,这种工具只有一尺多长,非常适合挖地道。

鲁西南地区的土质和冀中平原的不一样,大都是沙土和淤土,黏度不够,支持度不好,容易塌方。另外,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地道不能挖太深,无法像冀中平原上的地道那样挖成多层。但是,群众有的是办法:挖地道时把地道深度设定在离地面一米至两米之间;将地道顶部设计成尖顶或圆顶,增加地道进深中的弯道数量,十几米就有一个拐弯,并留好气眼,这样就增加了土的承重力;事先看好地形,尽量不朝洼地处施工。同时,为了保密,只有村里的积极分子和组织上相信的人员才能参与挖掘工作,挖出的土在夜间被秘密铺到庄稼地里。据原侵华日军第六十三师团老兵斋藤邦雄回忆,八路军和农民都从事挖地道的工作,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们甚至会用柳条筐把土运到地道以外两三千米的地方抛弃。

抗日战争时期的定陶地道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冀鲁豫区委把建设地道作为提高游击战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区委的指示,定陶县委积极发动群众进行地道建设:在形式上,先是由地洞到地道,再到户户相连的地道网;在功能上,由单纯躲藏到能躲能打、能攻能守,使之成为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依托。为了解决敌人一旦驻扎下来,我方人员如何通过地道转移出去的问题,县委后来又制订出村村相通的方案,挖掘了村与村之间相通的干道。

为了解决地道内人多缺氧的问题,定陶军民利用水井和地上建筑物设立若干通风排气孔。开始阶段,在地道里无法了解地面敌情,只能靠地面上的人下来通报,容易误事。于是,大伙儿又在一些既隐蔽又便于观察的地方设立瞭望孔。为了防止敌人往地道里放火灌水,将地道设计成形状有弯有曲,位置有高有低。此外,还在有些地道内设置了密洞,即使敌人进入地道内,也很难发现。

在这一阶段,日军在华北占领区进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实施频繁“扫荡”,甚至实行了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妄图在短期内将这一带的中共武装赶尽杀绝。在位于鲁西南平原的定陶一带,面对优势日军的轮番“扫荡”,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猖狂的反共活动,加之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和蝗灾,敌后武装处于极为艰苦的环境中。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战胜困难,保存自己的力量,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定陶人民和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坚决贯彻中央的战略方针,发扬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长期坚持以地道为依托,广泛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全县组织了多支中、小型游击队,利用地道为掩护,深入敌后打击敌人。同时,正确运用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有效进行了反顽斗争,加强接敌区、敌占区工作及对日伪军的争取瓦解工作,将接敌区、敌占区变为半公开的隐蔽的游击根据地,实现有敌人无敌区。

1941年春,马集日伪据点里的30多名日伪军到附近各村抢粮。游击队员们得到消息后,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与敌人较量一番。敌人刚到村口,便被埋伏在此的游击队用一阵排子枪和手榴弹打了个措手不及,顿时慌乱起来。待敌人拉开架势要进攻时,游击队队员已经钻入地道无影无踪;当敌人撤退时,又被从野外地道钻出的游击队队员从背后一阵猛打,丢下多具尸体,一名伪军队长也被送去见了阎王。游击队这一仗打得神出鬼没,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令抗日军民士气大振。

当时,由程书勋率领的抗日游击队频繁活动在定陶县城西、城南一带,利用地道机智巧妙地与日伪周旋。他们有时出现在树林里,有时出现在庄稼地里,有时又活动在村庄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时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寻找一切有利战机打击敌人。日伪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却始终摸不着他们的行踪。

游击队的频繁活动引起了定陶日伪军的极大仇视,他们绞尽脑汁要消灭这支抗日队伍。于是,日军强令定陶汉奸队到城西、城南农村大面积搜寻抗日游击队,捉拿游击队队员。汉奸队领命以后,像伸长鼻子四处觅食的野狗一样,钻洞觅缝,在各村搜捕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队员,残杀抗日志士,对游击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941年深冬,严寒袭击着定陶大地,北风肆虐,不时发出阵阵瘆人的嚎叫,屋檐下挂满了一尺多长的冰凌,四野一片萧疏。由于日伪军的疯狂围攻,程书勋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寒冬里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存问题。

位于定陶城西的五里长寨是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堡垒村,当地的群众基础好、抗日热情很高。因受形势所迫,这段时间程书勋时常带领游击队驻守在这里,依托该村同敌人展开斗争。

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由于叛徒的告密,游击队突然被数百名敌人包围在村里。敌人行动突然且来势凶猛,突围已不可能。程书勋立即安排人员设法混出村去,向分区大部队报信,然后自己带领队员向村里的地道转移,准备在地道里坚持斗争,伺机突围。

敌人进村以后找不到游击队的影子,一个个气得吹胡子瞪眼。当他们从叛徒嘴里得知原来村里有地道后,疯狂叫嚣“挖地三尺也要找到八路”。

后来,敌人终于发现了一个地道口。为迫使游击队员屈服,敌人恶毒地点燃成捆的裹着辣椒的高粱秸、棉花柴塞进洞里。浓烟很快一股股地冲进地道中,游击队队员们被呛得直咳嗽。程书勋见此情景,马上让大家挖土把洞口堵上,再让大家用毛巾堵住自己的口鼻,继续顽强坚持斗争。

敌人见烟熏没有效果,恼羞成怒,就丧心病狂地往洞里扔手榴弹,洞口很快被炸塌一片。队员们一边隐蔽,一边寻机还击,打死打伤敌人多名。

就这样,敌人在洞口整整折腾了一天一夜,始终未能占到便宜。第二天黎明时分,接到情报的军区主力部队紧急驰援。见援兵已至,程书勋等马上钻出地道口进行反击。在内外夹攻之下,敌人丢下几十具尸体,狼狈逃走。

敌人接连吃了地道的亏,便千方百计破坏我方的地道。每次“扫荡”“清剿”根据地时,敌人或组织大批民夫随军挖掘,或逼打群众供报,或利用变节分子“献功”,到处寻找地道口。面对狡猾凶残的敌人,当地抗日武装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群众,利用地道战持续开展斗争,不断取得新的战果。

到1944年底,20多处日伪据点被先后拔除。1945年春夏之交,抗日武装消灭了伪顽势力王子杰部,拔除了除县城之外所有的日伪据点。8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定陶军民对日伪军开展了全面大反攻,收复了定陶县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的定陶地道战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定陶人民又一次投身于血与火的战场。解放战争时期,定陶全县几乎都是敌我双方主力部队大兵团作战和“大拉锯”作战的主战场,战争的反复性较大,敌人的报复性更强、也更疯狂。

当解放军主力部队在鲁西南地区作战的时候,全县党政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竭尽全力支持战争,有力地保障了解放军先后发起的陇海战役、定陶战役、巨(野)金(乡)鱼(台)战役等重大战役的胜利。当主力部队撤离鲁西南的时候,面对国民党军和还乡团的凶残反扑,中共定陶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坚持斗争与土改相结合,“一手拿枪、一手分田”,以游击战、地道战等多种灵活机动的方式打击敌人。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定陶县委对地道建设提出了标准化的要求,以区为单位,发动群众大规模地开挖地道,要求村村有地道,村村地道相通,全县形成较为完善的地道网。全县地道建设较好的地方,有县城东部的潘刘庄、董庄、五村,县城西部的力本屯、长寨等。其中,潘刘庄地道整修后构成了从潘刘庄通往大小张店、杨庄、李庄等村约2公里的地下长廊,地道分众多干线、支线,并且在地道两旁还挖了许多隐蔽洞,大大提高了地道的效能。

定陶军民充分依靠地道,白天分散隐蔽,夜间集中活动,既有效保存了自己,又大量消灭了敌人。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定陶党政干部和县区武装以地道为依托,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敌人的“腹”中,并配合主力部队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清剿”。仅在1948年上半年,他们就粉碎敌人4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和“清剿”,保卫了定陶这块解放区。

在解放战争期间,定陶军民利用地道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事例,举不胜举。

1947年9月2日,国民党军队在定陶孟海一带“围剿”我地方武装,搜捕解放军伤病员。此时,定陶贾庄村农会刚从孟海接到转运来的一批解放军伤病员,正走到半道上,发现敌情,农会会长马上带着青壮年抬着伤员向本村方向疾走。敌人发现后,急忙追赶并开枪射击。农会会长一边催促担架队快走,一边传达着口号:“这些同志是为咱们受伤的,咱们死也要把他们抬出去,保证不丢一个!”跑了个把小时,他们终于辗转到达贾庄村,并很快钻进地道隐蔽。敌人在贾庄搜索了半天,也没有发现解放军伤病员的影子,最后只好悻悻而去。

1948年5月2日,定陶县武工队8人利用黄店区三角李楼村的地道,与国民党军第二〇〇旅六〇〇团一个排周旋约15分钟,结果歼敌大部,俘敌10名,伤敌3名,缴获步枪5支、马2匹,我无一伤亡。5月10日,定陶县田集区游击小组10人在王固堆村的地道中,与敌主力一个排战斗20余分钟,毙伤敌3名,缴获步枪1支。

这期间,影响最大的当属潘刘庄地道战。潘刘庄地处定陶、曹县、成武3县边界处,是中共定陶县委、县政府领导机关所在地,包括潘刘庄、大小张店、杨庄、李庄等村庄。1948年4月中旬前后,敌人再次对定陶一带进行“扫荡”。中共定陶县委认真部署反“扫荡”工作,决定县大队主力向外线出击,吸引和打击敌人。据此,县领导成员作了分工:由县委书记海燕等人率县大队转到外线作战;县长刘梦钦、县委组织部部长张赤平、民运部部长史杰和县公安局局长宋廉等以潘刘庄为中心,在内线开展对敌斗争。

5月17日晚上,刘梦钦在潘刘庄开会布置工作,会议一直开到夜间。5月18日凌晨,国民党新五军第十一师驻成武县九女集的一个营兵力和曹县保安旅的1000余人,在叛徒的带领下,悄无声息地向潘刘庄一带扑来,将这一带村庄包围。我岗哨发现敌情后迅速报警,但这时天已大亮,不便突围了。

面对强敌,刘梦钦毫不畏惧,立即命令干部、战士钻进地道。敌人吼叫着,威逼村民说出地道口,但没有一个人屈服。恼羞成怒的敌人便在街上每隔20余米就挖一个坑,终于发现了地道。但胆怯的敌人不敢下地道,就将群众的棉被棉絮、麦秸、辣椒等物堆置在挖出的洞口内点燃,向洞里熏烟。洞内人员迅速用湿土将密洞口与干道隔开,阻挡浓烟的蔓延。

为了打击和分散敌人,刘梦钦对张赤平说:“你在下边,我带几个人上去。”于是,他和几名战士从设在群众家里的一个通气孔里钻了出来,正观察敌情时,被敌人发现。一群敌人狂叫着“抓活的”,蜂拥而来。刘梦钦他们以院墙为依托边打边撤。眼看围过来的敌人越来越多,刘梦钦急忙转到地道口。当他正要进入地道时,敌人向他开枪射击。刘梦钦两处负伤,忍痛跳入地道,洞内的战友急忙将他扶起。

刘梦钦命令大家迅速转移。在突越一个被敌人挖开的洞口时,地面上的敌人向洞内疯狂射击,走在前面的张赤平不幸中弹牺牲。刘梦钦等向洞口处的敌人猛烈还击,随即带领大家冲过洞口,转移到另一处地道内。

在潘刘庄附近的杨庄,宋廉和组织干事张同安、武工队副队长孔宪轩、黄店区副区长韩寅禄等也与敌人展开了地道战。当敌人向洞内施放毒烟时,为掩护战友,孔宪轩、张同安、朱明运等自告奋勇组成突击队,沿干线向东突围。由于干线已被敌人封堵,几人返回途中,孔宪轩壮烈牺牲,朱明运被浓烟熏倒(后被群众救出),张同安从烈火中穿过,被严重烧伤。此时,宋廉等所处密洞的正上方也被敌人挖开。通信员孔宪河眼疾手快,立即向敌人猛烈开火,一连打死几个敌人。乘敌慌乱之机,大家立即转移到另一个密洞。

十几个小时过去了,敌人不仅没有抓到我一个县区干部或武装人员,反而伤亡了十多人。当夜幕降临时,敌人害怕遭到我地方部队的打击,朝洞内胡乱地投了几颗手榴弹后,匆匆忙忙地撤走了。

1948年6月4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了《定陶坚持腹地斗争经验》一文,文中列举了定陶县党政军民英勇抗击国民党新五军及其地方武装“清剿”斗争的事迹,赞扬了定陶人民的顽强斗争精神,总结推广了定陶人民坚持腹地斗争的经验。

就这样,定陶人民有效地利用地道战,保护了自己,打击了敌人,最终迎来了革命的胜利。(题图为油画作品《地道战》)

猜你喜欢

游击队抗日敌人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消极认同到积极认同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指挥员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