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沦为打工人?钱都去哪儿了
2022-09-25郑宇
郑宇
在汽车市场与大环境的多重压力下,车企的财报中开始透露出些许焦虑。《中国新闻周刊》梳理了17家以乘用车业务为主的上市车企半年财报以及Q2财报发现,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的车企仅有3家,分别是比亚迪、长城汽车和广汽集团。而从净利润增长情况来看,17家车企中,近一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3家企业亏损幅度超过120%。
另一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40892.8億元,同比下降4.2%;实现利润2129亿元,同比下降25.5%。
因为上半年疫情的原因,出现利润下滑并不奇怪,但在营收仅下降4%的情况下,利润下跌25.5%,说明车没少卖多少,但利润大幅下滑了。利润下跌,就意味着成本提高。
此前,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在一场动力电池大会上公开调侃,说由于电池成本过高,自己沦为上游电池商的打工人。这句话的背后,是单车毛利涨得艰辛,上游的电池和矿业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但随后,电池商回应称自己也是打工人,在盈利边缘挣扎得非常痛苦。
那么,卖车的钱到底都去哪里了?卖车,真的不赚钱了吗?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下滑的企业仅有7家,而净利润下滑的企业高达11家。
尽管同样是受疫情、原材料上涨和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上市车企的盈利能力却大不相同。
总营收最高的上汽集团,上半年营业收入3259.93亿元,同比下滑13.69%;实现净利润69.1亿,同比下滑48.10%。而营收排名第二的比亚迪,营业收入1506.07亿元,同比增长65.71%;实现净利润35.95亿元,同比增长206.35%。
对于为何净利润和营收减少,上汽集团称,是因为疫情反复,对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公司销售收入减少。动力电池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芯片供应紧张等因素对产品毛利率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靠着新能源的红利,比亚迪上半年不仅销量创下新高,更成为国内最赚钱的车企之一。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30.45亿元。
有分析称,单车溢价能力和销量的水涨船高是比亚迪上半年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并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上游原材料价格带来的盈利压力。
然而,盈利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车企都陷入了卖得多亏得多的怪圈。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销售成本提升,是每家车企都在头痛的问题。难道钱真的都被电池商赚走了吗?
从几家上市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发布的上半年业绩看,动力电池制造商的净利润率并没有想象中突出。
上半年,宁德时代营收同比增长156.32%,净利润同比增长82.17%;国轩高科营收同比增长143.24%,净利润同比增长34.15%;亿纬锂能营收同比增长127.54%,净利润同比下滑9.08%;欣旺达营收同比增长38.49%,净利润同比下滑39.72%;孚能科技营收同比增长495.55%,净利润同比增长29.65%。
再看动力电池的上游供应商半年财报,一切就了然了。
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典型代表,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在今年上半年才真正是赚得钵满盆满。
赣锋锂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5.80%,达到了143.2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12.72%,达到72.55亿元,净利润率高达50.6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5个百分点。天齐锂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8.05%,达到142.9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1937.16%,达到了103.28亿元,净利润率高达72.24%,增长了近20倍。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认为,目前碳酸锂价格处于畸形状态。数据显示,今年碳酸锂涨价潮卷土重来,价格一度飙升至51.5万元/吨。
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不断攀升的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令车企及动力电池制造商苦不堪言。为应对上游材料涨价侵蚀利润,不少企业均已开始从原材料、动力电池到汽车制造的全产业链条进行布局,从而形成闭环。
从整个行业来看,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加强对核心技术领域的投资和研发,也被认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以及盈利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