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农民纳入住房公积金体系值得探索
2022-09-25梁季
梁季
2022年9月1日,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开始试点农民缴纳住房公积金制度。
具体做法是,对13个试点社区内年满16周岁且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灵活就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均可自愿申请缴纳住房公积金,申请者按照本市2021年最低月工资标准(1840元)的10%缴纳,对尚未实现宅基地资格权,且同一户口簿内所有人员在本市范围内名下无住房的住房公积金缴存社员,可每月享受个人月缴存额25%、最高每人为75元的缴存财政补助。连续缴存6个月后,申请者在建造、翻修自住住房,或购买跨社区調剂保障房及通过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方式购买自住住房时,均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贷款30万元,最长期限10年,贷款利率比常规贷款利率下浮30个基点。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账户封存满6个月的,可申请办理销户提取。据报道,试点施行1日后,有50位农民申请缴纳住房公积金。
近年来部分地区实施将农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的做法极具创新性和启发性,将带来多重正面效应,值得进一步尝试探索和推广。
第一,有利于破解宅基地试点改革中历史遗留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其中宅基地试点改革为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已在全国104个县(市、区)和3个地级市部署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宅基地试点改革中,部分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但仍然买不起城市商品房,因此造成即使农村家中宅基地常年闲置也不愿意放弃,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试点改革。同时,在宅基地试点改革中,统一建造住宅、集中居住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有效做法,但仍有部分农民无力购买新建住宅。总之,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期限短仍是农民购房、建房的难题,进而阻碍了宅基地试点改革。将农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农民购房、建房的能力和积极性,扫清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试点改革障碍。
第二,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消弭城乡二元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人和土地的双向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农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农民在农村和城市建房、购房,更有利于集体土地的流转交易和集中开发使用,比如将闲置的住宅用地集中开发农家院和现代化住宅,吸引城市市民到农村旅游、度假,甚至长期租住,顺应中国老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不但活跃了农村经济,还释放了城市承载压力。
第三,从住房保障层面推动将农民市民化进程。农民市民化是推进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农民市民化不但体现在农民与市民在就业和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平等,还表现在保障权利方面的平等。2012年,中国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从制度层面实现了农民与市民同等的医疗保障权利,但住房公积金制度迟迟未对农民开放,只是在城市务工且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按照城镇职工缴纳公积金。自2016年以来,陆续有地区将农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这一决策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农民与市民在住房保障方面权利的平等,从而推进了农民市民化进程。
第四,对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向灵活就业人员开放提供了有益借鉴。长期以来,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单位与个人共缴的模式,这就意味着无职业、无稳定职业的灵活就业人员未能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其基本居住权利无法保障。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零工市场不断壮大,灵活就业成为普遍形态。按照现行住房公积金缴纳制度,灵活就业人员无法纳入住房保障体系,而目前采用“自缴”或财政适当“补助”的住房公积金缴纳模式完全可以推广至灵活就业人员,以提高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适应性,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
总之,龙港市及其他地区将农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对于中国农村制度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等均具有诸多积极意义,符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因而应在时机成熟情况下向全国和灵活就业人员推广。当然,推广需要具备诸多条件,比如本地财力尚可,城镇化率较高,零工经济发达、集体经济较为发达、农民建房购房需求大等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