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热点与趋势
2022-09-25杨翠霞卫伟刘彬
杨翠霞,卫伟,刘彬
(1.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可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四个类别[1]。其中文化服务是指人们以精神满足、认知发展、休闲娱乐、审美体验等方式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益处[1-2]。梯田作为古老农耕文明和人类智慧的重要象征与载体,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大量分布,形成了壮丽独特、多姿多彩的农业文化景观,许多古老梯田已成为知名旅游胜地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梯田是一类特殊的农业生态系统,其文化服务是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通过对山地自然环境资源、物质文化资源的创造与利用形成的一种自然与人文耦合的生态系统服务[3-4]。它不仅为实现生态宜居和助力生活富裕提供了基础,也是促进乡风文明和推动治理有效的载体之一。这也是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软实力体现。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山地梯田类型多样而复杂。目前,云南南部、福建中部、湖南中西部、江西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各有1 处梯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南部1 处梯田入选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湖南中西部1 处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河北西南部和浙江西南部各有1处梯田入选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国梯田在全球梯田中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相关学者多对梯田农业与森林等生态系统,以及农耕文化、聚落、风俗等文化景观具体内容进行研究[3-8],但鲜少对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进行综合性文献分析。因此,本研究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国内CNKI库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国内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脉络、研究前沿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这对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与实施以及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运用经典专业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9]进行统计分析,设置时间切片为2000—2020 年,每切片为1 年。以关键词和被引文献为节点类型,选择Top N=20 数据作为每个时间切片内的阈值,利用寻径网路算法绘制知识图谱。以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为研究视角,本研究选取CNKI的期刊、会议论文和硕博论文数据库中的文献源作为核心样本数据,以“梯田”并含“文化”或“服务”为主题词,时间选取为2001—2020 年,精确检索后筛选剔除书评、新闻报道等非研究文献,去除重复记录及契合度不高的文献,最终保留1 403篇有效文献。
2 结果与讨论
2.1 文献产出分析
对各年份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整体处于波动上升状态,2001—2008 年缓慢上升,2015—2016 年增速尤为明显(图1)。2003 年前后相关研究开始出现并逐年增加,自2011年开始文献量年增幅加大,并在2019年达到最高值。这与我国梯田相关乡村经济、文化服务的发展与政策实施紧密相关。2007 年哈尼梯田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并在2010 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 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18 年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广西、福建、江西和湖南)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实施,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发文量内容涉及学科较多,主要有人文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城乡规划学(含风景园林)、理论经济学、建筑学、工商管理学(含旅游管理)、社会学、民族学、艺术学(含设计、音乐、舞蹈)等。以硕博论文为例,发文量排前5 的学科依次为城乡规划学、工商管理学、艺术学、民族学和建筑学。这些学科正在进行新工科或新文科转型,建设发展其学科内涵,这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EA)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定义[1]基本吻合。对文献第一作者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排名第一位的是云南大学(74 篇),其次是红河学院和桂林理工大学(均为48 篇),云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位列其后,分别为47 篇和43 篇。总体上,随着国家相关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未来几年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的数量和成果将呈不断上升态势。
图1 我国梯田生态文化服务发文量统计Figure 1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on terrace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
2.2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关键词共现频次反映出某时期研究主题的前沿热点,关键词中心度体现了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重要性[9]。结合关键词词频和共现的中心度(表1和图2)可以看出,“哈尼梯田”和“哈尼族”是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文献中的高频词汇,为研究热点。梯田不仅是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是农耕文明与自然环境相交融的文化景观。“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关键词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热点词之一。这说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从关键词共现的中心度(表1)来看,排在前5 位的热点词依次为“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龙脊梯田”“农耕文化”和“哈尼族”。总体来看,2003—2004 年、2009—2011 年我国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作为研究主题呈现出较高的中心度,在这两个时期分别侧重于哈尼梯田文化发掘与旅游开发研究,以及福建、广西和江西等稻作梯田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研究。对比CNKI 库中同时段的英文文献来看,国外研究者对国内梯田研究侧重于梯田文化、旅游及保护与发展。如KLADOVSHCHIKOVA[10]从自然环境方面分析了哈尼梯田形态、农耕技术和传统生活方式。CHAN等[11]以中产阶级的视角,探讨了梯田遗产景观和本土生活方式的保护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为拓宽和丰富我国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提供了更多实证,这也是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之一。
表1 研究关键词频次及中心度统计Table 1 Frequency and the centrality of keywords
图2 研究关键词共现频次的图谱Figure 2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keywords
2.3 研究主题
通过对关键词共现频次的关系图谱中若干个主题进行聚类,得到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的聚类图谱(图3)。由图3 得出,研究关注度最高的主题形成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文化景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族、梯田等11 个聚类。根据图3 聚类主题词对应文献内容规模及其相近程度,本研究将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研究主题总结为多样性、管理与应用、价值评估等三大类。
图3 研究文献聚类图谱Figure 3 Co-occurrence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keywords
2.3.1 梯田文化服务的多样性
从早期关注梯田文化内涵到不断加强梯田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始终坚持对梯田文化的基础研究。梯田的地方性知识内容广泛而丰富,既有梯田生态基础知识及相关生活环境的物质文化[7-8,12-13],又有梯田农耕技术、水资源管理技术、民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5-6,13-14]。梯田生态知识文化地域性特色鲜明,不仅有对梯田开挖、维护与耕种技术的认知,对森林、水、土壤、动物和植物等所处生境的认识[7-8],还有对气象物候规律的认识及对其他自然规律的认识等[13-14]。南方很多稻作梯田是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为架构的文化生态系统结构[5,7-8,13]。许多学者[5-8,15-19]从水资源涵养管理(森林涵养、水库池塘蓄水、梯田保水)、水资源分配管理(森林溪流与梯田、梯田与梯田、梯田与河谷)和水资源分配制度(木刻分水、石刻分水)等方面对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进行了讨论。有研究者[12-13,20]认为龙胜龙脊梯田的开挖、维护与耕种是地方性知识的综合体现,如在水源丰富的梯田四季蓄满水,在水源不足的梯田采用“冲田基”串排方式维护及管理。聚落是梯田文化中重要的物质文化,也是梯田耕作者赖以生活的载体,这也是硕博论文库中城乡规划学关注焦点之一。歌舞、节庆、祭祀等梯田精神文化是稻作农耕者对“山神”“田神”“水神”的敬畏与对自然规律的直觉认知在社会中相融共生而产生的[12-14,17-18]。这些梯田文化对稻作梯田景观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3.2 梯田文化服务管理与应用
随着梯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梯田游憩、康养体验等功能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梯田游憩服务及管理方面,国内学者侧重于研究梯田旅游可持续发展[21-26]、哈尼梯田保护与旅游管理[25-28]、龙脊梯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20,29-30]、紫鹊界梯田开发保护及可持续管理[21,30-31]、尤溪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途径及管理[32-34]。例如:解文静[25]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哈尼梯田游憩感知进行了分析并对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伍乐平[26]从符号学和旅游学角度,构建了基于利益相关的哈尼梯田文化空间、旅游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符号互动式的旅游管理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程坦[29]和李伯华等[31]利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对梯田游憩感知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应对策。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游憩服务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人类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应用研究侧重于梯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及重构[35-37]、国土空间规划下梯田遗产区村寨保护及更新设计[37-39]、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梯田旅游文化景观建设[33,40]。随着计算机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不断优化升级,国内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的文化制图侧重于利用GIS 空间分析,对梯田空间分布、梯田遗产核心区的聚落分布及特征等进行可视化分析[41-43]。总之,梯田文化服务管理与应用在梯田生产、生态和满足本土生活的多层次中体现。
2.3.3 梯田文化服务的价值评估
目前梯田文化服务价值的评估多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当量因子法和品牌价值法等主观性较强的价值评估方法。缪建群等[44]基于替代成本、市场价值等方法定量评估了梯田文化服务价值,发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休闲在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价值最高,为梯田特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有力依据。李振民等[45]采用问卷调查与评估打分法评估了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得出生态价值和观赏美学价值是其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最大吸引力,该结论更加突出了梯田生态价值和旅游休闲服务价值。肖清铁等[46]在尤溪联合梯田、郑春利等[47]在元阳梯田利用市场价值法等对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均得出生态文化服务价值仅次于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结论。这些研究不但为梯田文化服务保护与旅游休闲价值开发提供了参考,还给梯田文化服务价值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梯田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梯田美学价值评估主要以游客对梯田的审美感知和体验为主。马倩等[48]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梯田美的本质内容和特点。韦俊峰[49]从自然美学和生活美学角度对梯田美学价值进行了评价和阐述,发现形式美是梯田美学价值的主要体现,而梯田空间中呈现的线条美感和分形美感是审美感知中最重要的体验。角媛梅等[50]利用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来评价元阳梯田边缘的分形特征,有力论证了梯田田埂线条分形美特征。章侃丰等[43]利用美景度评价法对哈尼梯田视觉美感度和主观偏好进行了评价,并根据主客观评价结果提出梯田遗产核心区不同景观的保护措施及规划建议。总体上,梯田美学价值研究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应用较多,而结合大数据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4 研究主题演化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时间线图可以展示研究主题脉络发展、聚类热点词内部相互关系及背后变化规律,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根据表1、图4及相关文献发展特点,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图4 研究关键词时间线知识图谱Figure 4 Timeline map of the keywords
2.4.1 缓慢发展阶段(2001—2009年)
该阶段是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准备阶段,研究对象侧重于梯田景观文化和少数民族稻作文化等,其中以哈尼梯田文化及稻作梯田文化为典型代表[5-7,51-52]。2001 年云南红河州政府颁布了红河哈尼梯田保护总体规划及保护区管理办法,红河哈尼梯田2004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2006 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7 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2009 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红河州综合改革试点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重视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这些事项与政策为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 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发布,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在世界遗产项目申报的基础上开始地方实践,研究内容重点关注稻作文化与梯田文化等地方性知识、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梯田旅游开发与发展等[5-7,21,50-52]。
2.4.2 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6年)
2010 年哈尼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 年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稻作农耕梯田为主题的遗产项目,也是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名称命名的重要遗产地。2013 年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 年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和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南紫鹊界梯田还被认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些梯田景观作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认定,在很大程度上为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而随着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梯田生态旅游、梯田稻作文化景观和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与实践,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该阶段研究主要聚焦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及保护[13-14,18-19,44-45]、梯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2,32-33]、梯田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23,25,30]等方面,相关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及政策法规为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和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4.3 提升和优化发展阶段(2017—2020年)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实施,同年福建尤溪联合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和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合称“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印发。上述政策法规的发布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确立为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多样性发展和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机,并使梯田文化服务内涵等基础研究受到进一步重视[4,8,20,26]。同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探讨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及美学价值评估[28,41,46-50]、梯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35-36]、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振兴发展研究[19,26-27,36-40]等梯田文化服务的多层面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多。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对梯田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休闲农业发展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科学实证。
2.4.4 研究趋势分析
在某一段时间内被引用频率急剧上升的高突现性关键词,反映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动态并代表了研究前沿[9]。关键词突现强度(表2)呈现出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前沿,也反映出国内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与国家政策方针和发展要求的紧密联系。自2001 年起,关于“梯田文化”和“稻作文化”的讨论,逐渐转向2010 年前后的“哈尼族”“旅游开发”“梯田”等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层面研究。突现词“哈尼族”的突现强度高达11.18,仅次于本研究的核心关键词“梯田文化”,并且与哈尼族联系紧密的“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等突现词的突现强度均大于3.5,这些突现词接连交替出现的时间持续约12年(2003—2014年)。突现强度较高且生命周期较长的突现词有“梯田文化”和“旅游开发”,这也是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较多的主题。最近3 年里,“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已成为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研究前沿,针对“传统村落”开展的梯田文化服务实践研究也逐步增加。
表2 研究主题的关键词突现强度Table 2 Keyword burst detection
综上,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管理是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未来的研究趋势。结合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可持续管理研究需着重回答以下问题:经济层面上,如何权衡利益相关者并促进梯田生态及文化可持续发展,如何制定适宜的管理机制激励本土村民参与并维持梯田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环境层面上,如何维持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和修复撂荒梯田,如何在乡村建设中利用梯田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指导遗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社会层面上,如何从人-地关系、文化服务-生态系统关系的角度,激励和引导村民参与决策,建立人地关系和谐的梯田生态,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可持续地保护和利用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资源。这是梯田文化服务向纵深开展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借助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以及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促使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研究领域更加丰富。因此,今后的研究不仅要挖掘梯田文化服务的潜力价值,还要增进和提升居民在梯田文化服务中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3 结论
(1)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领域发文数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涉及学科不仅有人文地理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等新工科,还有工商管理、艺术学、民族学、社会学等新文科。
(2)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主题热点不仅涉及梯田地方性知识体系文化多样性,还包括梯田服务管理与应用、价值评估等。这不仅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依据与实证,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软实力工具。
(3)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热点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与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有重要关联,并呈现出与之相对应的发展特征。
(4)当前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趋势已从早期的梯田文化、稻作文化及旅游开发,转向梯田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可持续管理、村落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等,今后将继续赋能乡村振兴发展。